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實施
Ⅰ 【簡述影響課程變革的因素】,【簡述素質教育的含義及特徵】【試述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筆者認為要了解教育學的復習方法首先應當對這門學科的性質有個清楚地認識: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廣泛地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之中。人們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工作,需要對它進行研究,總結教育經驗,認識教育規律。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一般地,教育學原理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教育基礎理論、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及人的關系。
一、教育基礎理論
教育基礎理論是教育學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相對重要的章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 教育學概述:需要認識到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理解和掌握教育學的各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並關注教育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本土化和國際化、科學性和價值性等若干問題。
預測題型:選擇
(二)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需要了解教育的代表性定義,掌握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認識教育的本質及其有關爭論,理解教育的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勞動起源學說,並掌握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發展的特點。
預測題型:選擇
(三) 教育目的:理解教育目的對於教育功能、確立教育觀都有重要意義,要清楚表述教育目的的內涵,並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和類型以及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的變化,正確表述當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同時,領會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思想淵源、科學含義、具備的社會條件以及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預測題型:選擇、簡答
(四) 教育制度:識記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現代教育制度的類型,理解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把握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趨勢。運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重點把握現代學校教育制度以及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
預測題型:選擇、簡答
綜上所述,教育基礎理論的復習,需要抓住主要的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教育發展的經緯以及發展方向,以獲得關於教育狀況的整體概念。建議考生復習時採用「網路式」復習法,即採用編、章、節、標題、要點五個層次對教材進行梳理和編織記憶網路。最後做到脫離課本時只看大的編,以編想章,以章想節,以節想標題,以標題想要點。這樣做,不僅記得仔細,對跨章節組織論述題的回答也十分有利。
二、教育實踐
教育理論用於教育實踐主要體現為學校的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課程:了解幾種不同的課程定義,分析並評價經驗主義、學科中心主義、社會改造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課程論流派的不同觀點。全面了解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能說明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等不同課程類型及其利弊。聯系實際分析影響課程變革的因素,了解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標和內容。
預測題型:選擇、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二) 教學:理解教學定義,了解包括行為主義、認知教學、情感教學在內的主要的教學理論流派的主張,並結合實際的教學加以評價。認識教學過程的概念、本質、基本要素與基本矛盾。明確教學模式、教學原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區別以及各自的定義,並了解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預測題型:選擇、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三) 德育:正確理解德育過程的概念、構成要素,能舉例說明我國常使用的德育原則、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徑,分析並認識當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背景、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革的主要趨勢。
預測題型: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四) 教師與學生:了解教師的職責與角色、地位與作用,分析其特點。描述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教師的專業素質,並了解教師資格制度的實行。闡述學生的基本屬性,描述學生的社會地位。分析師生關系的意義,並舉例分析不同性質的師生關系,結合自身的教育知識,表述理想的師生關系。
預測題型: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對於教育實踐部分的復習重在理論聯系實際。首先要了解教學實踐知識的概念、內容、背景、意義;其次要關注目前我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當前的重要改革;最後要將二者有機結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
建議大家在閱讀教材、記誦筆記的同時,多關注一些教育熱點問題,不錯的材料有《中國教育報》、人大復印資料和某些學術領頭人發表的論文。在閱讀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還可以針對該問題從多角度自行設計題目,然後作答,最後自己判分總結。
三、教育與社會及人的關系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和個人,任何教育學問題都包含在這兩種關系之下。
(一) 教育與社會發展:一方面,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發生和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主要表現在: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和人口狀況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教育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的傳播活動也具有自身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口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日益呈現出現代化的特徵,並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掌握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主要內容以及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預測題型: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二) 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需要正確處理好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復習時要識記人的身心發展的含義,了解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理論,包括認知發展理論、智力發展理論、道德發展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等。認識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探討包括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個體在內的各種影響因素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作用。
