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教育目的的結構

教育目的的結構

發布時間: 2020-11-30 23:40:18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哪些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要及規律,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

教育目的功能

1 對教育工作具有導向作用

2 對貫徹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3 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標准

4 具有調控作用

拓展資料:

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關繫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麼樣素質的根本性質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根據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確定。

在歷史上,因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思想不同而異。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古希臘雅典教育要求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斯巴達教育要求培養驍勇善戰的人。中國封建社會要求培養明人倫的士大夫。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不同於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規格。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是某一層次、類別教育或某一專業的具體要求。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的制訂不應違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於教育目的。

同時,教育目的也影響、制約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總之,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與個別、總與分的關系,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般來講,教育目的是指國家或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質量規格所作的總體規定與要求。具體來講,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動所要達到預期結果,是人們對受教育者達成狀態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

教育目的不同於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 它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其內容包括教育指導思想、培養人才的總體規格,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等。由此看來,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的:

前者著重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後者除了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還要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教育目的」是理論術語,是學術性概念,屬於教育基本理論范疇;「教育方針」是工作術語,是政治性概念,屬於教育政策學范疇;教育目的可由社會團體或個體提出,對教育實踐不具約束力,教育方針通常是由政府或政黨提出,對教育實踐具有強制性。

毫無疑問,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據。概括起來講,教育目的具有導向功能、指導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

❷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組成部分

1、教育目的:

全面發展旨在為和諧社會提供符合建設者的人才,因為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文理不分家的,很多文學家需要依靠理化來汲取靈感,而比如科幻小說也都以理科的論理為依據。

而理科也需要文學的陶冶和熏陶,比如鍾擺的發明和很多科學的創造都是以宗教為基礎,全面發展更有利於我國與國外先進教育接軌,培養出更高水平的人才。

2、組成部分: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體質,培養他們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育】是培養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教育。

(2)教育目的的結構擴展閱讀:

素質教育方面:

1、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影響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2、自學能力的培養: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4、世界觀教育: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學的世界觀必須在不斷學習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觀教育: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以天下為已任,從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為最高目標,是科學的人生觀。

6、勞動觀念教育:

人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持續發展而勞動。人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成為勞動力,能創造財富。

7、終生學習教育:

21世紀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學校學好今後走上社會所需的一切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需要不斷學習、充實、完善。因此,每個人還必須把培養自己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現代人必須終生學習。

8、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

在中學教學中加強學科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對各學科的愛好,啟發他們學習的最佳動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而審美能力也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永久性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

❸ 教育目的是三層次結構中,最低層次的是( )。 A.培養目標 B.教學目標 C.課程目標 D.課堂目標

教育目的是三層次結構中,最低層次的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教育目的包括的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育目的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育目的與教學目的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反映社會成員在教育上總的需要。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學主體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導著教學目的,教學目的必然受制於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結構擴展閱讀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規定了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的根本方向,是學校辦學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學生發展的總方向,是學校教育工作的起點和歸宿,並制約全過程。學校只能根據教育目的辦學,否則,就會偏離正確的辦學方向。

2、調控作用

教育目的規定了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質量規格,對學校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起選擇、協作、調節和控製作用。

3、評價作用

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標准來衡量,但根本標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來說,凡是遵循並實現了學校教育目的的學校,其教育質量就高。相反偏離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質量就不可能高。

❹ 簡述教育目的的結構

三層次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❺ 教育目的 教育方針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定義1:「教育目的(aims of ecation)是培養人的總目標。關繫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麼樣素質的根本性質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根據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確定。」[3]

定義2:「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4]

定義3:「教育目的 教育要達到的標准或效果,它規定著通過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質量和規格的人。在教育方針中常包含著對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驗教育工作的尺度。它對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確立和教育方法的選擇具有指導作用。教育目的的提出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同時也是受制於一定的社會生產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總要求,在這一總要求指導之下,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具體任務,確定相應的培養目標。[5]

