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考試
①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模擬題
第1套試題
單項選擇題:
1.英語課程標准(二級)中的內容標准分為( )部分。
A、語言技能、聽說技能、情感態度、學習方法和文化意識
B、語言技能、讀寫能力、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歷史文化
C、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D、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正確答案:D
2.新內容與學生的原有觀念之間存在三種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其中,新內容包含原有觀念屬於( )。
A、上位關系 B、下位關系 C、組合關系 D、並列關系
正確答案:A
3.WebQuest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 )等人於1995年開發的一種課程計劃。
A、杜威 B、布魯納 C、斯金納 D、伯尼.道奇
正確答案:D
4.在交流與討論中,( )的目的是小組學生解決共同的問題。
A、頭腦風暴 B、同步討論 C、辯論 D、合作性討論
正確答案:D
5.教學目標的結構或分類並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學理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響的是布盧目姆的分類,他把教學目標分為( )三大領域。
A、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應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認知、情感和學習策略
正確答案:A
6.課程整合中的教師評價可簡化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 )的評價,第二階段是對教學實施的評價,第三階段是總結經驗,形成模式。
A、教學管理 B、教學行為 C、教學科研 D、教學設計
正確答案:D
7.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程,學校必須進行卓有成效的教師培訓。對於一個學校來說,教師的培訓的組織工作存在( )兩種方式。
A、由點及面,逐層推進;全員、全程培訓
B、由面到點,分層推進;全員培訓
C、由上到下,全程培訓
D、由點及面,分層推進;全體培訓
正確答案:A
8.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的變革,國外稱這種變革為「( )」。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正確答案:C
9.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多種多樣,下面( )不屬於創新型模式。
A、合作學習 B、探索和發現學習 C、問題解決學習 D、基於計算機的課堂講演、練習、討論
正確答案:D
10.從狹義上說,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為主幹,結合集成電路技術、光碟技術、機器人技術、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等的綜合技術
A、計算機技術 B、文字 C、紙張 D、印刷術
正確答案:A
1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從一開始只定位於語文教學,現在已經開展到各個學科,提出一種新的「四結合」,及即( )。
A、課程結構、課程實施、創新精神、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
B、課程內容、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
C、課程資源、課程內容、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
D、學科教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
正確答案:D
12.在交流與討論中,要求學生之間對各自提出的觀點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和討論,而是盡可能多的提出與討論問題相關的觀點,這種交流與討論形式是指( )。
A、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B、辯論 C、 合作性討論 D、 非同步討論(如BBS、電子郵件討論等)
正確答案:A
13.綜合實踐課主要包括( )幾部分。
A、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B、信息技術教育,合作性學習,社會實踐,勞動技術
C、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實踐,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D、信息技術教育,合作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正確答案:A
14.一般情況下,導航欄由( )構成。
A、標題和導航文字圖 B、題頭圖和導航文字圖 C、題頭圖和備注 D、框架和導航文字圖
正確答案:B
15.在執教《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從電影《亂世佳人》中截取幾段戰爭場面,反映葛底斯堡戰役底油畫,戰爭形勢圖以及林肯圖像、生平介紹等,並把這些影、像、圖、文等資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方式是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地( )方法。
A、創設歷史情景 B、提供多種通道信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D、模擬占據空間廣的事物
正確答案:A
16、下面的( )不屬於科學課程。
A、歷史 B、 化學 C、 物理 D、 生物
正確答案:A
17、( )是指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體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學理論指導,具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定位,對教學因素及其組合結構具有特定的要求,對教學活動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規定。
A、教學模式 B、 教學結構 C、 教學設計 D、教學方法
正確答案:A
18、與「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的教學信息組織結構相對應的軟體導航是( )。
A、有線性的橫向導航 B、線性的縱向導航 C、非線性的樹狀導航 D、非線性的網狀導航
