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教育人數
㈠ 中國的職業教育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這條道路卻走得越來越艱難,技工型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和職業教育培養水平偏低之間的矛盾日顯突出。如何改革和發展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
1.院校現狀
一是職業技術院校的數量呈減少趨勢。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數量是1.19萬所,比2013年減少384所,比2008年減少了近3000所。二是職業技術院校體系復雜。行政管理部門和管理方式不盡相同,一些地區按照不同類別分別歸屬於教育、人社、衛生等部門,院校之間缺乏銜接。三是學校布局結構不合理,條塊分割、自成體系和重復辦學的現象依然存在,整體辦學效益低下。四是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師資力量和師資素質普遍偏低,實驗實訓條件不足,專業教師缺乏,很多教師只在學術層面上教學,重理論輕實踐,脫離生產實際,不能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能,與社會需求脫節。
2.生源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當前高中階段教育學齡人口逐漸減少,再加上「兩高擴招」的影響,職業技術教育面臨生源數量急劇下降的嚴峻考驗。生源數量的減少,導致了招生成本不斷增加,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更重要的是,生源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影響生源質量。這其中雖然不乏熱愛學習和鑽研技能的學生,但因教育體制和上述背景等原因,大多數是被認為厭惡學習、表現不好、成績落後的學生。這些學生猶如沙子一樣被普通教育篩選淘汰下來,從而流入了職業教育的大河。所以有人形容職業技術院校是升學無望者的收容所也不為過。此外,一些院校的生源渠道比較雜亂,尤其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生源可為在讀或者畢業的初中及高中學生,抑或通過「分流」的方式招生;缺乏統一正規的招生考試,招生門檻極低,只需通過報名入學,甚至不經考查,可謂來者不拒。
3.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社會失業人數劇增,企業用工乏力,所提供的職業崗位有限,同時,農村剩餘勞動力又不斷涌進城市,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在高校擴招的拉動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多,大批高學歷人才湧向就業市場,「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企業用人過多地考慮學歷因素,使得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
職校向市場輸送人才質量不高也影響就業率。其一,生源質量的下降以及教學質量低下,致使畢業生質量無法達到企業生產需要,往往需要企業的二次培訓,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其二,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不夠,憑靠主觀辦學,不能准確有效地做好市場定位,按需培養技術型人才,學生就業後職業穩定性較差,換行業者居多。
4.觀念現狀
長期以來,職業技術教育一直不被看好,職校往往作為學習道路上的最後選擇,這與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念是分不開的。傳統人才觀是培養「君子」型的人才,君子為「勞心者」,而職業技術教育為培養「勞力者」,自然會遭受排斥。再者,許多家長把普通教育看成是正規教育,而把職業教育看成非正規教育。認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會學到真東西、真本事,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而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只能從事一線生產工作,體力勞動多,工作任務重,一輩子地位低、收入少。
㈡ 中國的職業教育
不管是國內
還是國外
都會有這種情況
開始所嚮往的
所學的
並不是走入社會所選擇的
走入社會後
會經歷很多事情
慢慢的發掘自己
到底走哪條路更合適
換句話說
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只能說盡量為明天做准備
但是明天不會因為今天所安排好的那樣
一帆風順
在職高所學的東西
只能說是一把開門的鑰匙
當門被打開後
有的人選擇了自己的專業
但是也有其他的東西
也許房間里有自行車
也許有電腦
誰也不知道會怎麼樣
㈢ 中國民辦職業教育規模佔中國教育業的比重是多少
中國民辦職業教育目前中專類的和技校比較多,民辦中專佔比40%左右,技校類的佔30%左右。校企合作類的中專大專目前高達70%
㈣ 截至2017年全國有多少高等職業院校
截至2017年,
全國有1388所高等職業院校。
相關信息,
可上教育部官網查看。
有詳細介紹。
祝你好運。
㈤ 中國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中職學校如何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特色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始終是職業教育者比較關注的問題之一。一、現狀及問題分析目前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具備了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學校、其他機構(教學點))共有11324所;年招生規模達到712萬人左右,比2007年增加了60多萬人;在校生達到1779.8萬人,比2007年增加了160萬人左右;畢業生人數約510萬人,比2007年增加了約78萬人;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規劃目標。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2008年、2009年、2010年數據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經濟持續發展非常迅速,廣東中等職業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並從政策上給
㈥ 中國未來職業教育如何發展
