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新私塾教育

新私塾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0:26:47

『壹』 什麼是私塾式教育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創辦並任塾師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開辦時學生有二十餘名,最盛時達四十餘名。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准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編輯本段]教育方式 現代私塾所使用的教學工具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追根溯源,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塾只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關於塾的記載不是出自《尚書》,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據裘錫圭先生考證,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兩個字旁為上下結構。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兒童的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塾是怎麼得名的?清人顧震福的解釋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
先秦時期,孔子只是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沒有被作為治國的工具使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為一尊,變成了重要的社會統治資源。以傳遞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私塾從此在社會上站住了腳跟,雖歷經戰亂而綿延不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推動了私塾的發展。當時,科舉考試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五經」展開的。明清科舉考試的重心向「四書」傾斜,而「四書」同樣屬於儒家經典的范圍。此外,宋明理學家注重對兒童進行倫理教育,並制訂鄉規民約,推行社會教化活動。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歷代帝王都把教育兒童看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對蒙學只是略加提倡、引導而已。官府從不幹預私塾辦學,任憑私塾在民間自由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歷來實行個別教學,塾師根據不同人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安排課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私塾對學生背書的要求特別高,讀書是私塾學生的主要活動。清代,杭州城內著名的宗文義塾在條規中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
對於文化的傳遞、人才的培養,私塾在古代曾經做出過貢獻,它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距離,因此,私塾受到社會的質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知識覆蓋面過窄;教材長期不變,知識老化問題嚴重。顯然,中國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不能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非常稚嫩,小農經濟無力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兒童在小學的就讀率大致為20%。另一方面,社會上還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與小學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有人發現,轉化私塾可以作為發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長點。1906年,學部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私塾改良會。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勸學所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20世紀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響,近代私塾改良活動時斷時續。從全國范圍看,大致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這幾段時間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加強對私塾的管理,勸導或者逼迫塾師調整辦學方式。
經館受廢科舉的直接沖擊,紛紛停閉。時間不長,社會上很少再有經館,剩下的幾乎都屬於蒙館。清末民初,義塾、族塾或者改辦小學,或者停辦。開辦家塾屬於家庭內部事務,地方政府不便過問。自設館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對象。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1935年底,全國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經過改良的私塾稱為改良私塾,辦學介於新舊之間,是從傳統私塾向近代小學過渡的教育機構。1915年,商務印書館為改良私塾設計了一個課程表,其中有修身、國文、算術、讀經、體操、游戲。國文、讀經採取復式教學形式,其他課則私塾學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對全市私塾進行常識抽考,發現各塾平時對於常識課都不甚注意。其實,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這樣的辦學水平上:都開國文(後改為國語)課,不少加授算術;部分採用小學教科書,但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蒙學教材。國文、算術需要塾師加以講解,改良私塾為此添置了黑板、粉筆。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會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檢點的地方:對私塾辦學的特殊性缺乏考慮。私塾改良收效不大,農村的私塾還是以舊式私塾居多,鮮有改良者。每當私塾改良活動處於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放鬆了對私塾的管理時,社會上就會冒出一批私塾來。在軍閥混戰的20年代以及抗戰期間,新開辦的私塾比較多。中國古代有私人辦學的傳統,崇尚文化知識。遇到戰亂,官學受到沖擊,私學便趁機填補官學被破壞所造成的教育真空。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適用,具體表現為私塾的反彈。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1949年夏秋間,江蘇省儀征縣對私塾的處理辦法有:1.分區舉行塾師甄別試驗,合格者發給設塾准許證,不合格者勸其轉業。2.組織塾師學習。3.組織少數塾師參加冬學研究會和冬學工作,成績優良的幫助轉為公辦小學教師。這一年,儀征縣有41名塾師轉業,主要是回家務農。然而,受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整頓私塾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縣還有私塾存在,多者達數百所;有些縣私塾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據《共同綱領》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視為一種私立學校,當成了改造的對象。1949年12月,錢俊瑞副部長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一般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中國教育年鑒(49—81)》)逐步改造和突擊消滅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暫時沒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以適應今後國家建設需要,本部已決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上)隨後,私塾有的被並入小學,有的主動關門。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基本上在社會上絕跡了。
1964年9月,北京一處偷偷辦學的私塾,被公安機關發現後取締。私塾的主持人當時被定性為「非法開辦私塾,宣揚封建禮教」。
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80年代初,湖南平江的農村悄然出現了私塾。老塾師朱執中在家中重操舊業,教授鄉人讀「四書五經」。朱執中讓學生讀老書、習詩文、練書法,教學因人而異,注重背誦和體悟,這些做法都沒有超出傳統私塾的范圍。不過,朱執中不再體罰學生,比老私塾前進了一步。
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讀經熱」的升溫,私塾補習班在社會上應時而生。2005年10月,張志義在蘇州開設「菊齋私塾」,刻意追求古典情調。塾師身穿儒士長衫,室內懸掛孔子畫像,兒童作揖打躬學習古代禮儀。張志義向學生講授《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四書」、《易經》、《老子》、《莊子》以及詩詞韻文,中間穿插講授古樂、書畫、茶道。張志義是一個國學愛好者,「菊齋私塾」的辦學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與傳統私塾的精神是一致的,盡管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把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私塾叫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現代私塾在小學教育的縫隙中產生,它試圖補充小學教育的不足,利用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不過,新舊教育觀念的跨度太大,而且,現代私塾還要承受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現代私塾的發展。