預測題型:選擇、辨析、簡答、分析論述
這一部分的復習,一方面需要將教育放置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看待。尤其在解釋教育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時,既要看到社會對於教育的制約作用,又要考慮到教育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與人的發展部分的復習可以與教育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與教育」相聯系。此即專業課復習時可以利用的「融會貫通法」,由於專業的各門功課之間有著內在的相關性,在復習時,可以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弄懂,然後把它們串起來,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思維和理解。如果能夠做到融會貫通,無論對於理解還是記憶,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Ⅱ 結合世界形式,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創新在哪裡(教育學原理)
其實全世界的創新都是在中國,中國必將引領東方
Ⅲ 急!!!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教育學與心理學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課改)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廣大教育工作者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品嘗了課改帶來的樂趣,但同時也有許多老師和家長也對「課改能否進行到底」有很大疑慮,有人甚至懷疑課改的可行性,特別面對當前的考試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中考和高考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變革,考試仍作為當前評價的主要方式的情況下。因而如何看待課改中的評價方式,是我們正確認識課改,加強對課改的信心所必須面對的。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對評價改革的規定是:「改革課程評價過程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習慣於把評價等同於考試,認為只要通過考試就能完整地評價學習者的情況,把評價等同於考試,過分誇大了考試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唯分數論」的現象,老師把「學生的分數」當作法寶,學生把「分數」當作是追求的目標。這種「唯分數論」長期統治了中國的基礎教育,從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應試現象。現在課改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把學生從考試束縛中解脫出來,正如《綱要》所說的「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從《綱要》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課改中評價方式和功能
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分數不再是評價的唯一的手段,評價不僅能用檢測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用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對於評價的方式和功能上的重新認識,無疑是評價改革的關鍵所在,只有從功能和方式上重新認識,才能提出有效的評價方式來取代現存的單一的評價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的確疑慮,增強對課改的信心。
在評價的功能上,我們認為在新課改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評價的功能進行重新認識:
1、反饋改進功能。在教師對學習者評價的過程中,就應該多用「激勵性評語」來評價學習者的言行。每個學習者都希望自已的言行能夠受到來自教育者的肯定,即使是偶然某一階段的錯誤,但無疑學習者不管在心理或智力都是在向前發展的。因而像在「學習檔案資料」、「考試結果」以及學生平時表現的興趣和潛能的記錄中,應該使用這種語言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和來自家長的信息,如果能夠促進其最大限度的接受,從而使對自身建立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促使其更全面的發展。評價的反饋和改進功能,可以促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接受來自環境的看法,而不是孤立封閉的發展,從而實現自我良性發展。
2、展示激勵功能。在評價過程中,更多地把評價活動和過程當作是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所知所能的平台和機會,從而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把原先評價重結果轉化為重過程,從而使學習更有動力和活力。
3、積極導向功能。評價的結果應該給學生以積極的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樹立信心,而不能從給予打擊。
上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說明評價的功能,也就是說新課改的評價功能除了前面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外,還具有上述幾項功能。在認識評價的新功能後,我們應該從評價的方法的實施上來發揮其功能:
1、綜合評價法,從綜合素質上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的能力是由多方面組成的,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但是在別一方面卻可能顯示出超強的能力來,所以作為評價者應該從整體上對學習者進行評價,而不應該對單從某一方面對學習者進行評價,如考試,因為有的能力是不能用考試來體現,如與他人合作能力,善於思考能力等。
2、包容性評價。作為評價者而言,應該採取一種包容心來認真對待來自學習者的獨特見解,尊重學習者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習者個性是新課改的目標之一,在面對學習者獨特性見解時,就要有一顆包容心來包容學習者所產生的奇思怪想的念頭。
上述兩種評價方法只是從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提出的,作為一般意義上的評價改革應該從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轉為關注結果更應重視過程,加強對教學過程的考察。
從評價方式和功能上對評價進行重新認識,可以使我們從原來的「應試思維」中解脫出來,認識到考試只不過是評價的一種手段而已,在整個的教改過程中,評價的改革不僅在於對學生(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者)評價的,也包括對老師(另一個角度學習者)。整個課改就是在不斷探索評價的多元化,全面化,真正把學生和老師從「考試」中解脫出來。在實踐中出現的「開卷考」「綜合素質考察」「學習成長袋記錄」等評價方式都在進行這一方面的嘗試,並已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效果,而且現在的「中考」和「高考」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改革。
第三部分 教學內容與要求
第一章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概述
一、 教學要求:
1、掌握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來理解這門交叉學科。
2、了解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掌握這種結合所需要的科學的方法論
3、掌握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4、了解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特徵和研究准則。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從三個方面闡釋這門交叉學科的性質。
2、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三種策略,以及這種結合所需要的科學的方法論。
第二節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任務
1、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小學兒童教育的特點和任務。
2、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兩個基本任務。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兩個研究特徵和四個研究准則
第三節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及其類型。
2、實驗法及其類型。
