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感官教育
① 感官教育有哪些主要目的
蒙台梭利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比較和判斷能力,讓其感受性更加敏捷和准確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對事物的注意往往是被動的,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點所引起的。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的持續注意時間很短,並且是年齡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就越短。另外,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無關事物的干擾,注意的對象也都是比較明顯的,即隱蔽的、細微的物體他們並不會注意到。
比較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於寶寶日後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的潛在能力遵循遞減規律。比如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寶寶,如果一出生就對其進行理想的教育和開發,那麼其將來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果從5歲開始訓練,其可能成為只具有80分能力的人;從10歲開始訓練,則可能成為只有60分能力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注意力、比較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作為寶寶將來重要的能力素養,也需要從小進行培養——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此。
在蒙台梭利看來,寶寶的感覺往往很敏銳,因此是感官教育的「黃金期」。一旦錯過,不僅難以彌補,而且其整個精神發展也會受到損傷。感官是心靈的窗戶,對智力發展更是起著頭等重要的作用。通過感覺訓練,會讓寶寶對事物的印象更加純正和清晰。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這本身也是一種智能以及文化的學習,是寶寶智力發展的第一步。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感官教育能夠及時發現影響寶寶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從而也有助於家長和教育者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幫助寶寶進行矯治和改善,讓寶寶能夠更加敏捷、准確、精練地感受各種事物,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比較能力和判斷能力。
② 感官教育的自我教育原則有哪些意義
感官教育的自我教育原則:寶寶自我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華,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寶寶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自我教育原則也就理所當然成了蒙氏感官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
蒙台梭利提倡寶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進行學習,使寶寶在感覺訓練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去進行自由選擇、獨立操作、自我校正,並努力把握自己和環境。
比如,她所設計的教具中設有專門的錯誤檢驗系統,使寶寶在操作過程中能根據教具的暗示進行自我教育,同時她還通過限制感官教育指導者的活動去增強寶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蒙台梭利進行感官教育主要採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教具材料的順序,並用每一種教具分別訓練寶寶的一種特殊的感覺,通過有針對性的、分步驟的反復練習,使寶寶增強對物體的特殊性能的感受能力,學會識別接觸到的變換著的物體,增進寶寶的各種感知能力。
③ 什麼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特梭瑞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成為她的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專門論述感官教育訓練、運動訓練與智力發展以及感官教育與紀律教育、知識、技能的培養的關系和密切的聯系。她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確、精練。在蒙特梭瑞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各種感覺特別敏感,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如過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後不僅難以彌補,而且還會使其整個精神發展受到損傷,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官教育顯得至為重要。同時她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再者,她還認為,人的智力高低與教育有較大關系,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並及時採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
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視覺訓練在於幫助幼兒提高度量的視知覺,鑒別大小、高低、粗細、長短、形狀、顏色及不同的幾何形體;觸覺練習則是幫助幼兒辨別物體是光滑還是粗糙,辨別溫度的冷熱,辨別物體的輕重、大小、厚薄;聽覺訓練是要使幼兒習慣於區分聲音的差別,使他們在聽聲的訓練中不僅能夠分辨音色、音高,還能培養初步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嗅覺和味覺的訓練則是注重提高幼兒嗅覺和味覺的靈敏度。蒙特梭瑞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感官訓練,使幼兒成為更加敏銳的觀察者,促進和發展他們一般感受的能力,並且使他們的各種感受處於更令人滿意的准備狀態,以完成諸如閱讀、書寫等復雜的動作,也為將來進行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她認為,感覺教育的實施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並且她提倡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進行學習,使幼兒在感官訓練中通過自己的興趣去進行自由的選擇、獨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環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設有專門的錯誤控制系統,使兒童在操作過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進行「自我教育」。
④ 蒙特梭利所提出的"感官教育理念"是用在孩子出生後的嗎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義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士,繼福祿貝爾後又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創辦了舉世聞名的「兒童之家」。她撰寫的幼兒教育理論著作已經被翻譯成為37國文字,對現代兒童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兒童觀從發展的觀點出發,蒙特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發育的有機體和發展著的心靈;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幼兒處在不斷生長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內部的自然發展。在這個連續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在蒙特梭利看來,幼兒身體內含有生氣勃勃的沖動力。正是這種本能的自發沖動,賦予他積極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斷發展。一是主導本能,這種本能對於處在生命初創時期的嬰兒提供指導和保護,甚至決定物種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這是人的基本特徵。幼兒正是通過不斷的工作在進行創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滿足,並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類更新,又能完善人類的環境。
