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合論教育

合論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3:25:13

❶ 求羅素的《論教育之目的》

教育應當造就的是一種信念,它確信從一定意義上說來,知識是可以獲得的――盡管獲取知識需要克服困難。在特定的時期內,許多被稱作知識的東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種謬誤,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細心檢查和勤奮鑽研,糾正這些錯誤。因為我們的行為是建立在信念基礎之上的,所以我們應當對細微的錯謬之處保持特別的警覺,不然,小錯就可能導致大禍。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先確定信念,然後再採取行動。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會衰減的熱情;而要保持這樣的心境實屬不易。但是盡管有困難,我們還是有可能獲得這種心境;事實上,這就是科學的心境。知識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樣,雖然難得,但並非不可獲得。教條主義者忘記了獲取知識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懷疑論者則否認獲取知識的可能性。這兩種態度都有是錯誤的;當這種謬誤碼率被推而廣之以後,就會導致社會性的災難。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
…學校培養出的人材應當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體強壯,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質,並且確信,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擔負著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來,構成理想品質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氣/敏感/智能; 我並不認為只要有這四個要素就足夠了.但是,這些要素養卻可以把我們帶上成材之路.而且,我還確信,通過在身體上/感情上/智力上對孩子們加以輔導關照,他們就可以普遍獲得上述四種品質.…
…活力與其說是一種精神品質,不如說是一種身體素質; 只要健康狀況良好.一般就可以說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圍環境有無令人特別興奮之處,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會讓人感到充滿歡樂.活力可以增進快樂,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對周圍出現的一切事物發生興趣,由此而增進認識的客觀性,而客觀地認知事物是心智健全的本質因素.人類傾向於自我陶醉,以致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因而也就無法對他們身外的現象真正發生興趣.對於人類來說,這乃是大不幸,因為這樣做輕則會帶來煩惱; 重則會招致憂鬱症; 況且,除也極個別的情況外,這對於有益的實際行動來說,還是一個致命的障礙.活力可以增進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的興趣; 它還能夠提高人們從事艱苦勤工作的能力.進而言之,活力可以抵禦嫉妒心,因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樂.…活力是人類的一個極重要的優點。
…勇氣具有多種形式,而且每一種形式都各具復雜性。沒有畏懼是一回事,而有力量戰勝恐懼又是另一回事。當有道理產生恐懼時,一個人卻無所畏懼,這是一回事;而當沒有道理產生恐懼時,一個人表現得無所畏懼,則又是另一回事。不存在無來由的恐懼感,這純粹是件好事;同樣,有力量戰勝恐懼感也完全是個優點。…
從心理心和生理學的角度著眼,恐懼與是很相似的兩種情緒:憤怒的人其實並不具有真正的勇氣。…我相信,通過教育,有可能把普通男女培養成為無所畏懼的人,使他們放心大膽地對待生活。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英雄、賢人才具有這樣的生活態度;而其它的人如果能夠得到先賢的昭示,也同樣有可能學會像他們一樣對待生活。那種不受壓抑的勇氣必須是由一系列共同構成的。首先,對於最恭順的人來說,健康與活力是極為有益的因素,盡管它們並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危機環境中,最需要的是行動和技能。但是,當我們考慮的並不是上述兩方面的勇氣,而是一般意義上的勇氣時,需要的就是某些更具本質性的因素了。我們所需要的是由自尊心和無我的生活觀共同構成的因素。先說自尊心:一些人是在自省中生活,而另一些人則純粹是一面鏡子,他們的生活無時不反映著周圍人對他們的感受與評價。