定義4:這種定義認為,教育目的的概念應包括基本概念和規范概念兩個層次。一是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是一種設想的心理素質(或者一種設想的素質結構),人們欲求、嘗試或者要求通過教育而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實現。」二是規范概念:「(1)教育目的是一種規范。它如同任何一種規范一樣,由一個規范制定者制定或者由一個規范的權威為特定的被規范對象而制定。(2)該規范具有雙重內容。即它由分別為兩種不同規范對象所制定的兩種規范之間的相互聯系所構成。(3)它首先包含一種對受教育者的理想(期望)。它被理解為一種規范,該規范要求受教育者應該達到某種特定的人格狀態。在此,涉及到對某種單一的或者復雜的素質結構的設想。它可以被視為對受教育者人格的應然狀態的描述。(4)它還包含對受教育者的規定。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規范,該規范要求教育者應該如此行動,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實現由教育者所制定的理想(或者接近此應然狀態)的能力。但該規范卻並未確定,教育者應該怎樣行事。它只是一種任務規范,而不是一種技術規范。」[6]

以上幾種「教育目的」定義存在以下的差異:

定位教育目的著眼點不同。定義2提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和定義3認為「教育目的的提出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都體現了教育目的的規范者是社會,是一定的社會,狹義地說是國家,甚至將國家的教育方針就當作「教育目的」。這都「只以社會從教育過程外部確定的目的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7]對受教育者自身期望達到何種理想狀態,則未給予重視。從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這一表述看,受教育者始終是處在受動的地位,受教育者僅僅是被規范、被要求,社會需要在教育目的中是第一位的。定義4強調教育目的「是一種設想的心理素質」,注重從個體人的內部結構進行定位,這一定義強調教育目的實現的著眼點在於人的內在素質,在人的心理結構,更強調人的本體價值的重要地位。定義4指出,教育目的「由一個規范制定者制定或者由一個規范的權威為特定的被規范對象而制定」,其中「一個規范制定者」既可以指教育家、受教育者本人,還可指國家政策的制定者、某一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筆者認為,這一定義較全面地反映了教育目的規范的不同主體。有學者就將可能釐定教育目的的主體分為兩類,外在教育目的釐定主體和內在的教育目的釐定主體。外在教育目的釐定主體主要有,行政或立法機構、教育行政機構、教育團體、實力集團、學校。內在的教育目的釐定主體主要有教師和學生。[8]定義1雖然從社會角色和個人素質兩個方面著眼,但是,將「目的」與「總目標」等同,並未清晰界定這一概念。幾種定義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不同理解,導致了不同的定義方式及內容。我國「教育目的」定義的社會價值取向揭示了教育實踐一味強調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往往被看成是社會價值實現的工具。

❻ 簡述教育目的內容結構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需要
3.人們的教育理想
4.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❼ 教師招聘考試如何讀懂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是考試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這部分內容常出現選擇題、簡答題和辨析題。尤其是遇到定義反選和辨析題時,很多同學都覺得似懂非懂,區分不開。所以,老師在這里用一些簡單的例子和試題,幫助各位同學理解。
首先我們先從宏觀上來看,教育目的層次結構主要有以下四個層次:第一是國家的教育目的;第二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第三是課程目標;第四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們依次來進行對比區分一下。
(一)國家的教育目的
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人的總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准要求。換句話說國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國家提出來的,居於第一個層次,其決策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一般體現在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中。比如說我們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大學,不管是什麼層次的學校,國家都希望這些學校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於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學生的總要求。
(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居於教育目的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某一專業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級別的學校、不同專業方向的具體化。比如說,各類中小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要為人的一生奠定基礎素質;像高等師范類院校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合格的人民教師等。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區分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培養對象提出的,因此他們二者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三)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對特定教育階段的課程進行的價值和任務界定,是特定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的達到的預期結果。這是教育目的的第三個層次。換句話說,是課程本身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比如說小學語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為其他學科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教師的教學目標居於第四個層次,它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准,比如說在學期初或者是一節課之前,老師預設的學生需要達到的。我國新課改之後,可分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❽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是三個還是四個

4個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中有四個: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首先這四個層次結構由大到小順序不可以改變,我們以多選題的形式備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