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教育方法
『壹』 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方式有什麼區別
中國教育主要是要文化成績,也就是要分數輕能力。西方教育是重視能力的教育,不注重分數。方式是西方注重過程培養,而中國不看過程只要結果。
『貳』 中西方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越多越好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
『叄』 中國的教育與西方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點是教育模式。中國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訓導式為主。教育的模式是自內上而下、居高臨下的容,我教給你。這就是中國的教育模式的特點。而西方的教育模式就不是這樣的,他們是平等的教育。
第二點是上課的方式。中國是注入式,或者說是我們這幾年批判的應試教育下的灌輸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就是教師單向的活動。在西方,上課的方式基本是討論式,還有就是自主式。
第三點是考試形式。中國基本上還是在延續著科舉考試制度。而西方按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定,究竟什麼時候上大學,由自己來定。
『肆』 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區別
1.考上大學
美國學生為了能從大學畢業,上了大學才開始認真學習。中國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拚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注:美國的大學是「寬近嚴出」,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
2.向老師發問
在課堂上,美國學生為了裝懂故意向老師發問,美國學生還認為坐的橫七豎八才能更好的與老師進行交流。中國學生則為了裝懂而不向老師提出問題,中國學生還認為坐的端端正正是出於對老師的尊敬。
3.解題方法
如果老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12點整,時針和分針剛好重合在一起。請問,要經過多少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次重合?」老師的話音剛落,美國學生的反應是不約而同地撥動腕上手錶,用這種其實很聰明的「笨方法」,看時針和分針什麼時候能夠再次重合。而在場的所有中國學生肯定立即拿出筆和紙,埋頭列出一大堆公式並開始計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輕松。因此他們大多數喜歡異想天開,想像力無比豐富。中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鴨」,辛苦得很。題海戰術他們不怕,怕就怕那種「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確實轉不過彎來。
5.數學頭腦
美國學生一向不大有數學頭腦,不得不長期依賴電子計算器。中國學生都是數學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國學生告訴美國學生:我們都能夠不用計算器做四位數的乘除法,甚至能夠徒手開平方根,那美國學生看中國學生的眼神,肯定向看見了撒謊的小木偶的長鼻子一樣。
6.零用錢
美國學生的父母說:「我們不得不通知你,你這個月的零用錢已經超出預算了!去,把車庫打掃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園里的草割了,我們就可以再給你一些錢花。」中國學生的父母說:「零用錢用完了嗎?沒錢了就自己到書房的抽屜了去取。」
7.旅遊
美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說:「我已經攢夠錢了,我要去旅遊了!」中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說:「我要去旅遊了,請你給我一筆錢。」
8.女朋友
美國學生把女孩子帶回家,自豪的對父母說:「這是我的女朋友!」中國學生面對拿著自己已經被撬鎖的日記本的氣急敗壞的父母,心虛地說:「我沒有早戀……」
9.新賽車
美國學生喜歡誇耀自己:「瞧,這輛新賽車是我自己組裝的!」中國學生則喜歡誇耀自己的長輩:「看!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新賽車!」
10.自己做主
美國學生的父母對他們說:「親愛的,你已經長成一個男子漢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主了!不要老是依賴我們給你提供意見。」中國學生的父母對他們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們的話當耳邊風?告訴你,就算你長出了鬍子,你還是我們的兒子!還是得聽我們的!」
『伍』 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 ,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 ,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 ,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 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西方家長「鼓勵創新」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 ,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陸』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都有哪些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
『柒』 我國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什麼不同
主要差別是西方採用主動式教育,即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地有意識地去學習研究;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被動填鴨式,即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兩者結果的差異在:中國方式學生學到了知識,並具備快速理解講課內容的學習能力;而西方方式學生學到了如何去找知識,如何自己去領會內容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和能力。
西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死記硬背差,但靈活應用強,特別體現在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地方。中國式教育的學生循規蹈矩,能認真做好事情。
當然,我國也意識到了這種差異,現在國內教育方式已經很以前大不相同,啟發式教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特別在中小學教育中。
『捌』 西式教育的弊端
父母在對孩子施行教育之前,就應該結合時代發展的特色和要求考量自己將要採取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夠幫助孩子適應社會的發展。就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相比較而言,前者的不合理之處在於過度注重孩子的成績,強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喜歡直接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給孩子。後者的缺點則在於對孩子的管教上過於寬泛,對孩子的引導不夠,在教育方式上執行力不夠強,這樣可能導致好的教育方式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當然,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之處遠不僅這些,還需父母們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具體分析,結合實情去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不要脫離本土文化的根,盲目將西式教育手段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本身並不了解西式教育的核心和精神,只是看到了西式教育的外殼,隨手拿來就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夠在先進教育理念下成長為鶴立雞群的人才。殊不知,這種行為是愚蠢而危險的,這本身就是教育的歧途。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不管家庭環境多麼西化,他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周圍大的中式環境的影響,接受一些傳統思想與觀念,根本無法完全西化。況且,他在學校接受的本身就是中國式教育,接觸的也都是具有中國式思想觀念的人,不可能不受傳統行為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完全脫離本土文化的根基,盲目將西式教育施加在一個中國孩子的身上,是不可能有理想的結果的。
相對理智一點的方法,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只看錶面,而應該植根本土文化,結合孩子的成長環境,給予一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既享受中式教育的甘霖,又承接西式教育的雨露。最重要的是,耐心地「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讓孩子獲得真正有效、有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