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的教育內容
① 斯巴達的教育任務是什麼
在斯巴達,9000戶斯巴達奴隸主統治著250000奴隸,此外還有30000左右的皮里阿西人,由於奴隸不堪忍受長期非人的統治,因而經常逃跑或發生起義暴動;由於斯巴達的地理環境易攻難守,它與鄰國的關系長期不和,經常面臨他國軍事侵略的威脅。在這樣嚴酷的現實面前,斯巴達的奴隸主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不得不對內殘酷地鎮壓奴隸的起義暴動,對外抵禦他國的軍事侵略。
在斯巴達,幾乎所有重大的事務都是由國家操辦和直接管理的,教育當然也不例外。為了維護斯巴達人的國家權利和社會政治制度,統治階級對教育非常重視,「國家追求的直接目標在把斯巴達人培養成戰土,培養成堅強的、受過鍛煉的、未來的奴隸主。斯巴達的一切教育也都服從於這個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所有的斯巴達人從小就要接受軍事教育訓練,為保衛國家的安全服務。
在斯巴達,生下來身體發育正常、無疾病或缺陷的嬰兒才能被允許存活下來,由孩子的母親或保姆負責照顧到年滿7歲為止。男孩子要被送到國家的教育機關,常年在那裡接受軍事體育訓練,直到18歲為止。
為了適應未來殘酷戰爭的需要,兒童和少年要把白天絕大部分的時間用於從事軍事體育訓練,練習角力、作戰游戲和球賽;他們在夜間要經常參加捕殺奴隸的實習活動,以訓練他們的膽量和實際能力;為了使未來的戰士養成超人的忍耐力,教育者讓兒童在接受教育訓練的過程中經常面臨各種艱難遭遇,忍受飢渴、寒冷和痛楚的折磨。
② 斯巴達教育的內容有何特點
斯巴達的統抄治者重視對未來襲戰士的軍事體育訓練,也重視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則嚴重忽視,讀、寫、算都沒有列入學校的必修科目,許多學生在學校學習到18歲,但仍然目不識丁。學生在學校里也要學習音樂和舞蹈,但他們學習這些東西的目的是為了鼓舞勇氣和培養嚴明的紀律。
③ 斯巴達人的文化教育
斯巴達人輕視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會寫命令和便條就可以了。斯巴達人要求他們的子弟語言簡明,直截了當,從小養成沉默寡言的習慣。他們的說話就像軍事口令一樣。有一次,一個國王威脅斯巴達國王,要斯巴達聽從他的命令,否則把斯巴達夷為平地,斯巴達國王的回答是:「請!」這種簡潔的回答後來被稱做斯巴達式的回答。同樣,斯巴達人輕視文學藝術、自然科學。斯巴達城裡,幾乎看不到一座宏偉的建築物,斯巴達人也沒有製作出一件精緻的藝術品傳到後世。斯巴達人實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只有在打仗時才擁有無限的權力,一個國王充任統帥,一個國王留守國內。平時,一切重大問題都由30個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決定。有5個執政官協助國王處理政務。一切有關城邦的重大事務,均由長老會議作出決定。然而,名義上還要由公民大會通過,方可有效。
斯巴達在長期的對外戰爭中,不斷加劇對希洛人的壓迫和剝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舉行起義。約公元前640年,希洛人發動長達十幾年的武裝起義。公元前464年,斯巴達境內的希洛人再次起義。他們英勇頑強,直逼斯巴達城下,堅持了長達10年的斗爭。斯巴達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給了起義軍自由。斯巴達的統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公元前4世紀中葉以後,斯巴達一天天走向衰亡。
④ 什麼是斯巴達式教育
在古希臘時代的斯巴達城邦,斯巴達人的孩子出生後首先由部族長老進行體檢,體弱者棄之山谷;體健者留下,並由部族統一撫養教育,過集體生活,每日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和意志品質磨練,以保持部族的強大戰鬥力.
