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的教育特點
A. 西周六藝教育的內容和特徵
西周六藝教育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分五禮(吉、凶、賓、軍、嘉);樂分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鑊、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數有九數。
西周六藝教育特徵:學在官府。
B. 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分別指什麼
「六藝」是西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六藝」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按其學科性質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禮樂
禮樂發源於原始社會宗教活動中的儀式(禮)和音樂歌舞(樂)。周禮的范圍已十分廣泛,涉及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等各個領域。
西周禮的教育不僅在於養成禮儀規范,同時具有深刻的社會政治作用。即通過禮制來標明尊卑上下的等級關系,強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級制度,以有效地維護奴隸社會秩序。樂教也是西周官學中的主要科目。當時樂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它包括音樂、詩歌、舞蹈等,實際上是各門藝術的總稱,包含了德、智、體、美多種教育因素。
禮樂教育是「六藝」教育的中心。禮、樂不僅在貴族生活中融為一體,禮、樂的教育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禮著重於訓練人的外在行為規范,樂著重於陶冶人的內在精神情操。
2.射御
西周在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極重視武力建設,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強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術;御,指駕馭馬拉戰車的技術。西周時期以車戰為主,常以擁有戰車的多少來衡量一國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當時主要的軍事技術。
3.書數
「書」是指文字,「數」是指計算。書、數是西周小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漢字發展到西周,已經相當成熟。根據文獻記載,西周時就已經把文字構造規律歸納為六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稱為六書。還編寫了小學文字教學用書《史籀篇》,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兒童識字課本。數在西周並不單指演算法,還包括歷法等與數字計算有關的知識。
「六藝」教育經歷了夏、商的發展,到西周最為完備,成為西周教育的特徵和標志。「六藝」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文化知識;既注意傳統文化,也注意實用技能;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既要符合禮儀規范,也要求內心情感修養。「六藝」教育對後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 比較六藝 七藝異同,例如教育目的等方面
六藝和七藝,是中國和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
中國的六藝有兩種含義:內
1,《周禮》的古六藝指夏、商、西容周時代貴族教育的六門學科--禮、樂、射(箭)、御(駕車)、書、數。
2,孔子提出的春秋以來的六藝指的是六經:《詩經》《尚書》《易經》《樂經》《春秋》。
西方的七藝又稱「自由七藝」,(liberal arts),意思是自由人應該具備的全部學識,七藝是西歐中世紀初期學校中的七門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據考證,七藝教育最初是由柏拉圖提出的。後有人將這七藝的前三門定為初級學科,稱「三學」(trivium),把後四門定為高級學科,稱「四術」(quadrivium).
"六藝"與"七藝"是中西歷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在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二者作為不同文明體系內的不同教育思想,其誕生的過程和其內容又各具有特點,從培養人才的著力點上說顯現出東西方對人才的培養的目的和對人才思維塑造方面的區別。
D. 六藝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有哪些積極的借鑒意義
1,一般情況下,六藝,也是就古六藝:禮(禮節,德育或者社會正式行專為規范)、樂(音屬樂,一般認為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射(射箭,類似於軍訓,古代農閑是是全民練兵的時間)、御(駕馭馬車,也就是要考駕照)、書(書法和應用文寫作)、數(陰陽五行,偏重於哲學的范疇)。
2,借鑒意義:第一,古代教育重視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鍛煉的是綜合型人才。對於重視考試分時的當下,有借鑒意義。第二,教育要向社會輸出人才,至少是遵循和維護社會規范的社會成員。古代教育的要求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其只是儲備的方向、社會生存技能的培養,都是直接為統治階級對接的。
E. 周朝的六藝教育是什麼
何謂六藝?
六藝之說有二:(一)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二)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
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指:"禮"包含政治、道德等內容; "樂"包含音樂、舞蹈等內容; "射"是射箭技術;"御"是駕車;"書"是指書法;"數"是指算術。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6個月前選出
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解說:
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御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並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只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過程。「六藝」服務於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周禮.地官.保氏》:「保代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孔子創立的儒學形態如何,是當前儒學研究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一般用「子學」和「經學」對儒學作階段性劃分,認為先秦儒學屬於「諸子學」,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則確立了儒學的經學形態。馮友蘭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即採用這種劃分法。然而這一學術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因為按照這種劃分,先秦儒學主要討論的是孔、孟、荀等思想家個人的思想,包括人性論、天人觀、民本、仁政等等,而漢代經學則討論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學,討論的是今文經、古文經這些內容。即使是象董仲舒這樣的思想家,也要說明他是屬於漢代經學中公羊學的系統。這樣人們不由會產生一種疑問,何以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儒學的形態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作為「子學」的儒學和作為「經學」的儒學是一種什麼關系?二者的聯系何在呢?
