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
『壹』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心裡起源說、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觀點
神話起源說
是關於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有這種觀點,我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它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於神或順從於天。
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當時人類社會起源問題上認識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說
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勒圖爾諾與英國的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是: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於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於動物界;
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
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
生物起源學說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其他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相似性,比起神話起源說來,是一個大的進步,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其根本錯誤在於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其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質的差別。
3、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史家孟祿。
主要觀點是,教育起源於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
這種觀點不同於生物起源說,但是仔細考慮,卻也離生物起源學說不遠。因為如果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中兒童對成人行為的「無意識的模仿」的話,那麼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就肯定不是獲得性的,而是遺傳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也就是說,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只不過,這種本能是人類的類本能,而不是動物的類本能。
以上三種教育起源學說大致反映了人們認識教育起源的歷史過程:從神話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歷史的進步性。但這三種學說沒有能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沒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內在動力和社會原因。
教育的勞動起源說也稱教育的社會起源說,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前蘇聯的教育史學家、教育學家以及我國的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大都認可這一觀點。
「勞動起源說」的直接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是恩格斯的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第一,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第三,教育產生於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第四,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第五,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貳』 關於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幾種學說
關於教育的起源問題,目前比較常見的是四種說法:
一.神話起源說—最古老的觀點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觀點: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與神或順從於天。
評價: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
二.生物起源說—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學說
代表人物:利托爾諾、沛西·能
觀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的生物本能
評價:它的根本錯誤在於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沒能區分出人類的教育行為與動物類養育類行為的差異,因而是錯誤的。
地位: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學說,標志著在教育的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 (口訣:「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說,利—利托爾諾,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孟祿
觀點:教育起源於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心理起源說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說」不區分人類教育和動物本能的庸俗觀點。
評價: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雖然它將動物排除在外了,這一點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它認為的「無意識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錯誤的。 (口訣:「心理仿夢露」,心理—心理起源說,仿—無意識模仿,夢露—孟祿)
四.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凱洛夫
觀點:教育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的需要的辯證統一。
評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勞動起源說是正確的起源學說。 (口訣:「米夫愛勞動」,米—米丁斯基,夫—凱洛夫,勞動—勞動起源說)
『叄』 教育的起源有哪幾種學說觀點
關於教育起源的主要學說有: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
(一).生物起源說
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爾諾、斯賓塞、沛西·能等。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在其著作《人類各種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范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社會現象,大動物對小動物的愛護和照顧便是教育行為,昆蟲界也有教師與學生,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動物正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幼小的動物,這種行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後來的人類教育不過是繼承了動物界業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獲得了新的性質而已。
(二).心理起源說
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
孟祿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書》中寫道,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式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階段中,教育過程卻具備了教育最高發展階段的所有基本特點」,即承認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三).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辨證統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米丁斯基、凱洛夫等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從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著名的原則出發,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於人類特有的生產勞動。
『肆』 教育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1,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第三個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領域中逐步形成了兩種對立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行為主義強調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主張學習就是在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建立聯結。與行為主義對立的是格式塔學派,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過程,研究人的經驗,強調學習在於在頭腦中構成和組織一種「完形」。格式塔是早期的認知傾向的學習理論。
2,發展時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這一時期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但也吸取了很多認知學習理論的思想,從而出現了折中傾向的學歷理論。
3,成熟時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認知學習理論日益得到重視。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反對把人還原和分割為各種要素,主張研究整體的人,而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和動力;從追求自我實現的角度來解釋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參與、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和自我批判。
4,完善時期(80年代以後)
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強調學習不是只是從外到內的傳遞,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知識建構過程。
『伍』 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