3、調查法及其類型。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掌握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概念;運用研究特徵和研究准則的有關原理分析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本章教學難點: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兼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大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小學兒童的發展和小學兒童的教育。
四、教學建議:
1、學習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概念,應圍繞該概念的第二句話(「主要是那些與小學兒童教育過程有關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作重點闡述,並運用第二節中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的有關材料來進行闡述。
2、學習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體系時,應注意講清該知識體系圍繞的兩個核心問題:(1)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2)教育是發展的動因。同時,應注意結合本教材的體系來闡述這兩個核心問題。
3、在講授第二節關於小學兒童的教育時,應聯系當前小學兒童的實際來闡述小學兒童教育的任務。
4、在分析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兩個特徵時,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用生動形象的實例來說明「相對的模糊性」和「量化的可能性」。
5、關於本章第三節所述的研究方法,可在教師概述要點後由學員自學。
第二章 心理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教學要求:
1、理解從教育角度看待遺傳影響力的基本觀點,正確認識遺傳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含義,以及小學兒童社會化的特點
3、了解文化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途徑,以及文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4、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長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5、運用學校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關系的理論,闡述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遺傳和胎期環境的影響
1、遺傳的概念;遺傳特徵的兩個說明。
2、遺傳的影響力;從教育角度看待遺傳影響力的三個基本觀點。
3、胎期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1、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含義;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含義。
2、兒童社會化的特點。
3、文化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三條途徑。
第三節 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1、家庭教育的四個功能。
2、家長的兒童價值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四種類型和三種不同的方法
3、兒童對成人的影響。
第四節 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1、學校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地位
2、教學內容、教師角色、學校校風、同伴交往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家長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本章教學難點: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遺傳影響力的三個基本觀點;兒童的個性化和兒童的社會化。
四、教學建議:
1、學習第一節時,應講清對遺傳特徵的兩個說明;在闡述遺傳的影響力時,應注重教育的三個觀點,特別應該說清:為什麼「特定的遺傳構成究竟能使個體的心理發展到什麼程度,什麼范圍,這可能是永遠不可估計的」。
2、學習第二節時,應舉例說明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在解釋文化的影響時,應聯系兒童生活的實際來闡述文化對兒童影響的直接表現和三個途徑。
3、學習第三節時,應強調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對家庭的影響;在講述家長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時,應聯系家庭教育實際來闡述家長的兒童價值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四種類型和三種不同的方法。
4、講清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不同;運用學校教育中教學內容、教師角色、學校校風和同伴交往等知識說明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5、關於第一節中「胎期環境的影響」和第二節中「文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可在教師概述要點後由學員自學
第三章 學習的准備
一、教學要求
1、理解學習准備的含義。正確認識學習的准備對兒童學習的意義。
2、掌握成熟與學習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3、了解學習准備所涉及的六個方面,明確這六個方面對教師教育的現實意義。
4、理解學習准備中的個別差異:生理差異和心理差異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學習的准備
1、學習准備的含義;成熟的概念。
2、成熟與學習的關系。
3、學習准備所涉及的六個方面。
第二節 學習准備中的差異
1、生理差異與心理差異的主要表現。
2、學習准備中個別差異的相對性。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學習准備的性質; 學習准備中的個別差異。
本章教學難點:成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准備中個別差異的相對性
四、教學建議:
1、講授學習的准備時,既不能過分誇大成熟的作用而無視學習的影響,也不能過分誇大學習的作用而無視成熟的影響,而應該恰如其分地評價成熟與學習在准備中的作用。
2、講授學習准備的六個方面時,應聯系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生動形象地舉例說明兒童在身體發展水平、動作技能水平、智力發展水平、情趣水平、人際交往水平、自我意識水平等方面的准備情況,以及這些准備對兒童學習的意義
3、講授學習准備的個體差異時,應著重分析兒童的生理差異和心理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在小學教育教學實際中的具體表現。但是,不能把這些差異絕對化,而應該作相對性的分析。
4、關於兒童學習准備中的個別差異,教師可就應對策略的問題組織學員進行討論。
第四章 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教學要求:
1、理解學習的性質,認識心理學意義上的學習概念。
2、理解學習的三種分類,掌握每一類別中各種學習的含義。
3、了解學習理論的概念。
4、運用行為學派、認知學派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分析它們對教學的啟示。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學習
1、學習的概念:三個層次和兩個要點。
2、根據學習內容分類:運動技能學習、認知學習和情感學習的含義。
3、根據學習過程的特徵分類:試誤學習、頓悟學習和模仿學習的含義。
4、根據學習的理解程度分類: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的含義。
第二節 學習理論
1、學習理論的概念。
2、行為學派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3、認知學派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學習的概念;學習理論的概念。
本章教學難點:學習的類型;行為學派、認知學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
四、教學建議:
1、講授學習的三種分類時,應讓學員掌握每一類別中若干亞類的基本含義,舉例說明每一種學習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具體表現。同時,應組織學員討論每一種學習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2、講授學習理論的概念時,應講清「事件」、「變數關系」、「概括和預測」等含義,並能聯系教育教學實際舉例說明這些含義。
