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思想
Ⅰ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1.幼兒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幼兒教育心理思想發端於14至16世紀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高擎人文主義旗幟,提倡人權和人性自由。這種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新人類觀,為兒童的命運帶來了重大的轉機。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一位思想家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及其代表作具有劃時代的影響。這就是盧梭與他的《愛彌兒——論教育》(1762年)被世人譽為「兒童憲章和兒童權利宣言」。
2.幼教心理的實踐研究
Pational Infant School System (1816 – 1824年),收托1-6歲的兒童,當父母工作時,兒童到學校集體保育。盡管這所學校僅存在了8年,但是對幼兒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被馬克思稱為未來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Kindergarden (1840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受進化論影響,認為人的發展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強調兒童期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獨立地位,真正的「人的教育」應從這時開始。
幼兒之家(1907年),是蒙台梭利在羅馬創辦的,雖然每個兒童身上均具有「潛在生命力」,但這只代表了個體發展的可能性 ,蒙台梭利教育是在對孩子童真天性的科學研究中發展而來的,至今仍然是最有影響的幼兒教育體系之一。
3.幼教心理學的構建
20世紀60年代開始,早期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普遍重視,幼兒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特別是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為構建幼兒教育心理學體系提夠了方法和理論上的准備和基礎。其中,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理論影響最為顯著。
20世紀60年代後,學習理論不再只關注學生學習和人類學習的一般原理,開始重視嬰幼兒學習潛能的研究。隨著「關鍵期」的發現,與發展的「敏感期「相對應的學習」最佳期「也就構成了嬰幼兒學習研究一個重要課題。
Ⅱ 幼兒教育心理學中心理發展的特點,規律是什麼
一、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1.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 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依靠表象來認識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表象左右著幼兒的整個認識過程。甚至思維活動也常常難以擺脫知覺印象的束縛。如兩排相等數目的棋子,如果等距離擺開,幼兒都知道是「一樣多」,但如果將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攏,不少幼兒就會認為密的這一排棋子數目少些,因為「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見,幼兒辨別數目的多少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響。所以說幼兒的思維也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要特點的。 2.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 幼兒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因而行為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在正確的教育的影響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狀況逐漸有所改變。 3.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3歲前,兒童已有個性特徵的某些表現, 但這些特徵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個性表現的范圍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動的積極性、情緒的穩定性、好奇心的強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來。幼兒個性表現的范圍比以前廣闊,內容也深刻多了。無論是在興趣愛好方面、行為習慣、才能方面,以及對人對己的態度方面,都開始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傾向。這時的個性傾向與以後相比雖然還是容易改變的,但已成為一生個性的基礎或雛形。 由於幼兒心理發展較快,以上三個基本特徵在幼兒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兒初期的心理特點 3歲,對於多數兒童來講,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正是從3歲起,兒童才開始離開父母入幼兒園,過起集體生活。這個變化比較大,兒童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而適應的關鍵,在於使幼兒與老師、幼兒園、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感情。 為什麼建立感情就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呢?這是因為小班兒童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情緒性強。 1.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小班兒童的行動常常受情緒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緒性強,是整個幼兒期兒童的特點,但年齡越小越突出。 小班兒童情緒性強的特點表現在很多方面。高興時聽話,不高興時說什麼也不聽。如喜歡哪位老師,就特別聽那位老師的話。 小班幼兒的情緒很不穩定,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看見別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來。