⑤ 什麼是斯巴達式的教育
在斯巴達,教育是國家事業,完全由國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實用性的國家導向的軍事教育,教育成為斯巴達治國和維持統治的主要工具。
其教育目的:訓練良好的公民,培養合格的軍人。
其教育制度:斯巴達實行嚴格的體格檢查制度,由長老代表國家檢查新生兒的體質情況。只有健康的新生兒才被允許撫養。兒童7歲前,在家中接受母親或保姆的養育和照管,受國家監督;7-18歲,進入國家的教育機構,即軍營接受教育;18-20歲,進入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青年軍事訓練團開始接受正規軍訓;20歲,公民子弟開始接受實戰訓練,開始服兵役;30歲,正式獲得公民資格,有參加民眾大會的權利。可任官職,任需參戰和軍訓;60歲,免除兵役。
其教育內容:1、忍耐勞苦訓練2、軍事體育訓練----以「五項競技」為主要內容3、道德教育,通過神話、傳說、祭祀等,訓練絕對服從精神。
雅典的教育則是一種身心統一的和諧發展的教育。追求身體美與心靈美的結合。反對專業和職業化的訓練。同時,雅典人還認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公民對國家的職責。
其教育目的:培養身心和諧,既美且善的公民
其教育內容:7歲之前實行家庭教育;7歲後進入文法或音樂學校,接受讀寫算和音樂舞蹈教育;到13歲左右,一方面繼續文法學校或音樂學校學習,另一方面進入體操學校,接受體育訓練;到15-16歲,大多數公民子弟不繼續學習,開始工作。少數貴族子弟進入國立體育館,接受體育、智育和審美教育。18-20歲,青年進入青年軍事訓練團接受軍事訓練;到20歲,授予公民稱號。雅典婦女地位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達教育只重視軍事體育訓練,輕視知識學術。這種片面的以國家目的為教育目的的教育嚴重阻礙了斯巴達人的才能發展。但其教育實踐中的國家導向性和實用性、專業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種重要的發展方向。
而雅典教育對理性主義的重視,對身心和諧發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對自由教育的強調也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卻與斯巴達教育形成鮮明對比
⑥ 什麼叫做斯巴達式教育
斯巴達教育
培養武士的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的教育以培養兇悍的軍士著稱於世。
斯巴達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建立的古希臘奴隸制最大城邦國之一,位
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異邦的侵襲,斯巴達把每
個城邦變成了一個大軍營,每一個斯巴達人都將通過長期嚴格的軍事體育
訓練而成為士兵。
斯巴達人在嬰兒時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驗,父母用烈酒為他擦洗,然後
還要讓長老檢查他們的體質是否健康。凡是經受不住考驗或被長老認為是
虛弱的就被拋在棄嬰場。七歲的男孩進入國家的教練所,從此他們就要經
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煉,以形成堅韌、勇猛、凶頑、殘暴、機警和服從的品
質。訓練的主要形式是格鬥。天剛發白,身著破爛長襯衣、骨瘦如柴的孩
子們便開始在圍著圓柱的競技場上搏鬥。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傷口流著
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軟。被打倒的如果能夠不顧一切,頑強抵抗,堅持到
底,也被認為是強者。而哀叫和討饒則被認為是莫大恥辱。在一旁指導的
隊長和老人千方百計地挑動孩子把訓練變成你死我活的廝殺。
還有一種方法,是專門考驗兒童忍耐力的。任何一個兒童每年都必須
經受一次嚴厲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緊牙關,面無懼色的人才成為合格者。
訓練所里的生活制度非常地嚴酷,孩子們一年四季光頭赤足,只穿一件單
衣,白天吃的是不足以飽腹的飯菜,晚上睡的是粗糙的蘆席墊。能忍受或
能採取搶盜方式謀生者都會受到獎勵。除了軍事體育訓練之外,音樂和舞
蹈也是斯巴達人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敬神尚武的情操,舞
蹈可以訓練和協調身體活動的節奏。還要經常接受奴隸主的道德教育,文
化知識不被重視。
18歲的青年將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青年軍訓團至少要組織一次軍
事「演習」,即在夜間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包圍、毆打和肆意殘殺奴隸,
以鍛煉性格和本領。20歲以後的青年要常年戍邊習武,30歲時才能結
束教育和訓練,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和公民。
斯巴達對女子也採取同樣的軍事和體育訓練方式,如競走、擲鐵餅、
投標槍、格鬥等等。對女子來說,這樣的訓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因
為身體強壯的女子結婚後才能生育出健壯的孩子。因此,斯巴達的婦女也
具有堅毅的性格。有位斯巴達的母親在兒子即將出征的時候,送給他一個
盾牌,叮囑道:「拿住它,否則就躺在上面!」鼓勵兒子英勇作戰,決不
要貪生怕死。
⑦ 斯巴達的教育有何特點
(1)鮮明的階級性。強調受教育是斯巴達人的特權,而奴隸則無權利接受教育。
(2)國家對教育高度重視,並建立公共的教育機構對所有的斯巴達兒童和少年(包括女子)進行嚴格的教育。