看來有必要對儒學形態重新作出檢討,而考古發現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材料。在最近公布的上博簡中,有《孔子詩論》一篇,揭示了孔子後學中對《詩經》的一個解釋系統。在馬王堆帛書《易傳》中,則談到孔子「老而好《易》」,說明孔子的《易》學觀在晚年有所變化,否定了學界長期流行的孔子與《易》無關的說法。郭店竹簡的一些篇章,則對《詩》、《書》、《禮》、《樂》等六藝的性質和作用進行了討論。如《性自命出》提出:「《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於人。《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 《語叢一》認為:「《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詩》,所以會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禮》,交之行述也。《書》,……者也。」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早期儒家那裡,實際存在著一個經典的解釋傳統,所謂經學有著更早的淵源,只是由於某種原因,這一線索以前被我們忽略了而已。
我們知道,孔子在歷史上的一大貢獻,是他順應了「學移民間」的歷史潮流,創立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格局,使古代學術思想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孔子講學,以《詩》、《書》、《禮》、《樂》為基本內容。「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詩》、《書》、《禮》、《樂》本屬於古代王官之學,其傳授也限於貴族之間。至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史記·孔子世家》),於是孔子對其進行了編定、整理,並運用於教學之中,使其由貴族的學問壟斷一變而成為一般民眾的知識修養。孔子晚年對《周易》產生濃厚興趣,又根據魯國歷史整理、編纂《春秋》一書。這樣,《詩》、《書》、《禮》、《樂》、《易》、《春秋》經孔子的整理、闡釋和理解,乃成一新的知識系統,六藝之學構成儒學的一個基本內容。但孔子創立儒學,決不僅僅是因為對古代文獻作了整理和解釋的工作。孔子生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的亂世,卻嚮往建立上下有序的「有道」社會。他倡導仁,重視禮,以仁、禮為解決人生困境和社會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養、倫理政治等內容的思想體系。故從孔子開始,儒學實分有兩途:一為六藝之學,一為社會人生之學。
六藝之學是關於《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的學說,包括文本的整理、意義的闡釋等等,屬於孔子的學術思想。六藝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後也不為儒家專有,如墨家也常稱引《詩》、《書》等,但孔子在創立儒學時,對六藝進行了系統的編定、整理和「意義」的闡釋,並用來教授徒眾,這樣便形成儒學內部傳授的一套學問。漢代以後「獨尊儒術」,這套學問便稱為「經學」。社會人生之學則是孔子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會政教的主張和方案,是孔子的思想創造。仁在六藝中雖然已出現,但孔子卻賦予它不同以往的含義,使其成為儒家的終極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門之學,求仁之學也」。禮也是六藝中經常出現的概念,但孔子對其作了重新論證,提出以禮為核心的社會改革方案。由於孔子是以新興的「諸子」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張,故他的社會人生之學又稱作「子學」。六藝之學與社會人生之學在思想上存在著聯系,但在學術形態上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六藝之學是對經典的理解、詮釋之學,突出、強調的是經典的思想價值。社會人生之學則是對人生意義、社會理想的探討,注重的是力行實踐和思想創造。在儒學內部,六藝之學與社會人生之學存在著不同的傳授,六藝的傳授重師說,往往形成儒家內部的傳經系統,如《史記》、《漢書》中記載的《詩》、《書》、《禮》、《易》的傳授系統等。而社會人生之學則重視思想的承繼,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評的「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等等。六藝中除《易》外,一般均為公共科目,個人可以根據偏好和需要進行傳授。如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孟子荀卿列傳》),荀子則對《詩》、《書》、《禮》、《樂》大部分經典進行了傳授。而社會人生之學雖為孔子所提出,但孔門弟子卻會因所處時代及思想傾向而有不同選擇,甚至表現出某種對立,如孟子主要發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則繼承了孔子的禮等等。
這樣,孔子所創立的儒學,就不僅僅是一單純的思想、理論體系,同時還包含一學術傳統,形成六藝之學與社會人生之學的雙層結構。只不過作為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的思想家,孔子主要關注的不是一典籍、知識的問題,而是一思想信仰或「道」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社會和人生困境的問題。故在早期儒學那裡,子學是一條主線,而經學或者六藝之學則是一條輔線。而漢代以後推重經學,實發展孔子六藝之學,而把子學降到附屬的地位,看作經學的附庸或者傳記。有學者可能會以為,漢代以後重六藝,故這一時期只有經學而無子學。其實,《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記錄的漢代著作就有《陸賈》二十三篇、《賈誼》五十八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儒家言》十八篇等多種,這即是當時的子學著作。與早期儒學一樣,漢代儒學實際同樣存在著經學和子學的雙重結構,只是二者的地位較之以往發生了變化而已。
說到經學,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思想僵化、經驗教條之類,其實,這可能只適用於漢代以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經學末流,而對早期經學來說,則完全不是這樣。早期經學雖然也把六藝尊為基本的經典,但它對經典的詮釋是自由的、開放的,同時由於存在一個子學的系統,可以自由地進行思想創造,對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論見解。這樣,它不但沒有壓制思想創造,反而造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而它對於六藝等經典的尊重,則使其在思想創造的同時,並沒有割斷與傳統的聯系,保證了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促使了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凝聚。
F. 六藝作為學校教育的內容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教育特點
