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第八章教學原則
⑴ 幼兒教育學中教育原則與教學原則在概念上兩者之間有何導同
教學原則是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由於教學目的和教學實踐面臨的課題不同,由於教育家的哲學觀點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不同,所制定的教學原則就有所不同。因而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學原則的名稱、數目、內容和體系紛繁不一。 教育原則是教育規律在教育中的反映。教育原則是第二性的,是人們根據需要制定的教學活動的基本准則,它與科學發展水平、人們的認識能力密切相關。人們的認識、對經驗的概括程度、時代要求等不一樣,教育原則也就不同。
⑵ 凱洛夫在《教育學》中提出的教學原則有哪
直觀性原則
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
系統性與連貫性原則
通俗性與可接受性原則
⑶ 教育學案例分析 從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分析
uld like giving up the cro
⑷ 教育學 直接性教學原則 是什麼
學術上是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硬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⑸ 教育學:請結合實例談談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原則都有哪些
一、直觀性原則。
基本要求:要正確的選擇直觀教具和手段;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要注重運用語言直觀。
二、啟發性原則。
定義: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學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記》中提出「道兒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基本要求:教師的講授應「少而精」,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三、鞏固性原則。
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抓好學生的復習環節和運用環節;教學生復習和記憶的方法。
四、循序漸進的原則。
含義: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基本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在注意系統性的同時要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教學要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有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
五、因材施教原則。
含義: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
基本要求:了解學生的實際和個別差異,為因材施教奠定基礎;運用多種方式教學,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
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基本要求: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是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
6教學工作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和學業成績的檢驗與評定。
7上好每一堂課的基本要求①目標明確②內容正確③方法靈活④學生主動⑤語言藝術⑥學生思維活躍。
8班級授課: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准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首次採用班級授課制。
9班級授課的意義:①有利於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經濟有效的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
③有利於嚴格管理教學,使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
10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自學指導法
11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演示法、參觀法
12以實訓為主的教學方法 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
13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就是這類方法
14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欣賞法和情境教學法
⑹ 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都要背嗎
肯定需要背啊
⑺ (教育學)請結合實例談談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原則都有哪些(不少於2000字)
請結合實例談談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原則都有哪些? 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 教學原則是反映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對教學中的各項活動起著指導和制約的作用.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有: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鞏固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等。 (1)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 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以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時要注意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進入一個精彩的世界-----可以採用這一教學原則,讓學生用身邊的事物說心目中的數字,這樣五花八門的回答就出來了:「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學生就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3)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直觀的教具(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教學手段,並配以教師適當的講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重語言的直觀,讓學生容易理解,並能很快生成生動的表象,同時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善用比喻、比擬、類比等方法。如:北斗星:由七顆星星組成,形狀就像一個大勺子。 (4)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性原則反映了學生認識的規律性,它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培養學生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一位老師摘取了一則高原蘋果廣告的故事:美國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區的一位農場主,他種植的高原蘋果一直很暢銷。但是,有一年遭了雹災,把成熟的蘋果打得遍體鱗傷,慘重的經濟損失在所難免。然而,聰明的農場主突破常規思維,抓住疤痕做了一個獨特的廣告,不但使蘋果暢銷,後來竟然還有經銷商專門請他提供帶有疤痕的蘋果。廣告是:「本園出產的高原蘋果,風味獨特,無污染,請認准它特有的冰雹疤痕標記,謹防假冒。」 同學聽完無不為農場主的新奇思維擊節贊賞。老師借機引導,農場主的智慧在於創新思維。我們只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就能寫出獨樹一幟的文章。 (5)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原則又稱系統性原則。 (6)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7)可接受性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8)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對學生的了解,我們要先從班主任和家長口中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成績、特長、愛好等、再仔細、細心的去觀察、發現學生的特點,以便於我們分析,評價學生,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2、對課本知識、考試考點的了解,我們要熟練掌握課本知識,分清知識點、重點、難點,歸納做題的方法、技巧等,以便於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講的難易知識不同。 3.對計劃實施過程的注意,即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要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材在變,題型在變,但知識不變,我們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而且計劃要根據學生情況不斷修正完善。4、多鼓勵、不批評、講道理,絕不放棄,絕不拋冷水。5、人性化的關懷,發現學生的需求,投其所好的獎懲辦法。6、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與家長加強溝通交流。
⑻ 凱洛夫在《教育學》中提出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答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