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蒙養教育的意義

蒙養教育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0-11-18 19:50:06

⑴ 宋代蒙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麼

宋代蒙養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任務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宋代學者認為:「幼學之士,先要分別人品之上下,……向善背惡,去彼取此,此幼學所當先也「。朱熹在《小學》中也指出:小學與大學的目的一致,是要「防其幼」,收放心,養德性,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學習「做人的樣子」。

其二,保養性真。這是以孟子性善論為依據的。北宋著名學者楊億在所著《家訓》一書中就曾明確指出:「童稚之學,不止記誦」;而是要「養其良知良能」。所謂良知良能,就是相信兒童生來具有一種先天向善的本能。蒙養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養這種本能,使其不被後天物慾所侵而失去本色。以後南宋理學家有關蒙養教育的一系列論述,大多也發自這一主題。

其三,注重基本文化知識的傳播,打好文字基礎,為將來進一步深造創造必要條件。因此,宋代蒙學課程大多是識字、寫字、背書之類的內容,涉及范圍雖廣,但都十分粗淺。

其四,注重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態度和學習習慣。例如:朱熹的《童蒙須知》談到幼童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並稱「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既講了讀書的方法,又講了讀書的態度。其他方面,如寫字,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看書,要將書冊整齊擺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字字讀得響亮;日用筆硯器物,皆當整齊嚴肅,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原所。

此外,宋代學者也大多重視結合兒童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啟蒙教育,因勢利導,形式活潑。例如張載和朱熹,談到蒙養教育,都強調猶如春風化雨的造物功用,順其自然,積極誘導。張載認為:教之不受,告之無益。程頤強調教子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而朱熹則明確提出:小學書多說恭敬處,少說那防禁處。

蒙養教育方法的改進,也標志著宋代蒙養教育已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而宋代理學家對蒙養教育的一系列論述,也為後代的蒙養教育提供了思想依據。

⑵ 清代末期蒙養制度的確立和實施的意義是什麼

清末教育體制中最初級的學校。其宗旨在於輔助家庭教育。附設在育嬰堂和敬節堂內。入學年齡為三至七歲,每日授課不超過四小時。以女子師范畢業生為教師。

第一 ,中國學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負擔的歷史結束了 , 在通向學前教育社會化的道路上 , 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第二 ,學前社會教育機構在中國產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產的發展,要求學前教育與之適應這個一般規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種自上而下被動出現的特點,是隨著近代學制的出現而勉強確定的。
第三,蒙養院的辦院綱領,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總原則,既不肯放棄傳統兒童教育的核心——封建倫理道德的灌輸,又具有近代社會學前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第四,嚴重抄襲日本的學前教育。清末蒙養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頒行的《幼稚園保育設備規程》; 在實施中,較正規的蒙養院教員由日本人擔任,課程、教法也參照日本,甚至設備也由日本購進,表現出極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點。

意義:蒙養院制度的產生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蒙養院是中國最早的學前教育機構,它是同新的學校體系同時產生的。真正用意在於加強家庭教育。

⑶ 蒙養教育是什麼

蒙學特指兒童早期的啟蒙學習。《易經·蒙卦·彖辭》:「蒙以養正,聖功也。」後人遂將兒童早期教育稱為蒙養教育。儒經中記載西周學制有大學和小學之分。秦漢以後,官員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子弟可在家庭中完成啟蒙教育,而民間的啟蒙教育,政府不需要也沒有能力全部包下來,因此除個別宮廷貴族小學外,沒有官方的小學,啟蒙教育均在民間進行。

⑷ 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定指出開辦蒙養院的目的

B.以蒙養院輔助家庭教育
滿意請採納。

⑸ 美術蒙養教育名詞解釋怎麼表達

「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先生於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時提出,經過7年的教學實踐建立的一個教育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包括: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以及17條教學原則和13條訓育原則。它既是陳鶴琴長期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又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是中西文化與教育思想融合的產物。

