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教育連鎖
⑴ 簡述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
舉世聞名的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經典感言是:"沒有早期的音樂教育,干什麼都一事無成"。人的成長和教育是分不開的,教育環境越優越越能促進人的發展。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是:
(一)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日本著名音樂家鈴木鎮一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請一些剛生過孩子的母親給嬰兒聽一些古典音樂中的作品,循環反復的放給嬰兒聽,不斷的給他們講解。直到嬰兒5個月時,又進一步實驗,把一些他們沒有聽過的曲子夾在已經聽熟的曲子中放給他們聽,當他們聽到那些沒有聽到的曲子時,嬰兒臉上帶著驚訝和不安的神情,而聽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時,他們則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二)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國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組5歲的孩子中,每天聽一首兒童古典音樂。過一段時間後,在測這些孩子的注意力,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是未經過訓練孩子的4倍。嬰幼兒的
注意力不僅短暫,而且很容易轉移,所以選擇極具親和力的音樂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續增長。
一是幼兒音樂教育對智力開發的必要性。0-7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時期,也是形成人所有一切的心理、生理過程的生長發育時期,具有深厚的潛力和強大的可能性。如果這時能夠針對
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的音樂開導,就能加速兒童的智力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鑒定基礎。
二是幼兒音樂教育對心理生理發展的必要性。曾經有位權威醫師說過:"音樂有助於頭腦和神經肌肉的發育,使腦神經精細,腦力發達"。通過正確而長期的音樂訓練,不僅可以使孩子
情感豐富、情緒開朗、性格趨向於和平穩定,而且對孩子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以及個性產生重大的影響。
⑵ 兒童音樂教育主要內容是什麼
音樂課程的教學理念、內容、目標、方法與模式;
聽覺訓練;
綜合歌唱教學(一):科學發聲、聲音訓練、柯爾文手勢與字母譜;
綜合律動教學(二):選材、程序設計、空間處理、教師語言與人際交往;
綜合節奏樂教學(三):節奏樂教學的內容、方法與模式;
綜合表演教學(四):表演基訓;表演的內容、方法與模式。
⑶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遵循哪些主要原則
1)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則;2)面向全體幼兒尊重個別差異的原則;
3)在整體審美情景中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原則。
⑷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怎麼講課
幼兒音樂教育是在教幼兒學習音樂過程中進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專的音樂教育。屬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首先是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音樂藝術有娛樂性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於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受教育,把教育寓於歡樂的音樂活動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精神滿足,德、智、體、美等方面同時受到教育。
⑸ 為什麼要進行兒童音樂教育
音樂對人的作用沒人能夠從原理上說清楚,但是不論是儒家的禮樂制度,還是近代歐洲興盛起來的多流派音樂,都是音樂對人的影響舉足輕重的鐵證。
音樂可以源自自然,亦可以源自人的內心,正因如此,聽音樂既可通向外界,又可通向人的內心。不懂欣賞音樂的人,其靈魂會快速地收縮,無從體會高貴的生活,只能是混於市井,平平庸庸。
所以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有實驗表明,模糊印象是人可以記得最牢固的,因此對人的影響也最深遠!!
