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心理學簡述現代教育的特徵
A. 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就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么還包括什麼
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是由現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現代教學理論、教育管理等相關基本理論知識組成的。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只是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的一部分。
B. 誰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桑戴克。其他的都不對。可以網路詞條:桑代克。。。唉,不知道不要回答,會誤人子弟的
C. 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闡述教師專業品質
一、形成完備的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於教育的基本觀點和信念。有無職業理念是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的重要區別。教師有明確的教育理念後,便可高度自覺地富有責任感的去進行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
教師要具備盡快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能力。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了解新課程改革的誕生背景。當今國際上幾種活躍的教育思潮如「以人為本」、「教育是一種喚醒」、「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等觀點已被認同。這是學習社會化與終身學習的思潮,這些教育觀念,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強調了學習態度、情感及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對這些理念應有所了解。具體到課程實施時,新課程特別推崇兩種理論,一種是多元智力理論,還有一種是建構主義理論,這些我們教師必須去重點理解。
其次,教師要會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的知識傳授者和學生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法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構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化。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
二、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具有復合型,表現在具有比較寬廣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當代重要的工具性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教師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實踐性。教師要認識教育對象,並具有開展教育活動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對其把握不能只停留在學科水平上,還要學會綜合運用。而創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新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證明,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其具體要求是:⑴、要求教師進一步樹立課程意識,以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來重新審視、規劃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寬的眼光來設計教學、看待學生,而不僅僅局限於教材和一時的教學效果。⑵、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中應充分認識教學目標重要性。每節課、每次活動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否則容易形式化——為活動而活動,為體驗而體驗,為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輕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內容,等等。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和諧一致的原則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著眼點與歸宿。
教育是充滿智慧的創造性工作,而非僅僅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的簡單機械運動,教師專業智慧是個素養綜合運用的產物,也是教育教學經驗積累升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具備教育智慧,才能感受教育工作對人的挑戰,在戰勝挑戰中實現智慧的超越,並進而享受教育工作的魅力。
三、具備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技術智能化、信息網路全球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將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手勢在必行。21世紀,「文盲的概念將發生根本的變化,不會使用計算機等先進工具或不會檢索、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人將成為『信息時代』的新文盲特徵。」科技的現代信息技術已走入校園為現代教育服務,結合教師必須迅速適應科學發展的形勢,學習、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堂課」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四、具備科研能力。
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廣大教師要善於把自己的育人經驗,通過系統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是教書育人活動所必須的,也是教育者素質的標志之一。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對自己主管或任教的專業學科的歷史、現狀應有個較全面的了解,要學習研究本國、本省、本地區的教育歷史,了解當地教育發展的歷程,還要掌握國內外教育科研動態及發展趨勢;另一方面,積極鑽研教育科學及關聯的科學知識,如教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通過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找出規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長發育規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礎教師教育所必備的能力。現代教師要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要成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為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能力,那種「教教材」的「教書匠」的傳統做法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素質,迫切地呼籲著教師的創新智慧。所以,教師必須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教育教學並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五、應擁有相應的專業能力。
其一是理解他人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這是教師有效實現與學生的雙向溝通所必需的,也是教育日益社會化和社會日益教育化的今天顯得不可缺少的。教師教育對象是人,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精神的溝通,情感的交流,引導學生健康活潑地成長。同時,教師也是工作群體的一員,要有與同事融洽相處,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僅涉及學校,同時還涉及到家庭及社會,所以教師還應具備有與家長、社區有關人員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從而形成教育全面進行有效地工作。
其二是組織管理能力。一般的教育工作以班為單位,教師要發揮學生群體對個體的教育作用,使每一位學生在群體生活中得到施展才能、培養一支及適應群體生活等方面的鍛煉,就要有管理班級和領導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六、具備學習的能力。
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當今做好一名教師的基礎。我們作為一個教師,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師當成是網路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們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做一個知識淵博型的教師。如今是現代教育時代,我們要不斷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能運用網路信息資源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教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文盲的定義是:現代文盲是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圖表的人,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的人。作為一名有現代教育意識的中學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計算機和網路信息技術,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未來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要求教師成為終身的學習者。瑞士的查爾斯、赫梅爾曾指出:「終身教育是唯一能夠適應現代人,適應生活在轉變中的世界和變動社會中的人的教育。這樣的人必須使自己能夠不斷地適應新情況。」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時時充電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七、具有職業敏感性
作為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有廣博的知識、多元的能力之外,還應具備反應敏捷、精力充沛的內在素質。就像新聞記者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新聞鏡頭、富有新聞敏感一樣,優秀教師也應有自己的職業敏感,它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生涯中形成的。學生思想上的細微火花,臉上流露出的異樣神情,口中一句不經意的言語,生活中的些許異常行為……這些看似平常的小細節,並不會引起常人的注意,但是,它卻能觸動優秀教師那根敏感的職業神經,成為他工作的突破口。他能夠見微知著,明察秋毫,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