後一種人從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勇氣――他們離不開別人的稱贊,總是擔心失去別人的贊揚。教人學會「謙卑」的做法,雖然總被認為是件好事,但它卻會產生謙卑相反的另一種惡行。「謙卑」可以壓抑自尊心,但是卻無法壓制要求別人尊敬自己的渴望;它僅僅使自我謙虛變為一種手段,以便獲取別人的信任。因此,它會造成偽善本能上的弄虛作假。人們從小就教育孩子不問緣由地聽大人的話,當他們長大以後,隨之也就會同樣苛求下一代;據說,只有學會服從的人才懂得如何別人。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應學習如何服從別人,同時任何人也不應企圖命令別人。自然,我並不是指在大公司中不應有領導者;但是,領導者的權威應當與足球隊長的權威相似。人們之所以容忍權威,乃是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應當建立在我們自覺自願的基礎之上,而不應是由外部權威強加給我們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硬把自己的目標強加於人。這就是我說「任何人都不應服從別人」,以及「任何人都不應命令別人」 的本意。
最高層次的勇氣需要的是另一種素質,即我所說的「無我的生活觀」。把個人的希望與恐懼全部集中於自己身上的人,很難處之泰然地面對死亡,因為它毀滅了人的全部感情世界。在這里,傳統再一次要求我們撿起簡陋、廉價的壓抑自我的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必須學會放棄「自我」,必須禁慾,必須摒絕本能的快樂。雖然我們可以做到,但其後果卻很糟糕。…而嫉妒可以使人相信:折磨人的目的是為了使人變得高尚完美;因此,遭受折磨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於是,價值觀就被完全顛倒了:善被看成是惡,而惡卻被當成了善。一切災難的根源就在於,人們之所以獲得了美好的生活,及是因為他們聽從了否定性的指令,而不是因為擴展了本能的慾望。人性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可以使我們無需費力就能夠超越「自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愛情,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從某種程度上說,父愛母愛是如此之普遍,以至於全人類概莫能外。另一種因素是知識。…再一個因素是藝術。但實際上,對於自身之外的事物懷有的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使一個人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忘我無私。因此,興趣廣泛且精深細致的人比起可悲的「疑病症」患者來說,更不介意拋棄生命;因為前者的興趣使其忘我,而後者的興趣被疑神疑鬼的心境所束縛,其實他患的不過是小毛病。所以,興趣廣泛的人具有真正的勇氣,因為他雖然「感知」到自我,卻認為自我只不是世界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他並不輕視自我,而是對於自身之外的事物予以很高的評價。只有在本能上自由自在、智力上積極活躍的時候,真正的勇氣才可能出現。無拘無束的本能和積極活躍的智力相結合,會產生博大寬廣的生活觀。無論是驕奢淫逸的人,還是禁慾的苦行僧,都不會懂得這種人生觀。在這一生活觀看來,人的死亡不過是件瑣碎小事。這樣的勇氣是積極、自然的,而不是消極、壓抑的。正是這種積極意義上的勇氣,才是我所認為的優秀品質的重要構成因素。
我們所說的第三個因素是敏感。…學會可以掌握的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人們希望得到的本質性內容。人的認識能力源於智慧的頭腦;而從本質上講,人的敏銳感覺卻屬於激情。對於敏感所下的純理論定義可以表述為:當許多刺激因素使人產生了內在激情時,這個人就會變得敏感起來。但是,從這么廣泛的意義上考察敏感,它就不再是好的品質了。如果要使敏感成為一種良好的素質,情緒的反應就一定得在某種意義上表現得「恰到好外」,這時,需要的就不再只是激情的強烈程度了。我所說的這種素質是一種愉快或緊張的心境;許多事情,包括一些正當的事情,都可以引起這樣的情緒反應。…因此很自然,鼓勵人們做好事的激情和制止人們干壞事的剋制,都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接下來,需要發展的是敏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同情。人類中存在著一種純粹生理意義上的同情:當哥哥哭泣的時候,嬰兒也會跟著哭喊。…應該在兩方面擴展同情心:首先,當蒙受不幸的人即便不是我們特別關照的對象時,也會引起我們的同情;其次,當我們僅僅知道不幸正在發生,而我們卻不在現場時,也會產生側隱之心。同情心的後一種擴展形式主要依賴於我們的認識能力。只有當不幸被人生動感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例如像上乘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人們才會產生這種同情心。但是另一個方面,有時在統計數字面前,這種同情心也會使人動感情。然而,這種在抽象條件下也會動情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因而也就更具重要性。…對此你並不介意,因為你從來沒有親眼見到干苦工的童工們,而抽象的刺激又對你不起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大工業如此殘酷的一個基本原因,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被壓迫民族能夠逆來順受。通過教育的作用使人對抽象刺激也能產生敏感的反應,這就可以使上述現象不再出現。
