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育
① 如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方案
【英盛觀察】
1、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新形勢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之一。實施學生價值觀教育,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項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一、價值觀教育的特殊地位和現實意義
學生的價值觀,是他們在學習、成長、發展過程中,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現象進行評價、決定取捨的基本思想觀點。它支配、影響著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那些被肯定的有價值事物,會激起學生的熱情,促其積極創造與獲取,從而影響著實踐活動的方向。
價值觀是構成實踐活動自覺性的前提。當價值觀初步形成後,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則堅定不移地去行動,形成一定的思想動力。價值觀對行為的長期支配,會使個體的一定行為既出於內心又帶情緒性,經常重復和強化,最終養成習慣。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社會上多種價值觀相互碰撞的現象已反映到學校中來,學生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性,但是主流仍是好的。這表現在:絕大多數學生具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競爭觀念、風險觀念、效益觀念、平等觀念在學生中認可程度較高,而論資排輩,忽視個人正當權益的陳腐觀念遭到普遍抵制與拒絕。
二、一元化——價值觀教育的正確導向
學校在培養學生價值觀方面責任重大,特別是要為他們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正確導向。青少年學生正處在思考人生價值、社會價值和進行價值選擇的關鍵期,也是接受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時期。當前,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封建主義的價值觀、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東方的價值觀,西方的價值觀;古代的價值觀、現代的價值觀都在對國人產生影響。學生面對這一切,由於判別能力較差,容易產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的現象。社會主義學校面對這一現實不能任其自然。在社會上價值觀會呈現多元狀態的情況下,必須堅持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價值觀,大膽對社會生活中消極的價值觀在學校中的影響加以有效控制和抵制,理直氣壯地進行社會主義一元化價值觀導向,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2、藉助於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是與非的判斷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帶有強烈的感***彩而且容易偏激。這個階段的學生有時很彷徨,有時很迷惑,有時又很堅定、很明確,這是價值觀開始形成的一個常見現象。為了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堅定信念,明確方向,這個時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因此通過不同的活動和方式,幫助學生明確並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從而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我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
活動一:觀看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培養學生對人生的正確態度
活動二:對未來的暢想——幫助學生粗線條的勾勒自己的人生
活動三:人生價值大拍賣——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活動四:規劃自己的人生——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每一階段的人生追求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了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正確態度,使他們認識到今天的學習質量決定著明天的生活質量。幫助學生調整了心態,從而更好地啟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研究方案: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從目前我國德育教育的現狀看,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還沒有擺脫理論灌輸的教學習慣,尤其是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表現尤為突出,既違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忽視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特點。因此,如何探索出符合小學生特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方式與途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當務之急.
首先,人生價值觀教育應從小抓起,形成一個科學序列。
我們常說,中學生是人生觀、世界觀成熟的時期,是科學人生觀教育的關鍵期。但這並非說在小學階段是無足輕重的。心理學研究表明,12歲以前兒童基本不能理解「人生」、「價值」等概念的確切含義,對「幸福」、「義務」、「榮譽」、「良心」等倫理概念也僅理解表面意義。但不能據此認為在小學階段實施人生觀教育是過早了,是違背了兒童的年齡特徵。因為科學人生觀是在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的後天環境的不斷影響下而逐漸形成、成熟的。
我以為,小學階段的人生觀教育主要與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因為日常行為規范中的許多內容本身就是最初級的正確人生觀。同時,可以藉助生動有趣的故事、易於感染的榜樣事跡、朗朗上口的詩歌、歌曲,結合教師對班級、學校中的偶發事件處理,向學生灌輸一些較淺近的人生、價值觀點。對這些觀點,不求學生完全理解,只要在一般現實情境中加以踐行即可。至於要使這些觀點為學生所深刻理解,並建立起深層次的科學人生價值觀,則還需在中學階段,通過開設專門課程,結合學科教學及其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教育活動來實施。
其次,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有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家中說話、做事都要主要自己的形象,考慮孩子的感受,會潛移默化;多和孩子談心,交流要認真、親切,不要什麼事都瞞混過關,孩子年齡小,要避免讓他看一些不合適的東西,玩一些不合適的東西,再就是家長多看些心理學的書,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特別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對於孩子來說成績不是那麼的重要,最重要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小學生的生活環境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根據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我們教育中必須加強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結合,才能實現「整個的教育。」才能培養真正對社會有責任感,有貢獻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周圍的世界是生動的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所以價值觀教育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我們還記得汶川地震中那個敬禮的小男孩嗎?當解放軍叔叔把他從廢墟中救出來,小男孩行了一個不標準的軍禮,我想,如果不是父母、幼兒園老師平時教導有方,小男孩無論如何是不會有此舉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價值觀教育,猶如將一顆善的種子植入學生幼小的心靈,讓它一遇到合適的土壤就能發芽開花,這才是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的終極目的。
