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博士教育網
⑴ 網路繼續教育需網上看視頻積累學時掛視頻太慢有什麼方法能讓視頻加速快速積累學時,讓進度能快速到100%。
我有現成插件,視頻播放支持秒播放完,可以一鍵播放所有視頻完成
⑵ 怎麼補19年醫博士繼續教育電子學分
在官網上購買學習卡,進行學習補錄就可以了
⑶ 請問在醫博士上購買腫瘤學的視頻是應該購買學習卡還是繼續教育卡
教育卡和學習卡都可以,我一般都用教育卡
⑷ 隋唐歷史
一、社會發展概況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唐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敗,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此後,唐朝內則宦官專政、朋黨爭斗,外則藩鎮割劇,國無寧日。唐是繁榮強大的朝代,自興盛至衰亡,經歷290年。在這個長時期里,就統治階層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變化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前期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公元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凡124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和進步傾向的矛盾,由於進步傾向起著主導作用,因而保持長期的強盛狀態。唐中期自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六年)至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凡79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由於斗爭的結果,中央集權勢力取得相對的勝利,因而基本上還能夠保持國家的統一。唐後期自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至公元907年(唐昭宗天佑四年)凡87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經濟集團內部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的矛盾,由於宦官勢力占優勢,中央集權勢力愈趨於衰弱,又由於黃巢所率農民起義軍被擊敗,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唯一的力量,唐朝就此滅亡。
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五代十國開始。南方出現前蜀(王建)、吳(楊行密)、吳越(錢鏐)、楚(馬殷)、閩(王審知)、南漢(劉岩)六國。北方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小朝廷。建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夫,非常好戰好殺。黃河流域在這群武夫統治下,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蜀、吳兩國特別是吳國,阻止北方戰亂波及長江流域,起著屏障作用。南方諸國得以保境息民。北方遭受將半個多世紀的破壞,南方在同時期內,基本上得免戰禍。從此,經濟文化的重心從河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周世宗(柴榮)開始進行統一戰爭,不幸病死。公元960年周為宋代所取代,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
二、醫學教育的發展]
在祖國醫學的流傳和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主要方式為口授及帶徒實踐。那時,收他人做弟子的醫生認為,從事醫生職業是救人救世的神聖事業,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選擇弟子時,都比較嚴格。《靈樞·官能》載:「得其人乃傳,菲其人勿言」,希望被選的弟子德才均優,以繼承神聖的事業。如東漢初針灸學家涪翁,精通脈診,針灸技術尤其高明,往往手到病除,且不分貴賤,悉心救治,不圖報酬,受到群眾的愛戴。涪翁的弟子程高,程高的弟子郭玉也擅長針灸,並精於脈診。東漢和帝讓郭玉試診,郭玉切脈,眾皆嘆服。
這種選擇他人作弟子的形式可擇優為徒,大大勝過單純家傳,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種帶徒的形式在古代醫學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這種形式由於老師本身條件,使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傷寒論·原序》載:「各承家傳,始終守舊」。使醫學知識和經驗的交流與發展受到了阻礙。