⑹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指立足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和幼兒師范學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學實際,以幼兒教師從事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觀念與教育知識技能為核心,面向學前教育實踐,建構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教學內容。
具體包括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概述、組織與評價、活動設計與指導(歌唱活動、韻律活動、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音樂游戲活動)。
學前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內容,是學前兒童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6)兒童音樂教育連鎖擴展閱讀: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實施策略:
1.融入生活策略。
音樂來自生活,是對生活在各種生活的現象和事件進行藝術的提煉和反映。應挖掘學前早期兒童生活中的音樂教育因素,將音樂教育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結合。使音樂教育具體體現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和行為中。
音樂融入學前早期兒童生活是件令人高興的事。生活處處有音樂是形成學前早期兒童熱愛音樂的基礎。
2.重復策略。
只要稍進行觀察就能發現學前早期兒童喜歡重復作一件事,心理學上叫「常同行為」,這是兒童特有的行為類型之一。心理學解釋為:學前早期兒童在生活中心情動盪不定,所以要通過「常同行為」來確保安穩感,並從中感受到心情上的愉快。
音樂教育可利用學前早期兒童喜歡重復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常聽優美動聽的音樂,經過多次重復的音樂體驗。不僅能促進聽覺的發展,還能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當一首歌(樂)曲聽到耳熟能詳後,可增唱(聽)新一首歌(樂)曲,以此類推,音樂視野不斷擴長,對音樂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好處的。
3.綜合策略。
綜合是指音樂之間綜合和音樂與非音樂之間的綜合。
音樂與非音樂之間的綜合,有利於幫助學前早期兒童更好的理解音樂。如音樂與美術融合即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使音樂更形象更具體。如音樂與文學的結合,音樂結合兒歌或朗誦可提高學前早期兒童文學的修養和語言發展及加深對音樂的感受。
人的生理運動方式與音樂節奏相關,音樂與身體動作結合,可促進學前早期兒童的律動學習,表達音樂情感。學前早期兒童處於人類身心發育的第一個飛躍期,他們的成長需要教育的刺激,音樂教育無疑是學前早期兒童理想的教育組成部分。
樹立科學的學前早期兒童音樂教育觀。研究適合於學前早期兒童發展的音樂教育實施策略。對音樂教育在開發學前早期兒童音樂潛能和發展他們的音樂智力及促進他們身心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⑺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遵循哪些主要原則
1)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則;2)面向全體幼兒尊重個別差異的原則; 3)在整體審美情景中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原則。
⑻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兒童音樂教育法是哪四種
當今三大音樂教學法:達克爾羅茲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⑼ 世界流行的兒童音樂教育流派包括什麼
世界流行的兒童教育流派簡介:
奧爾夫(Orff
)是德國作曲家、戲劇家兼音樂教育家,他強調節奏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他建立的兒童音樂教育體系中,他提出「節奏第一」的觀點,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他主張把音樂、語言和動作的節奏結合起來訓練,培養兒童節奏感;達爾克洛茲(
Dalcroze
)是瑞士作曲家,兒童教育家,他創建了著名的「體態律動學」。其教學法主要是把音樂與身體的感應和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兒童通過身體來體驗節奏感,從而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創造性,使兒童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訓練兒童耳聰目明、反應敏捷;柯達依(
Kodaly
)是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非常重視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所以無論從教材的選擇還是教學次序的安排上都充分考慮兒童的能力和特點。他主張兒童的音樂應從他們創作自己的音樂開始。
⑽ 什麼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在 0 歲~6 歲兒童學習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中進行的教育工作。
目的要求:使幼兒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培養音樂素質和能力,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審美感受;培養性格,陶冶情操;發展智力,啟迪智慧;培養健康的體魄;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為成年後的文化藝術修養奠定基礎。
實施場所有家庭、托兒所、幼兒園和其他社會文化教育機構。
托兒所、幼兒園設音樂課和日常的音樂活動,內容包括:唱歌、音樂伴隨下活動(律動、音樂游戲、舞蹈)、音樂欣賞、節奏樂等。
實施和發展嬰幼兒音樂教育, 需要家庭、托兒所、幼兒園和社會等幾方面互相配合。
(10)兒童音樂教育連鎖擴展閱讀:
音樂教育分「普通」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音樂表演基本理論和表演、教學基本技能及藝術實踐知識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音樂教育專業方向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音樂教師。
音樂教育核心課程: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器樂(含中外器樂)、和聲基礎、中外音樂史、音樂欣賞、合唱指揮、歌曲寫作、曲式分析、藝術概論、舞台表演、舞蹈、音樂教育導論、音樂教育哲學、教育學、心理學、音樂治療學等。
主要實踐環節有:畢業實習、音樂調研與采風、藝術實踐(展演)、就業指導、畢業設計(論文、音樂會)。
參考資料: 網路-嬰幼兒音樂教育
參考資料:網路-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