正確答案:D
19、( )主要是按照一定標准收集起來的學生認知活動的成果。
A、客觀題測驗 B、 表現性評價 C、檔案袋分析 D、論文題測驗
正確答案:C
20、在進行教師培訓時,認為「技術優先」的是( )
A、分離模式 B、整合模式 C、鋸齒模式 D、交替模式
正確答案:A
21、帕金斯(Perkins,1991)認為學習環境包括的五個關鍵成分是( )
A、信息庫;符號板;現象視窗;建構工具箱;支持系統
B、信息資源;符號板;現象視窗;建構工具箱;任務管理者
C、信息資源;符號板;現象視窗;認知工具;任務管理者
D、信息庫;符號板;現象視窗;建構工具箱;任務管理者
正確答案:D
22、下面的結構圖,是由( )提出的。
A、加涅 B、斯金納 C、皮亞傑 D、羅傑斯
正確答案:A
23、信息技術整合於英語閱讀教學的優勢不包括( )
A、提供廣泛的英語閱讀學習資源 B、提供支持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活動的工具
C、交流方式單一 D、提供各種學習策略
正確答案:C
24、在( )視圖下,不能完全顯示三個區域也不可調節各區面積的大小。
A、大綱視圖 B、 幻燈片視圖 C、幻燈片瀏覽視圖 D、 普通視圖
正確答案:C
25、斯滕伯格關於教師專業知識的看法是( )
A、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條件性知識
B、內容知識;教學法的知識;實踐的知識
C、學科內容知識;學習者和學習的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
D、廣泛的普通教育;所要任教的學科內容;教育文獻;反省的實踐經驗
正確答案:B
26、最適合課堂講演、操練和練習的硬體排列方式是( )
A、橫排 B、縱排 C、環形 D、 兩側
正確答案:A
27、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第二階段中,又可以劃分為( )四個層次。
A、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作為個別輔導工具、作為協作工具、作為研發工具
B、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作為協作工具、作為研發工具
C、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作為演示工具、作為開發工具
D、信息技術提供資源、作為信息處理工具、作為協作工具、作為交流工具
正確答案:B
28、( )是學校情境中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學生大多是無意接受隱含於環境中的經驗。
A、隱性課程 B、學科課程 C、顯性課程 D、活動課程
正確答案:A
29、美國信息素養國家標準的( )內容描述的是理解技術系統的特性及操作,精通技術的使用。
A、 技術效能工具 B、社會、倫理及人文問題
C、基本操作和概念 D、技術通信工具
正確答案:C
30、在空間與圖形部分與信息技術的鏈接中,「能使用繪圖軟體為一個房間設計各種布局」的信息技術可以與( )的內容標准相結合。
A、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B、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C、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D、通過觀察實例,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90度
正確答案:A
判斷題:
1、 地理、歷史、思想與品德都屬於自然科學。( 錯 )
2、 計算機操練和練習反饋的設計是關繫到操練與練習軟體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內容。任何計算機操練與練習的反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饋原則。 ( 對 )
3、 整合的教學情境是指使用電腦、多媒體和網路。 (錯)
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的簡單過程,存在著固定的模式,教師只要掌握這個模式,就能在教學中應用自如。(錯)
5、 根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廣度則可以劃分為完善型和創新型。(錯)
6、 整合課程實現的是學生的經驗整合、社會整合和知識整合。(對)
7、 認知學徒制是一種典型的認知主義教學模式。(錯)
8、 將氣旋與反氣旋運動過程設計成三維立體圖與二維平面圖結合運用的表現形式,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氣旋中心氣流以及反氣旋中心氣流輻散下沉導致凝雲雨或晴朗天氣的全過程。使學生能直觀的認識氣旋與反氣旋。(對)
9、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得學生從「聽」數學的學習方式,改變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做」數學。(對)
10、 美國學者古德萊德認為正式的課程是指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課程。(錯)
11、 [美]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認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應該能夠利用技術資源(如計算器、數據採集探測器、錄像、教育軟體)解決問題、自主學習並開展擴展性學習。(錯)
12、 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學生能獲得更多的標准英語語音的刺激,更豐富的英語單詞學習情景,文本、圖形、圖像、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被結合在一起,圍繞單詞的學習。(對)
13、 接受學習一定是被動的。(錯)
14、 我國在2001年啟動中小學「校校通」網路教育工程。(錯)
15、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作用是創設適合於學生先前經驗和教學內容的情景,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讓學生利用信息資源、同學資源、教師資源主動建構知識,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從中心走向邊緣。(對)
16、 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只需關注本學科內容,不需要注意信息技術對本學科內容的影響而導致學習內容的變化。(錯)
17、 在美國的「社區」案例中,「運用互動式的教育節目」的活動是NETS績效的「使用技術資源解決問題、相互交流,並舉例說明想法、觀點和情節」指標。(對)
18、 傳統的課堂教學很容易實現個別輔導。(錯)
19、 信息技術必須與學科課程整合才能實質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對)
20、 電子郵件調查法屬於被動調查法。(對)
21、 理科課堂中的解題練習都屬於操練和練習的范疇。(對)
