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怎樣把中西教育結合

怎樣把中西教育結合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00:33

⑴ 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 ,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 ,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 ,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 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西方家長「鼓勵創新」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 ,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⑵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首先,從地理環境方面,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環境所賦予他的種種性。同樣,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也必然對一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個國家的領土普遍都不是很大,並且緊緊相依,四周又有諸多的海域.國土面積不大,意味著他們的能源就會想到貧乏。但隨時代的發展,國內的能源匱乏,影響到了自身的發展。正是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他們的資源狀況,決定他們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擴性特點.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就顯得內斂許多。

其次,從社會生活層面講,西方由於受到希伯萊文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往後的生活當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隨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階段,還一度對整個西方起到壟斷作用,教會的勢力之強已達到主宰國家運行的地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在文藝復興以後,它們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對近現當代的西方的發展可以說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從文化精神講,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好親兄弟一般,當然就不會用心去加以研究對待了,從而也就沒有科學精神的誕生,早期中國的科學發明,只是基於實用的目的,並沒有把所發現的東西,提煉成知識,做系統的研究.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本有的發明成了別人利用後發展的工具

⑶ 結合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就如何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談一下你的看法

教育之爭,從理論轉向行動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違背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中國傳統教育模式。
服從權威,服從標准答案而抹殺個人獨立思考能力 ,扼殺人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是一種愚民教育。海量作業和各種輔導班,抹殺個人興趣,壓榨人的天賦潛能,最終尚失科學或者人文興趣,只剩下被娛樂。是一種娛民教育。以工業化生產模式製作人,嚴重否定了個體差異,違背因材施教原則。
基礎知識應該有個度,而且需要包含動手實驗和社會實踐部分。不是缺什麼就開什麼課。為什麼社會有那麼多指責90後道德問題,因為沒有實踐教育嘛。沒有組織遊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植樹環保教育,沒有武術行義教育,沒有參觀庭審的法律教育, 書本上的行為只停留在歷史的時空或者電視機的那一頭。與其讓小學生去背什麼勤勞勇敢,規章制度,不如讓他們觀察家長是否垃圾分類,工作生活情況,是否醉駕。。。這樣也可以引導社會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准,還能學些什麼。中國大部分的學生,從第一堂課起,就關心的是考什麼,而不是學什麼,做什麼,可以怎麼用。
中國的高考場前流行一句話:這次考完的東西我一輩子都不用了,但是就是這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可能就決定我的一輩子。
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不應該反思嗎?難道就要讓他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在中國的一代代上重演?
學以致用!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當和能當科學家的,不是所有的學科在現在的難度和題海狀態下都適合每一個人。人本身就是不同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把本就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領域,讓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成為成功的人。而不是用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的題目難度對人進行重新區分,然後用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層層的社會分工。尤其在這樣一個神化「高考」的宣傳背景下,這已經不是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
這樣的方式,產出的人可以勉強滿足中國以前的經濟發展需要,但是,現在已經不滿足了。一方面,中國缺乏中高級技術工人,和各方面的研究人才。一方面,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或者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和教育相互制約關系我在另一篇文章會進行闡述)。中高級技工是國家經濟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人才儲備和供應,中國經濟也正處在這樣一個將要轉型而且不得不轉的時期。科研方面我沒進入那個層次我真的也不好說太過了。就舉一個對比數字:錢老1929年上的大學,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與他同期的也在50年代陸陸續續回國。換句話說,他們那批人從29年上大學到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35年。而中國77年恢復高考,78年恢復留學生派遣,從1977年到2012年,也是35年了,中國大飛機發動機技術還是沒能突破。面對這兩大現實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正視教育問題了,而不是再用那些用了幾十年的理由來迴避困難。