⑹ 今天蒙學的意義 如何對當今中國的傳統蒙學教育作出評價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成年人開蒙教育的優良傳統,蒙養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養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養教育的傳統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蒙以養正。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認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視。據劉向《烈女傳》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視胎教。此後,漢代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王充《論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許多家訓都發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僅包含優生優育的觀念,而且著眼點仍是注重倫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訓名篇《許雲邨貽謀》,對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二是注重兒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學者都強調教育貴早,「以豫為先」。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長還制訂了從嬰幼兒期到青少年期各階段的道德教育規程,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司馬光曾經針對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
第二、德教為先。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對違背禮教的行為即使再小也「嚴訶禁之」;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亂其志」,力求「養正」。
第三、習慣養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應就其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進行教育訓導。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在我國傳統家訓和蒙學讀物中更是對那些未「冠」子弟、學童的行為習慣規定得具體詳盡,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規》,在學童剛開蒙識字時,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要求他們,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習慣養成做起,逐漸凝成品質,收到積土成山、積善成德之效。
第四、環境濡染。孔子認為擇鄰不到風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舉。「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範。這一思想與實踐被荀子概括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國傳統處世箴言、家訓教誨中幾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謹慎交友的訓誡。此外,古人也已經注意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問題。認為「父兄教之於家,師長教之於塾,內外夾持,循循規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陳宏謀《養正遺規》)
傳統蒙養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對於我們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啟迪意義。首先,蒙以養正、德教為先的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在未成年人德育中應注重早教固本。蒙養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養公民品德的「雛形」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當然也包括托兒所、幼兒園)的正確道德觀的教育、熏陶,對奠定我們社會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質基礎極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認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重視品德教育從母親開始、從人生的最初開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如果抓住這一階段的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養正」的教育,就能為以後優良道德品質的「成型」打下扎實的根基。其次,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朴,求知慾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並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復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此外,在對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家長更要言傳身教並施,注重率先垂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訓導、激勵孩子。再次,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於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當今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復雜得多,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範、熏染的人際關系環境等,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大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力度,注意將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以身立教,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學校教育解決了,但這一觀點的實質也是強調德育環境問題,它啟發我們要注意教育的多主體性,以更有利於促進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⑺ 答:簡述中國古代蒙養教育注重培養兒童哪些良好品德

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系。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么多貪官污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系,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是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出信。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舍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麼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聖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系,對於劉備的忠心,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的時候,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這個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葯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無葯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慾裡面,仇恨裡面,這些,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看現在有些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當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怎麼怎麼回事,他都把它作為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這樣這樣,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沒有辦法了。八德,這八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那古人說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點罵人的樣子了,你這是亡八蛋 ,那怎麼了?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然後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每個行為在六道輪回都會有體現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教給小孩。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他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說講道德,那都是口頭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回,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⑻ 蒙養教育的目的與任務是什麼

宋代蒙養學校有鄉學、村校、家塾、舍館等諸多名目,還有利用農閑季節專為貧民子弟設置的冬學。這類蒙學大多不如官學正規,教學質量也較低。南宋陸游的《秋日郊居》詩中曾記載了當時冬學的教學情況:「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陸游自註:農家十月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從這個平時閉門大睡,又任憑孩子嬉鬧仍鄭重其事講說村書的「愚儒」來看,蒙學質量雖低,但師生關系倒是比較隨便。農家派遣子弟於冬閑季節入學習讀村書,目的也不過是學習一點粗淺的文化知識,要求不高,設置是季節性的,條件簡陋,教師收入也自然很低。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追述自己童年的啟蒙老師叫樂君的人,家境貧寒,草廬三間,以兩間處諸生,一間讓妻子居住,靠講學為生。平時往往因束惰不繼而忍飢耐寒,以致其妻因米竭而不勝憤怒,闖入學舍,取案上簡擊其首,樂君仆於舍下,被群兒環笑掖起。類似的日子,幾五十年「每旦起,分授群兒經,口誦數百不倦。」像葉夢得的老師樂君這樣常常餓著肚子,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教學,又與兒童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事例,也可反映宋代蒙學教育的一般情形。

⑼ 蒙養院制度對學前教育的影響有好多哪些

蒙養院制度其宗旨在於輔助家庭教育。附設在育嬰堂和敬節堂內。入學年齡為三至七歲,每日授課不超過四小時。以女子師范畢業生為教師。因為當時教育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當代學前教育不斷改善幼兒園資源,投入更多的資金到幼兒園內,現代學前教育宗旨是輔助社會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蒙養院制度是一昧模仿國外教育,現代的學前教育有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