3、講授行為學派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時,應讓學員深刻理解聯結說和工具說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並能根據其中一種學說簡析這種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4、講授認知學派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時,應讓學員深刻理解認知學派的學習觀和學生觀,並能根據其中一種觀點簡析這種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5、講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含義時,應讓學員深刻理解人本主義的三個基本觀點,並能綜合運用這三個基本觀點簡析這種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第五章 小學兒童的認知發展與學習(上)
一、教學要求:
1、理解小學兒童知覺發展與學習的關系,掌握小學兒童知覺的發展對認知的意義。
2、理解小學兒童記憶發展與學習的關系,以及小學兒童記憶的發展對認知的意義。
3、理解小學兒童思維發展與學習的關系,運用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的理論,分析某一具體的教學活動。
4、了解小學兒童言語的發展,掌握促進小學兒童言語發展的策略。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小學兒童的知覺發展與學習
1、知覺的概念;知覺產生的三個條件。
2 、知覺加工的模式識別理論:模板說、原型說和特徵說的基本含義。
3、小學兒童知覺的發展。
第二節 小學兒童的記憶發展與學習
1、信息加工的記憶概念。
2、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含義及其特點。
3、長時記憶的若干遺忘理論。
4、小學兒童記憶的發展。
第三節 小學兒童的思維發展與學習
1、思維的概念;間接性和概括性的含義。
2、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三個環節。
3、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第四節 小學兒童的言語發展與學習
1、語言和言語的區別與聯系。
2、小學兒童口頭言語、書面言語和內部言語的發展。
3、促進小學兒童言語發展的策略。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兒童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本章的教學難點:知覺加工的模式識別理論。
四、教學建議:
1、學習知覺的概念時,應著重講清知覺產生的三個條件,特別是知識經驗在兒童知覺事物時的作?/font>
2、學習知覺的加工理論時,要注意學員對理解模板說、原型說和特徵說有一定的困難。這方面的內容是本章的難點所在。因此,講授時應根據學員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小學兒童的教育教學實際,生動形象地予以說明。特別應該注意的是,要讓學員明確這些模式識別理論在小學兒童知覺中的具體表現。
3、學習信息加工的記憶概念時,應聯系小學兒童實際來闡述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含義及其特點。但是,要讓學員明白,這種分類僅僅是為了研究的需要,對小學兒童的記憶來說,它們是以整體的形式來運作。
4、講授思維的概念時,除了闡述間接性和概括性的含義外,還應重點闡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關系。
5、綜合應用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三個環節的有關知識,讓學員聯系自己所教學科,舉例說明小學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
6、關於本章第四節,可在教師概述要點後,由學員自學。自學時應側重思考促進小學兒童言語發展的若干策略。
第六章 小學兒童的認知發展與學習(下)
一、 教學要求:
1、了解學習策略的發展與學習的關系,理解小學兒童學習策略的發展和學習策略的教學對兒童認知的意義。
2、理解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掌握這三種策略在小學兒童認知中的具體運作方式。
3、理解認知方式的含義,運用學習中的三種認知方式的理論,分析這三種認知方式在不同兒童身上的具體表現。
4、理解認知發展中的幾種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學習策略的發展與學習
1、學習策略的概念。
2、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的基本含義。
3、兒童學習策略的發展;學習策略教學的一般模式。
第二節 學習中的認知方式
1、認知方式的含義。
2、三種主要的認知方式的基本含義,不同的認知方式對教學的意義。
第三節 關於認知發展的幾種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2、心理測量學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3、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三種主要的認知方式及其對教學的意義。
本章教學難點:一般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
四、教學建議:
1、講授學習策略的概念時,應該講清學習策略對兒童學會學習的現實意義。要讓學員明白,學習的策略是在不斷發展的,相對於學前兒童和中學生來說,小學兒童學習策略的發展正處於過渡階段,這為學習策略的教學提供了依據。
2、講授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時,應聯系小學兒童的教育教學實際,舉例說明各種策略教學的基本含義和運作方式,並組織學員對這些策略教學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進行討論
3、講授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的基本含義時,應注意把這方面的知識與學員的教學經驗結合起來。由於這是本章的難點所在,講授時,應避免單純的理論描繪,而需聯系學員所教的學科,形象地說明如何使兒童掌握這三種策略。
4、講授認知方式的含義時,必須強調兩點:(1)個體的認知方式特徵一般沒有好壞之分;(2)個體的認知方式差異一般是很難改變的。
5、講清三種主要的認知方式的基本含義,聯系小學兒童的實際,重點說明不同兒童的不同認知方式,以及這些不同的認知方式對教學的意義
6、關於本章第三節,可在教師概述要點和提供思考題的基礎上,由學員自學。自學時,應重點思考這些認知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第七章 小學兒童的個性發展與學習(上)
一、 教學要求:
1、掌握學習動機的含義;理解學習的主要動機,掌握學習的主要動機中所述的三種內驅力的基本含義。
2、掌握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運用這些心理成分來描述激發動機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了解態度的概念;了解態度反應的三種類型;理解小學兒童態度發展的三種理論。
4、了解情緒的概念;理解學習中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運用培養積極情緒和克服消極情緒的有關原理來分析情緒在學習中的作用
5、了解性格的概念;理解學習對兒童性格發展的影響。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小學兒童的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的概念;學習動機產生的兩個必要條件;學習動機的分類。
2、學習的主要動機: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的基本含義。
3、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學習目的性、學習興趣和成就願望。
4、學習動機的發展模式。
第二節 小學兒童的態度與學習
1、態度的概念;態度反應的三種類型。
2、小學兒童態度的發展:三種假說。
第三節 小學兒童的情緒與學習
1、情緒的概念。
2、小學兒童情緒的發展(小學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
3、學習中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理智感、責任感和焦慮。
第四節 小學兒童的性格與學習
1、性格的概念。
2、小學兒童的性格發展:(1)性格特徵的發展;(2)性格結構的動力性發展。
3、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敗對兒童性格發展的影響。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學習中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本章教學難點:小學兒童的態度的發展(三種假說);小學兒童的性格發展(性格結構的動力性發展)
四、教學建議:
1、講授學習的主要動機時,應聯系小學兒童的實際,講清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種內驅力的基本含義,並能結合學習動機的發展模式,說明這三種內驅力在小學兒童身上的具體表現,以及激發小學兒童學習動機時應考慮的內驅力因素。
2、講授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時,聯系教育教學實際,說清學習的目的性、學習興趣和成就願望這三個因素在小學兒童學習動機中的重要作用和具體表現,並能運用這三個心理成分來描述如何激發小學兒童的學習動機。
3、講授小學兒童的態度發展時,由於本節介紹了三種假說,內容的專業性較強,學員對此較為陌生,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講授時,應搜集一些形象的例子,特別是一些與小學兒童學習態度有關的例子,給予具體的解釋。