22、 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景性、真實性,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
23、 操作與練習型游戲是利用環境進行建構,學生自己控制情節發展,生成情節。(錯)
24、 在信息技術整合於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習專題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
25、 在小學高年級段的數學標准與信息技術整合點中,在統計與概率部分,學生可以運用數學符號使用TCT交流運算結果。(錯)
26、 人們對於教師隱喻的微觀層面指在教學中師生的交往之中的地位,如「教師是蠟燭」。(錯)
27、 為了進行有效的整合實踐,教師首先必須刷新頭腦中學生觀、學習觀以及教學觀,需要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學習看作是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把教學看作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對)
28、 信息技術和教育相整合大約要經歷這樣五個階段:計算機素養培養;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於信息技術的課程改革;基於信息技術的全面教改。(對)
29、 2000年,陳至立同志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中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將從兩個層面推進,第一個層面是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第二個層面是網路的普及和應用。(錯)
自我調控是指在實施學習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認知目標及時評價、反饋認知活動的結果與不足,正確估計自己達到認知目標的程度、水平;根據有效性標准評價各種認知行為、策略的效果。(錯)
② 教育技術學導論考試的重點或試題和答案
一
1.美國教育技術發展歷程可分為視覺教育、視聽教育、視聽傳播和4大階段。
A.視聽技術
B.視覺技術
C.教育技術
D.教育傳播
2.下列那個不是智能教學系統基本模塊。
A.教師模型模塊
B.學生模型模塊
C.系統管理模塊
D. 領域知識模塊
3.哪位學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學機解決教學問題?
A.戴爾
B.斯金納
C. 克勞德
D.加涅
4.程序教學法是強調以什麼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A.教學資源
B.學習者
C。系統設計思想
D.教學實踐
5.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流派是:
A. 認知結構理論、認知發現學說、認知同化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B. 認知結構理論、
認知發現學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C. 認知結構理論、認知同化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D. 認知結構理論、認知發現學說、認知同化理論。
6.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盛行的時期是:
A. 20世紀20年代—60年代
B. 20世紀40年代—60年代
C.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
D.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7.在美國教育技術作為一個新興的實踐和研究領域而出現是始於下列哪一項內容
A計算機輔助教育
B網路技術應用
C程序教學法
D視聽運動
8.下列哪一內容不屬於學習資源
A.信息和人員
B.材料和設備
C 設計和製作
D技巧和環境
9.誰提出了「媒體是人體的延伸」
A.香農
B.韋弗
C.貝克
D.麥克盧漢
10.戴爾「經驗之塔」強調的是
A.做的經驗
B.觀察的經驗
C,抽象的經驗
D.給學習者的刺激
11.最便於重現的媒體是
A.教科書
B.幻燈投影
C.無線廣播
D.電影電視錄像
12.接觸面最廣的媒體是
A.教科書
B.幻燈投影
C.錄音和計算機
D.電視和無線廣播
13.哪類媒體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信息傳播的新篇章
A.語言
B.文字和紙
C.印刷術
D.電子媒體
14.媒體根據什麼標准可分為電聲類媒體、光學投影類媒體、電視類媒體、計算機類媒體
A.物理性能
B.傳播范圍
C 呈現的形態
D.使用方式
15.計算機在教學上主要應用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和
A.利用計算機自學
B.計算機輔助設計
C.計算機聯網
D.計算機管理教學
1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子媒體終將取代傳統媒體
B.傳統媒體將得到發展和完善
C.電子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強
D.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促進
17.教育實驗研究方法基本類型為:
A.驗證實驗,設計實驗,分析實驗;
B.判斷實驗,推理實驗,驗證實驗
C.判斷實驗,設計實驗,析因實驗;
D.判斷實驗,對比實驗,析因實驗
18.所有的虛擬現實系統都有五個關鍵部分:
A.虛擬環境、虛擬軟體、計算機、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B.虛擬世界、虛擬軟體、感測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C.虛擬世界、虛擬現實軟體、計算機、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D.虛擬世界、系統軟體、計算機、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二、填空題(8*2=16分)
1.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以_______為基礎的技術體系;以機械和電氣技術為基礎的技術體系和當代蓬勃發展的以__________為基礎的技術體系。
2.信息化社會教育新的含義和特徵在技術層面表現為:數字化、_________、網路化和_______。
3.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對其影響較大的理論有:______、教學理論、課程理論、__________和系統科學理論。
4.行為主義認為教學就是要控制_________,以達到預期的結果;控制學習行為的主要措施是強化_________。
5.教育技術是一個運用系統方法分析_______、開發和使用________的領域,其目的是優化教與學的過程。
