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新基礎教育計算課

新基礎教育計算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7:50:43

A. 「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首先突破在「還」,五還指的是什麼,具體怎麼做

隨著學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班主任在學校中擔當的角色也越來越多。班主任應正確、深刻而又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職責,樹立「多角色意識」,加強自身修養與能力的培養,這不僅關繫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繫到工作的成敗。在此,我結合自身當班主任的多年經驗,談一談班主任應擔當的角色和大家共勉。
一、知心朋友
班主任熱愛、關心和理解學生,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為此,班主任對學生必須真誠、平等。要看到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滿懷著對未來的責任感和激情,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要經常跟學生推心置腹地、朋友般地談心要客觀地、不帶偏見地了解學生,看待所發生的每件事。班主任不能「居高臨下」,擺出「教育者」的「架勢」,說話總帶著一種職業的「指令腔」,「要這樣,不要那樣」等。有些老師太習慣「威嚴」地對待學生了,找學生談話,很少讓學生坐著。學生常常處於挨審或被盤查的地位,師生之間並沒有平等的發言權,學生的心理話還沒講完,教師就滔滔不絕地開導起來,學生不許插話,更不能申辯、頂嘴。師生之情被淹沒在教師無的放失或想當然的推理,上綱上線的說教、訓斥之中。這樣的班主任怎麼能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呢
要知心必須貼心,班主任要豁達大度,學會寬容,允許學生說錯話、做錯事要給學生認識錯誤、彌補過失留有充分的餘地在學生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這樣,學生才會對老師無話不談,把老師真正當作知心朋友。
二、學習的導師
學生對於精通專業、學識淵博的教師格外尊敬。班主任要爭取成為學科的佼佼者,主要的是能擔當起學生治學與成才的向導和顧問的角色。班主任應教會學生學海泛舟,養成獨立自學的良好習慣及智力品質,使他們學會分析、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爭取優良成績。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當班級的、小組的以及個人活動的輔導員,起參謀、顧問、指導作用。
三、紀律管理員
班主任承擔著監督、檢查,教育學生遵守紀律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禮儀規范的職責。執行紀律、規范要靠深入細致而又經常的正面教育,重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不斷提高學生遵守紀律、規范的自覺水平。要更多地靠道德教育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落實紀律、規范,形成傳統、風范,而不是簡單管束、消極限制,更不能搞情感凌辱和簡單精暴的「棍棒」紀律。
四、父母的形象
班主任扮演著使學生既感到親切、溫暖、關懷又嚴格要求的角色。學生常把老師看成家長,對老師甚至比對父母還尊敬。優秀班主任都應像父母那樣疼愛學生,關心他們的生活、營養、發育和衛生健康。但這決不是姑息縱容和溺愛,而應是理智的愛,是對學生負責的愛。
五、心理醫生
班主任應像心理醫生那樣和藹可親,細致入微地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應像心理醫生那樣奉行「非指導性原則」。在跟學生談心時班主任應擺脫「教育者」角色,深切關心地傾聽、平等交談,為學生提供情緒、思想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分析,調動他們自身內在的力量自我疏導、自教、自律、自強。為此,班主任必須熟悉心理學,學會綜合運用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及心理障礙,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六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藝術家
班主任是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一致、相配合的樞紐、橋梁。班主任要經常把學生帶到社會大課堂和大自然中去進行「活」的學習,到各行各業建設者的身邊感受時代的脈搏,了解改革開放,了解我國的國際關系與對外經濟、科技、文化交往,開闊眼界。要主動依靠社會、社區、學生家長及廣播、電視、報刊等資源,幫助學生學習古今中外的燦爛文化和先進科技,力求使學生置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真實環境,貼近國際范圍的新技術革命挑戰要引導學生把學習跟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聯系起來。班主任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把教育科學送到每個學生的家庭,為家庭教育的科學化多做實事。
七、維權代言人
班主任承擔著保護學生,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神聖責任。班主任要樹立監督、執行《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自覺意識。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學法、知法,進行守法教育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要主動地向社會上一切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人和事作斗爭,充當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代言人的角色。
八、學生的榜樣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社會公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學生的社會性學習,首先是通過模仿教師進行的。班主任跟學生朝夕相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應當做在前頭,班主任就是學習的模範、遵紀守法的模範、道德修養的模範、開拓進取的模範。