國家在戰略調整上,顯然也認識到了問題,並且放在了重要的戰略位置。所以,國家提出卓越工程師計劃;所以,溫總理說「中國應該有50%的人進入職業教育」;所以,中國從2010年制訂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後,各省市、各大學開始進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嘗試。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況,無論是北京,上海,山東,還是安徽,江蘇,四川等省,基本上還是換湯不換葯。或者說這些措施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案。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對教育改革認識上的三大誤區。
第一,我們進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對和取消高考。有很多人聽到教育改革,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認為就是回到文革時代,認為就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了,認為就完蛋了。所謂的「高考改變命運」已經被神化,被當做教條了。改變命運的本質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改變就業,尤其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靠腦力勞動來相對輕松的養活一家。這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體逐漸轉向中產階級的過程。但是,今天的80後有多少真正覺得自己改變命運了,達到了理想的生活狀態,過著身心愉悅的生活,對工作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感激?現在恰恰出現了一種普遍性的子承父業的局面。對精英階層來說,這是必然的,但是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恐怕違背了初衷。
既然是改變就業,那就不應該只有考試這一種途徑。在一些普通工作領域,就業與職業直接掛鉤,職業與職業教育就應該直接對口。但是現在很多中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幾乎成了中國教育教出來的問題少年的收容所。而社會對高考的崇拜也加劇了職業教育的嚴重滯後甚至倒退。我想很多現在在普通的中層幹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專培養出來的,而現在的職校反而在這個層次上不是主力了,這就是教育的倒退。對於低收入群體,改變命運其實最現實的就是進入中產階級,這也是國家階級結構走向穩定的重要步驟。而現在的學校普遍宣傳的好好考試,陞官發財的思想於個人來說是不現實的,於教育來說是不科學的。所以給職業教育換血,發展職業教育應是改革中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國企帶頭,民企跟進,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實踐,實習教學為核心的職業技術學校。德國這樣以製造業聞名的國家,在高中階段有38%的人進入職校,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也應該至少有45%進入良好的職校。
第二,對西方的學習了解不應該是全民英語教育。我們的專家教授們總說,我們比西方落後,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要讀西方原典,我們要留學深造,這些我都不反對。我只說兩點,一,一個學科的樹形發展永遠是建立在質疑和創新的基礎上,當我們必須得讀原典而不敢對翻譯的教科書挑錯的時候,那麼且不說西方人都還沒找到一種絕對完美的理論體系,學得再多學得亦不過是一種對權威的維護和繼承,在尚失了質疑能力的時候也失去了創新精神。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外國學生的研究只用把時間花在他的專業上,而中國學生需要同時在專業和英語上,別人是專業天賦+努力研究。我們必須是專業天賦+語言天賦+雙倍時間。盡管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但不可否認,中國有這樣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學霸們就是這樣的典範。但精英畢竟是少數。所以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中國重點院校裡面最後走到這一步的恐怕不到10萬,且不說他們即使全部留在國內也還遠遠不夠創新發展。中國每年1700多萬進入小學的孩子,最終要把英語作為一生的職業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的人也不會超過5%。德國和芬蘭的孩子在15歲至18歲的時候基本就能確定自己的職業取向,並樹立起高尚的職業理想。而中國這個時候的大多數孩子卻要去學自己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這不是走彎路了么。即便是錢學森,錢鍾書這些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科學和精神財富的大師也不是從幼兒園開始,連漢語都說不清的時候就開始學英語的吧。
這時候很多人說,學英語對大多數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那我們這里就需要對了解做一個程度劃分了,他們的歷史哲學,風土人情,文化價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們的教育。我們的記錄片,還有翻譯的他們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這些都屬於了解,如果你覺得不夠,你還要去讀翻譯他們的作品,這是比較深入的了解。如果還不夠,你要去讀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對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了解,這是研究。通過原典甚至西方的報紙,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結論出來,這是研究成果。如果得不出,那白研究了,最後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沒讀過原著的人,其實什麼貢獻也沒做出。為什麼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團互訪之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現在卻是相反的結果。這是因為雙方都只看到了學生知識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識的浪費。就是現在的國際權威教育評比機構,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站在西方的教育觀上,只需要考察學生知識的得到,卻忘了中國教育除了知識的得到,還有知識的浪費。就高中所學,中國學生的確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實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國學生的知識浪費也是世界第一。沒有太多知識浪費的就是剛才說的那極少數的學霸精英了。當一代人都普遍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再指著某個人了,必須反思整個教育體系,英語對大眾來說就是知識浪費首當其沖的學科。