4、講授學習中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時,應圍繞兒童的責任感、理智感、焦慮等有關因素,說明這些情緒因素在小學兒童學習中的作用及其具體表現,並能聯系小學教育教學實際,講清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克服消極情緒。
5、講授小學兒童性格的發展時,性格結構的動力性發展這一內容是本章的難點,講授時,應結合小學兒童的實際,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1)兒童性格結構中的各種性格特徵不僅是相互聯系和結合的,而且,這種聯系和結合是不斷發展的;
(2)兒童性格的發展具有兩個穩定期和兩個驟變期。
6、講授學習環境、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敗對兒童性格發展的影響時,應圍繞集體、輿論、學習實踐、成敗體驗、抱負水平等因素,聯系小學兒童的具體表現來展開,重點放在這些因素對性格的影響。
第八章 小學兒童的個性發展與學習(下)
一、 教學要求:
1、了解道德和品德的含義,掌握道德和品德的區別與聯系。
2、理解品德的基本成分,運用這些成分來說明小學兒童品德的具體表現,以及如何培養小學兒童的品德
3、了解自我和自我意識的概念,運用自我意識的三個成分來描述小學兒童自我意識的具體特徵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小學兒童的品德與學習
1、道德的含義;品德的含義;道德和品德的區別和聯系。
2、品德的三個基本成分:道德認識的兩個基本環節;道德情感的兩種分類;影響道德行為的四個心理因素。
第二節 兒童的自我意識與學習
1、自我的概念;自我意識的概念。
2、自我意識的三個基本成分:自我評價的兩個主要特徵;自我體驗的兩個主要特徵;
自我控制的兩種解釋。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品德的三個基本成分。
本章教學難點:自我的基本含義;自我意識的三個成。
四、教學建議:
1、講授品德的心理學含義時,要講清道德和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學研究的是品德而不是道德。但是,又要講清道德和品德是有聯系的
2、講授品德的三個基本成分時,不僅要講清三個基本成分的各自含義,而且應聯系小學兒童的實際,講清每一成分的形成和發展。
3、講授自我的基本含義時,由於本節所述假說對學員來說較為陌生,因此具有一定的難度。講授時,應聯系學員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展開
4、講授自我意識的三個基本成分時,應聯系小學兒童在學校里的具體表現,具體說明小學兒童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特點。
第九章 發展與教學的理論
一、 教學要求:
1、掌握發展與教學的關系的兩個方面:教學對心理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學又受心理發展的「准備狀態」的制約。
2、掌握教學的概念,掌握教學的三個特徵、三個構成因素和多種組織形式等基本含義,以及教學的職能。
3、了解教學目標的三種分類。
4、了解定步和序列的概念,掌握這些概念來分析具體的教學。
5、理解定步說和序列說所涉及的三種教學,運用層次化教學的學習過程和
教學階段的理論,分析它們對教學的啟示。
6、理解接受學習、發現學習和掌握學習的基本含義,掌握這些含義來分析具體的教學
二、內容要點:
第一節 發展與教學
1、教學的概念;教學的三個特徵、三個構成因素和多種組織形式,以及教學的職能
2、發展與教學的關系:教學對心理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學又受心理發展的「准備狀態」的制約。
第二節 教學目標分類
1、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
2、情感領域的目標分類。
3、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
第三節 教學的定步說和序列說
1、定步和序列的概念
2、程序化教學、層次化教學和個別化教學。
3、接受學習、發現學習和掌握學習的基本含義和基本原理。
三、重點難點:
本章教學重點:發展與教學的關系;層次化教學。
本章教學難點:定步和序列的概念;程序化教學。
四、教學建議:
1、講授發展與教學的關系時,應結合本書第三章的有關內容,聯系小學教學實際和兒童的具體表現,圍繞這種關系的兩個方面(教學對心理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學又受心理發展的「准備狀態」的制約)來展開。
2、講授教學的性質時,應聯系學員的教學經驗,講清教學的三個特徵、三個構成因素和多種組織形式,以及教學的職能。
3、講授定步和序列的概念時,應結合有關學科的備課教案和具體的一堂課,先由教師分析該教案和課的定步和序列的設計,再由學員根據相應原理來分析自己平時的教學
4、講授程序化教學時,應結合本書第四章中所介紹的「工具說」的有關內容來展開,或藉助有關的程
Ⅳ 教育學簡答題:簡述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謝謝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4.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使其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倡導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知識生產方式和自主學習方式;增強課程內容的生活化、綜合性。
Ⅳ 關於教育學改革的方面
《教育學課程》專題式教學的利與弊
【 作 者 】陳伏琴
【作者簡介】陳伏琴,華中理工大學高教所
【 正 文 】
知識經濟初見端倪,迫使各國把競爭的焦點放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創新教育勢在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一、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體系
1、創新及創新教育的必然性。
1)歷史的選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創新史。 人類社會從野蠻簡陋的原始社會發展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其間充滿著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而科學的本質則是創新。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推陳出新,創造出一些更適合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來今天的輝煌。因此,創新是歷史的選擇。
2)時代的呼喚。知識經濟時代,人類面臨更多的挑戰, 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競爭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因此僅僅依靠對現有可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經行不通。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知識經濟賦予我們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只有創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社會的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的模式無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自己的路,因此社會主義事業實質上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立足於世界之林,只有依賴於大量創新人才的貢獻。
創新已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但與世界一些偉大的民族相比,與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相比,我們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還是相當不相稱的,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個人的創造潛力,雖系先天的稟賦,可是人人具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與類型的不同;且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充分,還有餘地接受教育,使之盡量發展。創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學而發展。史坦(stein )在其《激發性的創造能力》(1974)中,認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唯須適當的教育。因此我們應努力改革傳統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擴大學生創新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2、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課程質量的高低,其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繫到人才的質量,對於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常說,課程居於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學邏輯起點以課程為起點。同時,課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沒有這個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觀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實。因此,要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優化課程體系應是首當其沖。