老師拿來新玩具,馬上又破涕為笑。 了解兒童的以上特點,對教育工作有重要意義。如每年開學初,小班教師都面臨一個接待新入園兒童的問題。大多數初次離開媽媽的兒童剛入園的幾天總愛哭,有經驗的老師總是一邊用親切的態度對待每個孩子,穩定他們的情緒,一邊用新鮮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兒童喜愛的小動物等)吸引兒童的注意,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加入夥伴的行列。 2.愛模仿 小班兒童的獨立性差,愛模仿別人。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想要什麼,所以小班玩具的種類不必很多,但同樣的要多准備幾套。在教育工作中,多為兒童樹立模仿的樣板。比如,需要集中兒童的注意力時,可以說「看××小朋友學習多認真,小眼睛一個勁地看著老師呢!」一般不要批評沒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師說「×××,把你的手絹收起來!」可能會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絹。 教師常常是兒童模仿的榜樣,因此,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們樹立好榜樣。 3.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 思維依靠動作進行,是先學前期兒童的典型特點。小班幼兒仍然保留著這個特點。讓他們說出某一小堆糖有幾塊,他們就用手一塊一塊地數才能弄清,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那樣在心裡默數。 由於小班兒童的思維還要依靠動作,因此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行動,只能是先做後想,或者邊做邊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說不出自己要捏成什麼,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後才突然有所發現:「面條!」 小班幼兒的思維很具體,很直接。他們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從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對小班兒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講反話常常引起違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課時,有的孩子要上廁所,其他幾個孩子一個跟著一個學,也要去。老師不高興了,說:「都去都去!」孩子們一下就全跑光了。對兒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體,最好說「眼睛看著老師!」而不要說「注意聽講!」因為兒童不容易接受這種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四、幼兒中期的心理特點 1.愛玩、會玩 幼兒都喜歡游戲。但小班兒童雖然愛玩卻不大會玩。大班兒童雖然愛玩,也會玩,但由於學習興趣日益濃厚,游戲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中班處於典型的游戲年齡階段,是角色游戲的高峰期。中班兒童已能計劃游戲的內容和情節,會自己安排角色。怎麼玩,有什麼規則,不遵守規則應怎麼處理,基本都能商量解決,但游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還需要教師幫助解決。 2.思維具體形象 中班幼兒的思維可以說是典型的幼兒思維,他們較少依靠行動來思維,但是思維過程還必須依靠實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個蘋果加2個蘋果是5個蘋果,也能算出6粒糖給了弟弟3粒還剩3粒,但還不理解「3加2等於幾?6減3還剩多少?」的抽象含義。 中班幼兒常常根據自己的具體生活經驗來理解成人的語言。例如,他們常常認為「兒子」一詞的意思就是「小孩」。當他們聽說某個大人是××的兒子時,常常感到不可思議:「這么大,還是兒子?」為了使教師說的話能讓幼兒明白,必須注意了解幼兒的水平和經驗,避免說過於抽象的語言。語言教學中,盡量用形象的解釋來幫助兒童理解新詞。教「筆直」一詞,可以豎起一支鉛筆,「筆直」就是像鉛筆一樣直,這樣幼兒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記住。 五、幼兒晚期的心理特點 1.好學、好問 好奇是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大班兒童的好奇與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兒童的好奇心較多表現在對事物表面的興趣上。他們經常向成人提問題,但問題多半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上。大班兒童不同,他們不光問「是什麼」,還要問「為什麼」。問題的范圍也很廣,天文地理,無所不有,希望成人給予回答。 好學、好問是求知慾的表現。甚至一些淘氣行為也反映兒童的求知慾。家長、教師都應該保護幼兒的求知慾。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對類似破壞玩具的行為也不要簡單地訓斥了事,而應該加以正面引導,一面耐心講道理,一面向幼兒介紹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滿足他們渴求知識的願望。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大班兒童的思維仍然是具體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們已開始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白菜、西紅柿、茄子都是蔬菜,蘋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針是鐵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頭做的,所以能浮上來)。由於大班幼兒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應該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事物間的各種內在聯系,促進智力發展。 3.個性初具雛形 大班兒童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對人、對己、對事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顯示出繪畫才能…… 對於幼兒最初的個性特徵,成人應當給予充分的注意。幼兒園教師在面向全體
Ⅲ 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言語發展有何特點
