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醫學科學教育網
1. 剛研二的全日制普招醫學生,屬內科科學學位的,按教育部規定還能轉成臨床專業學位嗎實在是不想搞科研了
現在是轉不了,但還可以考博,那時轉不遲呀。
現在三甲醫院和醫學院附屬醫院的臨床醫生入門級都要博士學位的。
所以你現在完全不必急,把精力在臨床醫學上多投點就行。
2. 洛克結合醫學知識科學地提出了哪些兒童健康教育觀點
洛克《教復育漫話》一書的開制場白是:「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凡是身體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他把一個人的工作幸福與身體健康直接聯系起來,「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能出人頭地,也必須先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從惟物論出發,並結合他的醫學知識科學地提出了兒童健康教育的一系列觀點。如必須從幼年起對兒童進行嚴格的鍛煉,要讓兒童多進行戶外活動,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有益於身體健康,糖、鹽、佐料不宜太多,要多吃水果;酒料和烈性飲料不能喝,葯物要少用;衣著不要過緊過暖,尤其頭部和腳部要清涼;要堅持每天用冷水洗腳等等。洛克在這方面提出的忠告雖略顯瑣碎,但頗具普遍意義。這些觀點不僅有助於兒童身體健康的發展,而且還有助於對兒童智力和精神的研究。
3. 省級以上有關醫學方面的刊物有哪些
以下都是國家級醫學期刊
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中國衛生工程學
中國食品葯品監管
中醫臨床研究
中國真菌學雜志
磁共振成像
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中國骨與關節外科
實用防盲技術
口腔科學雜志(Journal of Oral Science)
中國醫學文摘-中醫
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
抗癌之窗(科普期刊)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中國癌症防治雜志
糖尿病天地
器官移植
外科研究與新技術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協和醫學雜志
中國衛生標准管理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中國衛生產業
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中國衛生資源
中國醫療保險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英文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大學學報(英文版)
武警後勤學院學報
中國臨床研究
轉化醫學雜志
當代醫學
中國臨床新醫學
中國當代醫葯
中國社區醫師
中國醫葯科學
中國醫學文摘內科學分冊(英文版)
航空軍醫
中國處方葯
中華醫史雜志
醫學信息學雜志
中醫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
葯學教育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中國葯物經濟學
中國醫學創新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英德文版)
中西醫結合研究
心理研究
葯物分析學報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中國葯物濫用防治雜志
中國葯物警戒
中國葯事
中國葯店
中國葯品標准
慢性病學雜志
醫葯工程設計
葯學進展
現代葯物與臨床
國外醫葯抗生素分冊
福建醫葯雜志
中國葯學(英文版)
中國現代醫葯雜志
空軍醫學雜志
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
眼科學報
皮膚病與性病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神經科學通報(英文版)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
腫瘤基礎與臨床
中國腫瘤臨床(英文版)
中國癌症研究(英文版)
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
生殖與避孕(英文版)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中國傷殘醫學
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中國肛腸病雜志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罕少疾病雜志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
國際內科學雜志
國際結核病與肺部疾病雜志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中華護理教育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中國臨床醫生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中國CT和MRI雜志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
國際護理學雜志
中國醫學工程
醫院管理論壇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
國際遺傳學雜志
國際生物製品學雜志
中國免疫學雜志(英文版)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中國療養醫學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中醫葯通報
中醫葯臨床雜志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
中國現代中葯
中國民族醫葯雜志
中國民間療法
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
衛生職業教育
光明中醫
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
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
中國結合醫學雜志(英文版)
中國醫院統計
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
中國醫葯技術經濟與管理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中國校醫
中國衛生監督雜志
中國衛生法制
中國衛生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中國民康醫學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
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
中國輻射衛生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預防醫學論壇
衛生軟科學
社區醫學雜志
臨床醫學工程
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
中醫葯管理雜志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
中國醫學裝備
中國醫療設備
中國醫療前沿
中國實用醫葯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
新醫學
新疆醫學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遼寧醫學雜志
國際醫葯衛生導報
中國臨床護理
新中醫
中國現代醫生
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中國現代葯物應用
中國執業葯師
臨床醫葯實踐
中醫外治雜志
東方葯膳
亞太傳統醫葯
中醫雜志(英文版)
世界中醫葯
環球中醫葯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食品安全導刊
養生大世界
中國醫葯指南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外醫療
總裝備部醫學學報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海軍醫學雜志
法醫學雜志
4. 現代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在教育、實踐、體制等方面的反思
科學技術無疑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舒適。但如果用自然科學的標准來解決人世間一切問題甚至以此為標准來達到全人類知識的整齊劃一就顯得十分荒謬。當人們把關乎人的生命、身體、精神的醫學簡單地劃歸為「科學」時,是否缺失了什麼?