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就是快速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重點在於技術技能的培養,補充技術工作崗位的人才不足。
我國職業教育的重點是對城鄉需要就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對在崗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政府要著力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合理調整教育結構,重點加強職業教育。教育結構調整總的方向是,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無論是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要擴大職業教育的規模。
二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積極辦好公辦職業院校,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三是以就業為導向,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學以致用,搞好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職業教育要面向企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四是重視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
㈦ 中國職業教育怎樣
只知道,現在社會越來越多人重視職業教育,因此也有了更多職業培訓學院的誕生。之前在廣東中大職業培訓學院培訓過,考了人力資源管理師,覺得是廣東省內性價比最高的培訓機構。
㈧ 中國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傳統文化歸因論:傳統文化不能承受之重
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會主體參與、認可、接受職業教育的意願程度,包括政府部門舉辦職業教育的意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願和熱情,職業教育管理者和職業學校的教師對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認可程度和選擇意願。其中,學生、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和選擇意願是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體現,也是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基礎,是衡量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試金石。今天,職業學校正在成為學生和家長的「無奈選擇」,職業教育正在淪為「二流教育」。職業教育為何對公眾失去吸引力了呢?
有人認為,造成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的原因包括社會主導價值觀與民眾心理的負面影響、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評價體系對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傳統職業觀念和知識觀念形成的文化慣性是時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
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沒有達到理想的應然狀態,「首先是與我國倫理性的人文文化傳統以及『官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密切相關」。[2]
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職免費政策對農民教育投資偏好的影響後認為,免費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應,難以轉化為農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內生性投資需求,因為「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是農戶不喜歡職業教育的根本原因。該研究者斷言「從學術史上來講,幾乎沒有任何研究會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是導致人們鄙視職業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並據此認為,要在長期內促使農戶形成一個穩定的對於中職教的投資偏好,需要利用正規的教育手段來改造不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文化環境。[3]
還有研究者認為,傳統文化對人們選擇學校類型和職業類型構成了極強的思維定勢,影響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應當「深入到文化層面,培養合乎時代精神的職業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國情的職業教育文化」。[4]
上述觀點不盡相同,但都傾向於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或者「賤視職業教育」、「鄙視體力勞動」的傳統觀念,視為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這種研究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的視角,筆者稱之為傳統文化歸因論。在傳統文化歸因論看來,傳統文化是影響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決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決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最根本的是進行觀念的轉變,文化的改造[①]。
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就這樣成為傳統文化的又一個不能承受之重。
二、傳統文化是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決定因素嗎
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葯。對於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傳統文化歸因論找准原因了嗎?