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言語發展特點有:
幼兒言語的發展,可以從語音、詞彙、語法、口頭表達能力等四方面來分析。
(一)語音。 幼兒語音水平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的。三至六歲是幼兒語音發展最重要、最迅速的時期。三歲左右的幼兒,由於聽覺不夠靈敏,還不能區分差別較小的聲音;同時,他們的發音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善,控制發音器官的能力較差,還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分,所以有不少聲音發不準。如:常常把需要用舌根的不送氣塞音「g」、「k」,發成舌尖音「d」、「t」,從而出現把「哥哥」說成「得得」的現象;常常把需要用舌尖後位的「zh」、「ch」、「sh」,發成舌尖前位的「z」、「c」、「s」或是發成舌面的「j」、「q」、「x」,從而出現把「老師」叫成「老西」,「吃飯」說做「七飯」的現象。幼兒對於「n」、「l」,「r」、「l」,還有「h」、「f」也常常分不清,從而把「奶奶」叫做「來來」,把「真熱」說做「真樂」,把「灰塵」說成「飛塵」。四歲以後,幼兒由於聽覺靈敏性的發展,發音器官的逐步完善,逐漸能夠控制發音的部位,在正確的教育和訓練下,他們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全部語音,只有個別幼兒對個別較難發的音,仍感到困難。到六歲,幼兒的發音,一般已沒有什麼問題,他們不僅能正確地發出詞音,而且能按語句的內容調節自己的音調,能清楚准確地發出四聲。如果這時的幼兒,還有發音不清的情況,就是屬於特殊現象了,應該進行專門的檢查和治療。
(二)詞彙。 幼兒期,也是兒童掌握詞彙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幼兒掌握的詞彙的數量和質量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首先,幼兒掌握的詞彙數量增加很快。一般地說,三歲幼兒掌握八百至一千個詞,四歲幼兒可掌握一千六百至二千個詞,五歲時可增加到二千二百至三千個詞,六歲時可掌握三千到四千個詞。 其次,幼兒掌提的詞類范圍,迸一步擴大。在三、四歲幼兒所掌握的詞彙中,絕大多數是名詞、動詞,還有部分形容詞。到五、六歲,形容詞大量增加,其他各詞類如副詞、數詞、量詞、連接詞、前置詞等也逐漸被掌握、使用。到幼兒末期,人類言語活動中最基本的一些詞類,在幼兒言語中,都可以找到。當然,幼兒詞彙中,虛詞僅僅占很小的比例,遠遠不能與學齡兒童相比。 再者,幼兒掌握的詞彙內容不斷豐富、加深。學前兒童詞彙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的增多,詞類的擴大上,而且也表現在內容的豐富與加深上。一方面幼兒掌握的每一個詞本身的概括性逐漸增長,例如「桌子」、「蘋果」,不但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桌子和蘋果,而且包括了桌子和蘋果的某些一般屬性;另一方面幼兒掌握抽象性、概括性較高的詞彙數量逐漸增加,比如,在過去幼兒只掌握「老虎」、「獅子」、「狗熊」、「猴子」等詞,現在則掌握了概括這幾種東西的詞,即「動物」;過去只掌握「皮球」、「娃娃」、「汽車」、「跳繩」等詞,現在則掌握了概括這些東西的詞,即「玩具」。當然,和成人相比,幼兒對詞義的掌握,還是不夠豐富和深刻的。對多義詞,幼兒通常只能掌握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義,對詞的轉義,還幾乎不能掌握。高級詞彙在幼兒掌握的詞彙中,也還是較少的,而且幼兒對這些詞的理解,跟學齡兒童或成人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區別,顯得幼稚、膚淺,更談不上很好地運用。幼兒掌握、運用得較好的,還是基本的、常用的、抽象概括性較低的詞。
(三)語法。 語法是遣詞造句的規則。僅有詞彙並不能進行言語交往,還必須按照造句的規則,將詞或片語組成句子,才能行使言語交流思想的職能。在整個學前期內,幼兒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語音、詞彙,而且無形中也逐步掌握了各種基本的語法結構形式。 幼兒掌握語法結構,是有個過程的。三歲左右的幼兒,大量運用的是由十來個字片語成的簡單句,由於他們對詞和詞的關系的掌握不好,所以常常出現語法上的錯誤。四歲左右,幼兒開始能夠大量正確運用簡單句,並能用許多簡單句來稍詳細地描述自己的見聞,或說明自己的意思。語言發展較好的幼兒,已經開始出現了復合句式。不過,他們的復合句式,基本上只是簡單句的結合,沒有連詞。到五、六歲時,由於幼兒思維的發展,知識經驗的積累,並在正確教育的影 響下,幼兒語言中各種類型的復合句相繼出現,並且不僅有反映時間、空間關系的復合句,而且還有反映原因和結果、手段和目的、部分和整體等關系的比較復雜的復合句。 應該指出,整個學前期,在幼兒經常使用的句型中,還是以簡單句為主。許多實驗和調查材料表明:幼兒所使用的簡單句,占總句量的90%,復合句只佔10%。而且,幼兒所說的復合句,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連詞用得少。
Ⅳ 談談你對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認識
幼兒教育心理學是學前教育領域一門新興學科,是幼兒教育與心理科學結合、幼兒教育走向科學化的產物,是運用心理學原理探索幼兒學習與教育規律的一門心理學的應用學科。 學習問題是教育心理學發展一百餘年以來研究者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最終教師對學習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學習是一個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習依賴於已獲得的認知結構,學習與其發生的情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對幼兒學習原理的認識程度,是制約幼兒教育水平的關鍵因素。為此,提高人們對幼兒學習問題的研究興趣,加深對幼兒學習原理的認知與理解,是一條通往幼兒教育走向科學化的必經途徑。系統地把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幼兒的學習與教學,關注幼兒每一領域、每一學科的學習,關注幼兒的發展、個別差異、學習特點並給予有效的教育指導。 國家自考委員會2002年將幼兒教育心理學列為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的必修主幹課程之一。 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是中職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但就目前的教學情境來看,教學情境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厭學、怕學的學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論性。學生對課程對象―幼兒缺乏實際的研究,造成了教學內容毫無根據可言。