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心理學怎麼學
A. 學前教育心理學學習的四層含義
(一)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於了解幼兒心理的特點,走進童心世界與幼兒在一起,能否科學有效地指導幼兒活動,其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教育的對象是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活動是非常有趣而且獨特的。比如,讓幼兒判斷下列問題:有兩個孩子,一個幫媽媽洗碗打破了十個碗;一個偷吃東西打破了一個碗,問這兩個孩子哪個不好?幼兒的回答是,前面那個孩子不好,因為他打破的碗多。
(二)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於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進入兒童的世界,你就會覺得孩子的內心充滿了許多特殊的東西。兒童與成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心理特點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幼兒心理學之後,你就能夠知道如何看待幼兒,能夠正確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形成正確的兒童觀。
(四)掌握幼兒心理特點和規律,有助於做好幼兒教育工作
幼兒教育工作是以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為基礎的。例如3歲左右的幼兒還不太會和別人一起玩,常常可以看見他們在一起玩沙土,各玩各的,彼此沒有什麼聯系。
學習幼兒心理學,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因材施教。幼兒心理發展中存在著個別差異性,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能夠使我們真正從每個幼兒的特點出發,與幼兒進行積極而有效的交往,引導他們良好的發展。
(五)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於為幼兒發展提供更加適合的環境
幼兒的心理正處於發展過程中。而幼兒的心理發展與周圍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理解與認識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環境的意義十分重要。
B. 《學前教育心理學》 簡述桑代克對學習實質的解釋
桑代克首先用實驗法來研究動物的學習心理。他創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籠等實驗工具,試驗魚、雞、貓、狗等動物的學習。根據這些實驗,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並不具有推理演繹的思維,並不具有任何觀念的作用。動物的學習方式是試誤式的,即動物是通過反復嘗試錯誤而獲得經驗的。這種學習的實質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即「感應結」。因此學習即聯結的形成與鞏固。
桑代克
桑代克把從動物的實驗研究中所揭示的種種規律應用於人類的學習,認為人的學習可塑性要比動物大得多,行為也更復雜,但也是基於本能,以刺激反應的聯結為准則的。因此,桑代克把人類的學習方式分為四類:(1)普通動物式的形成聯結,例如10個月的嬰兒學習打鼓;(2)形成含有觀念的聯結,例如2歲兒童學習聽到母親一詞就想到母親,或者想到糖時就說出糖這個詞;(3)分析或抽象,例如一個學音樂的人學習對一個聲音的倍音發生反應;(4)選擇性的思維或推理,例如兒童應用有關造句法的各種規律和詞根的意義來學習一句拉丁文的含義。
學習律
在實驗的基礎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條學習定律:
(1)准備律(Law of
Readiness)。這個定律包括三個組成部分:①當一個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傳導而不受任何干擾,就會引起滿意之感;②當一個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不得傳導就會引起煩惱之感;③當一個傳導單位未准備傳導時,強行傳導就會引起煩惱之感。
准備律是反應者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一切反應是由個人的內部狀況和外部情境所共同決定的。因此學習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是一種活動。學習者必須要有某種需要,體現為興趣和慾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備還應包括對該情境起反應所必不可少的素養和能力准備。
(2)練習律(Law of
Exercise)。這個定律分為兩個次律:①應用律——一個已形成的可變聯結,若加以應用,就會變強;②失用律——一個已形成的可變聯結,若久不應用,就會變弱。
練習律的實質就是強化刺激與反應的感應結。反應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與這個情境發生的聯結越牢固。反之,長期不用這個反應,這種聯結就趨於減弱。後來,桑代克修改了這條定律,指出單純的重復練習,不如對這個反應的結果給以獎賞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3)效果律(Law of
Effect)。這個定律強調個體對反應結果的感受將決定個體學習的效果。即如果個體對某種情境所起的反應形成可變聯結之後伴隨著一種滿足的狀況,這種聯結就會增強;反之,如果伴隨的是一種使人感到厭煩的狀況,這種聯結就會減弱。桑代克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考察了這條定律,發現,感到滿足比感到厭煩能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強調獎賞,而不大強調懲罰。
總之,桑代克強調刺激與反應形成的一切聯結都以應用和滿足而增強,以失用和煩惱而減弱。因此教育必須遵循這兩條主要的學習定律。教師應當了解有效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兒童對學習有強烈的興趣和喜悅上。有鑒於此,教師應當先將作業中的樂趣講給學生聽,或以自己的熱情激起兒童的准備;要仔細地規定和嚴格地控制反應的順序,通過不斷的練習,最終形成所需的習慣;要注意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是否疲勞和厭倦;要注意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可使學生感到十分困難,因而導致氣餒。
「共同要素說」
傳統教育中的形式訓練或「心智訓練」說認為,注意力、記憶力、推理力是每個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較好的某種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現良好的功能。因此強調用嚴密組織、艱深難懂的古典學科訓練學生的心智官能,以促進學生心智能力的整體發展,卻忽視了實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桑代克反對這種普遍的形式遷移,主張共同 的要素遷移。他指出,學習遷移的發生決不是因為任何古典學科訓練的結果,因為在一種情境中所成立的反應不能遷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當兩種機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時,這一機能的變化才使另一機能也有變化。第二機能的變化在分量上等於與它的第一種機能所共有的元素的變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進乘法的演算,因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從學習遷移的「共同要素說」出發,桑代克反對形式學科,主張接近生活實際的實用學科。
C. 學前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在研究對象上的區別和聯系
1、學前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幼兒學習的規律與特徵以及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學習與身心的健康發展。
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幼兒(3-6、7歲入學前兒童)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幼兒心理學和嬰兒心理學、學齡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都是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和幼兒衛生保育教程、幼兒教育學、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等教育理論課都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
2、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桑代克奠定了教心理學研究體系,他將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確立為四個板塊:人性問題、動物學習心理、教學測量評估、個別差異。國內學者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提出研究內容的「五要素」「三過程」學說。所謂「五要素」是指①學生②教師③教學內容④教學媒體⑤教學環境;三過程」是指:①學習過程②教學過程③評價過程
3、教育心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①二者共同關心教育與發展關系;②二者側重點不同,教育學研究的內容是教育現象中的宏觀性問題,而教育心理學則著重研究教育活動中比較具體微觀性的問題。教育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的關系。①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學科;②發展心理不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③認知心理學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主流。
D. 學前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是什麼
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兒童從俯廠碘斷鄢登碉券冬猾初生到入學前這一階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的科學。
E. 學前教育心理學課程都考什麼
學前教育心理學課程
包括基礎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
F. 為什麼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邊緣性的交叉學科
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邊緣性的交叉學科,可能是他又代表教育,又有心理學的成分吧。
G. 學前教育是先學心理學還是教育學
首先我先說考試內容
截止現全14省份屬於家統考試范圍戶籍考省份考試內容理教育內:綜合素容質、保教知識與能力兩門課程
戶籍考省份要具體解教委考試內容省考區根據省份同考試內容差別般考兩理教育
說幼師證報考要求
現般都要求家認專及歷讀專要求二讀本科要求三讀都需要讀證明
希望我答解決疑問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