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心理學專項習題集
⑴ 求教育學與心理學習題及答案
辨析題
【一】有人說學了教育學不一定上好課,不學教育學有的人也能上好課,關鍵看你的專業知識掌的如何?這句話似是而非,你怎樣理解。
1.學了教育學不一定上好課,教育學是理論,如果把理論當教條去背,理論就脫離了實際,理論就不能在實際中應用。因此,學習教育學不能把理論脫離實際,要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
2.不學教育學有的人也能上好課,這些人再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他們能上好課是犧牲了一批有一批的學生,累積了經驗,善於總結經驗。
3.到什麼時候專業知識都很重要,不能把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對立起來,就是說不能把合格專業老師和合格老師對立起來,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相輔相成,應有機結合。
4.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有目的的實踐。
【二】科教能興國也能救國,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不完全正確。科教能興國但不能救國。教育對政治經濟具有推動作用,但不能起根本的決定作用,要變革制度其有效形式,只能通過革命。當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合的地步,必然引起變革,這時教育要麼起促進作用,要麼起阻礙作用。因此,說教育能救國只是空想、空話、口號。
案例分析題
【一】有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人「出淤泥而不染」,請用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分析。
答: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巨大作用,環境對人的發展提供各種可能,環境對人的發展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但人有選擇環境的能動性。對於那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來說,他們沒有看到環境的積極之處,而對於「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來說,他們充分利用了環境對他們提供的的優點,也看到了環境的積極之處。
【二】用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理論來解釋王安石的《傷仲永》的情況。
答:1.遺傳為他後天的發展提供可能性,而人的身心發展還受環境、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2.仲永成長的過程中環境不好,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自己也沒有進一步發展,所以到20歲時和其他人一樣。3.所以人的身心發展是遺傳、環境、教育、個體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簡答題
【一】學校產生的條件?
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產生提供了基礎。
2.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出現了專職的老師。(前提條件)
3.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教育內容,使人類間接知識的傳遞成為可能。(必要條件)
4.國家機器的建立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培養官吏和知識分子。(政治條件)
【二】★影響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生產力;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制度;文化、人口、環境。
A.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直接表現: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具體表現:①政經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②政經決定受教育權 ③政經決定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通過教育可以培養政經所需要的人才(直接促進政經發展)②可以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識,促進政治民主化 ③可以形成積極的輿論力量,間接的促進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B.教育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1.生產力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直接表現:生產力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水平,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具體表現: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發展規模的速度 ②決定了人才培養規格和教育結構 ③決定了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 ④決定了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變革。
2.教育對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 ③教育可以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力。
▲教育是怎樣再生產勞動力的?
答:①通過教育可以把潛在的勞動力轉化成現實的勞動力 ②一般化的轉換成專門化的 ③低水平的轉化成高水平的 ④一種形態的轉化成另一種形態的 ⑤單維度的轉化成多維度的。
C.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教育具有推動作用。直接表現:科學技術直接推動教育的變革,是教育發展的動力。具體表現:①科學技術影響教育結構 ②影響學生 ③影響教育目的和內容 ④影響教育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手段等。
2.教育對科學技術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教育可以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數量足夠,質量優秀,結構合理的後備力量 ②教育能夠生產和再生產科學技術 ③教育可以加速科學和技術的相互轉換 ④教育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三】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
1.遺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物質前提作用。具體表現:①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②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及其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③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④遺傳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可塑性。
2.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巨大作用。具體表現:①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對象等。②環境對人的發展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為什麼教育在人類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論述題←)
答:教育屬於環境因素,但是和一般環境的偶然性、片面性、不可預測性相比,教育具有更大的自覺性和目的性。它可以控制消極因素對人的影響,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他因素對人的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因此,教育在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具體表現:①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使人朝著預期方向發展。②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所起的作用具有全面、深刻、持久、系統的影響。③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里有專門的人、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導,使學生朝正確方向發展。④教育是可以整合社會其他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對人類發展起作用。
綜上所述,教育能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動力作用。
【四】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徵)及其教育