6.教育研究中存在三種不同的研究層次,即.教育____層次、教育______層次和教育的技術學層次
7.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五個發展方向是教育技術學, ________; 信息技術教育; ________和現代遠程教育。
8.多媒體創作工具本質上屬於_______生成系統,而著作軟體本質上屬於______生成系統。
三、判斷題(並改錯) (3*2=6%)
1.多媒體教學軟體是一種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表現特定的教學內容,反映一定教學策略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2.媒體素材創作軟體可以看作是著作軟體系統的支撐工具,適當的著作軟體與媒體素材創作軟體相結合可構成一個多媒體教育軟體。
3.認知主義特別關注人的自我實現,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個體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發展的方向和價值,並對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
四、概念解釋(5*3=15分)
1. 思維導圖
2. 教學系統設計:
3. 協作學習:
4. 研究性學習:
5. 人機工程學:
五、簡答題(5*6=30分)
1 .簡述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
2.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3. 簡述多媒體教育軟體的腳本設計的內容和作用。
4. 簡述教學資源管理軟體的功能和組成。
5.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本科生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六、論述題(3*5=15分)
1.談教育技術1994定義與2004年定義不同之處。
2.試論述教育技術在促進有效學習方面表現出來的特點。
3.試用戴爾經驗之塔理論談談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選擇題
CCBBAADCDDADBADADC
二、填空題(16*1=16分)
手工技術 信息技術
多媒化 智能化
學習理論 教育傳播
學習的環境 正確的反應
教育問題 各類學習資源
哲學 科學
數字媒體技術 教育軟體工程
媒體素材 應用軟體
三、判斷題
1.正確
2.錯誤,可改為可構成一個多媒體教育軟體開發環境。
3.錯誤。「認知主義」錯,是人本主義
四、概念解釋(5*3=15%)
1. 思維導圖:最初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東尼•博贊創造的一種筆記方法,它呈現的是一個思維過程(1分),同一層次的節點數目表示思維的廣度(1分);一個分支的長度表示思維的深度(1分)。
2. 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1分);它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1分);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1分)
3.協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2分);協作學習與個別化學習相比,有利於促進學習者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習者健康情感的形成。(1分);
4. 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1分);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1分);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分);
5.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讓技術人性化的科學,(1分);是研究「人—機—環境」系統中人、機、環境三大要素之間的關系,為解決系統中人的效能、健康問題提供理論與方法的科學。(1分);也就是讓技術的發展圍繞人的需求來展開,把人作為產品和環境設計的出發點,使其性能、色彩等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從而使人們在工作中更安全、便捷和舒適,工作效率更高。(1分);
五、簡答題(6*5=30%)
1 .簡述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所應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教學系統設計能力(1分);教學媒體應用與評價能力(1分);持續更新、補充和完善知識結構的能力(1分);現代化教學系統的使用、維護與管理的能力(1分);媒體設計與開發能力(1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初步能力(1分)。
2.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1分),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2分)。基本理念:情境是學習的一部分,脫離情境的學習是錯誤而缺乏成效的(1分);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其主動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1分)。
3. 簡述多媒體教育軟體的腳本設計的內容和作用。
腳本是在教學設計基礎上所作出的計算機與學生交互過程方案設計的詳細報告,是下一階段進行軟體編寫的直接藍本,是課件設計與實現的重要依據(1分)。因此,腳本設計階段也是多媒體教育軟體開發過程中能夠由面向教學策略的設計到面向計算機軟體實現的過渡階段(1分)。
從所描述的內容來看,多媒體教育軟體的腳本可分為文字腳本和製作腳本兩種(1分)。前者是由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對教學軟體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的文字描述(1分);後者則猶如影視製作中的分鏡頭腳本,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改寫而成的能體現軟體結構和教學功能,並作為軟體編制的直接依據的一種具體描述(1分)。
4. 簡述教學資源管理軟體的功能和組成。
教學資源管理軟體的主要功能是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採集、管理、檢索和利用。(2分); 教學資源由兩部分組成:CAI軟體庫和學習資源庫。(1 .5分);
CAI軟體庫包括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國內外的優秀課件,可能是一門完整的課程,也可能是一節課或一個知識點。CAI軟體庫中的CAI軟體應滿足學科齊全、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等要求,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教育培訓的需要或個別化培訓的需要。(1.5分)
