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時改革
Ⅰ 新課程改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製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9個地區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對各學科課程標准進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日前涵蓋中小學義務教育18門學科的國家課程標准研製完成,9月1日起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Ⅱ 中國教育什麼時候改革
只有政治體制率先改了,教育才改得動!
否則,校長辦公室桌子上那面黨旗依舊蓋在學術的文件夾上。
我不是胡說。這是體制決定的。
Ⅲ 中國教育什麼時候改革
中國教育制度是由基本國情決定的。
我國暫不發達,教育有嚴重的問題,人才大量流失
改革嘛
先得等一個或幾個有頭腦的領導人上台
還要有像魯迅那樣有批判精神的英雄
要等到中國領導人醒悟
還要等到中國教育的不良影響一一顯示出來
我估計至少要十幾年
(個人觀點,不可隨意侵犯版權)
Ⅳ 請問新教育改革是什麼時候
從1949年建國就開始了。
在建國以來的50多年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8次重大改革,歷次改革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全面考察這8次課程改革,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今後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課程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收回了教育主權,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各類教育問題進行了徹底的改造。1949年12月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這一方針具體規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驟和方向,對這一時期的課程母鍥鸕攪酥苯擁鬧傅甲饔茫?喲絲?劑宋夜?諞淮慰緯談母鎩?br> 這次改革是門自上而下進行的,實行對舊課程的改造,初步確立了我國中小學新課程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與統一教科書的「大一統」課程模式。具體過程如下:1950年8月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教學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並成立人民教育,承擔編寫國家統一教材的任務,於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學全國通用教材。1951年3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通過了《普通中學(各科)課程標准(草案)》和中學規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學的教學計劃必須全國統一,課程科目和每科教學內容必須定出統一的標准。同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重新規定了中小學的學制,規定小學實行五年一貫製取消初高兩級分段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分初高兩級,各三年。根據學制的要求,1952年3月頒發了小學和中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個全面規范中小學課程的文件。這一時期的課改呈現的特點是:強調中央集權,全國統一,致使課程結構單一,只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注意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來考慮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方面,注意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模仿前蘇聯的痕跡明顯,某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實際。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課程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一五」計劃,教育勢必緊跟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動。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後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
1953年12月,政務院頒布《關於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後幾年內小學教育應在整頓鞏固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小學工作和學習應由門統一領導布置。1954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明確指出:「為提高教育質量,中央應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中學教育的目的,……有計劃地修訂中學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並為教師編輯一套教學指導用書,這是目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這兩個文件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和依據。根據教學計劃,於1956年頒發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一套比較齊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修訂草案)。
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於1956年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且「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這一輪課程改革也於1957年初結束。這一時期的課改存在的問題是: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但模仿前蘇聯的痕跡仍很深;課程變動過於頻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學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學計劃執行;部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三)1957—1963年的第三次課程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泰民安。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浪潮,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7—1958年的調整。在新方針指導下,於1957年6月調整了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於1958年3月頒發了1958— 193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對中學課程作了調整和變動,加強知識教學與勞動教學相結合及完成中學肩負的「雙基」任務。
第二階段:課程改革大躍進。上一階段的調整,隨著1958年9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的發布而毀於一旦。指示指出:必須積極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大革命很快進入高潮。從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學校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實行勤工儉學,興起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群眾運動,其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是: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具體表現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學適當縮短學制年限的要求,趕編了第三套全國通用教材,把原來12年學完的內容壓縮到10年完成,供試驗10年制的學校選用;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各地開始自編教材;勞動時間大量增加,正常教學秩序受到沖擊;設置甲乙類中學,甲類教學計劃要求較高,設置最高限度的科目,乙類教學計劃要求低,設置最低限度的科目。
第三階段: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面對 1958年「教育大革命」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危害,從1961年開始,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為指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頒發了《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對中小學課程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做了必要的調整;編寫了第四套全國通用教材,供 12年制學校選用,但因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過。