⑽ 朱熹的重視蒙養教育這個觀點合理不,為什麼

一、 關於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視教育對於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
與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在朱熹看來,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慾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於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於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於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
二、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分別提出了兩者不同的任務、內容和方法.
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他說:「古者小學已自養得小兒子這里定,已自是聖賢坯璞了」.同時指出,「蒙養弗端,長益浮靡」,若兒童時期沒有打好基礎,長大就會做出違背倫理綱常的事,再要彌補,就極為困難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填,實是難.」因而,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來,小學兒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而一旦接受了某種「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就會遇到抵觸.因而,必須先入為主,及早進行教育,「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使其習與知長,化與心成,而無扦格不勝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動,能激發興趣.朱熹接受程頤等前輩學者的思想,認為在對小學兒童進行教育時,應力求形象、生動,以激發其興趣,使之樂於接受.在此思想指導下,他廣泛地從經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採集有關忠君、孝宗、事長、守節、治家等內容的格言、訓誡詩、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教育用書,廣為流傳,產生了重要影響.再次,首創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
15歲以後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學教育任務也與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是培養「聖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他寫道:「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於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學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其中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重視自學.他曾對學生說:「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在教師指導下重視學生的自學與研究,確是大學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門戶之見,進行不同學術觀點之間交流的做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談.
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階段的劃分,並不是像「薰蕕冰炭」那樣截然對立.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反映了人才培養的某些客觀規律,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增添了新鮮內容.
三、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於人大矣……土誠知用力於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於優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朱熹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立志
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又說:「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
(二)居敬
朱熹強調「居敬」.他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還說:「敬之一字,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見,「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
(三)存養
所謂「存養」就是「存心養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慾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發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從另一方面來說,「存養」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聖賢干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檢察.「省察」即是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於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於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於亡」,做事不「陷於惡」,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於後.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視「力行」.「夫學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聖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並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丘之後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於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於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展.
(一)朱熹的讀書法
1.循序漸進
所謂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觀順序與學生的主觀能力去規定學習的課程或進度.所謂漸進,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讀書"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則志定理明,而無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趲著了,則看猶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 ."
2.熟讀析思
所謂熟讀,就是要把書本背得爛熟.所謂精思,即是反復尋繹文義.依朱熹的看法,"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 .遍數己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時.今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處,只爭這些子.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通透處.若不如此,只是虛設議論,非為已之學也."
3.虛心涵泳
所謂虛心涵泳,即是客觀的態度,還古書的本來面目,並不執著舊見,接受簡明平正的解說,而不好高務奇、穿鑿立異.依朱熹的看法,"莊子說,吾與之虛而委蛇.既虛了,又要隨他曲折去.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學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說,只記前賢與諸家說便了.今人讀書,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了,卻將聖賢言語來湊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鑿之便會."
4.切已體察
所謂切已體察,即是讀書時,使書中道理與自己經驗或生活結合起來,並以書中道理去指導自己的實踐.依朱熹的看法,"入道之門,是將自個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已為一.而今人,道在這里,自家在外,無不相干.學者讀書,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如克已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復,我實能克已復禮,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5.著緊用力
所謂著緊用力,即是以剛毅勇猛的精神去讀書,以堅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讀書.依朱熹的看法,"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緩."