1.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教育要循序漸進的進行。切忌「拔苗助長、凌節而施」。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教育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特點選擇不同內容和方法。切忌「一刀切,一鍋煮」。
3.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要善於抓住人的發展和關鍵期。切忌「亡羊補牢」。
4.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差異性,教育要因材施教。切忌「一把鑰匙開多把鎖」。
【五】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實質
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規定》: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精神實質:1.要培養的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必須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2.培養的學生要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學校必須堅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3.要適應時代發展,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學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六】怎樣實施素質教育?(途經)
1.要把良好的課堂教學與系統有效的訓練、活動和實踐相結合。
2.要把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
3.要密切注意當代科學對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從中找出進行素質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4.要注意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對素質教育帶來的深遠影響。
5.倡導使用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的教學方法。
【七】教師的勞動特點
1.教師的勞動具有復雜性(對象復雜、任務復雜)2.具有創造性。3.具有示範性。4.具有顯效的長期性和滯後性。5.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
【八】※教師的職業素養
1.教師的政治思想素養
①用戶共產主義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②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參加現代化建設。③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於創新。④具有現代化教育價值觀,形成現代人應該具有的思想素養。
2.教師的教育思想素養
①要有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②科學的育人觀 ③正確的學生觀 ④現代的教學觀 ⑤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3.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①對待教育事業的態度→要熱愛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②對待學生的態度→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③對待同事的態度→要團結協助,互助育人。④對待自己的態度→要嚴於律己,以身作責,為人師表。
4.教師的專業素養
①知識素養:a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b要有廣博的其他學科知識c要有學以致用的教育理論知識。②能力素養:a語言表達能力b組織教學能力c組織管理能力d了解學生能力e研究能力f製作能力g調控情緒能力h教育機智能力。
5.教師的身心素養
①身體素養:a身體健康,沒有傳染疾病b要有敏捷的反應能力和耐受能力c要有洪亮的聲音和良好的視力d要有適當的身高。②心理素養:a良好的認知能力和廣泛的興趣b要有積極向上樂觀的情緒c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d要有完善的人格。
6.教師的儀表風度的要求
①形體自然美 ②著裝自然大方整潔,符合職業特點 ③修飾(化妝配飾)要得體
【九】什麼是師生關系及其具體表現?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對待的態度。
具體表現:①尊重與被尊重的人際關系 ②愛與被愛的朋友關系 ③服務與被服務的工作關系 ④指導與被指導的教育關系
【十】怎樣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1.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2.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學生。3.要公平公正的對待學生。4.教師要主動和學生交往。5.要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
【十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3.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道德品質。4.發展學生的體力和個性。
【十二】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
1.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2.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3.學生的特點 4.學校的教學條件 5.教學的時限 6.教師的自身條件、水平、特點
【十三】講授法運用的基本要求
1.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嚴密的科學性相結合。2.講授中要提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3.要注意講授的語言藝術。4.要恰當的設計板書。
【十四】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優點:1.學生按照年齡和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形成一個集體,有利於互相促進和提高。
2.教師對全班同學進行集體上課,擴大了教育對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3.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時間上,都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是教學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4.各學科之間交替上課,課與課之間有一定休息,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減輕學生的疲勞,符合用腦衛生。
缺點:1.不利於因材施教,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特長和個性。
2.容易造成理論和實際的脫節。
〖四個定義〗
人的發展: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歷程中,身體和心理朝著積極的方向發生變化的過程。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對待的態度。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教學:指以教材為中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共同的活動方式的總和。(教學的實質是交往和互動)
論述題
【一】為什麼我國把教育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答:要想衡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生產力保駕護航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政治經濟的先進制度,教育對生產力、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1.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通過教育可以培養政經所需要的人才(直接促進政經發展)②可以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識,促進政治民主化 ③可以形成積極的輿論力量,間接的促進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2.教育對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 ③教育可以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力。
3.教育對科學技術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①教育可以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數量足夠,質量優秀,結構合理的後備力量 ②教育能夠生產和再生產科學技術 ③教育可以加速科學和技術的相互轉換 ④教育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管理落後,要想緩解人口包袱,變成人力資源,將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提高人的素質,就要依靠教育,將教育優先發展。
【二】怎樣理解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辯證統一的規律?