心理起源論是關於教育起源的學說。亦稱「心理學的教育起源論」。美國孟祿首倡。他從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生物起源論者忽視了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他根據原始社會尚無傳授各項知識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方法,斷定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寫道, 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階段中,教育過程卻具備了教育最高發展階段中的所有基本特點」。即承認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質。蘇聯米登斯基著《世界教育史》把上述觀點概括為「心理學的教育起源論」,簡稱「心理起源論」。
心理起源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Paul Monroe,1869一1947)。孟祿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書》中,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應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書》中寫道: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在這種原始共同體中,兒童對年長成員的無意識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發展。
詳細內容
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論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說,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為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的錯誤在於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於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因而,他的這種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們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和目的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自覺有意識的活動,把動物本能和兒童無意識的模仿同有意識的教育混為一談,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陸』 教育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什麼
B:模仿
美國教育家孟祿(P.Monroe,1869~1947)認為,教育起源於原始公社中兒童對成人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模仿。承認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質。
他在《教育史教科書》中寫道:「原始社會以最簡單的形式展現它的教育……用來幫助或強制個體服從普遍要求的復雜手段,絕大部分是無意識地對個體施加影響的……使用的方法從頭至尾都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階段中,教育過程卻具備了教育最高發展階段的所有基本特點」。
『柒』 關於教育的起源,有哪些學說
一.神話起源說—最古老的觀點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觀點: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與神或順從於天。
3.評價: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
二.生物起源說—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學說
1.代表人物:利托爾諾、沛西·能
2.觀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的生物本能
3.評價:它的根本錯誤在於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沒能區分出人類的教育行為與動物類養育類行為的差異,因而是錯誤的。
4.地位: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學說,標志著在教育的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
(口訣:「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說,利—利托爾諾,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說
1.代表人物:孟祿
2.觀點:教育起源於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心理起源說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說」不區分人類教育和動物本能的庸俗觀點。
3.評價: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雖然它將動物排除在外了,這一點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它認為的「無意識模仿」仍然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是本能的,因而是錯誤的。
(口訣:「心理仿夢露」,心理—心理起源說,仿—無意識模仿,夢露—孟祿)
四.勞動起源說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凱洛夫
2.觀點:教育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的需要的辯證統一。
3.評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勞動起源說是正確的起源學說。
(口訣:「米夫愛勞動」,米—米丁斯基,夫—凱洛夫,勞動—勞動起源說)
『捌』 教育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什麼
(一)本義教育起源論
本義教育起源論有四種代表性觀點:
1)生物內起源論:認為教育是物種容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人類和動物共有的本能行為。
2)心理起源論:教育最初起源於原始人類的那種具有教育意味的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論:勞動創造了人類和社會:勞動過程的復雜性要求通過教育把人類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證明:人類原始時代教育活動已經存在了,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
4)社會實踐起源論;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人的社會實踐或社會實際生活需要。
(二)科學教育起源論:學校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初期的」男女兒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動。
(三)民族文化起源論:教育就是起源於民族文化的。
總之,心理起源論把教育的發生歸因於人的心理原因,不妥當,勞動起源論和社會實踐起源論這兩種觀點實質並沒有根本的分歧。給予肯定的: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論只是把它們作為研究教育起源問題的存案即可。
『玖』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心裡起源說、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和觀點是什麼
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
英國教育家沛西·能
利托爾諾觀點:動物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而產生了把「經驗、」「技巧」傳給小動物的行為的,這種行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
沛西·能觀點:起源歸之於動物的本能行為,
歸之於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心裡起源說: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
觀點: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在這種原始共同體中,兒童對年長成員的無意識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發展。
勞動起源說:代表人物:畢歇爾、希爾恩、馬克思德索、普列漢諾夫。
觀點: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一個自覺的目的,這一目的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再次,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重要內容。
『拾』 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動物界也存在教育;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2 心理起源學說
主要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教育心理起源說是在對教育生物起源說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
主要觀點:孟祿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教育起源問題,認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生活的無意識模仿。
3 勞動起源說(社會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蘇聯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凱洛夫。勞動起源說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
主要觀點:
第一,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和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第三,教育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第四,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和生活經驗。
(10)教育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擴展閱讀: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3)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
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質、能力。
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它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人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一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一個是個體的角度。
前蘇聯及我國一般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一般是從個體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著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對象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