「世界歷史上可能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要讓文化承擔那麼多的東西。既有歷史的,又有現實的,既有經濟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會的,又有個人的。」[5]依筆者看來,傳統文化不是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決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首先,傳統文化歸因論不能說明我國職業教育曾經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經歷了「恢復—發展—下滑—穩步發展」的曲折過程,職業教育曾經是有吸引力的。在筆者參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專和技校還是很大的光榮。據統計,1990年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即占高中階段學生總數的一半。可以說,所謂「賤視職業教育」、「鄙視體力勞動」的傳統文化沒有影響,更不用說去決定,當年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選擇。
其次,傳統文化歸因論已被連年高燒不退的「藝考熱」所證偽。本世紀以來,職業教育美人遲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藝術教育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僅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2007年該校電影影視學院四個專業招生,報名人數達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專業招生30人,有2000多人報名。考生人數如此急劇增加,甚至招辦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傳統中國社會演員地位低賤,有所謂下九流和五子等說法。然而,近乎瘋狂的「藝考熱」背後,哪裡還有傳統文化的影子。實踐證明,傳統文化歸因論得不到我國教育發展史的驗證。
可見,在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上,傳統文化決定論實在是過於簡單化了。社會變遷的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7]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情感與意願、認可與接受,不是由所謂的文化意識、哲學觀念所決定,只能在「有關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只能由物質性的社會存在所決定。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上的傳統文化歸因論,套用朱學勤的說法,不過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癢」。
三、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經濟學透視
英國經濟學家布勞格指出,人們用有限的積蓄,甚至不惜舉債籌款來支付教育費用,不過是為了能夠在將來獲得金錢和非金錢的匯報。[8]公眾對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類型的選擇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
不言而喻,教育在現階段還不是純粹的消費型商品,它是需要國家和個人投入的,這就是教育的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報的,這就是教育的社會收益和個人收益,即包括經濟收益也包括非經濟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個體而言,教育能夠帶來收益,受教育程度與其收益成正相關關系,這已被國內外諸多實證研究所證明。研究發現,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每一年正規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資增加10%左右。[9]在中國,農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其所得工資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響居民收入的十個因素中,教育的權重變化僅次於地區和職業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會經驗觀察也可以發現,接受教育是中國的低收入居民實現向更高收入階層流動的最主要依賴方式。教育是拋開家庭背景實現人們就業理想的有效途徑,而且是被相對平等利用的途徑。人們總是希望通過接受更多的教育,獲得更高的文憑,體面地工作,有尊嚴地生活。
然而,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效益現實,使人們的願望難以實現。一方面,中職學校的收費高於普通高中,高職院校的收費高於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沒有個人成本的比較優勢;更為重要的,職業教育收益偏低,體現在:
(1)接受職業教育成為技術工人,工資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樣調查顯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學生處在1000元至1500元之間,24%的學生達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業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2009年初次就業工資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徘徊,與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資標准相差無幾。[12]不僅如此,接受職高、中專教育的群體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體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於同層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體的平均收入。[13]
(2)就業質量低,權益得不到保障。技術工人身份不僅工資收入低,而且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勞動保護、就業培訓、健康安全、人格尊嚴、休假、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參與、民主選舉、話語等方面的權利和待遇,都和「幹部」、「白領」存在明顯差距,一旦成為技術工人,在目前的社會格局下難以體面勞動尊嚴生活。從富士康跳樓事件,到本田、現代等相關企業的「加薪門」,彰顯出「權益荒」的「技工荒」實質。
(3)發展空間受限,未來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溝通普職教育的立交橋以及銜接中高職教育的直通車並不通暢,職業教育極易成為終結性教育,滿足不了學生追求更高文憑獲取更高收益的願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視性的就業制度安排導致職業不平等,技術工人難以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由於職業流動過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盡管藍領工人有機會、有可能轉變為白領職業,但是,他們只佔小部分,初職為藍領職業的調查對象流向白領職業的比例仍然比較低。[14]目前,我國職業流動過程中的不平等已經成為最大的不平等,許多政策和制度,進一步強化了藍領劣勢群體在職業流動過程中的劣勢。[②]
技術工人收入低的狀況,源於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於分配調整過程中非勞動要素剝削勞動要素的存在,以及政府部門片面追求「發展」效率,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資本、企業和政府傾斜,形成了資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局面。[15] 全國總工會的調查顯示,中國勞動報酬佔GDP比重連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7)——盈利能力與競爭力》指出:1990—2005年,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營業余額佔GDP比例從21%增加到29.6%。勞動和勞動者在分配過程中的權重被稀釋,造成了勞動力價格過低的局面。