② 對人生有教育意義的歌曲
多 。。。。。
《奔跑》
《蝸牛》
《我相信》
《隱形的翅膀》
《水手》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步步高》
《陽光總在風雨後》
《海闊天空》
《飛得更高》
《春天裡》
《星星點燈》
③ 什麼是人生四階段教育理念
我們關心教育的現況及未來的發展,故參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四階段的教育理念",供各界人士參考,本文僅就其重點略述之,期能拋磚引玉加以引申闡發,並願與關心教育的家長及教師們共勉,並付之實踐。本文專以品德及智慧教育為主,希望能和目前學校中的知識技術教育相輔相成,以培養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質及知識更豐富、身心更和諧健全的現代中國人。
第一階段: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定
眾所周知,0歲至3歲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很可惜,一般的父母大都輕易錯過。如何在這張純凈的白紙上,彩繪出最優美的底案,建構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實是天下父母們應該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
回顧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因此,第一階段"幼兒養性"的教育特別重要。這段時期的幼兒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其純凈的心靈對外界的一切信息,卻能靠高度的直覺而全面吸收,猶如明鏡照攝景物一般,不加選擇地全部接受,是構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教育端賴父母親主動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正確了解幼兒學習的特性後,我們建議為人父母者以最輕松簡易的方式進行教育,現略述一些方法以供參考,若能舉一反三、善巧融通,則不難掌握幼兒養性的教育要旨。例如,手抱幼兒或陪他嬉戲時,常用愉快的心情、輕柔的贊美來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順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開朗的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歡讀書的孩子……」不勝枚舉。此外父母亦可時常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以培養其優雅的性情。
營造良好的教育氣氛與學習環境,是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來具備良好的人格特質(果),現在就應該多加贊美肯定孩子(因)。如此每天幾次愉快地贊美肯定他,必然先入為主地深深印入幼兒純凈的心靈,形成終身不移的性格特質。良好習性的養成、優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親輕松愉快的贊美肯定中完成。秉性良好的孩子,經此贊美肯定後,會發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親加倍的贊美肯定來彌補,以導正或減輕其不良習性於無形中。這可是幼兒教育的秘訣!賢明的父母們,請千萬別錯過這短短的三年啊!
第二階段: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當幼兒漸漸成長到四歲後,已慢慢學會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逐漸地增進,此時即應該銜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不論是心理學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長的經驗,我們了解:四歲到十三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因其知識未開,理解能力薄弱,仰賴父母之處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凈,正是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何把握其記憶的特長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問題。
古聖先賢們高瞻遠矚,不約而同地選擇四書五經及老莊等重要經典為主要教材,並以歷代公認的優美古文詩詞為輔佐教材,來教導兒童反復熟讀,進而鼓勵背誦。如此充分發揮其記憶力好的特長,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趁他心性純凈時,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潛移默化其氣質。經典的價值亦將伴隨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茹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而長期的誦讀熏習,可以養成他閱讀古文的能力,那麼,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遊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靈、開闊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這種書多讀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讀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種終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誦讀經典階段中種下根苗。十年易過,終身難得,切莫等閑空過了。
至於如何教導兒童誦讀經典呢?方法很簡單,只要父母、老師善於利用課余時間,引導鼓勵或贊美獎勵兒童反復多讀、熟讀,他們自然就會背誦得非常流利。若父母親能抽空陪孩子一起讀,不但本身受益,同時也是最佳的親子活動。根據老一輩人的經驗,若能把握這段記憶力最好的十年,每日能讀誦30分鍾,持之以恆,要背誦二三十本書是輕而易舉的,並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間來加強復習。
第三階段:少年養志--理想抱負的鼓舞
十三歲之後的青少年知識漸開,理解力亦有顯著的發展,漸漸脫離父母的關懷照顧,正是意氣風發的學習獨立階段。此時即應邁進"少年養志"的教育。養志,是指鼓舞他們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氣,培養宏偉遠大的志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正是我中華民族青少年們立志向學的典範。處於初中、高中時期的青少年,除學習學校正常課業及特別感興趣的學科書籍外,我們建議父母教師們選擇下列課外讀物,鼓勵他們閱讀:
( 1 ) 古今中外各類偉人傳記。
( 2 ) 歷代忠孝節義,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範故事。
( 3 ) 各行各業堅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斷奮斗的榜樣。
以上書籍若能廣泛接觸,並且讓其熟讀,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願意立志仿效的對象,最能激發青少年們"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有了這股積極力量,不僅點燃了青少年立場的熱誠,也建立了堅定的信心。因為青少年正處於構思自己未來方向的階段,此時最需要認同效法的對象,來鼓勵他們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及堅持理想奮斗的勇氣。
第四階段:成人養德--真實生命的開展