而且,有一點我們必須警惕,當我們對一門外語的重視已經超過對母語的重視時,我們就走上了文化被征服的道路。語言,始終是承載一個國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只有立足在中華文化的精髓上,找到靈魂的歸屬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懷面對世界文化,大聲說出:「拿來!」才可能真正培養出學貫中西的大師。
第三,我們的改革核心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變,需要新的教材和老師。老師不是說要更換,而是要對不足的領域增加,對已有的進行再培訓。任何職業都應該是終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尤其如此。不能只依靠教師用書和教輔資料。每一個教師都應當是教材的編寫人,他們是知識傳授的直接行為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引導學生的自主理解,他們的教學方式,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一種意識和知識的傳輸過程。老師不需要想辦法的去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教科書的權威,應該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獨特的興趣領域和天賦所在,最終讓每個人真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提出無數老師也解答不了的問題,那也可以引導他們去自己思考。對知識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數進行統一標準的區分,而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然後在15-18歲我稱之為定向教育的階段,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劃分,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區別教授,應該從職業逆推教材內容,通過減少知識浪費的手段增加實際知識獲得。最終讓每個人樹立起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同時擁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歸屬感。這樣,教育才算成功。
很多擔憂中國教育的專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內容,並且也從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學手段。但是這里還是三個問題,一個是剛才說到的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地位不對等。第二是這些專家教授由於長期的學術研究而很難放棄權威的術語,放低姿態的與中小學生平等探討問題,或者說與中小學老師探討。讓他們這么做也是強人所難,畢竟大家都忙,認知高度也不一樣。所以我才呼籲,與我一樣關注教育的半吊子書生來進行實踐,來嘗試編寫教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第三,這些專家出身於985,211這類高校,包括他們的學生,都往往站在他們的精英需要來進行改革,我剛才已經說過,對於那些學霸精英來說,他們知識的浪費程度低,所以他們很多都還覺得自己高中的東西非常有用。這樣一種「推己及人」的方式顯然是要出問題的。因為人與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讓別人都按照你的方式來,最終選出來的是本就跟你一類的人,而跟你不一樣的人卻成為了這條道路的陪葬品。知識分為兩類,一種是某種領域內的,這種知識接受程度不同選拔的是不同程度的專業人才,一種是如道德禮儀,社會常識,科學常識,人文常識這樣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並且用來對待生活的。我們這些半吊子書生在第一類上肯定還不行,那麼就應該在第二類上探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從國家角度而言,教育首先是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公民,然後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人才。從個人角度出發,教育首先是培養一個人格,心理,身體健康的人,然後是擁有謀生技能的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我把教育改革的方向歸納為「四新」——新型學校,新型教師,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方式。前兩點是教育體制改革,屬於客觀決定條件。對於這個,我相信國家是有決心的,中國是可以做得到的。要給這個新的體制補充內涵就是後兩點,教學內容改革。也就是新教材的編寫和與之結合的新式教學方法。
我們所有立志教育改革的人現在就把重點放在四新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為四新做出貢獻。新的學校這個外在物質條件可能大部分人都還沒有能力,那我們就先把內涵豐富起來,從少數精英推廣到普通大眾。新的教材編寫,這是巨大工程,也是我們自我提升修養的過程。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可以借鑒現有的改革研究,歷史的教學方法和國外的教育理念,但永遠只做參考,不去照搬,任何問題都讓我們在這條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解決。再好的教授所教的再好的內容,都不是我們的,只有我們需要的,我們能用的,能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實際幫助的才是最好的。2013年,我們的工作就從這里開始。
我希望最終所有的學校、老師、家長都能對孩子們說一句話:
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是立志教育改革的人,請加入我們進284898026