即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讓我們把人體從結構上看得越來越「清楚」,我們也不能漠視病人對情感和尊重的需求
醫學模式的缺憾
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當代醫學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雄風,建立在笛卡爾、培根的科學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如此,仍有些許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其缺憾所在,探尋使醫學真正成為「人」的醫學之路。
醫學模式的缺憾
所謂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醫學觀,具體地講就是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和醫學教育的觀點,是醫學模式的核心觀點。第二是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如何認識疾病的過程。第三是根據醫學的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所建立的醫療衛生體制,與當時的經濟、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哲學思想緊密聯系。
當代醫學的主流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其醫學觀、醫學思維方式和醫療體制都是圍繞著人體的生物學屬性而開展的。它的特點是採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主要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說明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現象,突出強調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異性病因觀念。它出於古代醫學而勝於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並且在人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因如此,當代醫學所依仗的「科學主義」的霸權而擁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人皆盡知,盡管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處處可見。比如在醫院建設方面重「電腦」輕「人腦」,重科研輕臨床;在醫學教育方面重「科學」輕「人學」;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重文章、學歷和知識,輕醫德、學識和智慧;在醫療質量評定方面重效率輕公正;在醫療實踐判定方面重結果輕過程;在醫學科普方面重科學成果的宣傳,輕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宏觀政策方面重治療輕預防;在健康促進方面重「正規軍(大醫院)」,輕「地方軍(社區醫院)」。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醫療狀況,各級領導嘔心瀝血狠抓醫療質量和醫德建設,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勤奮努力、忍辱負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們對於醫療行業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和仇恨之聲仍不絕於耳。人們感覺醫學離「人」越來越遠了。這是因為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這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和維薩里的《人體構造》出版,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開始。從此科學技術的快車就以飛馳的速度疾駛著,向前發展著。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誤認為當代醫學是解決人類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為醫學的觸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層面。由此又誘發了醫療費用上漲,對征服慢性疾病和長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疾病的預防和社區服務及初級衛生保健。對健康和疾病理解過於片面以及科學成果的濫用,導致了醫學科學的非人性化和醫療危機的產生。甚至湯因比博士都忍不住發點牢騷:「醫生們就似乎覺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過是稱作肉體的『物質』」。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學精神是一種對於科學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實、求是、理性、創新、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認為科學精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概念系統,是一種方法體系。實際上,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如蘇格拉底窮追不舍地提問;一種論證精神,如胡適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一種探索精神,如達爾文對人類進化過程的拷問;一種創新精神,如愛因斯坦脫巢於牛頓所創建的相對論。
時下某些醫生與患者在疾病診治方面均缺乏科學精神,比如「價高葯必好」、「補葯總有益」、「新葯總比舊葯強」、「中西葯合用治病快」、「廣告葯質量必定好」、「復雜治療勝於簡單治療」、「高新技術優於臨床思維」等等不勝枚舉。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5. 考入湖州師范教育科學可以轉臨床醫學
現在如果是大一還沒有讀完,我可以明確的告訴您,國家規定是有一次機會可以內轉成其他專業的。容所以要看現在在讀的年級是不是還有機會。
要想轉專業一般都要在大一結束時提出申請,申請成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就是你的成績必須足夠優秀,一般都要求達到本專業排名前15%-10%左右,只有達到了這個要求才能證明你學習能力相對不錯,也能夠適應新的專業學習。所以要想轉專業必須在大一一年裡認真學習,爭取把每一門功課考到最好,達到了成績要求,只需要提出申請,等待學院通過你的申請即可。
6. 如何開展醫學人文關懷教育
20世紀醫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現代醫學已成為囊括探索生命奧秘、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緩解病痛的一個龐大的綜合體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人類在享受現代醫學技術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務的同時,人們卻對醫學的非人性化趨勢產生疑惑並提出越來越多的批評,呼喚重新審視醫學的目的和價值,期盼醫學人文關懷傳統的復興。
一、 醫學人文精神:傳統的斷裂
由於醫學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掙扎、飽受軀體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醫生除了應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不迷信。」 自古以來,醫學就一直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一門學科,醫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職業。在中國古代,醫學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行醫治病、施葯濟人被認為是施仁愛於他人的理想途徑之一。在西方,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強調人體的整體性、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古代東西方醫學思想的共同特徵,古代醫生在治病過程中並不囿於有病部位的治療,而是主張機體的整體性康復。他們相信「人體是由其本身的各個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著的知覺環構成的,當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襲時,整個身體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傷,全身就感到疼痛,因為各部分是相互聯系的。」 所以,醫生不僅應當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療,而且也應當關愛病人。病人軀體上的不適往往也導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況疾病有時被視為上蒼對人類不良行為的懲戒,病人從而遭受到軀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所以醫生舒緩病人的精神壓力也有益於軀體疾病的康復。古代醫生強調對醫療技術的熱愛與對病人的熱愛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醫術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減輕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們缺乏有效的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手段,於是他們在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時,更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安慰等,給予病人情感的關照。
醫學人文精神傳統不僅在醫生的治療活動中延續,也凝結成穩固地體現慈善、博愛精神的醫學建制——醫院。在醫學史上,無論中外,醫院的興起無不與仁愛、照顧和關懷相關。古羅馬時期的一位慈善家,為護理貧病交加的患者,變賣了自己的財產,創辦了第一家醫院。我國北宋時期文學家蘇軾,在疫病流行期間,為照顧無家可歸的病人,創辦了「安樂病坊」。還有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醫院」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興辦的「普通醫院」,都以照顧和醫治貧困病人為己任,充溢著人道主義的關愛之情。
20世紀以前的醫學,在疾病診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醫院,也只不過是一種規范化的照顧程序。在20世紀,醫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醫院里裝備了各種診斷儀器和設備:從X射線、心電圖、電鏡、內窺鏡、示蹤儀、超聲診斷儀,到自動生化分析儀、CT掃描、正電子攝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醫生們憑借這些儀器設備能准確、動態、自動地診斷、分析疾病原因和機體的功能變化。腎透析機、心肺機、起搏器、人工臟器等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化學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術、介入性治療等提供了多種有效治療手段。不斷涌現的現代化診斷、治療技術將醫生的注意力從關注病人吸引到尋找致病原因、分析偏離正常值的數據、發現細胞或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上。為了更准確、有效地診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類型分類的臨床專科和亞專科紛紛建立,在此病人被簡化為因機體的某一部位損傷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換零件的生命機器。為了便於現代化醫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軍事化的番號所取代,病人的個性化被疾病分類的統一化所溶解。醫學專業化的發展導致了醫療保健程序的分解,在現代醫學的詞彙中病人一詞被分解為病因、病原、症狀、體征等單個的詞素,病人的痛苦被轉化為檢驗單上的數值和各類影像圖片。於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病人就這樣逐漸地在現代醫學診療過程中被逐漸消解了。盡管對病人的關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現代醫學技術范疇之外的事情了。醫學中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科學技術洪流的沖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 技術至善主義:醫學的異化