這一時期的課改出現了新的動向:重視學科與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設置選修課;實行了國定製與審定製相結合的教科書制度;重視地方教材、鄉土教材的編寫。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課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雖然基本扭轉了課程編寫和實施中的混亂局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些地區反映教材內容深、分量重、教材難等。1964年初,毛澤東發表了關於中小學教育的「春節講話」,提出學制、課程、教學方法都要改,3月又針對當時學生學習壓力過重批示「課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7月發出了《關於調整和精簡中小學課程的通知》,接著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使1961年調整以來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東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進入混亂狀態,全國沒有了統一的教育方針,沒有了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的只是各地自編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會、革命構成了全部的課程。
(五)1978—1980年的第五次課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召開了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充分的醞釀,以1978年1月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為起點,開始了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小學學制十年,小學五年,中學五年。1978年頒布新修訂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原則性說明。第二,為配合教學計劃草案。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第三,重建人教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中編寫第五套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於1978年秋開始在全國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特別是這套教材清除了十年動亂時期出版的教材中的許多謬誤內容,改正了在政治與業務、理論與實踐等問題上的一些不適當的處理方法,注意到基礎知識的選擇,智力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其主要缺點是「深、難、重」。
(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課程改革
經過兩年的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課程發展已趨於正常化,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的競爭與國內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在1978—1980年間的具體實踐中,發現1978年頒布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已跟不上新形勢的要求,勢必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1981年根據鄧小平「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指示精神,頒發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並修訂頒發了五年制小學和中學教學計劃。根據新教學計劃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組織編寫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頒發了六年制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學計劃,在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勞動課程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對教學大綱也進行重新修訂,於1986年頒發了小學、初中各科教學大綱。
(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課程改革
經過第六次課程改革,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個別問題上,如普及義務教育、教育體制僵化等仍需進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拉開了第七次課程改革的序幕。
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為配合義務教育法的實施,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試行教學計劃》,之後進行了修改,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首次將「教學計劃」更名「課程計劃」,這個課程計劃將課程表分為「六三制」和「五四制」兩種,在課程表中將全部課程37-為兩大類:學科類和活動類,課程表中還留有空間讓地方安排課程。與此同時,國家教委組織編訂各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允許一些地區和單位按大綱初審稿編寫教材,在教材試驗的基礎上,對大綱做修改,形成了24個學科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試用),於1992年頒布。
由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初中課程已從原有的中學課程體系中分離出去,而且原教學計劃中高中的課程結構也不夠合理,一些學科的要求偏高,國家教委於1990年頒發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作為新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頒發前的過渡性教學計劃。其後,在實踐的基礎上,國家教委於1996年頒發了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相銜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稿)》。期間,由人教社負責全新編寫和修訂的第七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也於1988年秋開始使用。
這一時期的課改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在課程行政管理體制上開始打破「集權制」的絕對支配地位,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在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結構等方面大膽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敢於突破以往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禁區,如「個性發展」,「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內容在各地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八)1996至今第八次課程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並開始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有別於應試教育的課程。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了更好地解決前七次課程改革遺留的課程問題,為了順應世界課改的潮流,中國又開始了一場廣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課程系統改革。
2001年2月,批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原則,新課程於2001年 9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了實驗,2002年秋季實驗進一步擴大到330個市、縣。2004年秋季,在對實驗區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2005年,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這次改革不是對課程內容的簡單調整,不是新舊教材的替換,而是一次以課程為核心的波及整個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系統改革,是一場課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觀念與價值的轉變,涉及課程的理念、目標、方法、管理、評價等方面。這場改革仍在繼續,成敗與否有待實踐的檢驗。
Ⅳ 中國什麼時候進行教育改革