1,職能的專門性學校教育職能是專門培養人,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處首要的便是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學校教育的專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專一。學校惟一的使命是培養人,其他任務都是圍繞著培養人來實現的。學校教育有專門教育者--教師,他們都是經過嚴格選拔並經過專門訓練培養出來的。這樣的教育者不僅學識廣博、品德高尚,並且懂得教育規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學校教育還有專門的教育教學設備,擁有專門進行教育的手段。這一切都充分保證了學校教育的有效性。,2,組織的嚴密性教育的特點在於對人影響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學校教育正是體現了教育的特點。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組織性上。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從宏觀上說,學校有各級各類、多種多樣的體系結構;從微觀上說,學校內又有專設的領導崗位和教育教學組織,有專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總務後勤、文體活動等專門組織機構,還有一系列的嚴密的教育教學制度,如此等等,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態所不具備的。 3.作用的全面性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是全面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多少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影響的范圍也往往只側重在某些方面。而學校教育是全面培養人的活動,它不僅要關心教育對象的知識和智力的增長,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還要照顧受教育者的身體健康成長。培養塑造全面完整的社會人,是學校教育的特有職責。而這一職責也只有學校教育才能承擔起來。4,內容的系統性適應培養造就全面完整社會人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特別注重內在連續性和系統性。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一般具有片斷性。即使是有計劃性的社會教育,也往往是階段性,就其知識總體來說也具有片斷性。學校教育既注意知識體系,又要符合認識規律,所以,教育是系統的、完整的。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5,手段的有效性學校具有從事教育的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專門的教學設備,如聲像影視等直觀教具,實驗實習基地等等,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這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所無法全面提供的。6,形式的穩定性學校教育形態比較穩定。它有穩定的教育場所、穩定的教育者、穩定的教育對象和穩定的教育內容,以及穩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學校教育的這種穩定性,更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當然,穩定是相對而言的,它也要有相應的改革變化。穩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對穩定看作是墨守成規、僵死不變,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G. 西周六藝教育主要學習什麼
六藝中的射御是培養武土的教育,西周禮法中規定士子要習「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學「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射御教育不僅僅是一種體力或技藝的練習,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內心志向的培養。在射御二教中,以射最受重視,在西周銘文中屢有王室貴族子弟在辟雍、學宮習射的記載。如:周康王時的《麥尊》:「若日竭,在壁,王乘於舟為大豐,王射大奔禽。」穆王時的《靜嗣》:「王命靜嗣射學宮……射於大池。」射藝的高下常作為士子被獎勵、提升的標准,諸侯貢士也要經過射禮的考核,以定優劣。六藝中的書數是有關讀寫算的知識教育。書是識字教育,分作「六書」: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數是數術知識教育,分為九數: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數術教育具有明顯的實用實效特徵,並放置於小學講授,因而稱為「小藝」,是學習禮樂的基礎;射御在大學階段學習,故而稱作「大藝」,也是修習禮樂的必要准備;禮樂之教,則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學問,是學為人君、治理天下所必備的修養,故稱為「大道」、「大德」,而射御書數雖不可少,卻畢竟是「器」,所謂「君子大道不器」,中國古代教育重德輕技的傳統大抵發源於此。
H. 試析六藝教育的特點
①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文化知識;
②既注意傳統文化,也注意實用技能;
③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
④既要符合禮儀規范,也要求內心情感修養。
I. 六藝教育怎麼樣
六藝教育(小/初/高 個性化1對1課外輔導)一個孩子 一套專屬的提分方案○1教師「1對版1」教學方式○2「授權課、陪讀」2種輔導形式○3「知識、方法、習慣」3方面提高的效果六藝教育是春華教育集團旗下專注於青少年教育的子品牌。現已在杭州、寧波、溫州、台州等地創辦了40餘所培訓學校,每年在讀學員超過15000人次。江東六藝學校是所有六藝校區裡面的先進示範校區,依託於春華教育集團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專注於中小學1對1課外輔導。學校成立以來不惜重金聘請中小學高級教師和教研組專家,打造一流的專業師資團隊,憑借先進的教育輔導系統、 獨特高效的教學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模式,幫助甬城學子實現了成績的提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考上了理想的中學和大學。2011年江東六藝輔導的學生中成績提高30-49分的佔30%,50-99分的佔53%,提高100分以上的佔15%
J. 「六藝」是哪個時期的教育制度為什麼這個時期要學「六藝」
先秦時代的學生們就飽受上學之苦,那個時候的教育內容就以「六藝」為主回,那個時候的「六藝」是答指: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禮節,樂理,射箭,御馬,書法,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