認識上的敏感性也屬於同一范疇,在實踐中,它同觀察事物的習慣有著相同之處,自然也就更被認為是同智力相聯系的一種能力。美學上的敏感性引起的一系列題目,我在此並不想論及。
…四種素質上的最後一個,即智力。
傳統道德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它一直低估了智力的作用。…我所說的智力,包括真正的知識和求知兩個方面。實際上,這兩個方面是緊密相聯的。無知的成年人可謂不堪教也;例如在類似衛生學和飲食學這樣的問題上,他們完全不能理解科學的解釋。只要一個人沒有被灌輸過教條主義的信念,那麼,他學過的東西越多,也就越容易學到更多的知識。人們從不強迫無知的人改變其精神習慣,因而他們總是固守著永不變更的態度。當應該引起懷疑的時候,他們總是輕信;而在應當接受知識的時候,他們反倒懷疑。毫無疑問,「智力」智力這個詞嚴格說來表示的是尋求知識的一種能力,而不是指已經得到的知識。但是我並不認為不靠練習就能獲得這種能力。智力的獲得並不比鋼琴家和雜技演員的能力更難得。當然,用不著採取訓練智力的方式,也可以傳遞信息;這樣做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很簡便,人們也是經常這樣做的。但是我認為,不通過傳遞信息,就不可能訓練智力,甚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形成人們所尋求的知識。沒有智力,我們這個錯綜復雜的當代世界就無法延續,更不用說進一步發展了。因此,我認為培養智力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宗旨。…企圖向人們灌輸似乎是正確的觀念,使得教育工作者們對於培養智力的問題漠然視之。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有必要對智力作出更詳盡的定義,進而揭示出智力所需要的精神習慣是什麼。為此我只想討論如何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涉及有關智力定義中所應當包括的實際知識。
好奇心是精神生活中具有本質意義的一種本能,…智力需要警覺的好奇心,但是這種好奇心應當具有一定的檔次。…真稱得上好奇心的欲,則是在對知識真誠熱愛的鼓勵下產生的。…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足以令聰明的成年人感到羞愧。隨著年齡的增長,求知的沖動將隨之衰減,直到有一天,任何陌生的東西都會讓人感到厭惡,一點也激不起探究的願望。到了這一步,人們就會說「國家墮落了」,「今不如昔了」。多年以前的事物發生了變化,這可以使演講者找到有的話題。然而,我們不難想像,隨著好奇心的泯滅,活躍的智力也就一起消逝了。
但是,盡管好奇心的強度和廣度在人到成年以後會逐步減弱,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的質量卻能夠得以改善。對於邏輯學中各種廣義命題的好奇心,顯示了高水平的智力,其深度遠遠超過了對於一般事實的好奇心。廣義地說,對於普遍規律的認識越深刻,它所需要的智力也就越偉大。(但是,我們千萬不要過於拘泥於這個法則。)與個人私利無關的好奇心體現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其高度超過了與找飯吃(舉例而言)相聯系著的好奇心。…與其他利益之間的關系既不直接又不明顯的好奇心,確實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然而無論怎樣,發現新知識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智力水平。…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們必須學會獲取知識的某些技術性因素。這肯定包括觀察問題的習慣、對於尋求知識的堅定信念、耐心,以及勤奮。假如一個人具有與生俱來的堅定信念、耐心,以及勤奮。假如一個人具有與生俱來的潛在好奇慾望,並且受到過良好的智力培訓,那麼這些技術性因素就能夠得到自我發展。但是,由於精神生活只是我們全部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之求知慾最終會同其他感情因素發生沖突,因此某些精神上的美德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廣闊的胸襟就是一種美德。從習慣和慾望的角度看,我們往往對於新的真理無動於衷:我們無法相信,過去許多年來我們堅信不移的東西竟然不足為信;我們也無法承認,尊師長者們所尊重的東西,以及事關重大的滿腔熱情,竟然不足為憑。因此,教育的宗旨是應當造就一種心胸寬廣的素質。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是極為有限的,…