(3)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軍事體育訓練,並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
(4)忽視對年輕一代的智育,造成他們身心的片面發展。
(5)斯巴達由於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和軍事體育訓練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因而為保衛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勇敢無畏的戰士。但斯巴達的統治者對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根本不重視對青少年文化知識的教育,結果培養的人素質不高,「斯巴達人性格中保守、狹隘、孤傲的性格,甚至達到無知的程度」。
⑧ 什麼是斯巴達式教育
斯巴達教育
培養武士的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的教育以培養兇悍的軍士著稱於世。
斯巴達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建立的古希臘奴隸制最大城邦國之一,位
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異邦的侵襲,斯巴達把每
個城邦變成了一個大軍營,每一個斯巴達人都將通過長期嚴格的軍事體育
訓練而成為士兵。
斯巴達人在嬰兒時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驗,父母用烈酒為他擦洗,然後
還要讓長老檢查他們的體質是否健康。凡是經受不住考驗或被長老認為是
虛弱的就被拋在棄嬰場。七歲的男孩進入國家的教練所,從此他們就要經
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煉,以形成堅韌、勇猛、凶頑、殘暴、機警和服從的品
質。訓練的主要形式是格鬥。天剛發白,身著破爛長襯衣、骨瘦如柴的孩
子們便開始在圍著圓柱的競技場上搏鬥。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傷口流著
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軟。被打倒的如果能夠不顧一切,頑強抵抗,堅持到
底,也被認為是強者。而哀叫和討饒則被認為是莫大恥辱。在一旁指導的
隊長和老人千方百計地挑動孩子把訓練變成你死我活的廝殺。
還有一種方法,是專門考驗兒童忍耐力的。任何一個兒童每年都必須
經受一次嚴厲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緊牙關,面無懼色的人才成為合格者。
訓練所里的生活制度非常地嚴酷,孩子們一年四季光頭赤足,只穿一件單
衣,白天吃的是不足以飽腹的飯菜,晚上睡的是粗糙的蘆席墊。能忍受或
能採取搶盜方式謀生者都會受到獎勵。除了軍事體育訓練之外,音樂和舞
蹈也是斯巴達人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敬神尚武的情操,舞
蹈可以訓練和協調身體活動的節奏。還要經常接受奴隸主的道德教育,文
化知識不被重視。
18歲的青年將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青年軍訓團至少要組織一次軍
事「演習」,即在夜間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包圍、毆打和肆意殘殺奴隸,
以鍛煉性格和本領。20歲以後的青年要常年戍邊習武,30歲時才能結
束教育和訓練,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和公民。
斯巴達對女子也採取同樣的軍事和體育訓練方式,如競走、擲鐵餅、
投標槍、格鬥等等。對女子來說,這樣的訓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因
為身體強壯的女子結婚後才能生育出健壯的孩子。因此,斯巴達的婦女也
具有堅毅的性格。有位斯巴達的母親在兒子即將出征的時候,送給他一個
盾牌,叮囑道:「拿住它,否則就躺在上面!」鼓勵兒子英勇作戰,決不
要貪生怕死。
⑨ 斯巴達教育內容以五技()的軍事教育為主
古希臘羅馬在奴隸社會時期分為斯巴達教育(教育內容單一,以軍事訓練為主,有斗拳,擊劍,角力,格鬥,競走……)和雅典教育。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又分為騎士教育和教會教育,其中,騎士教育需要學習騎士七技(騎馬,下棋,游泳,擊劍,打獵,投槍,吟詩),教會教育分為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數,幾何,天文,音樂),並稱為七藝。
其餘的我也不了解了,希望可以幫助你。
⑩ 斯巴達兒童是怎麼教育的
所有男性公民都是終生服兵役,當時沒有職業軍隊,為兵農一體化。只要發生戰回爭,所有男性公民答都需參戰。為保衛政權的穩定,斯巴達教育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教育目的是為了把奴隸主貴族子弟培養、訓練成為體格強壯,受過嚴酷軍事體育鍛煉的武士。斯巴達把教育看成是國家的事情,教育全部由國家組織、管理和控制。兒童屬國家所有,7歲前由父母代替國家撫養。從7歲起被送入國家的教育機構,直到18歲,接受嚴酷的軍事訓練和道德灌輸,使他們養成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以及勇敢、順從、愛國等品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為賽跑、跳躍、擲鐵餅、投標槍、角力五項競技,此外還包括肉搏術、騎馬、游泳、音樂與舞蹈等等。18歲的青年被送到士官團接受專門的軍事訓練直到20歲,30歲正式獲得公民資格。值得注意的是,斯巴達重視女子教育,女孩同樣要接受體操和軍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