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

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

發布時間: 2020-11-18 21:32:29

『壹』 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教育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促使學生勤奮學習,積累知識。對社會發展和公民總體素質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弊: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差,高分低能;使學生從小接受過大的精神壓力,當然,有壓力也有一定的好處,但負面的影響更大。
教育既是理論學科又是實踐學科,任何一個教育活動都是某種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其教育活動必然是盲目的。一種教育理論是否先進與正確,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即是否能夠培養出傑出的人才。當前,我國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教育腐敗遏制不住?為什麼重點中小學累禁不絕?為什麼素質教育口號叫得震天響而應試教育硝煙彌漫呢?為什麼擇校風越刮越盛?為什麼奧賽班、培優班、特長班、補習班、家教市場興旺?為什麼考高分和高升學率成了學生、學校和家長們沉重包袱?為什麼教育不公得不到解決呢?在城鄉仍然還在收費的情況下,中國本沒有資格奢談義務教育,但為什麼教育部卻說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高達30%以上?這一切一切的問題,歸根到底是陳舊的教育觀念,即學而優則仕、狀元情結、灌輸和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教育與考試方法以及浮誇風等在作祟。這些觀念已經潛移默化,代代相傳,已經構成了強大的社會基礎,致使教育改革寸步難行。

『貳』 中國教育好還是美國教育好

中國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近年來雖然也注意培養學生能力,但培養的是吸收知識的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中國教育特別強調的是多學、多念、多記、多考。(大家可以去調查一下那些升學率高的學校,看哪一所不是靠時間加汗水,以犧牲學生的身體健康,以剝奪學生文體活動和個人興趣空間來實現的)。而美國的學校注重學生的批判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美國教育特別強調的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干。 一、美國人的父母觀 父母對孩子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愛,這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加含蓄、內在,有的時候這種愛有些沉重;美國人直白、外在、浪漫。 中美父母觀的不同:第一、子女的所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在我國,毋庸置疑子女是屬於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東西一樣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第二、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我引用企業形式來說,在我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切的時候是心甘情願,我們一輩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個好前途、好發展。家長所有個人的抱負、希望、心願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這一切都完成的時候,父母的青春年華也逝去了。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冼自己的衣服等。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掙錢(在學校、在社會),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等到18歲成人後,讀大學,有父母給出學費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這不是父母必須應該給的。孩子一靠獎學金、二靠打工來獲得學費。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責任是教育,教育什麼呢?—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給孩子足夠的性知識,讓孩子在他們身體變化時感到輕松自在。四是幫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准則——尊重和守紀。美國人的父母觀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孩子遇事積極樂觀、好奇心強、敢嘗試、能吃苦、肯動腦。而我國的孩子遇事等待觀望、缺乏興趣、不敢嘗試、不能吃苦、不肯動腦。什麼原因呢?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國人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在做中學、做中練,培養了能力、興趣,最重要的是樹立了自信心。我們是過分的保護,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使孩子懷疑或失去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切要等父母。家長怕孩子受傷、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動家長認為危險、臟等不讓孩子玩。第二、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於灌輸。「我覺得……會好些?我建議是……,你願意聽聽我的看法嗎?」等等這是美國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你還小,聽媽的。告訴你這樣做怎麼不聽?錯了吧,你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這是我們的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引導會啟發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可能對可能錯,這就是成長的過程。灌輸對孩子來講只需被動接受,這樣會束縛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國人對孩子要求全面,我們常常以學習替代一切。第四、家長語言的作用。「真笨,這你都不會。」「你看誰家的孩子就比你強。」「告訴你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念書去,別的都別管」。「我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能這樣」。「你能把書念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這些我們家長有意無意常掛在嘴邊的話,影響甚至摧毀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養自信心的土壤,鼓勵和引導是培養自信心的最佳養料。 三、責任教育 美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教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家長非常重視孩子高中的畢業典禮。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會的標志和起點,所以畢業典禮非常隆重,每個學生大約有十幾位包括家長在內的親友來參加畢業典禮。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後,每個家庭還要組織家庭聚會(Party)來慶賀孩子高中畢業和長大成人,送有紀念意義的成人禮物。讓孩子明白和記住:他成人了,要對自己完全負責了。

『叄』 你希望你的下一代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外國。假如你有能力的話。

父母是下一代最好的老師!!!