智力上的正直品性最需要的是勇氣,這正如英雄主義的行動離不開膽量一樣。現實世界比我們通常想像的更不可知;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並且常把我們主觀上的想法同自然規律混淆起來。各種各樣的思想體系――基督教、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等――就像孤兒院一樣為我們提供了避難的場所,使我們的思想重新回到了受奴役的狀態。自由的精神生活反不如被教規局限的生活那樣溫暖、愜意:當室外風雪狂吼之時,只有教規才能為人們提供一間爐火溫暖的小屋。
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題:在多大程度上才能掙脫群居生活的束縛,進而獲得幸福》我對於使用「群居本能」一詞有些猶豫不決,因為對它的准確性存在著爭議。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詞所描述的現象卻是普遍存在著的。至於我們感到應與之合作的群體――我們的家庭、我們的鄰居、我們的同事、我們的政治黨派和我們的民族――我們總是願意站在它們一方。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如果沒有合作,我們就無法獲得快樂的生活。進而言之,情緒具有傳染性,特別是當許多人同時都受到情緒的感染時就更是這樣。幾乎很少有人能在群情激昂的會議上保持冷靜…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只有當他們能夠在不同的群體中贏得信任,進而得到思想上的支持時,他們才可能作出這種反抗。這就是為什麼對教組織能夠使遭到迫害的異教徒感到溫暖的原因。我們是應當默認這種與群體合作的希望呢,還是讓我們的教育體系極力削弱這一願望呢?兩種觀點都會找到支持者,而正確的回答應該是由這兩種觀點的合理組合所構成的,任何只袒護一派觀點的做法都不能提供正確的答案。
我自忖,我們應當強化尋求快樂與合作的願望,並使之正常化。但是,在某些重要的場合下,我們又應當有能力剋制這種慾望,而把滿足其他方面的願望放在首位。我已經說過,尋求快樂的慾望是同敏感性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這種慾望,我們就會感到生活索然無味;一切社會團體,下至家庭,上至社會組織,也都將不可能出現。如果兒童不再尋求父母的誇獎,那麼,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聰明人影響笨人的時候,情緒的感染力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極度恐慌和極度憤怒時,情緒的感染力卻起著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有關接受情緒感染的問題決不是那麼簡單。即使是在純粹的精神領域中,這個問題也尚未弄清楚。偉大的發明家,往往不得不站在大多數人的對立面,甚至因為自己獨立見解而引起群眾的仇視。但是普通人如果只從個人利益考慮問題,他得到的就會是更加愚蠢的論點:至少在科學問題上,智力平平的人尊重權威還是很有益處的。
我認為,對於處境一般且又才能平平的人來講,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會受到「從眾本能」的支配,只是在很小的范圍中這種模模糊糊的本能才不會干擾普通人的行動。…只要一個人具有特殊的能力,他就應當具有獨立性。但是任何人都不應使自己變成刺蝟,豎起鬃毫拒人於千里之外。我們大量的日常活動必須要求與他人合作,並且合作的願望肯定是人的一種基本天性,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學會對於自己特別熟悉的事物作出獨立的判斷,同時,只要我們發現自己的見解很重要,就應當鼓起勇氣,大膽發表自己不受眾人歡迎的意見。…
通過教育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材具有活力、勇氣、敏感性和智力。由這些男女人士組成的社會與現今社會全然不同。…目前引起不幸的幾種主要原因:疾病、貧窮和令人不滿的性生活,都將變得極為罕見。健康的體魄將普遍可見,壽命會大大延長。由於工業革命的作用,目前的貧困狀部完全是由於普遍存在的愚昧無知引發的。敏感的素質將使人們希望徹底消滅貧窮,聰明的智力將為消滅貧困指明道路,大無畏的勇氣將鼓舞人們採取消滅貧窮的措施。(膽小的人會寧願受窮,也不敢做出任何不尋常的舉動。)現在大多數人的性生活或多或少都是不如意的。這一部分應歸咎於教育,一部分應歸咎於當局的迫害和葛郎蒂夫人。新一代婦女將會徹底結束這一現象,因為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從不懼怕非理性的性觀念。…愛情受到壓抑的女人往往放任丈夫的粗魯行為和偽善面目,並且扭曲了孩子們的天性。新一代無所畏懼的婦女則可以通過撫養新一代無所畏懼的兒童,使世界得以改造。新一代的孩子將不再使天性扭曲變形,而是性格直率、坦誠、大度、具有愛心和無拘無束。他們的勤奮精神將把殘忍和痛苦盪除干凈;我們之所以被殘忍和痛苦所纏繞,及是由於我們懶散、怯懦、無情和愚笨。正是教育使人產染上了這些卑劣的品質,同樣,也正是教育可以賦予我們與其相反的美德。教育是創造新世界的關鍵。