20世紀以前,醫學技術的進展是相當緩慢的,醫生們憑借有限的葯物和實踐中摸索的經驗,為病人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在20世紀,這種局面發生了更本性的變化,醫學不僅獲得了消滅、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還掌握了操縱生命的密碼。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形成的「技術至善論」將人們鎖定在醫學「能做,必須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類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機器的零件一樣損壞後可以更換。新技術對醫生的行為和醫患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斷更新的診療技術導致了醫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而不是在病人床邊聆聽病人的陳述和與病人交談。醫生更加關注的軀體問題而忽視病人的情感,因為軀體問題能被測量,情感問題則不能,而且醫生們相信如果軀體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簡而言之,現代醫學試圖以技術去消解醫學的非技術維度。
現代化醫院的環境也似乎很難有助於重視精神的價值。日常工作由機械性的撥號、按鈕和計算機統治著,所有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診斷治療的機械化、自動化、計算機化使醫生遠離病人的非技術接觸,導致了醫療程序的非人格化、裝配線化、超市化。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疾病被看作是細胞或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醫院的操作程序很少關注病人的感覺,這或許應歸結為尚未發明出對恐懼、苦惱和不悅檢驗的有效儀器。由於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在提高效率的名義下,給予病人個人的時間被壓縮到最少。在強大時間壓力下,面對候診室外排滿病人而感到精疲力竭的醫務人員不可能是同情的來源。此外,還有醫學發展本身未料到的後果:醫源性和葯源性疾病――由於葯物或診斷治療過程而導致的疾病的增加。重視葯物治療,輕視其它控制疾病環節的管理,導致人們把全部信賴寄託在依靠葯物和手術治療上,以致於造成以葯物保障健康的現代迷信。美國有人報道,有30~40%的手術是不該做的。在成千上萬種葯物中,確切有效的僅佔10%,可有可無的佔30%,根本無效的佔60%。英國的類似研究表明確實有效的葯物只佔15%。 盲目地依靠診斷儀器數據而不全面詢問、檢查病人也導致了臨床誤診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張揚技術至善主義背後的潛在動力是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毫無疑問,高技術將帶來高利潤,在此醫學界與葯廠和生物技術公司分享共同的喜悅。自從十年前開始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以來,基因治療的功效被廣泛鼓吹,但在數百個基因治療試驗中,至今還沒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證明具有臨床療效。盡管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探索並非坦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失敗的代價,然而也應當警惕高技術的負面影響,警惕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會對所有關注這一領域的人們產生的消極作用,並導致做出有悖於科學、患者和社會最好利益的決策。令人不安的是,這種因利益沖突而導致的客觀性缺乏,不僅牽涉到個人,也牽涉到學術機構。例如在2000年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基因治療者們,先治治自己》的社論。社論的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醫學教授、前任美國人類基因學會(ASHG)主席Leon E.Rosenberg。他對於最近廣為報道的幾起基因治療試驗中患者死亡的事故極為關注,並且對於基因治療中的急功近利,以及誘導公眾對基因治療產生過高期望的傾向提出警告。 雖然我們不能由此全盤否定基因治療這一臨床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但它提醒我們應當以更嚴格的科學態度來審視它。
我們還應當看到,目前某些倍受推崇的「高技術」其實既不高明也不高效,或許只是費用高額而已。美國著名醫學家劉易斯稱之為「半吊子技術」(halfway technology),如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常出現再狹窄,病人的生活質量也不高,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ICA)也是如此,此外還有重症監護病房(ICU)中那躺在病床上戴著人工呼吸器、身上插滿各種管道的瀕死病人。美國學者報告,他們的衛生經費有一半用於挽救僅存活半年的病人身上,而目前尚有4000萬人,特別是其中一半以上是兒童,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 由此可見,醫療費用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與生命存活時間成正比,但並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生命質量和健康狀況。臨床醫學強調廣泛而昂貴的治療雖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延緩了死亡的進程,但並不能根本解決健康問題。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單純無條件地依靠醫療技術來保護和延長生命是有欠缺的,這種脫離了病人去治療疾病,將病人視為「肉體物質」或「生命機器」的傾向,可能導致醫療保健的畸形發展,給病人和社會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醫學的異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批評:專科化消解了整體性的人,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如何解決發展高新技術與適宜技術之間的矛盾;協調關心病人與治療疾病之間的矛盾成為現代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醫學人文關懷:急切的呼喚
盡管醫學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當下人們對醫學技術進步的回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 20世紀70年代以後,人們不再盲目樂觀地為醫學技術的成功而搖旗吶喊。人們開始關注人工腎、心臟移植等高技術應用帶來的稀有衛生資源分配的公正問題,開始擔憂試管嬰兒、腦死亡標准產生的負面效應,開始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的不良後果出現恐懼,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的表示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公提出批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通過發展醫學技術來提高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承諾感到失望,對於現代醫療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懷疑。有學者指出:「醫學有時似乎由主要對發展它的技術能力感興趣的精英領導,而他們很少考慮它的社會目的和價值,更不用說病人個體的痛苦。」 也有學者感到,「正如我們不相信軍火工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安全一樣,我們也難以相信醫葯保健產業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類的健康。」 他們批評現代醫療保健體系已演變成為「醫療產業復合體」(medical-instrial complex),批評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高技術—高費用—高利益」已成為「醫療產業復合體」的目標。因此,毫不奇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公眾日益增加對「醫療產業復合體」的反感,而樂於接受更人道地對待他們的傳統醫學或自然療法。
為此,醫學界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急切地呼喚醫學需要新的轉向,需要重新定義醫學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關注。 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病人權利運動、自我保健運動、自然療法運動、整體醫學運動,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和發展,以及70年代後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都充分地顯示出醫學已開始出現新的轉向,即從在生物學因素方面探尋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傾向,向立體化、網路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問題轉向。與此同時,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生物機械論的局限性和人的整體有機聯系。醫學界涌動著回歸人、回歸社會、回歸人文的思潮,強調醫學的目的是以人為本,醫學不僅只是對疾病的治療(cure),而且更需要對病人的關懷和照料(care)。