B. 基礎教育理論內容是什麼

1。改革課程目標過分注重傳承知識的傾向。2、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3、改革課程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知識的傾向。4、改革忽視非正規教育的傾向。5、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傾向。6、改革教材脫離學生經驗,難以滿足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需要的傾向。7、改革課程評價過分偏重知識記憶,強調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的傾向。8、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00--2005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設計、實驗和調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新課程體系。
二、課程結構的改革
新的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應是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體現綜合性,逐步實現從學科走向領域,從分科走向綜合。
課程結構的設計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體現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合理設定學科或領域的門類及其課時比例,實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差異,不同學校的特點尤其是學生的個別差異,體現選擇性。
九年一貫整體設置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構建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在綜合科學技術和自然、社會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育內容進行更新,構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課程,減少課程門類,擴大自學、實踐的時間與空間。
改革和重建分科課程,加強教育內容的綜合性、軟化學科邊緣,加強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在知識技能和方法上的聯系。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為主。一、二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體育與健康、藝術6門課;小學三至六年級擬設思想品德、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數學、社會、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8門課。
三、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
制訂義務教育階階標準的原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准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為每個適齡少年兒童提供的基礎的教育,其課程應面向每一個學生,其標准應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課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課程應具有發展性,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要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為學生自主、多樣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利於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

C. 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的「五實」是指什麼

「五實」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五個實」:

(1)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對學生來說至少要學到東西再進一步鍛煉了能力進而發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不是圖熱鬧的課。

(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一是對面上來說對全班多少學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沒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發。

(4)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要淡化公開課多上研討課。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5)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在執教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綉腿實實在在地付出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總之一堂好課教師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一種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進步以愉悅滿意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寬容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以興奮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中自主學習。

D. 新基礎教育普查階段,教師怎樣扭轉自己的課堂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呢?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做到能進行單機教學和網路教學. 2.教育信息化應該指向課程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來說,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運用合適的教學軟體進行課程開發,對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改革現有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課程整合就是將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應用到課程中,使課堂教學從傳統的教科書、講義、粉筆和黑板中解脫出來,對教師而言,則是走向現代教學的開端.但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也並非輕而易舉.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手段,還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本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教師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難以預料的問題和困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積累,想方設法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經常上網搜尋信息或閱讀有關紙質媒體、電視媒體、電子讀物,對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從一般人不易察覺之處發現那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斷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另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得的信息,如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撰寫課件腳本,同時能從實際出發,考慮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體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要能經常根據獲取的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經常處於「否定之否定」的狀態,對於特別適合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的課程內容,要及時納入到課件製作的范圍,並盡可能地製作成相關的課件用於教學,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終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培養. 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教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信息社會的人才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賴以生活、學習的基本能力,是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是實現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教育信息化應將每一位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信息化社會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選擇信息、利用信息,就會有被信息淹沒的危險.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養. 在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的傳統接受式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是有相當距離的.要扭轉這種局面,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並教會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知識,主動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E. 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1)教學模式、課程方案改革;(2)科目課程改革;(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4)教學管理體制(學分制)改革;(5)產學研合作。

F. 新基礎教育下教師怎樣實現自我轉型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呢?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