二、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而我國的傳統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實在不可恭維,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大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對形成這一缺憾無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實施創新教育,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現有課程體系的種種弊端,然後對症下葯。
現有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識分割過細。由於課程大多按不同專業設置, 有些專業口徑狹窄,課程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面內,因此各門課程之間分割的很細。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許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師講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必然會導致對許多重要內容的舍棄,捨本逐末。而各個專業之間又涇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學科之間難以遷移,由於知識分割過細,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考慮,其結果一方面造成學生知識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復和產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學生單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識結構,不利於他們多維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2)課程內容陳舊。許多教材都還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學發展前沿的東西,缺少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內容,如生態環境問題等,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新穎性,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更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3)課程過於求同。課程內容大多屬於定論的東西,不容置疑, 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致使學生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求同思維的訓練,而忽視求異思維。課程設置強調統一性,一味地講求整齊劃一,忽視個性的培養,其結果是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不利於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的成長。4)教師單向灌輸。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 片面強調知識傳承以及應試技巧的訓練,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方法,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採用演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5)實踐環節薄弱。課程大多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從理論到理論,課程顯得既枯燥無味,又空洞乏力,導致學生雖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6)課程結構不當。專業課比例過大,而對基礎課重視不夠; 必修課過多,選修課較少;重課堂教學,而輕活動課程;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等。其結果是課程門類多,課時多,學生負擔重,自學時間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才能。
現有的課程體系造成綜合教育的削弱,創新教育的忽視,實踐觀念的淡薄,使得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科學與人文分離,動手實踐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忽視,最終阻礙學生創造性發展。
種種弊端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即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響。「大學被狹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擴大學習領域的障礙。」
三、課程設置的依據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告誡人們:「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葯一樣,絕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清楚課程設置的依據。
課程設置要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社會與時代要求、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及個性發展的需求是幾個主要方面。
1)社會與時代的需求。社會結構一般包括經濟、 政治和文化結構,他們對課程的發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中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主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類將會更深刻地體會到「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矛盾性,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創新教育的內容要在課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臨信息社會,高新技術的發展也應在課程中得到體現。
2)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成果的特殊形態和高級形態,課程總是從科學知識總和中根據一定的標准精選出來的,因此課程內容一般體現著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個獨立學科之間已由單線聯系走向多維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相互滲透、多層次的、綜合的科學體系。設置一門新的學科,必須懂得與此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要建立和設置較完備的較科學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門類結構還必須把握和理解整個科學體系中,各個分支學科的具體內容。
3)個性發展的需求。 課程是為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而設計的,因此受教育者個性結構發展的需求對課程的發展同樣具有制約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生應該處在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要設置合理的大學課程,就必須了解大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及其發展需求。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維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到較高水平,促使他們能超出有形的物質條件的束縛而思考問題;他們的思維富於獨立性、批判性、組織性和深刻性。與此相關的是,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經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和統一的過程。通過自我意識,大學生常對自己的整個心理特徵進行評價,分析自己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和特點,並力求使之趨於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學生的創造活動中起著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與補償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知過程和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發展水平,表明大學生要求獨立,要求發展個性的願望更加強烈,大學階段也是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期」。