然而,要扭轉長期以來生物醫學模式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並非易事。即使到目前,許多醫生並未充分認識到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不理解醫學本質和價值。在技術社會中,人們強調硬科學的定量資料,迴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對生命的價值和疾病的意義等哲學問題感到窘迫。但就醫學而言,由於它經常面對病痛與死亡,若醫生忽視病人的價值、不探求生命的意義和醫學的目的,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好醫生是承諾對病人實施最好的保健的醫生。現代醫生面臨的挑戰是在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之間保持平衡。解決這一問題的最重要一步是強調成為一個醫生不僅需要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說,你對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對他們的愛,對他們的事情感興趣。美國著名醫學家、人文主義者奧斯勒(W. Osler)指出,「作為醫生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時,應當坐下來,哪怕只是30秒鍾,病人會因此放鬆,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醫生願意花時間對他的病人有興趣。這是醫生的基本哲學。」 目前,歐美各國已深刻認識到加強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的必要性,許多大學的醫學院和臨床醫院都設置了相應的課程和實踐訓練,以促進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我國傳統醫學是人文主導型醫學,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如它十分重視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強調醫療活動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把病人視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損傷的機器,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尊重病人、關懷病人的思想,主張建立醫患之間的合作關系,將「醫乃仁術」作為醫學的基本原則。這些寶貴的醫學人文精神遺產在現代社會閃耀出誘人的光芒。遺憾的是,在西方醫學技術的影響下,我國醫學界也表現出類似的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甚至在傳統醫學的臨床實踐中也出現了忽視人文關懷的傾向。如何在現代社會重建科學的醫學與人文的醫學的平衡也是中國醫學界面臨的難題。
為什麼醫學中人文問題的重要性說的多而變化的少呢?可能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檢驗醫學人文教育的標准。「軟學科」性質是難以測量的,尤其是培養一個既有科學頭腦又滿懷人文精神的醫生需要經歷長期的實踐、並非象學習專業技術那樣能立即見效,更何況人文精神並非是簡單地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而主要是從生活的經驗和臨床過程中感悟和體驗的。
四、 醫學人文關懷:科學的回應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日益深刻地認識到醫學各學科間以及醫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間的整體聯系,更加明確醫學的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
在機械唯物論影響下,近代醫學從交談的藝術變成了沉默的技術。許多醫生認為在診斷疾病上,客觀指征,如找到病灶、發現異常比病人的主觀感受更為重要,X線、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的結果激素、化療、抗抑鬱、CT是高度有效的工具,不需要更多的語言。醫生們認為語言在與疾病的斗爭中價值不大,已習慣了不使用語言作為治療工具。普通公眾也相信那些技術設備。雖然有些醫生在某種程度上也認識到他們的話語對某些病人有治療作用,但他們決沒有想過這是科學的事情,也沒有想將語言作為治療手段。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話語的治療價值,尤其是診斷治療中與病人的交談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臨床醫生應當了解使用語言作為治療工具的價值,避免其副作用,有時甚至是毒性作用。
早在荷馬時期就有關於語言有益於病人的應用:如祝願語,講話者鼓勵病人,提供人道支持;祈禱上帝懇求干預病痛;魔咒,以驅趕惡魔。亞里士多德認為,宣洩壓抑的情緒是治療性的。在我國古代醫學經典《靈樞•師傳》對語言的治療作用也有精闢的論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隨著現代神經科學、免疫學和內分泌學的進展,許多研究已涉及到情感狀態對某些化學物質的產生和某些激素分泌的影響。例如,腦內啡呔是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其產物或分泌事實上可能被各種外在因素所影響。人們通過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認識,更深入地理解了人體整體性以及人體的機能狀態與抗病能力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醫生使用語言作為治療成為科學上容易理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如何以適當的方式影響病人的情緒狀態。在此,科學再次帶給我們一些新概念,並對醫生講話的治療意義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許多高年資的醫生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哈佛心臟病學家Bernie Lown說,最重要的治療開始,可能是醫生在急診室里見到心臟病發作病人時,告訴他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中,他將會好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語言作為信任關系被用於治療。對安慰劑的研究也提示醫患之間的信任聯系可緩解疼痛或減少止痛葯的需要。事實證明,在癌症治療中那些有勇氣面對癌症的病人比那些持消極態度的癌症患者效果更好些。在此並非是讓醫生應獲得信仰療法者的技巧或指望出現話語治療的魔力,而是強調使醫生手中的巨大醫學科學技術力量與治療中的人文情愫保持一種適當的平衡。醫生的醫療實踐必須立足於科學基礎,但他們可以學會似乎只是非正統醫生具有的一種治療情感。話語治療需要探索和研究,使之成為醫學科學與藝術的綜合部分,在21世紀顯出更為誘人的魅力。
五、 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必要的張力
既然醫學是與人類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醫療技術是增進健康、減少疾病的藝術,衛生保健是關繫到人類幸福的事業,醫學理當是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融合的最好結合點。「天人合一」,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是現代醫學的理想目標。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卻發現,實現這種理想的融合是並非易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人們不得不承認,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依然會面臨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不斷沖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衛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醫學技術的發展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保健需求提供了保障,因此,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與人類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必將不斷對人類的精神生活、傳統道德規范提出挑戰。我們已經遭遇了現代醫學技術無節制地應用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的沉重的經濟負擔,我們也將面對克隆人、人工大腦等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尚難預料的潛在影響。生命維持系統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轉基因動物器官移植將突破種間屏障,當「只剩下腦袋的霍金」 面對由老鼠體內培育的精子和卵子經體外受精再經胚胎移植而孕育出生的嬰兒時,他或許有沖動要寫「生命簡史」了。
一方面人類需要大力發展醫學技術以保障和促進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傳統觀念,重建價值觀、道德觀,如生命質量觀、生命價值觀、腦死亡觀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人類社會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價值體系來。另一方面,人類又警惕著高新技術帶來的不利影響,設法確保使之為人類利益服務,避免其消極作用。認識到醫學技術是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給人類造成災難的雙刃劍,保持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這種張力將有利於醫學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在此,以人文精神確保技術應用的正當性是十分重要的。科學醫學指導什麼是正確有效的治療,人文醫學指導什麼是好的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將對病人說,我有知識,我會用我最好的知識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最好的服務。
醫學發展到21世紀已不再只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技術體系,同時它也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體系。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不僅意味著對病人個體的關照,而且還蘊意著群體的關照: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分享醫學技術的成就。盡管在為所有公民提供醫療服務上是有限的,但它體現了對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公平原則追求和起碼的社會良知,確保醫學技術沿著造福全人類的道路前進。因此,提倡醫學的人文關懷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旋律,它不僅是對醫生的要求,也是對整個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
7. 醫學教育類雜志有哪些
醫學教育類雜志主要分為國內跟國外兩類。
國內醫學教育類雜志有很多:比如回:《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答、《中華醫學雜志》、《中醫雜志》、《葯學學報》、《葯學教育》等等。
國外醫學教育類雜志也有很多,比如:《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Nature》等。
8. 老師 各專業代碼是多少
各專業代碼:
農學類:
農學:090101園藝:090102植物保護:090103茶學:090104煙草:090105植物科學與技術:090106種子科學與工程:090107應用生物科學:090108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090109草業科學:090201林學:090251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090252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090253園林:090401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090402農業資源與環境:090403動物科學:090501蠶學:090502蜂學:090503動物醫學:090601動物葯學:090602水產養殖學:090701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090702族科學與技術:090703
醫學類:
基礎醫學:100101預防醫學:100201衛生檢驗:100202婦幼保健醫學:100203營養學:100204臨床醫學:100251麻醉學:100252醫學影像學:100253醫學檢驗:100254放射醫學:100305眼視光學:100306康復治療學:100307
精神醫學:100308醫學技術:100309聽力學:100310醫學實驗學100311醫學美容技術:100312口腔醫學:100401口腔修復工藝學"100402中醫學:100501針灸推拿學:100502蒙醫學:100503藏醫學:100504中西醫臨床醫學:100505維醫學:100506法醫學:100601護理學:100701葯學:100801中葯學:100802葯物制劑:100803中草葯栽培與鑒定:100804藏葯學:100805中葯資源與開發:100806應用葯學:100807海洋葯學:100809葯事管理:100810蒙葯學:100811