G. 實現初中教學育人價值的幾點做法

如何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要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習慣;要養成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要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習慣。如何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注重學習基礎(興趣)的培養;教師要教會學生建立「錯、典型題集」,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教師要教會學生問問題,敢問問題,從問題中發現不足,從不足中落實基礎。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是數學新課程標准對數學教育提出的要求。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就不能無視這種差異,而應因人定標、因材施教。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教育觀下,我們必須認清應試教育下存在的問題,不是填鴨式教學,不是被動式學習,而是學生主動去動手、探索、實踐、獲得知識過程。初中數學知識固有的特點:初一知識點多、初二難點多、初三考點多。而農村初中學生由於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比如學校的教育、家庭的環境等影響,普遍表現出學習習慣較差,並且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本文就如何培養農村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和如何打好基礎,談一談個人幾年來在農村中學數學教學一線的做法和體會。希望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境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一、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我國古代就有對習慣的研究。《新三字徑》中的第一句話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意思是說,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近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

1、要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習慣。農村中學學生水平不一、紀律差,課堂應組織學生專心地參與到教學環境過程,不分神、不做小動作、不做一切與課堂無關事情,專心聽講,專心思考,隨著課堂教學步驟走。聽課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學會聽課對初中生學習尤為重要。在聽課方法上要特別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1)聽清每節課的要求;(2)聽明白知識引入及其形成過程;(3)聽懂每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老師對重、難點的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難點要在聽課中弄明白;(4)聽懂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5)聽課後要做好小結。當然,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滿堂灌」,掌握講授新知識的最佳時間,使學生聽後有效,達到聽課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沒有發動起來,在思維方法上,應使學生注意:(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2)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膽提出問題,「打破沙鍋問到底」;(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內容,會「思」才會「學」。

「記」是指學生做課堂筆記。初中生一般不會合理地做課堂筆記,通常是老師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把「抄」代替了「記」,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同學筆記雖全,但收效甚微。因此:(1)記筆記要服從聽課,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疑點、記解題方法和思路。(3)記小結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記」是為了「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這一主要環節達到較好的境界。

2、要養成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有的學生作業字跡潦草、做題馬虎、錯誤率高;有的學生作業不規范、格式不按要求;有的學生對作業不及時的訂正,沒有反思的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是指有利於學生發展的作業習慣。因此要求學生在數學作業方面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①養成規范作業的習慣:做到專心、細致、字跡清楚,做錯能及時、認真訂正。作業不拖拉,及時交作業但不單純為趕作業。

②養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能讓學生學會自選作業、自編作業,在綜合性和研究性作業中又能合理分工,團結協作。

③養成學生對作業反思的習慣:通過對作業的反思,能夠及時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查漏補缺。

H. 如何把 「新基礎教育」 融進課堂

如何把 「新基礎教育」 融進課堂
新基礎教育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新基礎教育有四個「還給」,其中之一是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和活力。」那麼,如何運用「新基礎教育」理念上好每一堂課呢?

一、定準目標,注重靈活變通。首先教師要備好課,帶著很強的「教案意識」走進課堂。教師要對自己本堂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找准自己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即「教什麼」比「學什麼」更重要。其次考慮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如果老師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師生學習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感,學生一節課下來就會無所得或者所得甚少。

二、精講多練,注重實效。「新基礎教育」理念注重扎實、有效率、有價值的課堂,這就需要教師明白什麼情況下少講?什麼情況下多講?少講:學生本來就會的;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完全有能力獲取並掌握的;與本課學習目標無關的,或關系不大的。多講:學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學生感興趣,又與本課學習目標緊密相關的;學生缺少解決學習問題和思考問題方法的等。

三、小組合作,注重生成。「新基礎教育」評課注重學生的精彩和生成,不注重老師的精彩,課堂觀察重在學生有什麼變化?什麼收獲?是否游離在課堂之外?因此「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往往會呈現小組合作,重心下移的教學方式。但小組合作往往容易流於形式,這就需要教師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辯論和小組討論,使課堂教學保持有效的互動,既重「形」又重「神」,既重「外」又重「內」,既重「動口」又重「動手」,更重讓學生動「腦」、動「心」、動「情」。

新基礎教育要求盡量用原班級或實驗班上課,反對借班上課,反對「假課」,搞形式熱鬧的課堂,注重課堂中的動態生長,讓教育還原為本色教育,就是尊重、實踐教育規律。

I. 新基礎教育和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區別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抄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