大學課程的設置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努力設置最優化的課程體系。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課程體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僅從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方面談一下一孔之見。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發展,課程應該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應是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優化的課程體系應促使人才從以下幾方面的提高。
1)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統一, 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等。
2)自學能力的增強。 課程改革必須有利於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因為獨立思考是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首先要從時間上保證,如縮減課時,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另外,從物質上保障,如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的建設。
3)人格品質的塑造。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課程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
4)實踐能力的提高。
5)學生個性的發展。2、課程內容的改革。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確立課程內容首先要明確的問題。任何知識都有價值,但「最關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哪個知識有無價值,而在於它的比較價值」(斯賓塞語)。課程內容是價值實現的載體,功利主義者以「有用」為最高價值,但有用的價值標准往往具有近視性、片面性,不利於人的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選擇知識的標准應從「有用」轉向「有效」。有效知識指對學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觀點、材料。
有效知識不同於有用知識,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識,也包括一部分「無用」知識。有些知識當時對學生個體來說,也許無用,或者表面看起來無用,但就學生的長遠發展看卻是大有用處的。同樣的,有用知識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識雖然有用,卻對學生來說並無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識。
有效知識也不同於科學知識,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學知識,有些科學知識就現實意義來講,逐漸陳舊、老化,它的價值越來越低,直至接近為零,而淪為無效知識。如氣象台「預報」「昨天」的氣象。即使正確也無效了。非科學知識也不能籠統的認為都是無效知識。如神學、宗教等是非科學,它為什麼經久不衰,說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學知識可以啟迪人們的思考,努力「證偽」,從非科學走向科學,從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學世界觀。因此課程內容應盡可能選擇有效知識,主要是那些科學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識。
在確立了這一指導思想後,我們認為大學課程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是使學生形成某種職業定向以及用較短的時間勝任某一專業領域的工作的保證。專業賦予人們謀生的技能,是社會發展和人口發展都需要的生存與發展的手段。
2)人文、社會課程。 高等教育目標應當是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需求出發,達到兩點:一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二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專業課程主要教會我們做事,而教學做人的課程卻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社會人,使人區別於禽獸。因此人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課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藝術、經濟學、社會學等。尤其是藝術教育還沒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它對開發人的右腦,陶冶人的情操及對創造性的培養方面所能起的潛在作用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3)科學方法論課程。現代社會是科學高度發達的產物。 大學生理應處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而且許多大學生將來都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使不如此,科學方法的掌握也有利於他們的學習,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應開設諸如科學研究方法、創造學等方法類的課程。
4)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類課程。現代社會知識急劇膨脹, 而且日新月異。知識的獲取與選擇日益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速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當代大學生要及時地了解科學發展的新形勢,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與工具。因此計算機網路知識也應擴充到課程中來。
5)實踐課程。針對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特點, 實踐課程更應受到重視。光有理論,缺乏實踐是很難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論不付諸於實踐,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應加強實驗課、第二課堂等活動課程的建設。
3、課程體系的三個轉變。
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應當實現三個轉變。
1)認同性課程轉向「創造性」課程。
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其職責在於把個體訓練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課程具有「認同性」的屬性。課程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及行為規范,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數量上達到高效率及行為變化上達到高質量,學生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為宗旨的「創造性」課程必將成為學校課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進行改革的方向。「創造性」課程與「認同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的出發點及學習的心理水平不同。「創造性」課程將學生的學習由感知、記憶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維高度。主要特徵是學生在課業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態度及創造性地掌握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創造性」課程並不否定對知識掌握的必要性,但卻不止於認同式的掌握。現代社會知識激增,各行各業變化加劇,掌握一門技能便一勞永逸的傳統逐漸被打破。要解決知識無限膨脹與學習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就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系統的、方法的知識,因為只有這些知識才具有更強的遷移力。另外,應該教給學生科學前沿的東西,擴大學生的新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2)「專業化」課程轉向「綜合化」課程。