1.教育史上的兩種理論:實質派,以斯賓賽為代表強調知識重要(知識是土壤,智力是禾苗)形式派,以裴斯太洛齊為代表強調能力智力重要(能力是點石成金之術)
2.兩者的關系:聯系:①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智力的基礎,無知便無智,無知也無能。②智力能力水平的提高又是知識學習的前提條件,一個人智力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他知識的快慢、難易、深淺、鞏固程度。
區別:①知識屬於認知系統,能力智力是心理系統。②知識具有社會性,而智力能力具有個體性。③知識是後天習得的,而智力則是先天和後天的合金。④知識的學習過程較長,能活到老學到老,而智力則與人的生理衰退有關。
3.我國的現狀:重視知識教學,輕視智力能力的培養,其造成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高分低能。
4.解決: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知識教學,同時也重視智力能力訓練,因為由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有條件的。條件:①要教給學生帶有規律性的知識 ②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③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④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5.要防止兩種傾向:①防止只重視知識教學,不重視智力能力培養的傾向。②防止撇開知識教學,另搞一套智力能力訓練這種傾向。
【三】啟發性原則
1.含義(實質):是指教師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其掌握課程內容的本質,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其形成獨立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啟發由來:孔子《論語》中的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貫徹這個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學習興趣和責任感。②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指導他們形成自學和獨立工作的能力。③提倡教學民主,形成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新型的師生關系。
【四】上課→教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
一堂好課的標准?
1.要目的明確→確定一個全面、完整、准確的教學目的;教學始終圍繞這個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老師交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准確無誤,並且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科學知識。
3.方法得當→只要選擇的方法滿足了:教學目的和任務;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學生的特點;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的時限;教師自身的條件、水平、特點。(教學方法的依據)
4.結構合理→老師上一堂課一般經過五個步驟。即: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要求各步之間銜接緊湊,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
5.師生互動要好→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主動的學習;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
6.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要具有講、寫、畫、演,以及掌握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7.教學效果要好。
⑵ 誰有教育學心理學總復習試題及答案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試題庫含答案
一、選擇
1. 1903年,在美國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納 C.華生 D.布魯納 [A]
2.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美國發起課程改革運動的著名心理學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納 C.華生 D.布魯納 [D]
3. 已有研究表明,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一般在 (2.1)
A.2歲 B.4歲 C.5歲以前 D.1—3歲 [ A]
4. 兒童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在(2.2)
A.2-3歲 B.4歲 C.5歲以前 D.1—3歲 [B ]
5. 人格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
A.行為系統 B.意識特點 C.綜合心理特徵 D.品德與修養 [ C]
6.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識 [ D]
7. 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3.1)
A.地升華 B.發揮 C.表現 D.持久的變化 [ D]
8. 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是由於在反復的嘗試—錯誤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
A.能力 B.技能 C.興趣 D.刺激—反應聯結 [D ]
9. 提出經典條件反射作用理論的巴甫洛夫是
A.蘇聯心理學家 B.美國心理學家 C.俄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 D.英國醫生 [C ]
10. 先行組織者教學技術的提出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A.斯金納 B.布魯納 C.奧蘇伯爾 D.桑代克 [C ]
11. 根據學習動機的社會意義,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 (4.1)
A.社會動機與個人動機 B.工作動機與提高動機 C.高尚動機與低級動機 D.交往動機與榮譽動機 [ C]