『貳』 天津濱海新區私塾學堂在哪傳統文化國學教育的。

《新中國式家長學堂》是由中國家庭教育研究所、北京家園共育教育科技中心提出內,課程創始人中容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張春光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首次將國學和哲學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引領家長站在教育之上研究教育,在孩子的世界研究孩子,立足現象,挖掘規律,為家長建構從認識到實踐的完整思維模式,從而讓家長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從根本上把握家庭教育問題,使家長建立起正確的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思維模式。

『叄』 私塾是什麼意思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
私塾,讀音:[

shú
]
引證解釋: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一:「此外,也還有地主們私人創辦和貧困知識分子賴以維持生活的私塾。」
陶行知
《平民教育概論》:「大一點鄉村裡總有私塾,可以勸導私塾先生採用『千字文』課。」
私塾的種類:
1、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
2、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
3、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
(3)新私塾教育擴展閱讀:
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作為私學的一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2000餘年延綿不衰,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私塾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童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
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新中國成立後,私塾逐漸消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私塾

『肆』 如何看待退學上私塾現象

又到一年開學季,可就在孩子們紛紛邁進校園之時,卻有一些家長反其道而行之,將孩子送進私塾讀經練武,接受所謂的「新教育」。教育部相關人士表示,此舉與義務教育法相抵觸,敦促這些家長保證輟學學生盡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近年來,國學熱了,市面上各種「讀經班」「私塾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一些家長讓孩子退學上私塾的新聞時而見諸報端。可縱觀這些「新教育」,很多都荒誕不經。

更要看到的是,學校教育對於人之成長的夯基壘台作用。這里的「基礎」內涵十分豐富,天文地理、數理化生、政史人文、常識常理,皆是一個「社會人」理應具備的學識。多年後,這「十八般武藝」或許漸漸杳然生疏,但分析方式、自製能力、處事心態等素養已經形成,為獲取更多知識鋪就了路徑。而這,也恰是素質教育的本意。私人學堂的走紅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此依然存在一定認知誤區。好像一說到學校的基礎教育,就是題海戰術、死記硬背,一說到素質教育就是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從而人為製造出「學校教育」與「體制外教育」的簡單二元對立,著實過於偏頗。

『伍』 私塾是什麼意思

【私塾】
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新中國成立後,私塾逐漸消失。

【私塾教育方式】
私塾乃我國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師個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陸』 私塾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中國舊時一種私人辦的學校。多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及四書、五經等為課本,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無一定的學習年限。

近義詞:學堂、書院、學校

一、學堂[ xué táng ]:學校。

二、書院[ shū yuàn ]

中國古代的一種學術機構和學校。始於唐代,原為皇室所設,掌管校勘經籍、徵集遺書、辨明典章、給皇帝講解經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書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開設,均聘請名流,廣招生徒,變成讀書講學的場所。明清以來又多成為准備科舉考試的地方。清末廢科舉後,大都改為學堂。

三、學校:[ xué xiào ]

有計劃、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

(6)新私塾教育擴展閱讀

歷史變遷

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

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

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柒』 教育部嚴查「私塾」式個體教育,對此你怎麼看

首先來看一下「私塾」式個體教育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教育:

近年來因各種對教育體系的擔憂和質疑,催生出了一批獨立於教育體系的私塾教育。私塾區別於民辦學校,前者是不定量的老師向不定量的學生教學,而後者是已取得教育資格,經過主管部門監管和資質審批的,兩者有本質的差別。所以私塾教育代替學校的義務教育肯定是不行的。私塾不排除存在很優秀或者高於義務教育的教學水平。但是一旦缺乏監管和資質審核的話,其從業者的素質就得不到保障。魚龍混雜中不乏渾水摸魚者,導致其教學質量和內容就良莠不齊。但是私塾因其人數少或者地方隱秘,並不被大眾所熟知。教育部門也很難兼管和取締。

『捌』 急等!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關於教育模式的討論 哪一位先哲說過西方教育模式借鑒過中國的私塾制

柏楊(1920年生)。。。。較早系統提出反對全盤西化的人,也包括教育。

『玖』 私塾是什麼意思

「私塾」的意思是: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處處所,一般只內有一個教師,實行個別教學,沒有一定的容教材和學習年限

注音:sī shú

解釋: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處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實行個別教學,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

基本定義: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是中國古代社會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種類:

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

教育方式:

塾乃中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教材

中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拾』 舊式學堂和新式學堂有什麼區別,是不是舊式學堂就是私塾教育

新學堂:打破傳統,將知識面打開,接受新思想,探求真理。
舊學堂:一味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墨守成規,封建主義。用作者話說:「烏煙瘴氣」。當年的主要表現就是」私塾教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