傳統教育只注重「專業化」課程,學生視野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領域,難以有新突破。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局限於某一狹窄專業的孤陋寡聞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創新往往產生於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處。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人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客觀世界的有機統一性等因素影響的必然結果。通過實施綜合課程,有助於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知識結構);可以消除課程繁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傾向,有助於應付知識的激增,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綜合化課程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的內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一種是合並數門相臨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叫做廣域課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
Ⅵ 電大的教育學形成性考核冊答案那裡有作業3 2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以往課程改革有何不同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主要從課程結構、課程管理、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內容、課程設置六方面進行的。 以往的改革沒有突出理念上的改革,只是課程內容上的變革。
Ⅶ 教育學~我國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三大copy基本理念: 關注學生發展,強調老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其實總結起來就是更加人性化的素質教育,包括課堂管理、考試分析、教學設計等都是基於教育大數據的分析與決策,藉助雲計算技術,讓教育更加科學,雲校 為學校提供這些全面的分層走班教學支持。
Ⅷ 關於教育學的知識:什麼是課程怎樣理解新課改的目標
課程對於教師來說,是指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所有版內容和活動過程。廣義的說,權教師在學生面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課程。
新課改的總目標是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的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且缺乏整合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
Ⅸ 請問一下教育學管理和課程改革是不是一個
你的問題中說的「教育學管理」我大概理解為「教育管理」。因為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教育學管理是一個更上位的學術概念,日常教育教學中是不會用到這個詞的。所以,以下回答就是教育管理和課程改革是不是相同。
這二者不同!
就關鍵詞來說,教育管理關注的是教育這個大環境;課程改革關注的是課程,課程只是教育中的一個領域,除課程外還有教學、課堂、班級管理、教師、學生等。
你的誤會大概來源於現在全國上下搞得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一個抓手,因為課程牽扯到的教育中的東西太多,比如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專業發展的變革、班級管理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等等。但無論是怎樣,這些變革都是因為課程變化帶來的,課程是個本本性質的東西,或者說是綱要性質的,指引了大方向,具體到操作層面那就牽扯到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學習。所以說,這牽扯到的教學管理,也就是教育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子類。同時,課程改革也帶來班級建設目標、德育該怎麼做等方面的變化,同樣是引導式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有什麼樣的要求德育就有什麼樣的行動,這也就是所謂的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另一個子類。
從上面的兩個方面來看,可以清晰地發現,其實課程改革改得是理念,而教育管理是一種行動。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希望有用哦!
Ⅹ 《教育學》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純屬個人答案、、、有錯勿怪
改革發展:讀書的最終目的還是提高人的素質,這要以知識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提高全民素質是我們教育一直所追求的,但是由於現階段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註定不能步伐太快。現階段只能是以知識教育為主向素質教育轉變,到下一階段(大多數人注重素質教育,以自我管理去影響身邊的人)教育就會邁進一大步。有矛盾才有進步,時代的需要。
中國的高校未來在知識的創造、傳播和人才培養方面應擔負更多的使命;高校的發展應與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以便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我發展的出路。
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則是:調整和優化結構,實現規模、質量、結構和利益的平衡發展。所以每所學校要認真地處理好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比如,如果學校要擴大招生,學校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同時也很有可能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可以採取以下五種措施: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促進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研究和創新的水平;形成投資和消費共享機制;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強全面和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和交流。
教育的增長不僅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還應當考慮到學校的現有條件和財政資源。在未來幾年裡,教育的增長率應和經濟的增長率相一致,我認為7%~8%比較合適。
形態:
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一)正規教育
正規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門認可的教育機構(學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有一定的入學條件和規定的畢業標准,通常在教室(課堂)環境中進行,使用規定的教學大綱、教材,其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准化和制度化。
(二)非正規教育
非正規教育是相對於正規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規教育體制以外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
(一)實體教育
實體教育是指在一個現實的空間里,根據現實空間的要求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的一種教育。
(二)虛擬教育
虛擬教育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以當下的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路空間為媒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形態。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社會社會生活影響於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狹義的則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
學校教育實際上是我們今天從狹義的角度來解釋的教育,既社會通過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階段:創始階段;奠基階段(1949年—1975年)
;發展階段
(1977年—1994年)
;深入發展階段(1995年—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