6.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即是收放心,嚴肅認真與精神專一的態度.所謂持志,即是樹立一個具體目標、或根據一個特殊問題去書中搜集及整理有關資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雲,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精要.方無事時,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今學者說書,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便道理從裡面流出方好."
(二)教學原則方法
朱熹《中庸》上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當做教學過程,並認為"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在教學過程中,他提出了幾項教學原則和方法 .
1.自動和適時的啟發
朱熹很重視學習的自動性問題,他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別人不能代替的.他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千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裡".依他的看法,做學問主要靠自己主觀努力,以積極的態度去掌握知識或尋求真理.
既然這樣,那麼教師起什麼作用呢?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師友之功,但能示於始,而正之於終爾".他還說了自己的經驗,"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佔有重要地位,但終不能代替學生的作用.教師只是做一個"引路人」,在學生開始學習時給予引導指點;在一個階段學習完結時,檢查學生學習是否正確,是否有成效,給予適當的評價、證明和裁斷;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一同商量.在商量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啟發.他在《論語》"不憤不啟"一章註上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又說:"此五所謂時雨之化.譬如種植之物,人力隨分己加.但正當那時節,欲發生未發生之際,卻欠了些小雨,忽然得這些小雨來,生意豈可御也".不憤不悱,很難教導;待其憤悱,就豁然貫通了.
朱熹認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削弱教師的作用,也不是消極等待學生自發地出現主動性,而是靠教師積極主動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他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使無疑者有疑,便有疑者無疑,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結合起來,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見解.
2.勇猛奮發和溫故時習
所謂"勇猛奮發",是指在學習開始時,動員全部精力,以勇猛奮發的精神去學習,應如兵士在開始戰時,抱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的決心一樣.他說,"聖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
他又把學習比做煉丹、煎葯、推車.開始用猛火煉丹,"方好微微火養教成就.""譬如煎葯,先猛火煎,數百沸大滾,直涌坌出來,然後卻可以慢火養之"."如推車子,初推卻用些力;車既行後,自家卻賴他以生".這就是說,開始學習時,應動員全部精力,以勇猛奮發的態度去做學問,才能克服客觀的困難和主觀的惰性.
但朱熹以"猛火"之後,再用"微火養之"譬喻,並不等於說以後的學習可以鬆懈下來,所以他又提出了"溫故時習"的原則.
依朱熹的看法,"時習"是重要的.他說:"人而不學,則無以知其所當知之理,無以能其所當為之事.學而不習,則雖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澀危殆,而不能以自安.習而不時,雖日習之而其功夫間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功矣".這就是說,如果不學習,就不能獲得必需的知識技能;如果不隨時復習或練習,就不能鞏固其所獲得的知
識技能;如果不隨時復習或練習,就不能收到復習的功效.他又說:"學貫時習,須是心心念念在上,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所謂"時習",即隨事、隨時、隨處都復習、練習其已獲得的知識的過程,也就是不間斷的"溫故"的過程.他說,"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須是溫故方能知新,若不溫故便要求知新,則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他認為溫故是知新的基礎.
"溫故"能便其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轉化為技能,並應用無窮.他認為那種只知機械地重復舊聞而不能觸類旁通的人,是不能當教師的.所以他說:"溫故又要知,唯溫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為人師".朱熹種既強調學習要勇猛奮發,又主張持之以恆;既重視時習溫故,又不忽視探索新知的思想,對我們仍是有啟發意義的.
3.教人有序不可取等
朱熹承了張載的思想,也提出"教人有序不可說等"的原則.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說等."又說:"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遠者大者."他很注意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他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又說,"於顯處平易處見得,則幽底自在里許.且於切近處加功".還說:"據某看學問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無深幽妙".這就是說,學習必須從低處到高處,從平易處到幽微處,從眼前日用底到深深遠幽妙底.低處、平易處、眼前日用底是基礎.
怎樣循序漸進?朱嘉說:"學不可躐,不可草率,徒費心力,須依次序,如法理會,一經通熟,他書亦身著".他又說:"讀書須是遍布周滿,某嘗以為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下學是上達的基礎,學問要做下學的工夫,打了基礎,才有上達的可能.他說,"聖賢教人,下學上達,循循有序,故從事間者,博而有要,約而不孤,無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反此,故其高者淪於空幻,卑者溺於聞見,倀倀然未知其將安所歸宿也".朱熹認為,不先從事於下學而妄想上達,就是躐等,便淪於空幻;專從事於下學而不想上達,雖未躐等,但沉溺於聞見.前者是"不循序而跟進",後者是"雖循序而不進",都是不好的,只會浪費精力而不能達到目的.他認為只有遵循由易而難、由近而遠的階段,且力學習,則自有進步.
4、篤行
朱熹繼承了儒家關於篤行的思想,在教學上重視行的作用.他說,"徒明不行,則明無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某行而已".他的意思是說,知而不行,其知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為冥行.所以知行應該是並進的,不可偏重或偏廢.如果從發生的時間上說,致知在先,力行在後;但從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上說,致知為輕,力行為重.所以他說:"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行為重".
他還提出了"知行相須"的觀點.他說:"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他以這種常見的事例,深刻地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關系.不但如此,他還進而提出知識是靠實踐來加以檢驗的思想,他說:"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來,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於行,則認識更明.他這種躬行踐履對於句識還需檢驗的思想,是深刻的.
5.博學與專精結合
朱熹認為,為學應當從博學開始,進而使博學與專精結合起來.所謂博學是指什麼呢?他說:"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為學修己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禮樂、制度、軍旅、刑法,皆是著實有用之事業,無非自己本分內事".他還說:"大而天地陰陽,細而昆蟲草木,皆當理會.一物不理會,這時便缺此一物之理."…須是開闊,方始拓展".
朱熹是重視博學的,他以蓋房子為例,重視"闊開基,廣開址廠以為博學就是打好寬厚堅實的基礎.他還說過:"孟子日: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語雲: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須是先博然後至約,如何便要先約得?人若先以簡易存心,不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將來便入異端去".沒有廣博的基礎就難以專精,僅只有一般性廣博的知識而不專精,那也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所以他強調治學"貫專而不貴博.蓋惟專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則反苦於雜亂淺略無所得.
總起來說,朱熹教學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己接觸到了教學過程中教學原則的一些基本問題,學習的自動性、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教與學、博與約等等;也涉及到教學的目的性、積極性、良好開端性、鞏固性、量力性、實踐性、廣博性、專精性等等.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