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關於大學教育

關於大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8 08:53:22

A. 大學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學文化以知識及其學科(專業) 為基礎。

1、從內部來說,要求大學以著眼未來和探究真理為己任,成為高度分權的有機體,以文化(學術) 機製作為自己運行的主導機制,以理性和學術價值作為自身追求的基本價值;

2、從外部來說,要求大學以學術自由作為維持其活力的源泉,應當比社會上的其它部門享有更高的自治權力,而大學組織內部比較鬆散的結合正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1)關於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

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新的形勢及社會新需求下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從思想品德、專業文化、世界觀及人生觀等多個方面著手,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大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面向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

進入21世紀,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各領域都需要大量能夠擔當重任的高級人才,以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接軌的步伐。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B. 什麼是大學教育

{大學}

「大學,就是第一年讓你有長大的感覺,直到最後一年才知道能學的還真多的地方。大學,就意味著你必須要學會思考、學會成長。」這是許多高校BBS上流行的帖子,也是諸多學子所感悟的一種校園生活。作為高等教育實施的場所,大學構成了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大前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大學乃研究學術之機關。大學大師之學,無大師則無大學。」德國大教育家紐曼曰:「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踐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並表明在那裡對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的定義則是:「大學,大師、大樓、大氣,一個都不能少。」

大學是一批具有獨立人格、獨立價值判斷能力的知識精英教育群體的聚集地。善良、堅韌、智慧、進取的人格特徵的塑造和培養是大學追求的培養目標。

大學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十一世紀在義大利誕生的博洛尼亞大學,堪稱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學。十二世紀,法國巴黎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誕生,再到十三世紀劍橋大學誕生,之後大學蓬勃發展。此後美國也誕生了最早的兩所大學,哈佛大學和後來的耶魯大學。

1895年,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誕生,1898年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京師大學堂誕生,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1920年前後產生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國立綜合大學東南大學,此為早期中國現代大學發展的三個里程碑。此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相繼發展為中國早期高水平的現代國立大學。

{大學生}

大學生一直是一個令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的稱謂。我們被稱作「天之驕子」,肩上背負著父母和社會對我們殷切的希望。我們立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們希望「拔三尺之劍救黎民於水火,扶大廈於將傾」,我們嚮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我們被稱為「精神貴族」:人格崇高、志存高遠。

在高等教育日漸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今天,雖然這種稱謂逐漸淡化了,社會上也出現了種種關於「妖魔化」了的大學生的負面報道,我們甚至被社會恨鐵不成鋼的稱作物質的一代、空虛的一代、功利的一代!但這個群體和他所擔當的大學精神卻仍在續寫著,高等教育仍然擔當著一種創造人類未來的使命,大學生同樣也被賦予著承擔起人類命運的責任,大學生群體仍然象徵著風華正茂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少年中國的氣度和風流。

著名教育家竺可楨老先生這樣說:「一個民族內憂外患、貧窮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民,特別是大學里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沒有科學頭腦,輕信、盲從,這樣的民族有亡國的危險。」著名教育家羅森堡也說:「一代人的標志可以從時尚體現,但歷史的內容不僅是時髦。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負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任,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 大學生,任重道遠!大學生,責無旁貸!

{大學精神}

C. 關於中國大學教育

有的話當然會很願意參加。對於中國現在的教育,我認為是比較不切實際的,可能更偏向於培養研究型人才,而非社會型人才。
至於教育體制,學生應該也是有問題的,要改教育體制或許還需從學生自己入手

D. 中國教育藍皮書中關於大學教育的觀點

大學是培養copy人才的搖籃,是獨立於社會的象牙塔。以市場為導向不是指大學要走市場化路線追逐利益,我想出發點是大學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和科研方向都不應該是閉門造車,應該適應社會發展的大潮,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做社會進步需要的科研,這樣就可以擺脫學校亂培養,教授亂科研的社會怪相,只有適應了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進步做出貢獻的學校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學生才能不愁就業,科研才能不愁經費,社會才能不缺人才,國家才能不缺科技。所以教育以市場化為導向是適應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發展的需要,是積極地的改革導向。

E. 關於大學教育的問題

其實不能這樣片面的理解,現在大學講求社會化,這樣可以使學生畢業了不至於與社會斷層。你回想一下,在高中畢業時,你的狀態,試想如果這時把你推上社會,你能接受多少?
大學並不能交給你可以謀生的技能,因為你所接觸到的東西都是已經束之高閣的經典,已經只剩下理論價值了。所以大學教給你的只剩下方法,培養你的也只有學習的習慣了。
大家都在喊要做T型人才,而大學給你的只能是那一「橫」,再牛的本科教育也只能做到這一步。所以大學會給你許多的自由時間,讓你來發展那一「豎」。

