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㈠ 什麼是家庭學前教育,它有何特點
家長應該怎樣做好孩子的學前教育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為什麼要重視培養習慣?
幼兒時期是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講明了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現在的一些家長非常看重學習成績,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視習慣的培養,這恐怕是我們現在一些家長最大的誤區。
(2)要培養孩子的什麼習慣?
1、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臟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2、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盡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3、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於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凈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痴。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學前班有許多的家長或爺爺、奶奶給孩子送午餐喂著孩子吃,這很不好,您連孩子吃飯的習慣都沒有培養,您還會培養孩子什麼習慣呢?
4、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們學校設置了門房,主要是為了給學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可是很多家長不能遵守門房的管理,沒有到下課的時間強行進入校園,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您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您自己都不能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怎麼能教育孩子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明年我們將不會讓一個非學校人員進入校園。
5、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
當然還有許多習慣,家長可以看一看幼兒教育的書籍,根據自己的孩子情況確定訓練內容。
(3)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的培養是從單個的行為訓練開始的。具體要求分三步:首先讓他會做,然後讓他堅持做,最後是一直做。
如:想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可以先讓他看掃地,然後告訴他怎樣掃,再讓他學著掃,學會以後,每天都想辦法安排他掃一次(既使地面不臟),每次掃完都激勵一番,不想掃時,就監督著讓他掃,一兩個星期過去了,他也就習慣了,他會認為掃地是他應該做的,只要讓他做,他不但會做,而且會做得很好。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
首先,要保護孩子自然流露的好奇心。對他們的提問、質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見給以支持和鼓勵,為孩子表現好奇心和滿足好奇心提供機會。
比如孩子們會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瞠目的傻問題,為什麼月亮晚上不睡覺?公雞為什麼不下蛋?男孩和女孩為什麼不上同一個廁所?……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家長不置可否,甚至取笑孩子,那麼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該提這些問題,否則會顯得自己很傻,慢慢的孩子會將這些「傻問題」都埋藏在心裡,為了不犯傻,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問題也憋著不問,這樣就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家長要用榜樣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家長要從自己做起,對周圍的事物自己首先要有極大的興趣,不要在孩子面前裝著無所不知的樣子,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要積極與孩子一起探究,這樣孩子會在家長的熏陶下對周圍的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還可以通過講科學家的故事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再次,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提問、追問等),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和孩子可以相互提問題,這樣可以迫使雙方去不斷地閱讀書籍,眼界不斷擴大,知識不斷豐富,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並從中獲得巨大的樂趣。
3、學會與孩子交流。
(1)理解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2)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3)學會擁抱,學會耳語。《父母必讀》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文章說: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4)學會傾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4、加強家 校聯系
家長是溝通學校、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梁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學校給予科學的指導。
(1)家長與老師的交流要及時、主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整天在學校,學校和老師對家長有什麼要求和意見,孩子回來說說就可以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和片面的。老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與每一位家長進行很好的交流。而學生自身的傳達作用是不到位的。因此,家長必須充分、切實地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重要性,經常及時、主動地和老師聯系,與孩子對話,以便一方面把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和對老師教育、教學的意見反饋給老師,同時配合老師,共同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2)誠懇虛心地聽取孩子的在校表現,中肯坦誠地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現。找老師交流情況,要尊重老師,要誠懇、謙遜。具體來說,首先要虛心地聽取孩子在校的表現,不僅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表揚,還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諱疾忌醫,護孩子的短。同時,如果需要,還應中肯坦誠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向老師反映,既不掩飾孩子的缺點,也不要隱瞞孩子的長處,盡量讓老師對你的孩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3)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適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
家長每次和老師談話,事先都應該確定好交流的主要話題和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慮好自己的處理意見和解決方法,以便交流時能有明確的目標,節省時間,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同老師交流,家長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適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不能把「配合老師工作」簡單地理解成「老師怎麼說,家長怎麼做」。家長若發現老師掌握的情況有偏差或解決的辦法不能奏效時,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同老師交換意見。
(4)用多方式與老師交流。
家長同老師交流,考慮到老師工作繁忙,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到學校面談,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電話、簡訊、互聯網,建立起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密切溝通的平台。有些話當面不好說的,藉助於這些平台也許可以更冷靜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
總之,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吧!
㈡ 學前教育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各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一)孕育階段(十五世紀前)
十五世紀前,學前教育學思想散見於各種著作之中。
1、中國古代
諺語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爬,六坐」
《顏氏家訓》
2、西方古代
(1)柏拉圖《理想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學前教育的主張。
(2)亞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要進行兒童年齡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張「教育遵循自然」。
(3)昆體良:認為人的教育要從搖籃開始。
(二)萌芽階段(十五世紀——十八世紀中葉)
捷克大教育家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母育學校》
英國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話》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愛彌兒》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林哈德與葛杜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萌芽階段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徵
1、尊重兒童,強調發展兒童的個性
2、主張教育必須「適應兒童」
3、系統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體系
4、重視兒童主動參加活動
(三)初創階段(十八世紀後期——二十世紀中葉)
西方:
學前教育學的創立以福祿倍爾為標志。
1、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學前教育學之父」。1840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
福祿倍爾學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1)教育應當追隨兒童發展之自然
(2)自我活動是兒童教育的基礎
(3)強調游戲的教育價值
2、羅伯特 • 歐文——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教育家.