歷史學類:
歷史學:060101世界歷史:060102考古學:060103博物館學:060104民族學:060105文物保護技術:060106
哲學類:
哲學:010101邏輯學:010102宗教學:010103理學:010104
工學類:
采礦工程:080101石油工程:080102礦物加工工程:080103勘查技術與工程:080104資源勘查工程:080105地質工程:080106礦物資源工程:080107煤及煤層氣工程:080108地下水科學與工程:080109冶金工程:080201金屬材料工程:080202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080203高分子材料與工程:080204材料科學與工程:080205復合材料與工程:080206焊接技術與工程:080207寶石及材料工藝學:080208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080209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080210稀土工程:080211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080212生物功能材料:080213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08025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52工業設計:080253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080254機械工程及自動化:080305車輛工程:080306機械電子工程:080307汽車服務工程:080308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080309微機電系統工程:080310製造工程:080311體育裝備工程:080312測控技術與儀器:080401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080402熱能與動力工程:080501核工程與核技術:080502工程物理:080503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080504能源工程及自動化:080505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080506風能與動力工程:080507核技術:080508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080509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080510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080601自動化:080602電子信息工程:080603通信工程:08060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0605電子科學與技術:080606生物醫學工程:080607電氣工程與自動化:080608信息工程:080609光源與照明:080610軟體工程:080611影視藝術技術:080612網路工程:080613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080614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080615光電信息工程:080616廣播電視工程:080617電氣信息工程:080618
計算機軟體:080619電力工程與管理:080620微電子製造工程:080621假肢矯形工程:080622數字媒體藝術:080623醫學信息工程:080624信息物理工程:080625醫療器械工程:080626智能科學與技術:080627數字媒體技術:080628醫學影像工程:080629真空電子技術:080630電磁場與無線技術:080631電信工程及管理:080632電氣工程與智能控制:080633信息與通信工程:080634建築學:080701城市規劃:080702土木工程:080703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080704給水排水工程:080705城市地下空間工程:080706歷史建築保護工程:080707景觀建築設計:080708水務工程:080709建築設施智能技術:080710給排水科學與工程:080711建築電氣與智能化:080712
景觀學:080713風景園林:080714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080724水利水電工程:08080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080802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080803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080804水資源與海洋工程:080805測繪工程:080901遙感科學與技術:080902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080903環境工程:081001安全工程:081002水質科學與技術:081003災害防治工程:081004環境科學與工程:081005環境監察:081006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081007化學工程與工藝:081101制葯工程:081102化工與制葯:081103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081104資源科學與工程:081105交通運輸:081201交通工程:081202油氣儲運工程:081203飛行技術:081204航海技術:081205輪機工程:081206物流工程:081207海事管理:081208交通設備信息工程:081209交通建設與裝備:081210船舶與海洋工程:081251食品科學與工程:081401輕化工程:081402包裝工程:081403印刷工程:081404紡織工程:081405服裝設計與工程:081406食品質量與安全:081407釀酒工程:081408葡萄與葡萄酒工程:081409輕工生物技術:081410農產品質量與安全:081411非織造材料與工程:081412數字印刷:081413植物資源工程:081414糧食工程:081415飛行器設計與工程:081501飛行器動力工程:081502飛行器製造工程:081503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081504航空航天工程:081505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081506航天運輸與控制:081507質量與可靠性工程:081508武器系統與發射工程:081601探測指導與控制技術:081602彈葯工程與爆炸技術:081603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081604地面武器機動工程:081605信息對抗技術:081606武器系統與工程:081607工程力學:081701工程結構分析:081702生物工程:081801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081901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081902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081903農業水利工程:081904農業工程:081905生物系統工程:081906森林工程:082001木材科學與工程:082002林產化工:082003刑事科學技術:082101消防工程:082102安全防範工程:082103交通管理工程:082104核生化消防:082105公安視聽技術:082106
教育學類:
教育學:040101學前教育:040102特殊教育:040103教育技術學:040104小學教育:040105藝術教育:040106人文教育:040107科學教育:040108言語聽覺科學:040109華文教育:040110體育教育:040201運動訓練:040202
社會體育:040203運動人體科學:040204民族傳統體育:040205運動康復與健康:040206農藝教育:040301園藝教育:040302特用作物教育:040303林木生產教育:040304特用動物教育:040305畜禽生產教育:040306水產養殖教育:040307應用生物教育:040308農業機械教育:040309農業建築與環境控制教育:040310農產品儲運與加工教育:040311農業經營管理教育:040312機械製造工藝教育:040313機械維修及檢測技術教育:040314機電技術教育:040315電氣技術教育:040316汽車維修工程教育:040317應用電子技術教育:040318制漿造紙工藝教育:040319印刷工藝教育:040320橡塑製品成型工藝教育:040321食品工藝教育:040322紡織工藝教育:040323染整工藝教育:040324化工工藝教育:040325化工分析與檢測技術教育:040326建築材料工程教育:040327建築工程教育:040328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040329裝潢設計與工藝教育:040330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040331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040332烹飪與營養教育:040333財務會計教育:040334文秘教育:040335市場營銷教育:040336職業技術教育管理:040337:
文學類:
漢語言文學:050101漢語言:050102對外漢語:050103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050104古典文獻:050105中國語言文化:050106應用語言學:050107英語:050201俄語:050202德語:050203法語:050204西班牙語:050205阿拉伯語:050206日語:050207波斯語:050208朝鮮語:050209菲律賓語:050210梵語巴利語:050211印度尼西亞語:050212印地語:050213柬埔寨語:050214寮國語:050215緬甸語:050216馬來語:050217蒙古語:050218僧加羅語:050219泰語:050220烏爾都語:050221希伯萊語:050222越南語:050223豪薩語:050224斯瓦希里語:050225阿爾巴尼亞語:050226保加利亞語:050227波蘭語:050228捷克語:050229羅馬尼亞語:050230葡萄牙:050231
瑞典語:050232塞爾維亞:050233土耳其語:050234希臘語:050235匈牙利語:050236義大利語:050237捷克語:050238泰米爾語:050239普什圖語:050240世界語:050241孟加拉語:050242尼泊爾語:050243塞爾維亞:050244荷蘭語:050245芬蘭語:050246烏克蘭語:050247韓國語:050248商務英語:050249塞爾維亞語:050250克羅埃西亞語:050251挪威語:050252丹麥語:050253冰島語:050254翻譯:050255新聞學:050251廣播電視新聞學:050252廣告學:050253編輯出版學:050254傳播學:050305媒體創意:050306音樂學:050401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050402音樂表演:050403繪畫:050404雕塑:050405美術學:050406藝術設計學:050407藝術設計:050408舞蹈學:050409舞蹈編導:050410戲劇學:050411表演:050412導演:050413戲劇影視文學:050414戲劇影視美術設計:050415攝影:050416錄音藝術:050417動畫:050418播音與主持藝術:050419廣播電視編導:050420影視教育:050421藝術學:050422影視學:050423廣播影視編導:050424書法學:050425照明藝術:050426會展藝術與技術:050427音樂科技與藝術:050428
法學類:
法學:025101知識產權法:030102知識產權:030103監獄學:030120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025201中國革命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025202社會學:025251社會工作:025252家政學:030303人類學:030304女性學:030305政治學與行政學:025401國際政治:025402外交學:025403思想政治教育:025404國際文化交流:030405國際政治經濟學:030406國際事務:030407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030408歐洲事務與歐洲關系:030409