學習資源庫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豐富的學習背景材料、擴展學習材料以及其他各種分類多媒體素材。學習資源庫也可用作教師培訓備課的參考資料(包括各種史料、教參、優秀教案和優秀課例的分析等)。(1分)
5.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本科生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簡單概括為以下四種基本技能:數字化影視攝錄技能(1.5分)、電腦動畫創作技能(1.5分)、數字非線性編輯技能(1.5分)、廣告創意與設計技能(1.5分)。
六、論述題(15%)
1.談教育技術1994定義與2004年定義不同之處
第一,2004年定義採用的是「教育技術」,而1994年定義採用的是「教學技術」。(1分);
第二,2004年定義主要包括三個職能范疇:創設、利用、管理,其中1994年定義中的設計、開發的職能在新定義中演化為一個職能:創設。在新定義中,評價范疇也不再被列為一個單獨的范疇,已經將其融入了創設、利用和管理之中。(2分)
第三,新定義添加了有關改善績效的新內容。改善績效的提法強調了學習的含義不單指獲取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提高能力。(1分)
第四,新定義更加強調過程和資源的技術性與合適性。傾向於認為教育技術的技術性是教育技術區別於教育領域中其他過程或資源的根本所在。(1分)
2.試論述教育技術在促進有效學習方面表現出來的特點:
教育技術為學生創造一種能夠在做中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以及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理解、建立新知識的環境。(1分)
教育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可視化,幫助我們創建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學校課堂的富有活力的教學環境,在那裡學生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發現他們自己的問題。(1.5分)
教育技術為我們打通了通向巨大的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鏈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靈感的人。所有這些都能加強教師、管理人員還有學生的學習。(1.5分)
許多技術可以作為支架和工具,幫助學生解決問題。(0.5分)
技術可以把課堂和社區、校內和校外聯系在一起。(0.5分)
3.試用戴爾經驗之塔理論談談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戴爾經驗之塔理論要點簡述(1.5分) ;
教育媒體的特點(1.5分)
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2分)。
③ 我想模擬現代教育技術考試
一、選擇題15
第一章、教育技術概述
5,哪位學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學機解決教學問題(B)
A 戴爾 B 斯金納 C 克勞德 D 加涅
8,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在1994年關於教育技術定義結構的內容是(B)
A 理論與實踐;關於設計、開發、利用;關於管理和評價;關於過程與資源
B理論與實踐;關於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關於過程與資源;為了促進學習
C理論與實踐;關於設計、開發、利用;關於管理和評價;為了促進學習
D關於設計、開發、利用;關於管理和評價;關於過程與資源;為了促進學習
第二章、學與教的理論
2,桑代克試誤理論的基本觀點是(A)
A 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 B 學習是認知—發現
C 學習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D 學習是學習者主支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
3,誰提出了程序教學法(B)、
A 桑代克 B斯金納 C 維特羅克 D 布魯納
5,在開發計算機教學輔助課件時採用的主要理論是(B)
A 試誤法 B 程序教學法 C 認知—發現理論 D 建構主義
6,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
A感受器 B 感受控制器 C 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8,構建主義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D)
A 知識的傳播 B 學生的保姆 C 學生的家長 D 學生的幫助者
9,下列是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是(C)
A 學習是塑造行為的過程
B 學習是個人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主動控求知識的過程
C 學習是個體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主動建構來的過程
D 學習是個體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
第三章、視聽與傳播理論
1,第一個傳播過程模式是(A)
A 香農—韋弗模式 B 施拉姆循環模式 C香農—施拉姆模式 D 貝羅模式
4,誰提出了「經驗之塔」(C)
A 香農 B 麥克盧漢 C 戴爾 D 施拉姆
5,在經驗之塔中,最高層是(A)
A 言語符號 B 視覺符號 C 觀摩示範 D 設計的經驗
7,戴爾「經驗之塔」強調的是(D)
A 做的經驗 B 觀察的經驗 C 抽象的經驗 D 給學習者的刺激
10、 戴爾「經驗之塔」的第一層是(A)
A直接有目的的經驗 B設計的經驗 C演戲的經驗 D觀摩示範
第四章 視聽媒體輔助教學
6、投影媒體利用的是什麼原理(B)P70
A化學成像 B光學成像 C化學方應 D實物成像
7、錄像機與錄音機工作原理的相同點是(B)
A都採用磁頭高速掃描 B都是利用電磁信號轉換
C都可錄制兩面節目 D都採用多磁頭結構
一、填空題
6、常用的視覺類教學媒體包括(光學投影儀)、照相機、(視屏實物展示台、大屏幕電子投影儀)
9、常用的聽覺類教學媒體設備有錄音機、(CD唱機、CD光碟、MP3播放器)
10、常用的視聽類媒體設備有(電視系統和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VCD與DVD),DV、DC
16、圖像素材的常用文件類型包括(BMP格式、GIF格式、JPG格式)
17、視頻素材的常用文件類型包括(AVI視頻文件、MPG視頻文件、DAT視頻文件、RM和ASF視頻文件)
19、 下列文件格式,哪一個是Photoshop的源圖像文件格式?