在心理方面,幼兒心理發展既有一定的進程,又有隱藏的特點。蒙特梭利認為,幼兒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因為每一嬰兒都有一個創造本能,一種積極的潛力,能依靠他的環境,構築一個精神世界,所以,幼兒不僅作為一種肉體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每個幼兒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沒,各有自己的創造性的精神。
在蒙特梭利看來,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會出現各種「敏感期」。她說:「正是這種敏感期,使兒童用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去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對每樣事情都易學會,對一切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發展正是建立在幼兒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從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直持續到四歲。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物體的本身。
2.細節的敏感期幼兒在2-3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細節上。這表明幼兒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兒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
3.協調性敏感期這是在幼兒發展中最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幼兒通過個人的努力學會走路,並逐漸取得平衡和獲得穩健的步伐。應該在2到3歲時出現。
4.觸覺敏感期幼兒會朝著外界的物體伸出小手。這個動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兒自我進入外部世界之中。這正是通過手的活動,幼兒才能發展自我,發展自己的心靈。
5.語言的敏感期 2個月左右幼兒就開始吸收語言,他所獲得的語言是他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當他說第一句話時,並不需要為他准備任何特殊的東西。在蒙特梭利看來,語言能力的獲得和運用,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外部表現之一。
蒙特梭利強調指出,應該注意幼兒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的發展之間的密切的關系。她說:「如果心理的壓抑會影響新陳代謝,並因此降低了一個人的活力的話,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富有刺激的一種心理體驗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並因而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⑤ 評價蒙台梭利感官的教育論
感官教育來被視為蒙台梭利教育源體系的基礎,其原因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必須依賴感官的操作練習。本書從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內容出發,以感官教具作為發展的媒介,分為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五種感覺的教育,有系統地開始,使幼兒自我教育,而並非依賴教師的能力。蒙台梭利關於感官教育的意義及應注意的問題:
蒙台梭利把感覺教育的意義歸結為四個方面:
第一,促進兒童感覺機能的發展;
第二,幫助兒童獲取各個方面的正確認識;『
第三,養成兒童集中注意的習慣;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台梭利在論述感覺教育問題時,還特別指出了進行感覺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1.1.1應該重視視、聽、觸覺的訓練
蒙台梭利的感覺教育在重視所感覺器官訓練的基礎上特別重視視、聽、觸覺的訓練,而且把觸覺的訓練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來,對兒童觸摸能力的訓練不僅可以為他們小肌肉動作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讓兒童親自動手,可以促進他們的思維,並使其活動中得到最初的發展。
⑥ 蒙氏中感官教育三要素在教具中的體現
蒙氏是蒙氏。感官教育屬於感統,兩個雖然都屬於早教範疇,但是重點都不一樣,不要回相信國內那些說的蒙氏感答統。都是商家騙錢的招數。蒙氏和感統應該獨立開來。國內所謂的蒙氏感統,都是商家想出來收錢的課程而已,這種一般都是不懂教育的商人胡亂組合的一個課程。
⑦ 感官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則有哪些意義
感官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則:關注個體的全面和諧發展,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論的基本理念之一,此理念強調每個寶寶都富有個性,因此應當按照其個性去發展。正是因為如此,她也一直大力倡導家長和教育者要發現每個寶寶的特點,並根據和利用其獨特性對寶寶進行教育。可以這么理解,個體差異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論中最為關鍵的部分。
蒙氏感官教育指出,感官教育應該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單獨進行,因人施教。另外,在由感覺導入概念的方法上,蒙台梭利還結合了知覺與語言,就是採用塞根的三階段「名稱聯系」。在獲得對物體的正確認識之後,把所接受到的刺激物體與名稱結合在一起,這樣對寶寶來說是非常有趣的。
所以,家長和教育者在對寶寶進行感官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則——這與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⑧ 簡述蒙台梭利關於兒童發展觀和感官教育的基本觀點
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重視感官教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1、幼兒正處於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內;2、感覺對智力發容展具有頭等重要性;3、與他早期從事特殊教育時所形成基本信念有關,即「智力低下與其說是醫療問題,不如說是教育問題」。
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訓練。針對人的感官設計了種教具,其特點是:1、教具根據其用途分為不同的種類;2、每種教具各訓練一種特殊的感覺;3、教具能控制兒童犯使用不當的錯誤。
蒙台梭利兒童發展觀
(一)兒童心理發展與遺傳、環境的關系
兒童的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兒童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的規律發展起來的。
環境是生命現象中的第二因素,它能改變人,包括助長和抑制。
環境對人的智力、心理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絕不可忽視。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具體特點
第一,具有獨特的心理胚胎期。第二,心理具有吸引力。
第三,發展具有敏感期。第四,發展具有階段性。
第一階段,0~6歲;第二階段,6~12歲;第三階段,12~18歲。
⑨ 感官教育理念和感覺統合理論的異同
感官教育數屬於感覺統合的。是包含關系,感覺統合是視、聽、嗅、觸、關節、肌肉、前庭等的整個系統;感官教育是針對視、聽、嗅、觸等的感覺器官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理念是一個教育機構的辦學宗旨;理論是一幫專家通過前期的不斷試驗得出的事實總結。同樣是感統訓練,機構不同理念就不同;理論是得到大家都認可的有事實依據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