❷ 教育上的復合論是什麼意思啊

教育復合主體論在研究教育誰為主體、教育主體關系方面提出了新的視野和角度,並全面反映了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實際存在的關系,區別了教育內部的兩種不同層次的關系:作為教育活動中的兩個主體與活動對象的關系,以及作為在「教」與「學」不同性質的活動中,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時,強調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的協同合作,推進了主體性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教育復合主體論」,它超越了標簽式的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論爭。把視野轉向教育活動中人的主體性,把培養和發揮人的主體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根本目標。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個體,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社會適應性、目的性,體現著人類所具有的主體性本質[4]。在教育這一復雜的實踐活動中,應從教育的類型、過程、環節、內容的諸多因素中去具體分析和辨別教育的主體,發現和發揮教育主體的主體性,研究教育中個體主體性所具有的「實踐主體性」、「活動主體性」、「發展主體性」的特徵。因此,「教育復合主體論」立足於主體性教育的制高點,關注教育活動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的創造性,研究和探討教育中的人的主體性和發展性,建構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並把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融和統一起來,這是現代教育思想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反映了人類對教育的現代特性、對人的本質屬性認識的升華。

❸ 人合教育的特色是什麼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科學性: 課程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價標准等經過名師與專家,顧問討論審核制定,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和學生有著共同的目標:提高學習成績。
針對性:發現學生真正想要的東西, 幫助學生了解所處的狀況,找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設定更好的學習目標, 因材施教,讓學生在一對一教學中享受教學關愛的均值遞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好的開展因材施教。 激發學生獲得學習和成功的內在動機。
主動性:激發學生尋找解決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思考和學習的規律,在看似雜亂無章中找出主線,在眾多的可能方案中,評估和分析優缺點,從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幫助學生重建自信心。
穩定性:穩定的教師能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穩定的學生團隊能使個體學生更好的和其他學習夥伴充分發生相互作用,不斷加強合作和競爭意識。
連貫性:課程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師生的穩定性能夠促使學生智能的全面培養處於一種良性的正螺旋發展軌道。
後續性:學生通過課堂不僅學會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將會終生受益。

❹ 愛彌爾或論教育主要有哪些內容

《愛彌爾,或論教育》內容精要:「無論制定什麼計劃都必須考慮兩件事情,第一是那個計劃要絕對的好;第二是那個計劃是否容易實行。」

盧梭留下的這本《愛彌爾》,本來是指導實踐、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作品,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革命的宣言。在現存制度下,宣言的命運只能是或被鎮壓或被漠視或被驅逐。盧梭和他的《愛彌爾》也完全遭到了這種不合理的對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該書的這個開頭語,確實是向時代的文明所作的果敢的挑戰,而這正是該書的基本命題。

該書由五卷組成。全書的主題是使一個叫愛彌爾的孩子如何適應自然教育,各卷的主要內容與愛彌爾的發展階段相對應。第1卷是乳兒期;第2卷是幼年期;第3卷是少年期;第4卷是青年期;第5卷是對愛彌爾的伴侶蘇菲的教育,即論述女子教育。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沒有辨別能力,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生時不具有的東西,我們長大之後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

這三種教師的教育方法有沖突時,孩子就不能成為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人。教育一致,向著同一目的時,孩子就能按本來的目標受教育,度過始終如一的人生。

三種教育之中,唯有自然的教育是人所無法決定的,其他的教育必須和自然的教育配合一致。如果三種教育只不過是有所不同的話,教育是可能進行的。但是如果互相對立,教育就不可能進行。人類必須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斗爭,必須決定是造就人還是造就公民。

盧梭設想了自然狀態,說明了人類的共同體中有兩種互相對立的目的,預想了與此相對應的兩種相反的教育形態。一種是一般的公眾教育,另一種是個別的家庭教育。盧梭對所謂「國家」和「公民」這種近代語言是持否定態度的,所以他認為公眾教育不能存在,家庭教育才是惟一的希望。

為了把自己造就成為絕對完整的、自己就是全部的那種自然人,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原則呢下面是盧梭的准則。

第一個准則:使孩子充分利用自然所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

第二個准則:在身體方面和智慧、能力方面,給孩子以必要的幫助,彌補他們的不足。

第三個准則: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不是自然發生的,只限於在他們真正需要時才予以幫助。

第四個准則:仔細注意研究孩子,分清孩子身上直接由自然產生的東西和由主觀臆斷產生的東西。

「這些准則的精神是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凡事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去做,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盧梭在列舉了上述教育原則之後,又提出了每一發展階段需要研討的事情。從哪一卷開始讀都可以,盧梭凝視著孩子,他的眼睛是溫和、尖銳而廣闊的,完全可以不去介意他的若干自相矛盾之處。特別是見於第4卷的關於青年本質的記述,是美好而且嚴肅的。此外,這一卷中所寫的「薩瓦省一個牧師的信仰自由」對了解盧梭的宗教觀和哲學是絕對不可忽略的。正因為這一章,盧梭才被視為異端。

盧梭的「自然」是極難理解的概念。現舉他的一個說法如下:「我們生來是有感覺的……當我們一議論到我們的感覺,我們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避免產生這些感覺的事物,我們首先要看這些事物使我們感到愉快還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們對我們是不是方便適宜,最後則看它們是不是符合理性賦予我們的幸福和美滿的觀念。隨著我們的感覺愈來愈敏銳,眼界愈來愈開闊,這些傾向就愈來愈明顯,但是,由於受到了我們的習慣的遏制,所以它們也就或多或少地因為我們見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產生這種變化以前,它們就是我所說的我們內在的自然。」