我偏向 歐美 興趣培養教育方式

理解 中式全面知識結構的「灌輸」

『肆』 中國學生最早接受西式教育是在什麼時候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1985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同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頭。

『伍』 為什麼現在中國公民受教育程度還是低於世界平均

你要看到絕對數和相對數的區別,中國大學生多是因為人口基數大,每年七八版百萬大學畢權業生,比某些小國的總人口數都多,你要知道,世界上還有200多個國家人口數都不到八百萬的。相對數是看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有地區分布的情況,地區分布不平衡,內陸尤其是西部地區留不住人才,都往東南沿海聚集,也就出現了相對過剩。

『陸』 在中國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是否就意味著人沒有不受教育的權力也就是不能拒絕接受教育的 那麼

受教育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在我國正常公民有義務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國家、有關機關(政府、教育局、婦聯、居委會等)、學校、家庭有義務對拒絕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各種幫助,具體可以查閱《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關規定。收容到少管所僅對犯罪的少年提供幫助,未構成犯罪的主要還是依靠社會力量進行矯正。在現行司法實踐中對於主動放棄受教育權的案例還未出現。

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機會和物質條件。如某一個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他就喪失了受教育權;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質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也可能落空。

內容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受教育權

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平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5、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柒』 在中國接受教育相對於出國的好處!!詳細

法國德國比較普遍而且學費不算高除非你上私立學校~巴黎有30萬中國人呢~~
~推薦西班牙和愛爾蘭!!雖然在歐洲算窮國但是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而且他們那生活水平也很不錯,又省錢...
去歐洲,你就看他那教育怎麼樣,再就是社會治安好不好~要找一個還算安定的地方啊,畢竟國外不安定因素太多了,活著都累啊,提心吊膽的...
說遠一點再看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專業需要.你的專業在哪個國家最吃香什麼的,或者近年有發展需要的專業...
總的來說,咱們能看上的國家一般都接受留學的...

『捌』 中國式教育好還是西方教育好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質區別: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國教育最大差異就在於本質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中國教育是一種「無次品生產」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學生創新思維在學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錮。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人文發揮學生獨立或群體思維創造力——讓學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師提問,學生最好正確回答,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被動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諧的溝通,造成學生思維單一想像模糊的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純粹的應試教育又使大學成了學子們舒緩十幾年寒窗苦讀壓力的發泄場,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學生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同樣的讀小學,如果一位中國小學生一下課就跑出教室玩,中國的老師就會把他的家長找來說這個學生不愛學習有問題,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孩子下課了不知道出去玩那麼老師也會把家長找來說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問題。美國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發現他的興趣、愛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導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國呢?這也正是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討論很熱的為什麼近代以後中國很難再產生象錢學森、季羨林等等一類的大師級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美國人自強自立,務實並注重個人能力,敢於冒險,開放和創新等,使美國的教育呈現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強列的素質教育。美國老師承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並鼓歷他們努力張楊自己的特長。美國培養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比如,美國從1980年到現在共為他們培訓出300多名億萬富翁。和數不清的諾貝爾獲得者。這正應了美國的締造者華盛頓的話:讓美國人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玖』 現在的中國教育好還是國外的教育好教育

看個人情況,就一般來說接受國外的教育能不忘本到國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中國的教育還是沒有國外先進

『拾』 英國教育和中國教育有什麼區別

一、教學內容不同

想必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在學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並不能完全用到社會實踐中,更嚴重的時候,完全跟社會實踐部分不搭邊,這種空泛課程設計不但浪費時間,更耽誤以後的社會發展。

但英國的教育就完全不一樣,英國大學的教學內容非常實用,課程設置、教學大綱都以社會需求為實際基礎,除了扎實的基礎理論外,研究和實踐同樣被看重。

二、知識面不同

總有學生抱怨老師教的東西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當新文化與舊文化的碰撞之下,到底是創新教育,還是堅持本知?就目前國內的教學來看,遠不如國外的更新速度。由於英國教學內容緊跟當下需求,因此學生能了解掌握更多新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工作後會發現,所接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可以從過往課程中獲得。

而且,知識面廣泛,各科目之間關聯度大、聯系緊密,但又各自獨立,各科之間搭配得力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三、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不同

國內教育這件事情,除了老師授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悟性。國內學生的現狀就是,到了大學時期失去老師的約束,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弱化,自學短板也明顯突出。

但在英國教學中,從一開始就會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將會融入學生的血液里,成為其是一生的好習慣!

(10)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教育:

建國前基本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一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新民主主義的教育(見新民主主義教育);一種是國民黨統治區奴化的、封建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見國民黨統治區教育)。

建國前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統計,1947年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5萬人,1946年中等學校在校學生 179.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285.8萬人。

按當時全國 4.7億人口計算,平均每萬人中僅有高等學校學生3人,中等學校學生38人,小學生486人。全國80%以上的青壯年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中勞動人民子女極少。幼兒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更為落後。

在舊中國的教育中,封建的私塾占相當大的比重,城鎮私立學校中受外國津貼的所佔比重也比較大,而且學校的分布也很不平衡。中等學校絕大多數設在縣城以上城鎮,有的地區,縣無中學,鄉無小學。

高等學校有41%是設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漢、廣州六個城市,國立大學的40%、私立大學的46%是設在沿海地區。邊遠省份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很少。1946年新疆只有一所100名學生的新疆學院和8所中學,寧夏只有5所中學,青海只有 4所中學,西藏連一所中、小學也沒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