很難。首先我們國家的高層領導,執政人不深刻的理解到現在中國教育的危害和孩子們的壓力。他們只看到了去參觀,走訪時同學們滿面的笑容,卻不知那隻是他們的苦笑。哪個學生不是天天睡得比狗還晚?何況中國十三億人口,學生老師也有上億人,說改革就改革還是很難的,因為人太多地方太大很難統一,目前也沒有太適合中國的教育,所以21世紀想要教育改革有些無望。
Ⅵ 中國教育制度何時改革
其實中國教育在慢慢轉變,現在實行新高考政策就是很好的證明。的確,目前的狀況確實令人堪憂,我都不知道我的高三是怎麼熬過來的,歸根結底還是中國每年的考生太多了,如果每年全國只有五萬人參加高考,我想高考制服應該會取消,中小學12年絕對是輕松的,大學直接申請不用考了。
Ⅶ 中國什麼時候會改革教育
首先要知道 經驗和知識,實踐和學習的關系(學習的目的):
學問包括兩部分一是知識,二是經驗,經驗來源於實踐,知識來源於學習,而知識是經驗的總結
。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指導經驗積累,其服務對象就是經驗,而經驗積累是為了「用」。學以致用,學
而無用則費。沒有用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用到的或想用的知識才學得會,我們不會用到或不
想用的知識我們永遠都學不"會",記住了也會很快忘記。從學到用的過程就是經驗積累的過程。
然後是了解 「學、知(會)、用」的內涵和關系:
這里的「學」就是學習和實踐(讀萬卷書,你可以試一下。
Ⅷ 2018年教育改革什麼時候開始實行具體內容有哪些對於自考生有哪些改動的要求
自考明年將會有新的政策,有很多知名大學陸續會停止招生,比如北京大學明年開始將不再對外招生,所以建議盡快報考,早報考,早畢業。2018年自考作了相應的調整,自考將取消獨立辦班和小考,全部歸入社會大考,以前一年能有三到四次的考試機會,自考從2018年開始全部實行一年兩次統一考試,分別是四月和十月,相對的學生畢業時間也延長。
拓展資料
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對「教育改革」作過如下定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使是「以人為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嬰幼兒與少兒,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規律。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標明確、政策措施具體的教育改革項目完成備案程序,標志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啟動。此次專項改革包括10大試點任務:基礎教育有3項,分別是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探索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途徑;高等教育有3項,分別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和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另外4項是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機制。
Ⅸ 中國教育制度何時改革
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之歸結為老師的問題。
錢學森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可見,中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法、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
大學的教育方法、教學理念
大學普遍重課本知識講解,忽略實際技能傳授、特別是忽略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實際上許多大學教師根本不知道怎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基本都是學生把課上聽的、課本上寫的知識背會了,考試考過去了,就行了。
大學的管理者
大學也存在著不了解教育的外行人當大學校長的情況。
比如說,很多大學都喜歡在形象工程建設上投入大手筆,建高檔校園餐廳、高檔運動場館,有的連宿舍都蓋五星級的。
而教育質量、人才的培養上面至於應該怎麼提高,沒有幾個人知道,至於培養學術領域的大師級人才,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大學的辦學理念
大學普遍存在沒有自己的定位,教學同質化。大學應該實行學術上百家爭鳴,
本應該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如果大學都基本一個樣子,教學方法一樣、培養方式一樣、課程科目一樣、教科書一樣,
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創新型人才和各領域領軍人才。
基礎教育的問題
中學的教育方法
中學基本都是應試教育模式,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法。學生總是背、背、背,拿著課本背上面的東西,
然後就是考、考、考,把把背會的東西背著寫出來就行了。
中學的辦學思路
應試教育體制,以考試分數論英雄,學校也只能以升學率作為唯一評價的標准。所以學校也只能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
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創新能力、品德修養。
升學體制
這個升學制度,「百萬學生一考一刀切,一卷說了算」,所有的學校間都只為同一個目的,都陷入了「考、考、考」的惡性競爭態勢,
學生們幾乎天天晨起晚歸,晝習夜讀,終日做題海,埋頭故紙堆,
負擔繁重不堪。
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素質的、個性特長、情趣愛好在現行應試模式
下根本是無法培養起來的。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傑出創新型人才是需要多年的培養,並且在比較好的環境和氛圍中成長。
基礎教育如果是這樣那就很不利於創新人才,傑出頂尖人才的培養。
----------------------------------------------------
後續是,教育部搞了一個珠峰計劃,就是在大學挑選一些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送入國家重點大學學習。
但是問題是這只是表面膚淺的解決問題,而問題的實質還沒有任何改變。
要想培養出當今時代的傑出人才,必須要從破解應試教育弊症開始,再搞活大學教育,讓教育家辦學,激發創新,有活力的學術氛圍。
估計沒戲!!
Ⅹ 中國高等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改革的
最早是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改革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斷作出新的部署。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面向21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重大決策。經過10年努力,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後超過俄羅斯、印度、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200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2979萬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2%,比1998年增長14.4個百分點,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數達983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9.9%。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為主的新體制,擴建形成了一批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新的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創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與畢業生就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4號文件」和2005年發布的「1號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均為加強高校教學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生命線」的基本認識逐步確立。
2007年1月25日,一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媒體關注的目光。會議內容是國家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國內高教界稱之為「質量工程」。這是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重大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是直接針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採取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舉措。中央財政為此投入25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財政用於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一筆專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