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力考啥
⑴ 「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每個科目考的一樣嗎
「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每個科目考點是不一樣的。各個科目的考查點如下:
幼兒教師資格證:
《綜合素質》:主要考查申請教師資格人員的下列知識、能力和素養,要求報考人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幼兒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理解幼兒教育作為人生發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點,能夠以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分析和評判教育現象。
《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涵蓋學前兒童發展、學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導、環境創設、游戲活動的指導、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教育評價等七個模塊。能力要求分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運用五個層次。
小學教師資格證:
《綜合素質》:主要考查申請教師資格人員的下列知識、能力和素養,要去報考人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了解國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規。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涵蓋教育知識與應用、教學知識與能力兩大板塊。前者包括教育基礎、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後者包括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能力要求分為了解、理解或掌握、運用三個層次。
中學教師資格證:
《綜合素質》:同小學一樣。主要考查申請教師資格人員的下列知識、能力和素養,要去報考人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了解國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規。
《教育學知識與能力》:理解並掌握教育教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能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論分析、解決中學教育教學和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問題。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了解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理解教學的意義。
全國教師資格統考的科目:
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為《綜合素質》和《保教知識與能力》2個科目(均為計算機考試)。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為《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2個科目(均為計算機考試)。
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分別為《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和《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3個科目。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科目分為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語、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學科。其他學科暫不開考。
⑵ 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都考什麼啊
綜合素質
考核內容:教育理念、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知識、科學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能力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寫作題
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初高中)
主要考核:教育教學、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的基本知識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題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考核內容:考核擬任教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能力。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簡答題、診斷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
⑶ 歷年考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都考什麼
我想當歷史老師,如果教師資格證改革後,我需要考歷史學科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教育學科知識與能力,還有教育學和心理學嗎??
⑷ 教育知識與能力怎麼考
教育知識一般就是考他理論理論的也是背誦的一些定理啊,公理啊,等這些個能力呢,就是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技巧
⑸ 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都考什麼啊
綜合素質
考核內容:教育理念、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知識、科學文化素養、閱讀理專解、語言表達、屬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能力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寫作題
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初高中)
主要考核:教育教學、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的基本知識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題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考核內容:考核擬任教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能力。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簡答題、診斷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
⑹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中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考的什麼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考:每個學科的考試大綱根據本學科特點制定,基本包含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內容。
學科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是指即所學的專業在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
教學能力: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心理特徵。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
(6)教育能力考啥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⑺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的是什麼內容
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系;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
3.理解義務教育的特點;了解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了解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熟悉我國當前的學制。
4.掌握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了解新中國成立後頒布的教育方針,熟悉國家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相互關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
(二)中學課程
1.了解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包括學科中心課程論、活動中心課程論、社會中心課程論等;理解課程開發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兒童、社會以及學科特徵等。
2.掌握基本的課程類型及其特徵,其中包括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
3.了解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標及其基本的實施狀況。
(三)中學教學
1.理解教學的意義,了解有關教學過程的各種本質觀。
2.熟悉和運用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分析和解決中學教學實際中的問題。
3.掌握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要求;掌握和運用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了解教學組織形式的內容及要求。
4.了解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
(四)中學生學習心理
1.了解感覺的特性;理解知覺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類,掌握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了解記憶的分類,掌握遺忘的規律和原因,應用記憶規律促進中學生的有效學習。
3.了解思維的種類和創造性思維的特徵,理解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和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4.了解學習動機的功能,理解動機理論,掌握激發與培養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5.了解學習遷移的分類,理解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說、概括化理論、關系轉換理論、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掌握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6.了解學習策略的分類,掌握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7.理解並運用行為主義、認知學說、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促進教學。
(五)中學生發展心理
1.掌握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理論、特點與規律。
2.了解情緒的分類,理解情緒理論,能應用情緒理論分析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3.掌握中學生的情緒特點,正確認識中學生的情緒,主要包括情緒表現的兩極性、情緒的種類等。
4.掌握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准、培養方法,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
5.理解人格的特徵,掌握人格的結構,並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及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理解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掌握性心理的特點,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六)中學生心理輔導
1.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熟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網路成癮等。
2.理解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包括強化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等。
(七)中學德育
1.了解品德結構,理解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2.理解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理解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掌握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理想和傳統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
4.熟悉和運用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包括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分析和解決中學德育實際中的問題。
5.理解德育原則,掌握和運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徑。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學就業指導等的意義及基本途徑。
(八)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1.熟悉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2.了解課堂管理的原則,理解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課堂氣氛的類型,理解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掌握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的條件。
3.了解課堂紀律的類型,理解課堂結構,能有效管理課堂;了解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類型,分析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掌握處置與矯正課堂問題行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掌握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5.了解課外活動組織和管理的有關知識,包括課外活動的意義、主要內容、特點、組織形式以及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協調學校與家庭聯系的基本內容和方式,了解協調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聯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師角色心理和教師心理特徵。
8.理解教師成長心理,掌握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理論與方法。
⑻ 事業單位招聘考試教育類考什麼
教師招聘考試全國沒有統一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大綱,部分省份實行全省統一考試,考試形式一般分為筆試和面試。
考試內容:按地區有差異:一種內容為: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 、教育法規、新課改等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另一種內容為:專業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這個公共基礎知識也有不同,有的地區就是指上面的教育理論知識,有的地區是指 文史 法律 數學 政治 時事等綜合知識或則行測能力測試。
(8)教育能力考啥擴展閱讀:
考試流程
招考公告一般情況下發布在省,地級市的人事廳局所屬的人事考試中心的網站上,筆試和面試基本上各佔一半,分數有的46開,一般無最低分數線。
個人報名:報名人員登陸指定的報名網站(各地人事考試信息網),如實填寫、提交相關個人信息資料。應聘人員在資格初審前多次登錄填交報名信息的,後一次填報自動替換前一次填報信息。
報名資格一經招聘單位初審通過,不能更改。報考人員不能用新、舊兩個身份證號同時報名,報名與考試時使用的身份證必須一致。
註:部分地區採取現場報名。
單位初審:招聘單位指定專人負責資格初審工作,在報名期間查看本單位的網上報名情況,根據應聘人員提交的信息資料,對前一天的報名人員進行資格初審,並在網上公布初審結果。如果招聘單位在幾個工作日內(各地方規定不同),未對報名人員信息進行處理,則視為初審通過。
網上報名期間,招聘單位會公布咨詢電話並安排專人值班,提供咨詢服務。對通過資格初審的人員,招聘單位應留存應聘人員的報名信息,以供資格審查時參考。
報名人員在網上提交報考信息後,可在第二天至查詢時間截止之日前登錄網站,查詢報名資格初審結果。通過資格初審的人員,要於規定日期前登錄當地人事考試信息網,進行網上繳費,逾期不辦理網上繳費手續的,視作放棄。繳費成功後,下載列印准考證(准考證一般在考前一周可以列印)。
資格審查: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的資格審查工作,貫穿招聘工作的全過程。進入面試的應聘人員,在面試人員名單確定之後,需按招聘信息公布的要求,向招聘單位提交本人相關證明材料。
取得面試資格的應聘人員在面試前3天仍未向招聘單位提交有關材料的,則視為棄權。經審查不具備報考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取消其面試資格。因棄權或取消資格造成的空缺,按筆試成績依次遞補。
⑼ 教育知識與能力怎麼考才高分
這是要被教育的知識,要去背那麼能力,就靠慢慢的去培養他不是解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