南北朝劉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文帝劉義隆採納名醫秦承祖所秦「置醫學,以廣教授」的建議,是我國官方創辦醫學教育機構之始。《魏書·官氏志》載:「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北魏官制中已明確設有「太醫博士」,官八品下,「太醫助教」官九品,「按摩博士」官從九品,教授醫學知識。專職教官的地位比南朝的明確。公元581年(隋開皇元年)以後,國家的醫政管理及醫學教育都有進步。政府設立了開端於南北朝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管轄。此時的太醫署為國家最高的醫療行政管理兼醫學教育機構。隋太醫署中有固定的人員編制,設置太醫令2人,太醫丞2人,醫師200人,葯園師2人,醫學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師2人,祝禁博士2人,共計有215人。隋著名醫家巢元曾在太醫署任太醫博士。
唐朝沿用隋制,醫學教育除繼承傳統的家傳師授的帶徒方式外,於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德七年)正式設立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署中中行政、教學、醫療、葯學四科人員組成,規模較大,且設備充實,教育制度比隋朝健全。並明確規定組織編制、醫學分科、課程設置、學生成績考核等制度。這種由國家創辦,太常寺領導、太醫署管理的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育機構,比歐洲義大利於公元872年創立的隆勒諾醫學校開創的時間早200多年,而且在組織機構、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都較完備,在世界上有著較大的影響。
太醫署中有行政管理人員16名。其中太醫令2名,為署內最高官員:太醫丞2名,作為太醫令的助手;以下有醫監4名,醫正8名。太醫署除行政管理外,設醫科與葯科。醫科為四部:醫師、針師、按摩師與咒禁師。每一部門都由博士1人,正八品上,助教1人,從九品上,負責授課。
醫師部門范圍最廣,分科系統而精細,有利於專科向縱深發展,。各科共同必修課程有:《黃帝內經·素問》、《本草》、《甲乙經》、《脈經》等。然後,分別學習有關臨床5個專業的課程。學習年限也有明文規定,體療(內科)學期7年,瘡腫(外科)學期5年,少小(兒科)學期5年,耳目口齒科(五官口腔科)學期4年,灸法(火艾燒灸治病)學期3年。太醫署除注重理論學習外,還重視臨床實踐。要求學習《本草》時,必須認識葯形,深明葯理,熟悉產地等;學習《明堂》是,必須檢圖即能指出孔穴;學習《經脈》時,學生之間互相診候,了解四時及浮沉滑澀的脈候;學習《黃帝內經》時,必須做到深刻理解,融匯貫通。
針師部門,由針博士1人,從八品上,助教1人,針師10人,從九品下,教授《明堂》、《脈訣》、《流注圖》等。先學習經脈、孔穴、九針。再學習辯證方法及用針手法等。
按摩部門,由按摩博士1人,按摩工9人輔助掌管按摩師部門,教授「消息導引之法」。這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技術,運用傳統的導引、按摩、正骨等療法以治療風(傷風)、寒(感寒)、暑(中暑)、濕(脹瀉)、飢(胃病)、絕(昏暈)、勞(勞力過度、逸(缺乏運動或積食不化)等。此法運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使體內雍滯的經脈,隨導引而暢,使疾病消失。
按摩師部門還兼管正骨科教學,要作損傷折跌等傷科的處理。如對一般骨折,主張復位後用襯墊固定,並注意關節活動;對肩關節脫臼,採用「椅背復位法」等正骨技法。
咒禁部門有咒禁博士1人,從九品下,掌教祈禱咒禁的方法以驅除邪魅,這是從印度傳來的原始方法,帶有迷信色彩,滲入醫學領域中,使醫學教育中出現了唯心教育的誤導。
葯學部門於京師設置葯園,專門培養葯學人才。招收庶人16至20歲的為葯園生,學習葯物的栽培、採集、炮製、制劑、使用等方面的知識,畢業後升葯師,即為醫師助手。設葯園置府2人,吏4人,掌固4人,負責葯物保管及管理雜務;另主葯8人,葯童24人配製葯物;葯園師2人,葯園生8人栽培葯材。
太醫署對學生要求嚴格,除入學經考試外,還定期(月、季、年)進行考試。醫博士主月試、太醫令丞主季試、太常丞主年終試。各科學習除測試醫學知識外,還結合臨症實際評核成績。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始規定登用如國子監,按成績高低及治癒率多少分別選用,定為醫師、醫正、醫工等。公元760年(唐肅宗乾元三年)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人,自今以後,各試醫經方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方義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根據通七以上留的原則,安置時也有區別,通常上選的充御工,其次可派各州任醫學博士等。如考試成績欠佳准許補考。唐朝限定醫學必須在9年內學成,不及格者,令其退學,不準行醫。
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開始,唐政府在各州相繼設立醫學教育機構。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年),各州添設助教。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各莞
⑸ 購買了醫博士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卡,丟失了怎麼辦
我的卡丟失了,應該從哪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