投入高,回報低,直接導致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個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難理解,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前,中職教育之所以門庭若市,就在於能夠滿足畢業生高工資就業的需要,「藝考熱」之所以高燒不退,就在於演藝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為新社會階層。當下,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就在於其個人效益低下,公眾通過職業教育所獲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接受職業教育難以獲得應有的經濟資本、更高的社會資本以及較高的文化資本。[16]遠離職業教育,是人們「用腳投票」的理性選擇。
㈨ 全國公辦中等職業院校在校人數前20名有哪些
1970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
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2004〕1號2004年3月15日)
北京市(30所)
北京商貿學校
北京市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
北京市交通學校
北京市化工學校
北京二輕工業學校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
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
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
北京舞蹈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
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
北京市海淀區外語電子職業高中
北京市財經學校
北京市東城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北京市外事服務職業高中
北京市實用美術職業學校
北京市宣武區第一職業學校
北京市宣武區第二職業學校
北京市求實職業學校
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
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北京現代職業學校
北京市黃庄職業高中
北京市大興區第一職業學校
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
北京市計算機工業學校
北京市電子工業學校
北京市商業學校
北京市供銷學校
延慶縣第一職業學校
天津市(37所)
天津市鐵路工程學校
天津市城市經濟與管理學校
天津市工業學校
天津市南開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
天津市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電子計算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第一輕工業學校
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
天津市勞動經濟學校
天津市中華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塘沽區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天津市大港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統計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薊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靜海縣成人與職業教育中心
天津市立達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武清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渤海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寶坻區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體育運動學校
天津市藝術學校
天津市寶坻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勞動保護學校
薊縣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港口管理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司法警官學校
天津市建築工程學校
天津市南洋職業技術學校
天津市漢沽區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育英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雍陽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西青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北辰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慧翔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天津市北洋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河北省(67所)
石家莊鐵路運輸學校
石油物探學校
鹿泉市職業教育中心
遷安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南宮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青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東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石家莊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唐山市職業教育中心
涿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豐寧滿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武安市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青龍滿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邢台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唐山市豐南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冀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安國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清苑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臨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省體育運動學校
永年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隆化縣職教中心
樂亭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玉田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藁城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灤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商貿學校
河北城鄉建設學校
定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深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張家口市宣化區職業教育中心
撫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故城縣綜合職業技術學校
蠡縣啟發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寧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晉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滄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大廠回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任丘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新樂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
張家口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
承德衛生學校