東亞事務與東亞關系:030410治安學:025501偵查學:025502邊防管理:030503火災勘查:030504禁毒學:030505警犬技術:030506經濟犯罪偵查:030507邊防指揮:030508消防指揮:030509警衛學:030510公安情報:030511
犯罪學:030512公安管理學:030513
理學類:
數學與應用數學:070101信息與計算科學:070102數理基礎科學:070103物理學:070201應用物理學:070202聲學:070203核物理:070204化學:070251應用化學:070252化學生物學:070303分子科學與工程:070304生物科學:070401生物技術:070402生物信息學:070403生物信息技術:070404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070405動植物檢疫:070406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070407醫學信息學:070408植物生物技術:070409動物生物技術:070410生物資源科學:070411生物安全:070412天文學:070501地質學:070601地球化學:070602地理科學:070701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070702地理信息系統:070703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070704地球物理學:070801地球與空間科學:070802空間科學與技術:070803大氣科學:070901應用氣象學:070902海洋科學:071001海洋技術:071002海洋管理:071003軍事海洋學:071004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071005理論與應用力學:071101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071201微電子學:071202光信息科學與技術:071203科技防衛:071204信息安全:071205信息科學技術:071206光電子技術科學:071207材料物理:071251材料化學:071252環境科學:071401生態學:071402資源環境科學:071403心理學:071501應用心理學:071502統計學:071601系統理論:071701系統科學與工程:071702
管理學類:
管理科學:110101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110102工業工程:110103工程管理:110104工程造價:110105房地產經營管理:110106產品質量工程:110107項目管理:110108管理科學與工程:110109工商管理:110201市場營銷:110202會計學:110203財務管理:110204人力資源管理:110205旅遊管理:110206商品學:110207審計學:110208電子商務:110209物流管理:110210國際商務:110211物業管理:110212特許經營管理:110213連鎖經營管理:110214資產評估:110215電子商務及法律:110216商務策劃管理:110217行政管理:110251公共事業管理:110252勞動與社會保障:110253土地資源管理:110254公共關系學:110305高等教育管理:110306
公共政策學:110307城市管理:110308公共管理:110309文化產業管理:110310會展經濟與管理:110311國防教育與管理:110312航運管理:110313勞動關系:110314公共安全管理:110315體育產業管理:110316農林經濟管理:110401農村區域發展:110402圖書館學:110501檔案學:110502信息資源管理:110503
經濟學類:
經濟學:020101國際經濟與貿易:020102財政學:020103金融學:020104國民經濟管理:020105貿易經濟:020106保險:020107環境經濟:020108金融工程:020109稅務:020110信用管理:020111網路經濟學:020112體育經濟:020113投資學:020114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020115海洋經濟學:020116國際文化貿易:020117商務經濟學:020118金融數學:020119
交通運輸類:
公路運輸與管理:520101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520102路政管理:520103汽車運用技術:520104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520105城市交通運輸:520106公路監理:520107道路橋梁工程技術:520108工程機械控制技術:520109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520110公路機械化施工技術:520112公路工程管理:520113公路工程造價管理:520114高速鐵道技術:520201電氣化鐵道技術:520202鐵道車輛:520203鐵道機車車輛:520204鐵道通信信號:520205
鐵道交通運營管理:520206鐵道運輸經濟:520207鐵道工程技術:520208城市軌道交通車輛:520301城市軌道交通控制:520302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520303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520304航海技術:520401
水運管理:520402國際航運業務管理:520403海事管理:520404輪機工程技術:520405船舶工程技術:520406船舶檢驗:520407航道工程技術:520408船機製造與維修:520409船舶舾裝:520411民航運輸:520501飛行技術:520502空中乘務:520503航空服務:520504民航商務:520505航空機電設備維修:520506航空電子設備維修:520507民航特種車輛維修:520508航空通信技術:520509空中交通管理:520510民航安全技術管理:520511
航空油料管理和應用:520512飛機製造技術:520513航空港管理:520514航空電子電氣技術:520515飛機維修:520516飛機控制設備與儀表:520517航空發動機裝配與試車:520520港口業務管理:520601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520602集裝箱運輸管理:520603港口工程技術:520604報關與國際貨運:520605港口與航運管理:520606港口機械應用技術:520607管道工程技術:520701管道工程施工:520702管道運輸管理:520703交通運營管理:520801
公共事業類:
社會工作:650101社區管理與服務:650102青少年工作與管理:650103社會福利事業管理:650104公共關系:650105商檢技術:650106人民武裝:650107涉外事務管理:650108婦女工作與管理:650109體育場館管理:650110公共事務管理:650201民政管理:650202行政管理:650203人力資源管理:650204勞動與社會保障:650205國土資源管理:650206海關管理:650207環境規劃與管理:650208電子政務:650209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650251家政服務:650301老年服務與管理:650302社區康復:650303心理咨詢:650304科技成果中介服務:650305職業中介服務:650306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650307戒毒康復:650308聽力語言康復技術:650309音樂康復技術:650310
9.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副部級。
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醫科院與協和醫大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5所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下稱醫科院)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下稱協和醫大)是我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學本科教育的重點醫科大學,其前身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醫科院與協和醫大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大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大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
辦學特色
協和醫大堅持醫學精英教育,以小規模招生、高層次培養為辦學宗旨,實
中國醫學科學院
行高進優教嚴出。自建校以來,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堅持實行小規模、嚴要求,預科、本科分段教學,導師制等獨特的培養模式,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獨樹一幟。協和醫大的高等護理教育創辦於1920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護理人才,她們已先後成為我國護理界的領導和中堅力量,我國第一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就出自協和醫大。199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學校建立了全國首家護理學院,使護理教育有了新的發展。當前,護理教育已形成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和成人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4年,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重新恢復。自1981年國家實行學位制度以來,學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研究生教育實行以培養博士生為主的方針。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分為以實驗室科學研究能力訓練為主的科學學位和以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訓練為主的專業學位兩類,可分別授予醫學博士、理學博士(哲學博士)、工學博士、醫學碩士、理學碩士、工學碩士、管理學碩士等學位。醫學繼續教育設置了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影像學和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多年來協和醫大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學家,對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機構設置
院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49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2個,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
18個國家重點學科,18個國家級工業試驗基地及中心,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部委級重點實驗室,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