成年以後,進入社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而立業成家,應盡力以求自立,進而提攜後進以立人。爾後,在與人接觸日漸頻繁,人事環境愈加紛雜的過程中,必難事事周全、盡如人意,因此更須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與不足,自勉改過以求進益。處處抱持真誠篤厚之意來待人接物,時時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積善培德。如更深一層體會,小我只是滄海中之一粟,所學亦不過是學海中之一滴,便能常懷謙虛之心,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以改過、積善、謙德來充實自己,並以之凈化社會。然修德立業無有窮盡,且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時隨地皆可致力修習長進,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漸暢達,眼前世界亦將生機日新,故成年養德,盡此一生無限向上,無有終時。
如果我們的社會像個大花園,那麼每位初誕生的嬰兒,就像剛出土的幼苗,需要父母親本著愛心,以四個階段的教育為養分來灌溉幼苗,深信綠樹成蔭、百花齊放、果實鮮美的大花園,將會自然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④ 教育改變人生的演講稿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興能在這里認識大家。和的大家一起來分享這個演講,首先要感謝我們的學校給我這次機會,感謝大家給我的支持,我想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我們的學校,送給大家。。我叫xxx,來自xxxx,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讀書改變人生」。。
人生好比一次長長的旅行,在旅途中有快樂有煩惱,也有很多思想。曾經有人把這一切記下來編成了書。讀書就是讀許許多多的書,許許多多的人生。生命雖短,卻要面臨那麼多的挑戰、進行那麼多的嘗試,這力量從哪裡來?就是讀書。
小時侯,在一本書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沒有書會非常痛苦」,我當時,並不懂這話的意思,只想讀不讀書沒什麼用,把課本里的知識學到就滿足了,其實這些還不夠。因為我以前看書的時候,只是讀那滿頁的文字,我還沒有能力透過文字的柵欄,看到作者的身影。而現在當我重新去讀小時侯的那些書刊的時候,就看到了一個個不同的、可敬又可愛的身影,是他們陪伴了我的童年,我會一生想念他們
現在終於明白「人的一生沒有書是很苦的」這句話的含義。我還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如果沒有書,那麼他就永遠不明白什麼是人生。
在新時代里有一個"讀書改變人生"的經典現代版大家想知道嗎?。。。,據說黃岡中學的教室里仍然擺著兩雙鞋。一雙是皮鞋,一雙是草鞋。言下之意就是,讀書讀得好的人就穿皮鞋,過好生活;讀不好,就穿草鞋,賣苦力。。那你們以後是想穿皮鞋還是草鞋呢?[那就好好讀書吧]
「讀書雖然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雖然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同意嗎?
最後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一個愛好讀書的人,也請你們堅信:」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而且我也堅信下一個因讀書而改變人生的幸運兒就是你們。。【就讓我們為能成為」下一個因讀書而改變人生幸運兒「而鼓掌吧】
謝謝大家 我的演講完了。。。
--------------------------------------------------------------------------------
如果說人類的物質文明可以通過建築、工具等物化的形態保存和延續,那麼人類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續呢?一個剛剛誕生的新生兒,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當於人類的童年,在他生長的過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與身體的發育、成熟一道與時俱進?他認為讀書是實現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徑。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狀況。讀書是傳承文明的橋梁,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讀書而發展。
他說,綜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亡國兩千年之後,又能重新復國(以色列)的重要原因;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復國之後,能迅速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原因;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松等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重要原因;酷愛讀書,使猶太人不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驚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話,酷愛讀書,使猶太人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讀書,熱愛讀書的民族。只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讀書人的閱讀視野狹窄化了。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兌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一大摞教科書外,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的書。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荒漠,人生色彩逐漸暗淡。不僅是學生,整個中國國民讀書狀況也成問題。據2003年調查,目前中國國民保持讀書習慣的僅佔5%。在識字人群中能夠做到平均每月讀一本書的僅佔51%。在中國識字家庭中61%有藏書,而韓國1995年96%的家庭有藏書,500本以內達93%。從總趨勢看,中國國民閱讀率呈下降趨勢。這個狀況令人擔憂。
讀書改變人生,這是因為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包括政治素質,如政治理想、理論修養、世界觀、價值觀;業務素質,如業務能力、技術水平、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還有道德素質,如思想品格、道德修養,人格力量等。
還因為讀書是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重要途徑。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既要學習科學知識,又要學習社會學問。科學知識是用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社會學問則用來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不論你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必須不停頓地進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習。不僅要學會做事,而且要學會做人,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始終處於主動地位。讀書提高了業務能力、組織能力、技術水平及表達能力,當然對學會做事大有好處了。讀點學會做人的書,借鑒別人人生的經驗,就好像使自己重新活了一遍。人生的課題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是最最重要的課程。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正是這個意思。
⑤ 教育人生的教育人生欄目簡介
聆聽大師教誨,感受教育人生。
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個可資學習借回鑒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答為人師表的鮮活榜樣。為廣大觀眾展現一個個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良好的教師形象,增進教育、教師與廣大觀眾間的理解與溝通,增進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