保定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遵化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三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香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石家莊衛生學校
邢台市財貿學校
河北銀行學校
承德工業學校
北方機電工業學校
衡水衛生學校
河北經濟管理學校
張家口市衛生學校
衡水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邯鄲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徐水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保定市女子職業中專學校
石家莊美術職業學校
石家莊冀聯醫學中等專業學校
河北省農業工程學校
內邱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石家莊旅遊學校
山西省(33所)
太原鐵路機械學校
山西省供銷學校
華北機電學校
山西省貿易學校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學校
平遙縣職業學校
太原市商貿經濟職業中專學校
侯馬市職業中專學校
晉城市第一職業中學校
太原市財政金融職業中專學校
朔州市朔城區神頭職業中學校
陽泉市職業中專學校
陽泉市交通職業中專學校
昔陽縣高級職業中學校
大同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校
呂梁地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霍州市職業中專學校
永濟市職業中專學校
陽城縣職業高級中學校
晉中市榆次區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長治市太行職業中專學校
運城市鹽湖區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左雲縣綜合技術學校
長治衛生學校
山西省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業學校
太原農業學校
臨汾人民警察學校
山西省司法學校
太原旅遊學校
原平市職業高級中學
長治縣職業高級中學校
芮城縣第一職業學校
內蒙古自治區(13所)
包頭鐵路工程學校
內蒙古電力學校
包頭市第四職業高級中學
臨河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扎蘭屯農牧學校
內蒙古經貿學校
包頭市昆侖職業中專學校
烏蘭浩特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呼和浩特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包頭市育才職業中專學校
赤峰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赤峰市華夏職業學校
烏拉特前旗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遼寧省(50所)
沈陽鐵路機械學校
錦州鐵路運輸學校
大連市輕工業學校
大連電子學校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沈陽市體育運動學校
朝陽市體育運動學校
營口市中等專業學校
沈陽市計算機學校
遼陽市第沈陽市外事服務學校
沈陽市金融學校
鞍山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瓦房店市職業教育中心
撫順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沈陽市電力學校
阜新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大連市女子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錦州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鐵嶺市信息工程學校
營口市經濟技術學校
沈陽市商貿學校
桓仁滿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
遼寧省城市建設學校
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
遼寧省機電工程學校
遼寧省農業機械化學校
沈陽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
沈陽中醫葯學校
沈陽市裝備製造工程學校
朝陽市財經學校
本溪市電子工業學校
本溪市衛生學校
營口市農業工程學校
遼寧省體育學校
朝陽市農業學校
遼寧省新聞出版學校
鞍山師范學院附屬衛生學校
錦州市財經學校
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
大連綜合中等專業學校
本溪市化工學校
東北有色金屬工業學校
撫順市農業特產學校
鐵嶺市衛生學校
撫順市建築工業學校
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
阜新市衛生學校
沈陽市旅遊學校
鞍山市廣播電視學校
吉林省(21所)
吉林鐵路經濟學校
長春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吉林航空工程學校
吉林機電工程學校
四平衛生學校
吉林省石油學校
吉林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
吉林信息工程學校
長春市財政學校
通化市職業教育中心
長春藝術學校
吉林市財經學校
吉林市經濟貿易學校
四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雙遼市職業中專
白山市職教中心
延邊財經學校
延邊林業學校
延吉市職業高級中學
遼源市第一職業高中
公主嶺市職業教育中心
黑龍江省(26所)
齊齊哈爾鐵路工程學校
黑龍江省商務學校
齊齊哈爾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五常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哈爾濱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大慶蒙妮坦職業高級中學
佳木斯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齊齊哈爾林業學校
牡丹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雙鴨山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尚志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呼蘭縣職教中心
哈爾濱市香坊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龍江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訥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黑龍江省糧食學校
大慶外事服務職業高級中學
黑龍江省衛生學校
黑龍江省貿易經濟學校
大慶石油工程職業學校
大慶石油管理局衛生學校
哈爾濱市財經學校
黑龍江省林業衛生學校
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
伊春林業學校
哈爾濱鐵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32所)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
上海市東輝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石化工業學校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
上海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南湖職業學校
上海市商業學校
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
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徐匯職業高級中學
上海港灣學校
上海海運學校
上海市旅遊服務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
上海市大江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商業會計學校
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
上海工商信息學校
上海市豎河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商業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
上海市奉賢中等專業學校
上海市體育運動學校
上海戲曲學院附屬戲曲學校
上海戲曲學院附屬舞蹈學校
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
上海市衛生學校
上海市交通學校
上海市公用事業學校
上海市大眾工業學校
江蘇省(73所)
常州市劉國鈞職業教育中心
江陰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
無錫職業教育中心校
