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六藝教育的弊端
㈠ 西周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西周的「禮」教,主要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操作技能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是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西周有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駕車。"書"指寫字,"數"指算術。
㈡ 西周六藝教育內容對後世產生的重要影響
禮、樂、射、copy御、書、數,到漢代以後,人們也把經孔子整理過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稱為「六藝」,有人把西周時的「六藝」稱為「舊六藝」,而把孔子的「六藝」稱為「新六藝」。
在儒家傳統禮教中,「六藝」:禮、樂、書、數、御、射,對規范社會、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響。「六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內容。它雖是高品位的文化創造,亦能在民間廣泛流行,形成了由文化精英引導,黎民百姓直接參與的歷史局面(需要說明的是:在封建社會中,由於勞動人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為了適應這樣一個狀況,這些「高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以世俗化的面貌和形式去擴展自己的影響,爭取更大的受眾面。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擁有大量的非物質及口頭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㈢ 西周的六藝是當時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嗎
是的
西周的六藝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也授六藝,但此六藝即儒學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藝現代解釋,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
㈣ 西周六藝教育主要學習什麼
六藝中的射御是培養武土的教育,西周禮法中規定士子要習「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學「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射御教育不僅僅是一種體力或技藝的練習,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內心志向的培養。在射御二教中,以射最受重視,在西周銘文中屢有王室貴族子弟在辟雍、學宮習射的記載。如:周康王時的《麥尊》:「若日竭,在壁,王乘於舟為大豐,王射大奔禽。」穆王時的《靜嗣》:「王命靜嗣射學宮……射於大池。」射藝的高下常作為士子被獎勵、提升的標准,諸侯貢士也要經過射禮的考核,以定優劣。六藝中的書數是有關讀寫算的知識教育。書是識字教育,分作「六書」: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數是數術知識教育,分為九數: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數術教育具有明顯的實用實效特徵,並放置於小學講授,因而稱為「小藝」,是學習禮樂的基礎;射御在大學階段學習,故而稱作「大藝」,也是修習禮樂的必要准備;禮樂之教,則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學問,是學為人君、治理天下所必備的修養,故稱為「大道」、「大德」,而射御書數雖不可少,卻畢竟是「器」,所謂「君子大道不器」,中國古代教育重德輕技的傳統大抵發源於此。
㈤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學在官府」
「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民間無學術,也就無學校教育可言,只有廣義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教育,而此類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西周的政治體制是領主貴族制度,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襲領地,政府的官職也多是世襲的,史稱「世卿世祿」。在這種體制下,培養統治階級治國人才的學校教育,其對象必然以貴族子弟為主,即所謂「國子」,他們的教育自然由官方來安排。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官師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負行政職責,也有教學的任務。比如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負責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禮樂官,同時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國學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如祭祀、鄉射、獻俘等活動都在國學進行。各級鄉學也是地方舉行鄉飲酒禮、鄉射禮、士人議政、養老尊賢活動的場所。政事活動本身也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參與政事的過程中接受各種教育。
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二、西周學校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西周學校系統可參見下表: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可見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六藝」教育傳統對後世封建社會的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官學的衰弱與私學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學開始興起。
造成官學衰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天下動亂。
官學衰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舊有的教育失去了價值。
官學教育的衰廢,反映了「學在官府」的舊教育體制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私學產生的原因、一是學術的擴散與下移、二是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
私學的興起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沖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首倡「有教無類」,並在私學中付諸實踐,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為學術的廣泛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其次,私學是專門的教育場所,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官學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私學的教師以具有知識技能的賢士為師,開始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職業。教師可以自由講學,學生也可以自由擇師,私學當時已有競爭出現,相傳連孔子的私學也曾經歷「三盈三虛」。
其三,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在教育內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藝」范圍,各家各派可以自由傳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觀點和新的知識、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學可以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而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求學為動力基礎,辦學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
其四,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私學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商鞅、韓非等,而且還出現了如《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商君書》、《韓非子》等記載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學》、《學記》等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
總之,私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歷史性的大變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學依靠自由辦學、自由就學、自由講學、自由競爭來發展教育事業,不僅符合歷史潮流,也開辟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
四、養士與稷下學宮
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實力和謀略是致勝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強實力和採取正確策略的關鍵。當時各國有眼光的統治者都大開招賢納士之門。早期的齊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後來的商鞅、孫臏、吳起、蘇秦、張儀,都是由「士」出身的顯赫一時的權臣。
養士之風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進一步繁榮。養士的公室或私門,都像是一所私學或一些私學的集合體,而影響巨大的當屬齊國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建於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它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憑借國家的財力、物力養士,綿延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幾乎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稷下學宮雖系齊國官辦,但它實際上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咨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游學,也有集團游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復習均有嚴格規定。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西周六藝教育中佔有核心的地位的是什麼
西周國學教育內容以禮樂為中心,附以射、御、書、數。
禮教是有關政治、宗法、人版倫道德規范禮儀等權方面的知識教育。禮是西周立國的准繩,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禮記·經解》謂「禮之於正國」,猶如衡之於輕重,繩墨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圓,所以禮的教育在西周六藝教育中佔有核心的地位。西周的禮教除了規范祭神祭祖等宗教觀念和禮節之外,還在於灌輸尊卑上下的等級觀念和宗法王觀念,以強化西周王權的政治地位。西周國學教禮包括吉、凶、軍、賓、嘉五個方面,文獻記載中的鄉學有冠、婚、喪、祭、饗、相見等「六禮」。禮教在國學中由師氏主掌,鄉學中由大司徒主掌。
㈦ 西周時期六藝教育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周公禮樂制copy度為西周時期的大學教育指明了方向,西周時期大學以「禮、樂」為核心,建立起了古代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古典教育官學體系,形成了包含有「射、御、書、數」在內的完整的六藝教育。
西周時期的六藝教育,與後來的孔子整理和傳授的6部古籍《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這「六經」有很大關聯。
從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6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中,可以看到六經與六藝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由此可見西周時期六藝教育對後世的影響。
㈧ 西周六藝教育的內容和特徵
西周六藝教育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分五禮(吉、凶、賓、軍、嘉);樂分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鑊、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數有九數。
西周六藝教育特徵:學在官府。
㈨ 西周六藝教育的內容和特徵
六藝詩書,禮樂射,御。詩是指士大夫會做像詩經里雅頌一樣的詩詞歌賦。書是指,士大夫的書法他們要寫出一筆好字。禮是指禮法等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禮儀和法則。樂是指音樂方面的才能。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駕車
㈩ 評價西周的六藝教學
禮、樂、射、御抄、書、數,到漢代以後,人們也把經孔子整理過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稱為「六藝」,有人把西周時的「六藝」稱為「舊六藝」,而把孔子的「六藝」稱為「新六藝」.
在儒家傳統禮教中,「六藝」:禮、樂、書、數、御、射,對規范社會、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響.「六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內容.它雖是高品位的文化創造,亦能在民間廣泛流行,形成了由文化精英引導,黎民百姓直接參與的歷史局面(需要說明的是:在封建社會中,由於勞動人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為了適應這樣一個狀況,這些「高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以世俗化的面貌和形式去擴展自己的影響,爭取更大的受眾面.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擁有大量的非物質及口頭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