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百工技藝教育
⑴ 嘉興地名由來 調查報告(800)字
「嘉興」這個名字在建國初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曾一度寫成「加興」,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嘉」者,「佳」也,是好的意思,而「加」呢,是多添一個的意思,兩者境界的差別不可以道里計。前者聽著就那麼喜興,而後者怎麼聽都有一股畫蛇添足、狗尾續貂的意思。但這么一個又好聽又喜興的名字是一直到三國末期才有的,那麼嘉興這地兒在三國之前都叫什麼名字呢?
據清代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從黃帝劃野分州一直到大禹作《禹貢》,嘉興都屬於揚州。這個揚州可不是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傳說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擁立為帝建立夏朝後,鑄九鼎,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九州的山川分別刻於九鼎之上,揚州就是其中一個。 戰國時楚國統一了江南,嘉興就歸了楚國,因為嘉興雖然是水鄉,但正源只有兩條,其中主要的一條叫「長水塘」,所以當時咱們這地兒就叫了「長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咱們這兒一開始還是叫「長水」,一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時候,秦始皇東巡,「有望氣者雲: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諸囚徒十萬人掘淤其地,表以惡名,改之囚倦,後人訛為由拳。」
後漢三國時,屬東吳。孫權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的時候,「由拳野禾禾生雙穗」,也就是出現了一種野生的高產良種水稻,孫權當時正在為稱帝造勢,一聽這事兒立馬開始炒作:外交部、宣傳部聯合發文,說這是「祥瑞」,是「順應天命」的徵兆,並改年號為「嘉禾」,同時又把咱們這地兒改名為「禾興」。到了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因原來的太子孫登戰死,立了新太子孫和,為了避諱,就把「禾興」改成了「嘉興」。
此後嘉興雖然久歷戰亂,但人口還是不斷地多了起來,經濟也越來越繁榮,又有過一些別的名字應運而生,比方說「秀水」,以及由「秀水」演變而來的「秀州」。
到了宋代政和年間,又改秀州為嘉禾郡,其歷史淵源仍在三國東吳的嘉禾紀年,所以「嘉興」又可以叫「嘉禾」。
⑵ 參觀一處嘉興的一處景物作文300字該怎麼寫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⑶ 嘉興在什麼地方
嘉興是在浙江北部,與上海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