⑷ 如何在國際教育教學中踐行中西融合

方面開設專門抄文化理解課程。襲通過美國價值課程的設置,通過這些顯性課程的設置,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文化他的理解的基礎。這些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在進行全面國際課程學習當中,有了理念上的轉變,包括文化深度理解上的提升,對他們是非常具有幫助的。

⑸ 國內有中西方教育結合的教育機構嗎

彼岸森林國際教育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結合,在不同方面孩子都體驗著中西方優秀的資源和價值觀的融會貫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擴展視野,形成自身的價值觀。​

⑹ 怎樣結合中西文化去教育孩子

欣賞教育:欣賞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一個孩子最可人之處不是在於他的聰明活潑,而是在於他的自信,有了自信心,做什麼都有種動力去挑戰,平時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聲表揚,都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他沒做了一件事情或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我們都會獎給他一句「你真棒」並傳遞一個欣賞的眼神,愛孩子就必須懂得欣賞孩子的道理,激勵和表揚的效果遠遠勝於斥責和打罵的效果。推薦你搜.索「合璧兒」,裡面很多中西合璧育兒教育的內容

⑺ 中西方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差異

在中國,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被當成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過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在中國,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們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闖一闖時,父母往往會加以阻止「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們了是不是……」,他們習慣於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來,讓孩子照著所安排好的計劃行事。「你應該考哪所大學,學習什麼專業,畢業後去哪裡留學或是工作……」這些孩子都要聽父母的。而在西方很多國家,孩子在年滿18周歲甚至更小就離開家,學會獨立生活,他們不喜歡伸手向父母要錢,而是靠自己去掙。對比這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國的孩子可以說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鍛煉自己的機會,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獨立生活與克服困難的能力遠遠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種現象,中國的父母普遍存在這樣的一種觀念:「因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須聽我的。」很少有父母真的與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幫忙做事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西方,父母讓孩子幫忙做事時總會對他們說聲「謝謝」。當父母帶孩子去參加活動時,中國的父母習慣於讓孩子自己去玩。當大人們在談話時,孩子不允許插嘴,中國的父母會對他們的孩子說:「大人談事,你一個小孩子插什麼嘴。」可是在西方,你會經常看到小孩們夾在大人堆里,時常問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問題,他們的父母非但沒有呵斥他們,反而耐心的為他們做解答。孩子與父母們談話沒有一點孰長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必然不一樣。中方的父母可曾想過,當孩子撅著嘴走開時,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西方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與父母平起平坐,他們之間是朋友關系,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沒有隔閡,而中國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殺了,久而久之,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就會對此類事情表現的冷漠,而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個性的形成。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為好奇,孩子才會不斷地去思考、去鑽研,繼而去發明創造。中國父母的這種做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學會循規蹈矩地做事,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不敢嘗試新的事物,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將來發展嗎?中國父母常常教訓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許,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西方的父母習慣於放縱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而且還常常鼓勵孩子去做他們認為是對的事。在美國,父母經常在餐桌前對小孩說:「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不行呢?」的確,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不行。可是中國孩子的父母剝奪了孩子「試」的權利,他們太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從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這合適嗎?
家庭是第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內心,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嘗試,樹立不畏艱難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我認為中國的父母應該拋棄那些傳統觀念,向西方的父母學習。