❺ 請結合實際論述教育的兩大基本規律

教育有兩大基本規律:一是社會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二是人的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

❻ 論文結合教育歷史研究特點談談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教育

歷史教育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人格的養成。無論從歷史教學的性質、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我們都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根據本學科自身特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歷史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燦爛奪目、博大精深。無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還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對人類社會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長期雄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和追求的目標,更是我們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繼承並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一、教師要深入挖掘,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之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初中歷史教材中沒有專題講述,而是散亂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在講解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滲透、總結,並適當地加以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點和發展歷程恰當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例如在講授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就應引領學生感受、分析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讓學生明白這一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影響深遠。然後再進一步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這一時期的學說,尤其是儒學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都非常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時又注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把中國思想文化的演變、發展的歷程理清,以便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知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切身感受並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貫穿於整個歷史教材中。教學中,教師在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前提下,應組織學生充分參與,通過思考、探討、交流等方式,,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讓學生切身去感受並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實自己的頭腦,演化為自身的涵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過學生的充分參與,讓他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以便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加以繼承和運用。
讓學生充分參與和感受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史學專著或原著。因為僅靠課本的介紹和老師的講解、補充,要想准確、完整地把握某些具體文化的精髓是很難的,甚至有時還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在歷史教材中對道家思想的介紹,主要側重於強調道家思想的消極性,從而使得一些學生就失去了進一步了解道家思想的興趣,甚至於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能突出反映其思想特點的名著或原著(也可是其中的某一部分)供學生閱讀、欣賞、思考,讓他們對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否則是沒有效果的。
組織開展講歷史故事比賽,也是讓學生親身參與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在老師確定故事主題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閱讀相關材料,也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比如通過開展講述「以天下為已任」的主題故事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也可讓他們感受到如張騫、班超志在四方,立功邊疆的遠大志向;霍去病的「不滅匈奴,何以為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高尚情操等。讓學生充分體會「愛國主義」這一傳統美德,並自覺地去繼承和發揚這種光榮傳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三、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感受歷史並弘揚民族文化之精神
很多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源於歷史的故事性,而對一些抽象且有一定理解難度的知識,興趣並不大。因而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將那些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重要的方法就是將它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歷史。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時,就可引導學生結合中國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惡化、「形象工程」、「三農」問題等,都是因為違背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而導致的。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當代世界被公認的最先進的管理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不是與兩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嗎?或者更准確地說,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告訴了我們正確的作法,只是我們現在才醒悟。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激烈沖突和矛盾等問題,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返樸歸真、出相而離相的哲學里,在中國古代寧靜閑適、悠然自得、充滿情調的藝術精神里都能找到靈丹妙葯。又如學習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也可聯系現實生活分析諸子百家的進步思想,直到今天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極具崇尚道德的民族,傳統文化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他們崇尚「天下為公」,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這種尚德、重義的道德修養,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所提倡的,在現實中有許多優秀的民族脊樑們還在親身踐行著,學生從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人物的身上,更能體會這些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今天我們還暫時落後於西方。在當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的行為准則、價值觀、道德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的今天,難免魚龍混雜,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不能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對培養學生誠實的品格和知善惡、明是非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大有裨益,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正確的世界觀。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准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要認真分析,全面把握,繼承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比如,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包含著許多超越時代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繼承「仁、義、禮、智、信」內容上的合理內核。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構建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對待他人、社會應當承擔責任和義務,確立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真誠相待,不欺我欺已,掌握科學知識,具有區分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等。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古代儒家道德體系,是長期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包含有許多封建性糟粕,應該摒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全面、准確地去把握,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

❼ 請結合教育理論,分析這種說話違背了哪些教育原則

什麼說法呀?

❽ 結合教育教學理論,說說「課程內容」、「教科書內容」、「教學內容」的不同

簡單講:課程內容是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某專業(大中專、技校),某年級(小學、初中、高中)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教科書內容是教學大綱規定的要傳授給學生的全部知識;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備課,撰寫教案後按准備的方法、步驟要交講授的教學內容。如:《微積分》是大學課程,其課程內容為:極限、導數、微分、積分;但由於各專業側重點不同,因此全國各大學編排的教科書內容有所不同;當然不同教科書其相同章節的教學內容肯定不同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