鎮江職業教育中心校
蘇州職業教育中心校
張家港職業高級中學
鹽城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溧陽市職業教育中心
宜興職業教育中心校
崑山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南通供銷學校
南京職業教育中心
吳中職業高級中學
太倉職業高級中學
常州鐵路機械學校
蘇州鐵路機械學校
通州職業高級中學
鹽城第二職業高級中學
江蘇省城鎮建設學校
惠山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銅山張集職業高級中學
常熟農副職業高級中學
徐州經貿學校
武進職業高級中學
海安雙樓職業高級中學
無錫立信職業教育中心校
常州會計學校
常熟工業職業高級中學
宜興丁蜀職業高級中學
南京市江寧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南京市莫愁職業高級中學
金壇市職業教育中心
儀征工業學校
吳江職業高級中學
溧水職業教育中心校
徐州生物工程學校
徐州財經學校
鹽都鹽南職業高級中學
江陰華姿職業學校
淮海工業貿易學校
南京中華職業教育中心
丹陽職業高級中學
泰州職業教育中心校
武進西林職業高級中學
邗江工業職業高級中學
靖江職業教育中心校
寶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
泰興職業高級中學
江浦職業教育中心校
海安農業工程學校
高淳職業高級中學
如東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宜興輕工業學校
淮陰財經學校
江蘇省戲劇學校
淮陰農業學校
連雲港財經學校
金湖職業高級中學
常州旅遊學校
楚州職業高級中學
海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鹽城農業學校
射陽職業高級中學
大豐市職業高級中學
南京市體育運動學校
漣水職業高級中學
銅山縣職業教育中心
六合職業高級中學
連雲港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沛縣職業高級中學
銅山縣工業職業高級中學
啟東職業高級中學
連雲港大港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省(60所)
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
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
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上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慈溪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科技工程學校
新昌職業技術學校
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
諸暨市實驗職業中學
浙江貿易學校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
浙江藝術學校
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杭州市陳經綸體育學校
杭州市旅遊職業學校
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
餘姚市職成教中心學校
金華市婺城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義烏市城鎮職業技術學校
金華鐵路司機學校
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
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東陽市技術學校
浙江省體育運動學校
寧波市鎮海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奉化市大橋職業技術學校
平陽縣職業教育中心
溫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
湖州交通學校
縉雲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蒼南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瑞安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嘉善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象山縣職業高級中學
寧波市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黃岩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杭州市桐江職業技術學校
台州市椒江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台州市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浙江水利水電學校
桐鄉市職業教育中心
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
長興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嵊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舟山航海職業學校
紹興市農業學校
德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玉環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諸暨市輕工技術學校
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
溫州市甌海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舟山職業技術學校
衢州中等專業學校
江山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安吉職業技術學校
安徽省(34所)
合肥鐵路工程學校
寧國市職業高級中學
合肥市職業教育中心
涇縣高級職業中學
馬鞍山職業教育中心
亳州市第二職業高級中學
霍邱縣陳埠職業高級中學
安徽省行知中學
滁州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宿州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宿州市第二職業高級中學
蕪湖市職業教育中心
黃山中華職業學校
蒙城縣高級職業中學
阜陽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
安徽省物資學校
淮南市職業教育中心
淮北市第二高級職業中學
蚌埠職業教育中心
安慶商業學校
安徽化工學校
蕪湖工業學校
合肥林業學校
安徽經濟技術學校
霍山縣高級職業中學
宿州工業學校
桐城望溪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蒙城縣莊周高級職業中學
黃山旅遊職業學校
銅陵縣職業和成人教育中心
太和縣第二職業高級中學
肥西金橋高級職業中學
阜陽市寧老莊高級職業中學
安徽省第一輕工業學校
福建省(32所)
福建工業學校
福建省僑興輕工學校
集美輕工業學校
福清龍華職業中專學校
泉州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龍岩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晉江職業中專學校
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福州財政金融職業中專學校
寧德職業中專學校
南平職業中專學校
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
永安農業職業中專學校
福州建築工程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理工學校
南平市農業學校
三明林業學校
三明市農業學校
福建化工學校
福州電子職業中專學校
永安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龍岩財經學校
南安職業中專學校
寧德財經學校
福建建材工業學校
龍岩市農業學校
龍岩衛生學校
長汀職業中專學校
南平市武夷旅遊商貿學校
福建工貿學校
建甌職業中專學校
福州交通職業中專學校
江西省(13所)
南昌鐵路機械學校
南昌鐵路衛生學校
江西省衛生學校
南昌城市建設學校
新余市職業教育中心
九江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景德鎮市陶瓷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萍鄉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南昌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南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奉新縣冶城職業中專
崇義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泰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