學生缺乏與幼兒接觸和相處的經歷,對幼兒身心變化規律了解不甚了解,對理解所學的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從設置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法,實施項目教學法;拓展教材內容,豐富知識儲備量;創新作業形式,提升作業實效等方面,淺析了中職幼兒教學心理學課程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學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師生雙向活動過程。因而,不僅要研究教師如何教,還必須研究學生如何學。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即學生能否以主體角色參與學習,把自身蘊藏的巨大學習潛能開發出來,這在職業中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眾所周知,職業中學的學生由於自身的特點,在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方面,和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Ⅳ 幼兒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是什麼
《幼兒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具體而言,該書較全面地闡述了幼兒的學習與教版育權的問題,詳細介紹了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任務及發展歷程,介紹了幼兒學習的相關理論、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與特點、幼兒學習的動機、幼兒學習的個別差異與適宜性教學以及對幼兒學習的評價。除此之外,本書結合幼兒教育改革的熱點和新進展,探討了幼兒園班級管理與環境創設的問題,論述了作為影響幼兒學習的重要他人的幼兒教師的角色定位、心理素質與專業成長等問題。
你可以從以下的目錄了解一下
Ⅵ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有哪些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任務: 1、揭示幼兒學習特點與有效教學的規律。幼兒教育心理學根據幼兒發展特點,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特點與規律,游戲在幼兒學習與發展 中的重要作用,幼兒認知、語言、社會性等領域學習與發展的特徵與規律都需要深入系統地研究。它對幼兒學習與發展規律的揭示,對教師教育教學問題的闡述,對 教師左右的闡釋,以及對幼兒學習的測量與評價等,都在不斷地充實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資料和研究內容。 2、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心理學理論。盡管以幼兒學習與教育為主題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但它的理論體系還未真正完善。因此,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發 展,首先要加強基本規律研究和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形成富有幼兒學習與教育教學特點的理論體系。同時,我們也不能完全借鑒和依賴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框架體 系,要體現中國的地域的特殊性與文化的獨特性,構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3、科學指導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實踐。幼兒教育心理學要幫助幼兒教師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學習特點以及科學的幼兒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學習,實施有效教 學。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建立必然為科學的幼兒教育,特別是為幼兒教師開展科學、適宜、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基礎與實踐指導。
Ⅶ 學習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幼兒教育心理學是在幼兒教育學和幼兒心理學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學科。它主要研究幼兒學習的規律與特徵以及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學習與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習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在於 1、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2、提高幼兒教育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師素質。
Ⅷ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作用是什麼
即使沒有接受過心理學訓練,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也帶有特有的心理學理論色彩。這是一種內隱的理論——認同傳統或民間流傳的心理學(Folklore Psychology)。盡管其中不乏樸素的真理,但是在沒有經過科學檢驗之前,以它為指導的行為難免盲目和具有風險。所以,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特別是學習理論,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為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雖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家對幼兒教育心理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說,但是,幼兒教育心理學,如同其母體一樣是「舶來品」,我們不能靠西方人的大腦來解決中國幼兒教育問題。這就要求幼兒教育心理學體系在特色化的同時本土化。 一門科學的研究任務決定於其本身的科學性質,幼兒心理學的獨立,服務於幼兒教育改革,服務於教師自我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心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