教育部部長周濟認為至少面臨三項責任:一是崗位責任,就是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教師職業的本質特徵。二是社會責任,人民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託給了學校,我們教師有責任把學生教好、保護好、培養好,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滿意,有責任促進教育公平,促進構建和諧社會。三是國家責任,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要求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這個轉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來承擔,這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對民族、對未來所肩負的重要責任。
九、要有無私奉獻的愛心
首先,愛學生就要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其次、愛學生就是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再次、愛學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
十、要具有優良的心理素質、保持健康的體格
教師心理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學校育人的成效。實事求是的理智態度,勇於探索的進取精神,健康穩定的情緒體驗,構成了教師心理品質的核心。然而據調查,師范在校生仍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如「學習厭惡症」、「考試恐懼症」、脆弱、自卑、壓抑、惱怒等,並由此導致個別心理失衡、認識失調、行為失范,還有自傷和傷人現象等。所以,對師范生進行耐挫、磨練等心理教育迫在眉睫,不可懈怠。
再次,教師的工作沒有健康的體格是難以勝任的,特別是中年教師正是育人經驗豐富,肩負重任的時候。教師本人應重視勞逸結合,加強身體鍛煉外,各級黨政部門應當十分關心教師的待遇和生活問題,要從物質生活等各方面保障教師有個健康體格,以適應繁重腦力勞動的需要。
總之,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作為21世紀的新型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完善。
D. 教育心理學中的現代知識論 指的是什麼 一個論述題 急求
教育心理學中的現代知識本質的是什麼?一個論述題。其實像這種知識而這個知識面比較廣,然後你要去取那專業的老師。
E.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幼兒教育心理學輔助教學
近年來,現代化教學設施和手段開始滲透到各個專業、學科的教學當中。幼兒教育心理學也開始應用其進行輔助教學。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包括錄音機、收音機、DVD、電視機、幻燈片,自然還有多媒體,這種技術圖、文、聲、像並荗,激發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解決大小互變、抽象...與具體互變、靜止與活動互變等方面收到了其它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效果。此外,它還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加強了幼兒教育心理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全方位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一、彌補書本知識的欠缺,豐富課堂知識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思想為指導,把握導向,駕馭課堂,每節課都要體現出教師應有的全新教學思想和理念。除了書本所描述的知識內容外,還要掌握最新動態,結前當時的形勢及情境開展教學。例如,在講授《社會規范接受與品德》時,就可結合奧運會前全國人民開展的「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系列活動,從網上下載相關信息及圖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技術展開課堂教學,從而更大范圍地開拓視野,增強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的時代氣息。
F. 現代教育心理學最關注什麼
怎麼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G. 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雲南省現代教育評估中心編寫 曲靖市教師招聘考試命題研究所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試題
打電話到評估中心問,人家說要到崗位出來之後才出新版的!但是我到一二一大街,師大門口買了兩本!不過樣子像盜版的,湊合著用吧!希望對你有用,採納一下唄!...
H.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
按照人類畢生發展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分布於各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需求、各有側重!未來發展方向趨向於兒童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
I. 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就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么還包括什麼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三個部分。
教育學基礎知識
考試內容主要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展、本質和基本規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展及其規律、人的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展包括現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現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品德心理、教學心理和差異心理的基本知識。
1.心理學概論包括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2.學習心理包括學習概論、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內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學生品德培養的心理分析、優秀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五方面內容。
4.教學心理包括課堂教學概述、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
5.差異心理包括智力差異、人格差異。
教育法規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教育法概論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義、教育法的體系和教育法律的規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J. 當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勢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
教育心理學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除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受到重視外,還呈現出如下新的發展趨勢。
(一)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教學心理學興起
教育心理學研究從S-R範式向認知範式的轉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引起了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習與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知識的接納者,學習是一種認知加工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一種主動構建過程、學習不是記錄信息而是理解信息。而教學的重心也從課程轉向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發展適合於各種學科的學習和思考策略。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也從50年代以前集中於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這種轉變最初源於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所進行的教育與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問題的關注更使教育心理學擺脫了50年代中期沒落的局面。而教育心理學由於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而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
從此教育心理學不再單純關注於學習的實質問題,而是關注於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問題,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認知過程,關注教師如何促進這些認知過程的發展,對教學問題的關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進了教學心理學的發展.從1969年加涅(Robert M.Gagne)等人提出教學心理學概念以來,教學心理學發展至今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
(二)關注影響教育的社會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學對學生學習的關注,也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者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並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相同教學環境的學生,其所能達到的成就是各不相同的,這就促使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去探求影響認知過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最近,沃爾勃格(H .L. Walberg)通過廣泛的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尋找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發現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的探討將是教育心理學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熱門話題之一。研究發現,學習動機及教育情境中的社會心理因素對學習和教學具有重大影響,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開始反映到教育心理學中,如韋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班杜拉(A .Banra)的社會學習理論。
(三)注重實際教學中各種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研究從實驗室轉向教學實際,更加關注教與學的有效性,使得對學生學習中的各種策略與元認知問題就成了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另一個熱點與方向。特別是當前教育心理學在學科教學方面的研究中.更是密切結合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問題解決策略以及元認知理論,以期解決相關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問題。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工作者們正在不斷地吸收國外的先進科研成果,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對教育教學實踐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