12. 對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感興趣而形成的動機,可稱為
A.近景的直接動性機 B.興趣性動機 C.情趣動機 D.直接性動機 [ A]
13. 由於對學習活動的社會意義或個人前途等原因引發的學習動機稱作
A.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B.社會性動機 C.間接性動機 D.志向性動機 [A ]
14. 由於個體的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稱作
A.外部學習動機 B.需要學習動機 C.內部學習動機 D.隱蔽性學習動機 [C]
15. 由於外部誘因引起的學習動機稱作
A.外部學習動機 B.誘因性學習動機 C.強化性動機 D.激勵性學習動機[ A]
16.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5.1)
A.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B.對活動的影響 C.對記憶的促進 D.對智力的影響[ A]
17. 下面的四個成語或俗語中有一句說的就是典型的對遷移現象。
A.舉一反三 B.聰明過人 C.思維敏捷 D.物以類聚[ A]
18. 下面所列舉的遷移種類領域中,有一種是錯誤的。
A.態度學習遷移 B.情感遷移 C.知識與技能遷移 D.氣質遷移[ D]
19. 下述所列的遷移說中有一種被認為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A.形式訓練遷移說 B.同化學習遷移說 C.經驗類化遷移說 D.認知結構遷移說 [ A]
20. 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 (6.1)
A.感受與體驗 B.前人經驗 C.記憶的內容 D.信息及其組織 [ D]
⑶ 急求:教師資格考試必備-高等教育學、心理學(包括分章練習、模擬題及歷年真題)
你好,網路文庫可以用「冰點文庫下載」這個軟體下載,軟體本身免費,專下載不需要文屬庫財富值,只要把資料對應的文庫地址復制進去就可以了,支持PDF下載,還可轉換為WORD文檔,(carlsber溫馨提示:轉換後的WORD文檔可能需要自行調整板式)自己搜一下網上大把。
冰點下載後是PDF格式的,需要專門的軟體看,比如Adobe Reader 9
我告訴你的方法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以後就不需要求人或者去弄財富了。
⑷ 教育學心理學復習題
教育學部分
選擇題(本大題共13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1.教育學研究的對象是( )
A.教育現象 B.教育方針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論
2.標志著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的教育論著是()
A.《學記》 B.《普通教育學》
C.《大教學論》 D.《教育論》
3.下列不屬於騎士七技的范圍的是( )
A.騎馬 B.投槍
C.音樂 D.吟詩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反映了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的是()
A.教育 B.環境
C.遺傳 D.主觀努力
5.學校體育的最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是( )
A.早操、課間操 B.體育課
C.體育競賽 D.學生自覺鍛煉
6.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 )
A.心理過程 B.信息過程
C.邏輯過程 D.認識過程
7.「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所體現的德育原則是()
A.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
B.知行統一的原則
C.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D.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8.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一種()
A.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B.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C.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D.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9.班主任工作計劃一般包括( )
A.學期計劃和具體活動計劃 B.全面計劃和專題計劃
C.課內計劃和課外計劃 D.教學工作計劃和思想工作計劃
10.在三結合教育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學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會教育
11.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是()
A.課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學
C.社會實踐活動 D.班主任工作
12.長期以來的教育實踐證明,學校工作必須做到()
A.以教學為主 B.教學、科研並重
C.教學、科研、生產三中心 D.所有時間用於搞教學
13.班級授課制在我國正式實行一般認為是在()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後
填空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4.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有別於傳統的五條新的教學原則,即
原則、高速度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以及
的原則。
15.遺傳是指人們從上代那裡繼承下來的一些先天的的特點,遺傳素質僅僅為人的發展提供一定的。
16.歐洲奴隸社會曾出現過兩種著名教育體系,即和。
17.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服務,必須與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8.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它包括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四個基本方面。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9.簡述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知識素養?