F. 大學教育理念

那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

提及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理念,有聲音表示,中國從辦學時起就在模仿,一開始模仿日本和德國,之後學美國、蘇聯,現在轉而又開始學習美國,言及「世界一流」必定哈佛、耶魯,忘記了自己長在中國。
誠然,自己腳下踩的這片歷史舞台只屬於我們,我們要做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全球化時代,通往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必定不會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呢?
在這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中,或獨樹一幟、各自琳琅,或勇於變革、打 破束縛,無一不閃爍著智慧的璀璨光芒。 盡管各它們在教育理念上個性鮮明,但是經研究發現他們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毋庸置疑,這些共性是值得品鑒的。
1、注重英才培養是不變的內核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任何一所大學不能避免的問題。關於人才培養,盡管學校之間各有側重,對於人才培養的定位也不盡相同,但是注重英才培養是其不變的內核。
在工業革命浪潮中,自然科學脫穎而出,教育內容開始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
一流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也開始轉變,轉而為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精英,如哈佛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袖人物。
這與其他世界一流大學對於英才教育的要求,幾乎驚人得一致,那就是要求學生具有領袖品質!
在培養英才的過程中,世界一流大學又呈現出以下共同點。
第一,圍繞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培養精英人才。
麻省理工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在20世紀初它還只是一座普通的技術學院,以培養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技術人員為使命。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它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正是因為抓住了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的契機,適時調整辦學方向。
這種一旦國家有需要,義不容辭沖在前面的學校,更有機會向世界一流邁進。
縱使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這樣的古典大學,在現代化的轉型進程中,也不再以造就有教養的紳士為目的,而以培養服務社會的精英為己任。
第二,重視發展學生的才智,尤其是學生的創造力。
舊知識容易遺忘,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知識日新月異,舊知識很快被新知識取代,具有較強創造力的學生會具有更大的優勢。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新生代——斯坦福大學,從建校到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用了70年,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被其奉為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實際操作中,斯坦福大學不僅開設開發創造力的課程,還將創造力教育滲透到課程教學之中。它還是最早建立跨學科研究中心、設跨學科課程的大學,目的是通過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創造力。
第三,嚴格的質量管理是造就英才的不二法門。
在規模和質量之間,世界一流大學無疑會選擇後者。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耶魯大學的規模得到了空前擴張,該校十年間人數增長2000餘人,面對不斷擴大的規模,耶魯大學董事會經過認真討論後,決定放慢規模增長,堅持質量優先,提高教師和學生之比。
無獨有偶,斯坦福大學注重選拔優秀的教師資源,生師比也控製得極低。
2、絲毫沒有忽視德育的重要性
現代大學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使命,道德教育被弱化是普遍現象,當科學成為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後,以培養英才為目標的世界一流大學絲毫沒有忽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這些大學里,道德和責任教育受到了與專業教育同等的關注,被視作人才培養之基。
古典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教養的人,而非有學問的人,為了培養有教養的人,牛津大學堅決反對追求實用性、功利性的教育,強調人性教育。
柏林大學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將道德(修養)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科學知識達到修養的媒介(由科學而達致修養)。
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維斯特就相當重視道德教育,在談及高等教育機構對學生應承擔何種職責時,維斯特提到頭等大事就是道德與倫理的決策問題。 世界一流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世界一流大學以培養英才為己任,服務社會、敢於擔當是其所培養人才的必備品格。
以保守著稱的牛津大學,在許多重大事件上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兩次世界大戰中,牛津大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論證英國參戰的正義性,亦動員師生員工投筆從戎,許多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3、讓自由之風勁吹
學術自由生發於現代大學,為世界各國各類大學所接受和踐行,世界一流大學更是將其奉為精神支柱。
19世紀,柏林大學可算是當時最自由的大學,自由體現在「教」和「學」兩方面。教授有權在最低限度行政干預下,傳授自己所選擇的任何知識層次。而學生可以自由地選修大學中的任何課程,並可以自由地轉換專業,幾乎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業。
許多世界一流大學的章程明確規定學術自由的范圍,並予以制度保障。例如,芝加哥大學的章程,賦予了大學極大的獨立性。學校的董事,教師以及管理層都不受任何約束。
世界一流大學還重視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使其富有人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的潛能。比如,斯坦福大學採用學季制,把一年分為四個學期,以便學生能更加自由地修習各種課程。
再如普林斯頓大學,對於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給予極大關愛,在歷經30年病痛後他創造了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無獨有偶,安德魯·懷爾斯9年未發一篇論文,埋首於論證費馬大定理,之後他獲得成功。這一切都源於普林斯頓大學寬松的環境,人性化的制度保障。
再者,世界一流大學崇尚自由,鼓勵學生大膽探索。19世紀的柏林大學在教學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課程無必修和選修之分,只規定最低限度的修習門數,學生可以自由選學其他各種課程;學生可以選擇教師,可以任意轉換學科專業也可以隨意轉到則的大學去學習。
劍橋大學也認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而在於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寬松自由的環境能極大地開發和挖掘學生的潛力。
4、應該培養有全面智慧
廣泛同情心和自主判斷的人
一流的人才不僅是所從事領域的專家,更是具備廣博知識、優秀品質和有著人文關懷的「社會人」。
1892 年微耳和擔任柏林大學校長時強調,教師與學生都不應忘記,大學的學習具有遠大的目標,即一般科學的和道德的修養,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
隨著學科專業不斷分化發展,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在新的背景下成為大學面臨的新挑戰。通常很多科技教育工作者認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是無用之用,而很多人文學者對現代工程技術的智慧也缺乏欣賞。