二、學校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應試教育,雖然目前推行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可是我認為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質教育在中國很難推行。這來自於多方面的原因:
1、學校不能推行素質教育。
學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學校的生死存亡,關繫到學校的聲譽和教師的工資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學校不擇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線人數。一旦推行素質教育,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教學質量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對學校的競爭十分不利。當其他學校還在實行應試教育,而只有幾所學校在那裡大搞素質教育時,其結果在短時期內必然是素質教育的學校比不上應試教育的學校。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湯溪中學在2001年實行教學改革,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開設了許多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興趣的確是得到了發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們的高考成績是湯中近5年來最差的一次。於是乎,學校領導重新改革,變素質教育為傳統的教育,結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也由原來的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上升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2、家長不歡迎素質教育。
在家長眼裡分數高就是好學生,不管你在學校做了什麼,只要考試考的好,你照樣是個好學生。若推行素質教育,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少了,他們一定會很著急,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埋頭苦讀才能取得好成績,今後才能有出息,素質教育只會使孩子的心變野。這里我同樣有一個例子:在2001年湯中推行素質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長找到學校,說自從素質教育以來,他們的孩子回家不在拚命做作業了,這樣一來,成績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們還是不要改革了。
3、學生在短時期內無法適應素質教育
從上學的那天起,學生就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地學,沒有的老師的安排,真的給他們自由安排的時間,他們反倒不適應了。就這一點本人有著深切的體會。
既然推行素質教育困難重重,那我們還要不要繼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那種「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弊端。
《成長》的作者凌志軍在與網友的交談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微軟總部有一千多名中國人,但很少有人進入管理層,問其原因,微軟公司負責人說,中國人在那裡是非常好的工程師,但他們很少會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對老闆說「不」,沒有想像力,開會不發言。不是說中國人不善於表現自己,而是在於中國人太習慣於按照別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見和創造,他們不適合進入管理層。
沒有想像力,缺乏主見和創造,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上可稱得上是最棒的,這一點可從國際中小學奧賽上得知。但是為什麼中國本土至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為什麼楊振寧、李政道是在國外的環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的教育體制。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過程中,分數第一、排名、死記硬背、考試制度、試卷的設置等種種做法都在抑制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生只求會做題目,考試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問「為什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傳授給學生解題的方法,而不去教你「為什麼」,學生不問,教師不講,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考試,正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試考不好,老師批評,家長訓斥,所有這些,只會讓學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經懂得了問題的原因。許多西方人是這樣評價中國的學生的:「中國人想像力差,模仿能力很強。」我感到不服氣,如果中國人沒有想像力,那四大發明又是誰創造的呢?同時我也感到悲哀,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想像力,當西方老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時,我們卻在死記硬背標准答案。我們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創造力卻萎縮了。
中國的課堂更有紀律,也更能培養學生的毅力,這對於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輝煌成就更有優勢。但是,對於許多理科知識的學習,它更多的學習方式也是背誦。我記得初中時,老師經常說:「這種題目的解題思路都是一樣的,你只要記牢了就保准不會錯。」而西方的教育更靈活,有啟發性,它先教你「為什麼」,然後讓你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秩序也不如中國的,他們上課可以隨便走動,可以吃東西,只要不影響到其他的人,而這在我們的課堂上是絕對不允許的。西方這種「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規矩,近乎亂了套,但它卻極大地留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人不是天生沒有想像力,而是我們的這種應試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因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標准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還是以標准答案為准,這樣我們就盡量往與標准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題,或是把答案記住,下次就一定不會錯。其實,衡量素質高低的並不只有學習,能力也不僅僅來源於課本。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的弊端就在於:培養出的學生高分低能,素質低下,一切以書本上說的為准,限制了我們想像力和創造力,基礎教育很難適應高等教育的要求。應試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也慢慢體現了出來。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牢固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大膽創造的精神,基礎知識差一點還可以補,可是想像力和創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培養。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較落後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學生們太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於跟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差異。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們高等教育的條件、經費上的不如人家。其實真正的差異在於教育體制。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學生經過中考、高考的層層選拔才能進入大學。可是一到大學後,由於缺乏以前的競爭機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學一樣好好學習,混個文憑的人不在少數,結果四年過去了,真正的東西沒學到多少。而在西方許多國家,他們的大學是寬進嚴出,只要能夠支付得起大學的費用,誰都可以上大學,但在大學里充滿了競爭,經過一次次的篩選、淘汰,最後留下的學生才能順利畢業。這樣一來,中西方大學的畢業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張代表你學歷高低的文憑,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是好事。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畢業生人數增多,畢業生所具有的能力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就業競爭更加激烈。畢業生缺乏適應社會需要的真正本領,走上工作崗位後,一切都得從頭學,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

三、社會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環境太缺少嘗試的機會。在中國,一旦你失敗了就很難有機會「再來一次」。人們過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擁有的經驗,一位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試問:「經驗是否是與生俱來的呢?」不給新人一個機會,那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經驗,這樣一來,有經驗的人老了死了,而沒經驗的人還是沒經驗,這樣社會還能保證繼續向前發展嗎?西方的社會提供給了人們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對於家庭背景和經驗也比較淡化,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會上層,而在中國,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開始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態自然也不同,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敗,更不敢去嘗試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會挑戰的勇氣,缺乏創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目前的境況是:人們狂熱地追求學歷,把學習與今後的工作聯系在一起,不注重實用主義。孩子從一進學校就被鼓勵要刻苦學習,導致競爭激烈,負擔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處於一種緊張之中,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發展」的理念,他們的基礎教育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不會在孩子應有的課余時間里還讓他們去上鋼琴課、圍棋課等等。的確,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更好的學會創造。
縱觀中西方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諸多不如意的地方。當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們的也同樣存在許多弊端。在此,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於「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優點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發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為此,我認為中西方的教育負責人能夠增進了解,加強溝通,能夠早日找到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⑻ 中西方教育的互相學習之處