21.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四、論述題(本題滿分15分)
22.試從班級授課制的特點出發,論述實行小班化教學的優越性。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C 3.C 4.B 5.B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C
二、填空題
14.高難度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
15.生理解剖 可能性
16.斯巴達教育 雅典教育
17.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生產勞動
18.政治教育 道德品質教育
三、簡答題
19.(1)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相互制約。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目的、領導權、受教育權等。
(3)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教育培養出具有一定階級意識的人,以維護和鞏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20.(1)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教師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統率各科教學。
(2)精深的專業知識。教師須對本學科的歷史、現狀、未來等有精湛的研究、獨特的見解、深厚的功底。
(3)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因為各學科知識並非孤立的。
(4)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識。
21.(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四、論述題
22.(1)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堂,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體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2)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徵。(略)
(3)其優點在於:有利於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有利於嚴格管理教學,使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4)但是班級授課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於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和集體統一,過於標准化、同步化、集體化,不能很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易發揮學生的全部潛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和發揮他們的個性才能。
(5)我國許多地區由於經濟條件所限,師資力量不夠等因素,使得班級規模過大,這使得教師一時之間難以兼顧不同水平、不同特點的學生的多種類多層次需求,使得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尤為突出。而小班化教學則是針對這種弊端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改革趨勢。它在保留班級授課制優點的同時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於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最佳發展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本大題共13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23.學生邊聽講邊記筆記屬於(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動搖 D.注意的轉移
24.將對象從背景中分化出來的知覺特性是()
A.選擇性 B.恆常性
C.理解性 D.整體性
25.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進程是( )
A.先快後慢 B.先慢後快
C.等速的 D.勻加速的
26.年齡智商(IQ)的公式是
A. B.
C. D.
27.追求個人特有潛能的充分發揮,理想和人的價值的完美實現屬於()
⑸ 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網上有各種類型的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建議你搜一下,會搜出好多。
⑹ 誰有高校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教育學心理學真題或者是崗前培訓的練習題
教育心理學高頻考點之學習的基本理論
一、學習的實質與特性
(一)學習的心理實質
1.學習的概念: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狹義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
2.這個定義說明:第一,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就是變化過程。第二,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這樣,最佳的學習往往是能獲得長時間地影響有機體,並成為有機體第二天性的結果。當個體表現出一種新的技能,如游泳、駕車等,就認為學習已經發生了。第三,學習是由反復經驗而引起的。由經驗而產生的學習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有計劃的練習或訓練而產生的正規學習,如中小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另一種則是由偶然的生活經歷而產生的隨機學習,如路遇交通事故而體會到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等。換而言之,主體的變化是後天習得的,即由他或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二)人類學習和學生的學習
1.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的區別:第一,人韻學習除了要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外,還要掌握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第二,人的學習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活實踐中,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而進行的;第三,人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3.學生學習的內容:一是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二是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發展;三是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二、學習的一般分類
加涅的學習分類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設計專家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先後提出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
(一)學習層次分類
加涅早期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成八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層級結構。這八類學習依次是:①信號學習。指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應。這類學習屬於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②刺激一反應學習。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並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這類學習屬於桑代克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③連鎖學習。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應動作聯結。④言語聯結學習。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⑤辨別學習。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⑥概念學習。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做出反應。⑦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⑧解決問題學習。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二)學習結果分類
加涅提出五種學習結果,並把它們看做是五種學習類型.分別是:①智慧技能,即能力。指學生應用概念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學習解決「怎麼做」的問題。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②認知策略,即學會如何學習。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③言語信息,即我們通常所稱的「知識」。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④動作技能,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⑤態度,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三)我國心理學家的學習分類
我國學者依據教育系統中所傳遞的經驗的內容不同,將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范的學習。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它是來自反映的對象本身的認知經驗。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掌握,是通過一系列的心智活動來接受和佔有知識,在頭腦中構建起相應的認知結構。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它是來自於活動主體所做出的行動及其反饋的動作經驗。技能的學習,通過學習或練習,建立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的過程,有心智技能的學習與操作技能的學習兩種。行為規范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於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行為規范的學習,又稱行為規范的接受,是把外在於主體的行為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行為需要的內化過程。
*聯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強化在刺激一反應聯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應聯結之中,個體學到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更多教師資格考試備考資料,你也可以關注陝西教師資格考試網http://www.zgjs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