「性格形成學說」——強調環境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
3、杜威
關於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從做中學的教學基本原則
當今美國開放式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物。
4、蒙台梭利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創設「兒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
基本教育思想:
發現兒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訓練
中國:
1、康有為《大同書》第一次提出在我國實施學前社會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學前教育體系,主張讓兒童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
3、陳鶴琴 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
抗戰時期,又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校——江西實驗幼師。
4、陶行知 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和勞工幼稚園。其辦園思想是「中國化」和「平民化」。
(四)學前教育學發展的新階段
1、辨證唯物主義為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鄰近學科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學前教育學提供了科學基礎。
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學的科學基礎。
心理學對學前教育學的貢獻
(1)強調早期經驗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強調幼兒教育應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的
(3)強調道德教育應以順應兒童的本性,避免教條灌輸
(4)主張給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強調「開放」
當前國外不同的學前教育學流派
蘇聯教育理論:全面發展的教育
西方開放的心理學理論:兒童是自己學習的主人
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強調外在刺激。
㈢ 學前教育的基礎性是指學前教育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學前教育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兒發展為本。課程應滿足每個幼兒對安全與健康、關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並為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與發展機會;課程應與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程應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體現個別化教育。
1、確立以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為取向的課程目標
促進所有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諧發展是學前教育工作的目標,因此,要從生活習慣、規則意識、學習能力、情感與自我意識、審美情趣等方面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同時也要為幼兒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2、構建以整合、開放為特點的課程內容
㈣ 學前教育簡史這門課程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是什麼
國家教育簡史與學前教育史是可以銜接的,但是要看你們學校是不是支持這兩個專業銜接
㈤ 古代學前教育有什麼特點
古代學前教育叫做萌童教育,有官方出資,建立學堂,教3~6歲小孩習三字經等啟蒙讀物。所以古代學前教育的特點就是免費,啟智,優於當下的學前教育(當然富裕的大的地方才有)
㈥ 學前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詳細說明一個
一 學前教育保教結合
學前期是兒童生長發育十分迅速而旺盛的階段。也是身體各種器官、各個系統的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和完善的時期。生理上,他們骨化沒有完成,骨骼堅固性差,容易受損,容易變形。他們的肌肉柔嫩、力量弱,耐力性差,容易疲勞;心理上,由於他們的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活動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需要和別人交往建立起關系,需要成人或年長的兒童帶領他們進入社會,獲取經驗;在法律上,他們雖然具有同成人一樣的權力,但他們無相應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按我國《民法通則》規定,10歲以下兒童屬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他們當然亦不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特別強調保育與教育相結合,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進行的。
二 學前教育的啟蒙性
幼兒園前教育的啟蒙性.是指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要與他們的現實發展需要聯系起來,要啟於未發、適時而教、循序漸進,不損傷「幼嫩的芽」,並且要促使其茁壯成長。學前時期,是人生發展的早期,這個時候,是人的生理發育、心智發展、個性萌芽的初級階段,學前兒童開始了初步的社會化歷程,面對世界,他們好奇、迷惑,並主動探索,展現自己內在的生命本質。這一時期的教育,要為學前兒童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使學前兒童的體力、智力、品德和情感都得到發展,為他們升入小學後較快地適應正式學習生活打基礎,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因而在學前教育階段,不以傳授系統知識為主要目標。對於學前兒童來說,專門組織的教學活動,為他們提供的內容是最基本的,具有啟蒙性;學前兒童自由地游戲玩耍。甚至進餐、午睡、穿衣等都是結合他們的生活在學前教育機構的一日活動來安排的,具有生活化的特點。
三 學前教育的直接經驗性
在學前教育階段,由於學前兒童的認知水平較低。知識經驗欠缺,他們認識事物主要是通過感官和動作,與周圍生活環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觸,進行感知和操作,獲取直接經驗。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通過具體形象思維,學前兒童只有通過感官和動作確切地接觸到事物,並操作它們。才會理解它們。因而學前教育具有直接經驗性。在學前教育中。要注意為學前兒童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真實的生活情形幫助他們獲得直接經驗 。
㈦ 學前教育區別於其他階段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什麼
學前教育區別於其他階段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孩子的自理自立智力的能力都很弱。需要老師耐心教導。
㈧ 教育內容和特點方面以教育是社會主義社會在學前教育有什麼異同,原因是什麼
教育內容和特點方面,以教育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學前教育他們的這個異曲同工之處,就是說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一樣的,而且他們他們教育這個觀念也是一樣的,這個的話就是他們的這個共同點。
㈨ 學前教師的職業特點是什麼
幼兒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是教育活動方向的把握者。用學前教育目標影響教師,使之具有明確和正確的目標意識,並以這種意識去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設計教育環境。因此,可以說對教育活動起真正指向作用的是紮根於教師意識中的教育目標。
(二)學前教育目標對教育過程的指導和拉製作用
學前教育過程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過程,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又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教育環境、教師、幼兒三者之間經常需要協調,班級環境、園內環境、園外環境(包括家庭環境)之間也要進行協調,這種協調是增效的過程,是對與學前教育目標不一致的因素的排斥和控制的過程。因此,教育過程的調控器還是學前教育目標,它能使教育過程都圍繞、指向教育目標。
(三)學前教育目標最本質的意義是對幼兒發展具有規范、評價(標准)作用
學前教育目標指明了幼兒發展的領域和基本范圍,描繪了幼兒發展的藍圖。正如美國當代課程專家瑞夫·泰勒(r.w.tyler1902--)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於教師完成某種活動,而在於學生的行為范型中引起某種重要的變化」。同時,教育目標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是衡量幼兒發展的尺度。因此,學前教育目標也是學前教育評價體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