相同之處就是對孩子的愛。

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國外家庭教育,這里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們的著眼點是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和自身鍛煉。一個良好的習慣,往往會讓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也許我們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天性和才能。以下文章適合正在尋覓家庭教育方法的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家長乾脆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濕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美國父母教孩子做家務,每周一次貼出要乾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流干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乾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在家裡孩子們很少有家庭作業,沒有父母關於學習的喋喋不休,他們注重的是讓孩子能整天輕輕鬆鬆,做游戲、玩玩具,在玩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德國人以為兩代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總結的教育孩子四十條,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思維,可作為中國父母的家庭教育參考。

1、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實地回答。
2、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問題和看法。
3、豎一個陳列架,讓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間里或者桌上很亂而責罵他,只要這與他的創作活動有關。
5、給孩子一個房間或房間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用不著再表現自己。
7、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幫孩子制定他的個人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方法。
9、帶孩子到他感興趣的地方去玩。
10、幫助孩子修改他的作業。
11、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長養成合理的 行為習慣並留心使孩子學著去做。
13、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14、允許孩子參加計劃家務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讓孩子干自己喜愛的事情。
16、教孩子與各種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為孩子讀點東西。
18、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
19、鼓勵孩子編故事,去幻想。
20、認真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時間和孩子單獨在一起。
22、不用辱罵來懲治孩子。
23、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而戲弄他。
24、表揚孩子會背詩、講故事和唱歌曲。
25、讓孩子獨立去思考問題。
26、詳細制定實驗計劃,幫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許孩子玩各種廢棄物。
28、 鼓勵孩子發現問題,隨後解決這些問題。
29、 在孩子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誠的表揚孩子。
31、誠實的評價自己對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長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33、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
34、幫助孩子成為有個性的人。
35、幫助孩子尋找值得注意的電視節目。
36、發揮孩子積極認識自己才乾的能力。
37、不對孩子的失敗表示瞧不起,並對孩子說:「我也不會干這個。」
38、鼓勵孩子盡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
40、讓孩子獨立完成他所從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會有積極的結果。

在歐美國家中流傳著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兒歌》,現將歌詞抄錄如下,供參考: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
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贊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
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贊成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
友受中成長的孩子能感受到關懷。

⑼ 怎樣結合運用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

這個很簡單
中國的教育就是學的越難越好.而美國的教育是學的東西淺,但廣
來美國讀書的中國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理科
你可以運用中國的理科,來達到sat的數學的滿分,這樣就可以彌補一些英語上的缺失
但中國確實是應試教育,美國嘛,就是每天都有考試,讓你每天都會有壓力
還有就是美國教育就是你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他並不會逼你去學你不想學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融匯貫通這兩個教育上的優點,我們可以在中國讓自己隨時都有要考試的壓力感(因為在美國高中的考試占的比列很大.)並讓自己平時的測試,作業就達到a的水品,這樣考試自然也就是a了
在美國你可以讓自己在理科上適當放鬆.但在中國缺失是單詞量就是需要平時的閱讀才可以,但在美國當文科生確實很難,如果你想做的話,你需要更多,更難的閱讀才可以,所以基本上來美國的都是理科生(他們有人開玩笑說,假如一個數學班都是亞洲人的話,那他們學的可以把老師趕走了)還有就是美國自己教育網站是很全很全的,也很詳細.所以在美國你必須要學會怎樣上這些要與網站和自己學校的官網,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在美國上學不會用這項資源,那你真的對美國教育極大的浪費.美國教育就是公開.公正.所以成績什麼你自己不說.父母也會自己看見的
所以兩個國家的教育還是可以貫通的,但本質上的就需要自己的適應了
所以兩個國家的缺點是可以用各自的優點來彌補的...(但美國自己的網站下載的東西不是免費的,所以可以上中文網站去下載)
還有就是美國高中是有自己的導師的...這資源也是要用的

⑽ 中西教育如何完美合璧

不論老師講的是選擇題還是填空題,都當解答題來記。 尤其注意的是,老師講的每一種方法,都要把每一個步驟都寫清楚。這樣三年或者兩年下來,你們會發現,這本筆記是你到了高三最大的財富。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