A、PSD
B、BMP
C、JPEG
D、GIF
答案:A
20、 一位老師嘗試用photoshop合成圖片,他以後還想反復修改,應當將文件保存成以下哪種格式( )
A、psd格式
B、gif格式
C、bmp格式
D、jpg格
答案:A
21、 網路資源的技術性是指( )
A、資源具備客觀、真實、有效的特點,能為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價值。
B、資源的格式、質量、運行環境等應符合教學要求。
C、符合新課程標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興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D、資源具有多樣的表現手法、生動的情節、合理的構圖以及靈活的畫面等。
答案:B
22、 下列哪個搜索關鍵詞可以找到音頻資源( )
A、故鄉的雲 bmp
B、狼牙山 wav
C、水晶 swf
D、北戴河 doc
答案:B
24、 按照媒體作用於人體感官的不同,多媒體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通常被稱之為( )
A、視覺媒體
B、聽覺媒體
C、視聽覺媒體
D、綜合媒體
答案:D
一、選擇題
4、( C )被引進視聽教學領域以後,使視聽教學運動向一個嶄新的方向發展,教育技術的觀念也從靜止的媒體論走向動態的過程論。
A、學習理論 B、教學理論 C、傳播理論 D、教學系統方法
9、學習是指「刺激—反應」之間聯系的加強,這是( A )對學習的界定。
A、行為主義心理學 B、認知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建構主義理論
④ 教育技術學要不要考教師資格證啊
要的
《中華人民共copy和國教育法》和《教師法》明確規定,凡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教師資格,沒有相應教師資格的人員不能聘為教師。教師資格法定憑證為《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和教師資格證書,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4)教育技術考試擴展閱讀:
符合以下基本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符合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體檢標准;
4、符合《教師法》規定的學歷要求。
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三年級以上學生,可憑學校出具的在籍學習證明報考。
申請人應在戶籍或人事關系所在地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可在就讀學校所在地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筆試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舉行一次。面試一般在每年5月和12月各舉行一次。教師資格證考試每年組織2次考試,分別是是每年3月和9月,其中,上半年報名時間一般為1月份,下半年報名時間一般為9月份。
⑤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成績查詢
1、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成績查詢的賬號為准考證號和身份證號
2、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NTET)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試中心主辦,測試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水平考試。分為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三類。其中教學人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分為初級、高級兩個級別。
3、考試模式:採用全國統考模式。即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評分標准、統一發證。
4、管理模式:採用兩級管理。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全國性的管理工作,包括起草考試大綱、組織命題、考務管理成績審核、印製並頒發由教育部監制的全國統一的合格證書。各省市考試機構負責設立考點,負責地方性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考試對象:全國中小學在校教師。
5、考試科目:分為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三類,其中教學人員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各分為初級、高級兩個級別。
⑥ 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測試,考試時間15分鍾,主要考什麼考試形式是怎樣的
http://www.docin.com/p-89883690.html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教育技術學如何進行期末考試
。。。 又一個教育技術啊。。。。
我也是教育技術的 今年大四了。。
大一大二的主要是文化課
多學點 很多東西對你大三大四的學習是一種不經意的幫助
個人感覺教育技術是一門很雜的學科
你個人要選對方向 如果喜歡計算機就多主攻計算機方向
很多東西老師可能講的都不深
所以你一定要確定自己的方向 自己把專業方向的東西學好了
大一大二的考試都是側重知識記憶的
還有數學的計算 和高中一樣 是一個延續部分
東西好學 但是一定要學才能會
大三大四 的考查課就變多了
關於一些軟體應用 主要是該課程的作品
還有需要問的 請補充
另外 不要再掛 0分帖子了
是一種很讓人傷心的行為
⑧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模擬試題
1.開門見山直接回答知識點
2.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延伸
3.規范排版,內容充實更容易通過認證哦
4.補充參考資料(沒有可以忽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