院校擁有6所直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整形外科醫院、血液病醫院和皮膚病醫院)和一所共建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病床近5000張,集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於一體,在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疑難皮膚病、遺傳性疾病、器官再造、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的診治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眾多著名醫學專家是院校高超醫療水平的集中體現,他們是國家醫療保健委員會、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國家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國醫療新技術、新標準的倡導者和開拓者。
科研實力
概述
院校科研實力雄厚,醫學科研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葯物以及與醫葯學有關的生物、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覆蓋了醫學科學各領域。擁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下屬研究所
、10個部委級重點實驗室、17個國家級研究基地和中心、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十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共計4639項,其中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869項,占項目總數的61.8%;累計獲科研項目資助額達7.8億。「十一五」初期(2006年)新中標課題經費達4.2億;累計獲各類科技獎勵成果20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累計獲准專利168項,獲新葯證書81項(其中一類新葯證書9項);發表SCI論文1888篇,位居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10. 醫學教育類的國內核心期刊有哪些
序號 刊名 類別 發刊 備注
1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 國家教育部委託浙江大學和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主辦的教育研究學術刊物,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會刊和全國醫學教育核心期刊
2 中華醫學雜志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周刊 中華醫學會會刊、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一本醫學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被國內外 35個資料庫和檢索系統收錄,並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刊物建立了長期交換關系。
3 中醫雜志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華中醫葯學會和中國中醫研究院主辦,2000年獲我國期刊出版最高獎——首屆國家期刊獎。連續七年榮獲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基礎性、高科技學術期刊經費資助獎。
4 葯學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葯學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葯物研究所承辦,已被國內外主要檢索系統錄用,以高等葯學教育為主,兼顧中等葯學教育、醫葯職工教育、繼續教育:以國內為主,適當介紹國外葯學教育經驗和動態
5 葯學教育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季刊 中國葯科大學、廣東葯學院、中國醫葯教育協會主辦,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6 中國公共衛生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衛生部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刊物,中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領域綜合性業務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
7 解剖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國解剖學會主辦,相繼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中國科學技術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科學引文資料庫》等16種國內外資料庫和文摘收錄
8 病毒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季刊 中國微生物學會主辦,是自然科學的核心期刊,在國外是《化學文摘》CA、《生物學文摘》BA和MELINE檢索系統的來源刊,在國內是《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醫學文摘》、《中國生物醫學文摘》等的來源刊
9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華醫學會主辦,是我國創辦最早的口腔醫學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
10 口腔醫學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主辦,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收錄期刊
11 中華護理雜志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華護理學會主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臨床醫學類核心期刊,被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資料庫收錄
12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國高校思想理論教育核心期刊、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
13 思想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與北京科技大***合承辦,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14 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精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及實踐經驗等方面的材料
15 高校理論戰線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16 比較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北京師范大學主辦,《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17 中國大學教學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18 全球教育展望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華東師范大學主辦,刊登有關外國教育理論、制度、流派、方法、變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論文和綜述性文章
19 教育評論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學會主辦,學術理論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論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
20 中國教育學刊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由《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
21 外國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東北師范大學主辦,載文研究日本、歐美等國的教育理論、教育制度及教學方法,涉及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師范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報道教育改革動態
22 教學與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人民大學主辦,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23 教育研究與實驗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華中師范大學主辦,教育理論刊物,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會刊,刊登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關注教育熱點問題,致力於教育改革實驗和實驗技術的開發,報道中小學教育實驗最新動態
24 教育理論與實踐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學會主辦,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入選CSSCI資料庫
25 心理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主要發表我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包括心理學各領域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報告、綜述、研究簡報與評介等
26 江蘇高教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專業理論刊物,刊登全國高教領域的研究理論文章及研究報告
27 教師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部高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主辦,本刊全方位地研究和解決教師教育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2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主辦,我國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國性權威學術期刊
29 教育科學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遼寧師范大學主辦,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論文及實驗報告,探討當前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問題,及時反映國內外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
30 現代大學教育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南大學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期刊網來源刊,2004版核心期刊
31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清華大學主辦,教育研究理論刊物,發表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包括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比較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