⑥ 人生觀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人生觀: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
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個人發展同社會進步的關系,即私與公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各種人生觀都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產物。由於各個時代的各個階級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境遇不同,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同,人生觀也就必然不同。評價一種人生觀是進步的、革命的,還是落後的、反動的,根本標准就是在於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資產階級人生觀的特點是個人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一切以個人為中心,把剝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視為人生的根本目的。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它代表著廣大被壓迫被剝削者的利益,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因此,無產階級的人生觀是革命的、科學的人生觀,它與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人生觀根本對立。無產階級人生觀的特點是集體主義,一切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把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為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視為人生最高的目標。
人生觀,是我人對於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個人立身處世的態度的一種看法或見解。諺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於各人的環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對人生的見解亦各異。譬如說,有人認為人生快樂,有人認為人生痛苦。有人積極進取,有人消極悲觀。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們是及時行樂,盡情享受呢?還是悲觀厭世,追求解脫?我們是努力進取,發奮創造呢?還是憑天由命,得過且過?
再進一步說,生命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生命的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難道說一個人竟是無緣無故的生到世間,昏昏昧昧的度過一生,然後三寸氣絕,一切斷滅嗎?生命如果當真如此,則生命還有什麼意義?人生如果僅只為了享受,或終生充滿痛苦,則生命還有什麼價值?關於這些,多少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個答案,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並且都沒有說出它的究竟來。
進化論者說,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高級動物既是低級動物進化而來,也就難怪唯物論者亦高呼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因而導致出人類斗爭殺伐的悲劇了。
⑦ 完整的人生需要完整的教育
教育是必須的,人是在學習中長大的,但是,學習不一定需要系統的學校教育,可以自己學習,也需要社會的教育。你的問題有點泛泛,什麼叫完整的人生,不知道你怎麼看,所以沒有辦法告訴你太多。
⑧ 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教育
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應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⑨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教育的成功 是誰說的
現如今,許多家長忙著工作,忙著事業,把孩子扔到學校,交給老師,什麼都不管......孩子的好與壞都是老師的問題。這個觀念顯然是錯誤的
無論多好的學校,多好的老師,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遠替代不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老師不能保證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
老師只是傳到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鍾的課堂教育。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老師無能為力!
老師給不了你孩子良好的習慣
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肯定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很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邊看電視邊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時,收到的往往是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能強迫孩子做到呢?
積極進取,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熱愛學習,能夠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小大人兒。
父母在教育上會省很多心,所以當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壞毛病時,先好好檢討一下自己,也許就會找到根源所在!
老師給不了你孩子讀書的興趣
很多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不愛看書。但是卻沒有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愛看書呢?孩子讀書的興趣是從小培養的,兩三歲的孩子就該開始讀書了,而不是等到了學校之後,讓老師培養你家孩子讀書的習慣。
你家裡的書多,孩子就讀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會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別的事情。是否從小閱讀的差距,會在以後的知識層面,認知能力以及寫作水平上表現出來。
老師不能幫你培養孩子的意志
老師更多的交給孩子的是課本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人道理、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養的。老師沒有義務幫你去培養,這些只能由家長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許成績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點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老師給不了你孩子長久的幸福感
一個人所在的原生態家庭對他一生的影響都很大,夫妻恩愛、家庭和諧、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註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鬧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要心裡陽光很多。而這個是老師給不了的,卻能決定孩子一生的!
⑩ 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直指心靈 的教育,是培養人生境界的教育,是提升美好品德的教育這句為什麼是病句
應該屬於病句類型里的搭配不當。人生境界要提升,美好品德得培養。
這句應該改成: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直指心靈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養美好品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