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教育的人都能發表自己的
㈠ 名人們說過與教育規律有關的話
有了真正的方法,還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它。
——(英)狄德羅
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
——(法)羅曼·羅蘭
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知識本身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英)培根
一個人的知識如果只限於學校學習到的那一些,這個人的知識必然是十分貧乏的。
——於光遠
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
——(法)盧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意思是:作為教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造成很深的影響。一個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話語、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體罰和譏笑、冷漠會對學生造成生理和心理傷害。 學生的聰明才智不敢發揮,我們的教育便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如果沒有立德樹人的仁心、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沒有有教無類的公心,那麼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溫度、缺乏責任心的。
(2)如果說過教育的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居於領導學生認識的地位;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對象,其認識和發展必須在不同程度上服從於教師的領導;學生作為教學認識的主體,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必須取決於其積極主動的認識。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
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揚教育民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應成為我國師生關系的特徵,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其次,提高教師素質,綜合利用多種教育手段。
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有靈活的教育機智,善於處理各種偶發事件和教育過程中的其它問題。教師對學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嚴格要求,面向全體,又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既適時適度,又持之以恆,既重視學習,又注意品德、體質的發展。
㈢ 列舉出教育學家說過的關於啟發式教育的名言
1..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2.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
3.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慾,哪裡便沒有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4.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 還必須在他身上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 即創造學習的誘因。——贊科夫
5.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張載
6.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斯賓塞
7.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 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斯賓塞
8.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陶行知
9.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陶行知
10.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魏書生
㈣ 現代著名教育家都說過什麼關於教育的話
1、 教育是立國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7、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民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8、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
9、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10、鄉村師范之主旨在造就農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
11、活的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穀。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衛。他要叫鄉村變為西天樂園,村民都變為快樂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
13、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14、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補。污即洗。勞即謙。亂即理。債即還。病即醫。過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復。帳即記。
㈤ 教育家說過,你認為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怎樣的人,他就能成為怎樣的人
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家長,家長總是把孩子的時間裝在自己的口袋裡,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結果令孩子失去了自己支配時間的能力,減負贏得的時間又白白浪費掉了。作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成為有用的人。有時我也在想:什麼是有用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呢?前日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觸。文章說真正有用的人,是那些有理想、有知識、有體力的人,是懂得終身學習的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21世紀飛速發展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宣言》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說明,教會孩子學習,教會孩子終身學習是一個被全人類所關注的問題。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有創造力、勤於開拓的人。不會學習,就掌握不了新的知識,也就不會有創造的能力。孩子只有從小學會獨立學習,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具有自己支配時間的能力,長大才能夠獨立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3000年前一個古希臘教育家就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讓孩子學會學習,並不是讓他們一定要做出什麼經天緯地的事跡,而是要讓孩子懂得,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學習都是他們體現價值、創造成績的必要准備。「行行出狀元」,只要努力學習,都能夠創造出優異的成績。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大學無疑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但也並非說只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學校教育是基礎,盡管十分重要,但畢竟不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所以我們家長能夠做的,並不是僅僅讓孩子頭腦中裝得滿滿的就行,而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熱愛學習,終身熱愛學習的習慣。怎樣做到這一點呢?一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學習中出現問題,家長不要馬上告訴其解決辦法或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自己查閱資料,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感受成功的快樂,品嘗學習的樂趣;二是開闊孩子的視野。節假日,帶他們出去參觀、旅遊或會見有學問的人,讓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也便於開拓他們的思路;三是鼓勵孩子多動手實踐。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夠陪孩子一輩子,不能幫孩子一輩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留給孩子金錢、住房、汽車等財富,不如教給孩子一個學習的好習慣,只有學習,才能夠讓孩子受益一生。
㈥ 孔子說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有的人可以教育有的人不可以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各因其才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書章句集注》
後朱熹有對孔子評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於此,好似孔子一個因材施教的故事。
還有宰予晝寢「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㈦ 孟德斯鳩說過:「我們接受三種教育,一種來自父母,一種來自教師,另一種來自社會,第三種教育和前兩種教
兒時,父母是我們不成熟心靈的保護傘,他們把種種黑暗擋住,而告訴我們許多美麗的童話,有王子公主,有英雄美女。上學後,教師是我們獲得系統性認知的構建者,他們棄糟粕取精華,教給我們科學、藝術和哲學,教給我們愛因斯坦、孟德斯鳩。
社會的教育呢?與前兩者相反,無處不體現著殘酷之美。
當我們長大成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滿懷憧憬的社會新人,一趟這潭渾水時,社會把我們美好的夢想逐個擊破。它告訴我們骯臟的現實,有官商勾結,有冷眼旁觀,有許多已建立和將成形的潛規則。當我們被一堵堵厚重的牆壁碰得頭破血流後,我們才逐漸摸索出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估算出夢想與現實的落差。這便體現出社會教育的殘酷之美--在受傷流淚後,找准自己的定位。挫折和失敗豐滿了我們的羽翼,它教會了我們怎樣搭好自己的人生舞台,怎樣增添生活的華彩,怎樣在隱忍痛苦中醞釀出彩色的芬芳。
最近幾十年的政治和經濟的沖突已把上個世紀人們沒有想到的危險帶到了我們的眼前,事情似乎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心靈邪惡的一面被放大後的影子,社會殘酷地向我們揭示人的劣根性。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明白高尚品德對於我們的重要性。由此體現的社會教育的殘酷之美可概括為:一個人如果不承認對客觀真理和知識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終極目標,他將不會受到尊重。
社會日趨復雜及其自身結構的多元性,使得年輕一代越來越早地陷入迷惑而不停地追問與思考,發現自己只是孤寂地生活著。其實,苦難也罷,甜蜜也罷,都來自外界,而堅毅卻來自內部,來自一個人自身的努力,這驅使我們聯合眾多局部的力量,去平衡這個不平等的世界,讓這個世界的秩序更為合理,更有公信力。更能讓每個個體,包括動植物,獲得益處。所以,社會用自身的缺陷與不足來教育人們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所以,縱使它曾經殘酷地破壞了我們的烏托邦藍圖,但這一殘酷又用它自身的另類美消彌了傷疤,描繪出更為合理的社會模式圖。
因此,雖然社會的教育與父母和教師的教育背道而弛,但它們殊途同歸,引領我們成為有思想有內涵的人所以,不要懷疑社會教育的殘酷美,它是命運給予我們的不偏不倚的愛。
㈧ 哪位名人說過: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的名言名句,急 急 急!
法國教育家盧駿曾經說過:自信心對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跡
㈨ 有沒有被父母說過:我覺得我教育的很失敗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
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准。
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准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准,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准。
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一個班裡有4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餘的3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
所以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第一名也確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後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有什麼好當的。
當最後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後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
當然這種觀點不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學會怎麼鼓勵孩子。這次考倒數第一,下次我會鼓勵他考倒數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我會鼓勵他考30分。千萬不要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告訴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
你這么說,有的孩子當然會拚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麼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的,那我以後就無所謂了,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記清楚,絕對不能讓孩子吃住你,絕對不能要什麼給什麼。
比如說這個孩子愛吃麥當勞,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孩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麥當勞,然後再把孩子的分數一點一點加上去。比如說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要對孩子說,60分已經不錯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裡的同學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進步,你明天要比今天進步,這個孩子的分數在潛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點,你都要鼓勵他。
當分數考得更低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㈩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如果你不明白什麼是教育 而你又把別人老師給你的教育忘了 這時你就要自己反省一下 按語就是這個反省的過程中自己在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