32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季刊 北京大學主辦,教育類學術期刊,對教育領域現狀及問題發表研究和評論文章,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33 中國成人教育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成人教育協會主辦,專業理論刊物,宣傳黨和國家的成人教育方針、政策,傳播國內外成人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34 生態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生態學會主辦,專業學術性刊物,報道生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刊登研究報告、研究簡報、專論與綜述、問題討論、書刊評價、科研信息等
35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主辦,刊登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綜述文章及其相關信息
36 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主辦,我國刊載植物生理學科方面的權威性刊物,歷年來該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次數均名列前矛,全國生物類期刊中排名第4位,1998、1999兩年被SCI CDE引用29次,收錄我刊的國內外檢索系統也有26種之多
37 動物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學會主辦,被《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索引》、《劍橋科學文摘》、《生殖文獻目錄》、《WHO醫學公報》等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收錄
38 遺傳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全國優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生物學文摘(BA)和醫學索引(MED)等國內外30餘種重要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
39 微生物學報 武漢大學教務部認可核心期刊 雙月刊 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是我國最早被世界最大醫學文獻資料庫「 MEDLARS」作為醫學主題詞標引的五個中文期刊之一,該刊發行和交換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40 醫學與哲學 醫葯類核心期刊 半月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是同時獲得兩種國家核心期刊的惟一人文醫學雜志,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41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核心期刊 月刊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辦,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協辦,連續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並被美國ULRICH國際期刊指南收錄; 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42 中國高教研究 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43 醫學研究雜志 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庫核心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引證報告統計源期刊
44 中國高教探討 高等教育類核心期刊 月刊 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主辦,中文科技文獻和中文人文社會科學資料庫雙源期刊,中國教育資訊全文收錄期刊
45 中國遠程教育 教育類核心期刊 半月刊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46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核心期刊 月刊 國家科協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連續多年被國家權威檢索機構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是醫院管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
47 中國醫院管理 醫學類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連續多年被國家權威檢索機構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是醫院管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
48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核心期刊 半月刊 中國醫師協會、中南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核心期刊,刊登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相關的科技新理念、新成果、新技術等研究論文和醫學管理方面論文
49 中國教育學刊 綜合性教育核心期刊 月刊 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由《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同時被認定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
50 教育與職業 教育類核心期刊 旬刊 中共中央統戰部主管,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上旬刊為綜合版,中、下旬刊是本刊專門設立的教育學術研究版,本刊已實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
51 教育與現代化 核心期刊 季刊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的學術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是全國教育類和高等教育類核心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待(光碟版)》、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
52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統計源 雙月 北京醫科大學主辦,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屬《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會員單位,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53 西北醫學教育 統計源 雙月 西安交通大學、陝西省醫學會主辦,中國學術期刊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CAJ-CD》執行優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
54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 統計源 雙月 山西醫科大學主辦,《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55 醫學教育探索 統計源 季刊 重慶醫科大學主辦,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以醫學教育研究為主要內容,探討教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反映國內外醫學教育動態,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化
56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統計源 月刊 四川省衛生廳主辦的綜合性衛生事業管理期刊
57 中國護理管理 統計源 雙月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2006年4月被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58 護理學雜志 統計源 半月刊 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主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上半月版為綜合版,下半月版為外科版
59 護理研究 統計源 半月刊 中華護理學會主管,山西省護理學會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玢陽學院共同主辦,CINAHL Information,systems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60 醫學與社會 一般 月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主辦,主要刊登醫學社會學等交叉學科方面的學術論文,國內外公開發行
61 中國高校師資研究 一般 雙月刊 武漢大學主辦,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62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一般 雙月刊 西安交通大學主辦,中華醫學會教育技術分會的會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63 中國教育科學雜志 一般 雙月刊 中國國際教育學會、世界科學教育出版社主辦
64 衛生職業教育 一般 半月刊 衛生部科教司和甘肅省衛生廳共同主管,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全國中等醫學教育(衛生職業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
65 中國大學生就業 一般 半月刊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辦,是全國唯一的一份為大學生就業和高校就業指導老師服務的專業性刊物,上半月刊側重學生的求職指導,下半月刊側重相關政策的深度解讀、專家學者的高層訪談、就業指導工作熱點探討、高校就業工作的經驗交流和就業理論探索等
66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一般 月刊 教育部主管、華東地區七省、市高等學校實驗室管理研究會合辦、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綜合性技術刊物,已入選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等
67 中國衛生人才 一般 月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辦,我國目前唯一面向全國醫葯衛生界衛生人事人才工作者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科類期刊
68 數理醫葯學雜志 一般 雙月刊 中國醫學數學會、武漢大學主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69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一般 雙月刊 國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學主辦,全科醫學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新進展、全科醫學臨床或教育領域的科研成果或階段性報告、臨床診治經驗、醫學教育實踐總結、急診急救、相關葯物與葯理、社區健康教育、疾病監測和社區衛生管理等,尤其歡迎跨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和總結。
70 高等技術教育研究 一般 季刊 同濟大學、全國本科院校高職教育協作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