如何在科技與人文之間建立起富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平衡關系,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世界一流大學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哈佛大學前校長洛厄爾曾經談到,「每個學生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無論是學生的強項還是弱項。大學應該培養的人不是有缺陷的專家,而是有全面智慧、廣泛的同情心和自主判斷的人。」
首先世界一流大學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從教學制度上對學生選修科技和人文課程有著明確規定。 例如斯坦福大學 。
其次,世界一流大學重視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世界一流大學堅守了古老的自由教育的精神,通過通識教育和任意選修制度,為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人格和個性的自由塑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專業化是時代需要,但專業化解決不了個別人類和社會問題,尤其是人類的精神和道德問題。人類文明的傳承,需要人文教育的繼承與拓新。
麻省理工緻力於培養實用的工程技術人才,但其推行的,並非狹隘的科技教育。
工程學院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大的教學單位 ,其科技教育立足於全球化挑戰的視角,將專業教育置於廣泛的人文教育的基礎之上,使學生能夠從價值、倫理、生態的角度,思考工程學中的技術問題。
跨學科專業教育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學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新嘗試。比如,牛津大學開設了「科學和經濟學」,「物理和哲學」等專業旨在促進文理學科的交叉與滲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
5、正是開放與英才教育
促成了我們大學的偉大
世界一流大學譽滿全球,其開放的品格是成就卓越的重要動因。
首先,一流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在世界一流大學看來,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才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交流的中心,才能培養具有國際眼光的人才。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哈佛大學以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為題展開討論,提出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世紀專業人才。
麻省理工學院也曾表述了自己的使命:「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在於在科學、技術和其他學術領域增進知識培養人才,以便在21世紀為國家和世界提供最好的服務。」
斯坦福大學在海外創辦分校,為學生赴國外學習提供便利。
另外,世界一流大學還大量聘請國外項尖學者,招收海外優秀學生,通過多元化的師生來源構成開闊師生的國際視野。
其次,世界一流大學還積極開拓國際教育交流與學術合作。學術是一項國際性的事業,以高深知識為工作對象的大學,更需關注知識的前沿發展動態 。
牛津大學與世界各國的一流大學保持著高水平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經常與它們聯合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討論會、學術講座。
再者,開放的教育理念不但有助於促進學術的國際交流,而且有助於世界一流大學構建國際化的教育平台。將人才培養置於一個充滿國際元素的教育體系之中。
1993年斯坦福大學有來自96個國家的3000多名海外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打造了世界一流大學多樣化的學術環境,搭建起了國際化的教育平台。
開放的教育理念不僅意味著吸收外來的信息與資源,同時也還包含對外輸出知識和價值觀。 麻省理工學院將「新知識應及時與世界分享」作為國際劃時代的教育原則,將其2000多門課程的主要材料放在網上,讓任何需要的人隨時獲取,不管他們身在何地。
這些理念是世界一流的共同經驗、是歷史積淀與現代文明的思想結晶。
同時我們也發現,每所大學依然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建設一流大學,他國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套用。
我國要向數千萬人口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這是任何國家都不曾有過的實踐。沒有思想觀念的創新斷然無法完成這一宏偉的歷史使命。

G. 關於現代中國大學教育…

中國大學教育好處與缺點同在:大學是一個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進步回的地方,老師只答是輔助作用,但是大多數從高中到大學的學生,到了大學以後就因為沒人管,時間多,事情新鮮而忘了學業,可以說近一半的學生都是這樣的!談戀愛,拉關系,吸煙喝酒…可悲,可悲!

H. 黨和國家有關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是什麼全面一些的,非常謝謝!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1、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2、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3、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5、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准,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8)關於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加大教學投入。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作為重要制度。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

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

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

(二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

大力開展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

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

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加強高校重點科研創新基地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

(二十一)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

為社會成員提供繼續教育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鼓勵師生開展志願服務。

(二十二)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化區域布局結構。

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加大東部高校對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力度。

鼓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

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繼續實施「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繼續實施「211工程」和啟動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改進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績效評估,進行動態管理。鼓勵學校優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

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

I. 大學,教育。

按照國情,大學教育還不可能納入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長短,大體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後正式頒行的國家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志。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