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結構網址
Ⅰ 教育局的結構是怎樣設置的,都有哪些部門
教育局結構及部門設置;
(一)辦公室
負責協調機關政務、對外接待、有關會議的組織工作;負責文件運轉和管理;負責局長辦公會和綜合性工作會議有關事項;負責文秘、信息、信訪、檔案、新聞宣傳、機關後勤、車輛、保密、調研、有限目標考核、計劃生育、保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教育志編寫等工作;辦事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負責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二)組織幹部處
協助省、市有關部門對大中專院校校級領導幹部的考核、考察、並對班子調整提出建議;負責直屬中小學、幼兒園等單位領導班子和局機關中層幹部的任免、政治理論教育及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統戰工作;負責直屬單位黨員教育、黨員管理和發展黨員工作。
(三)人事處(掛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辦公室牌子)
負責局機關及直屬單位編制、人事、勞動工資、考核、獎懲、教師錄用、人員調配、復轉軍人安置等工作;負責全市中小學校長和教育行政幹部培訓工作;指導學校內部管理體制與分配製度改革;負責全市師范類在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負責全市教育系統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負責全市教育系統校務公開工作。
(四)財務處
負責擬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教育經費編制及學校布局調整設置計劃;負責全市教育基本情況統計、分析;負責直屬單位教育事業費的劃撥、財務監督和預算、決算的審核、統計匯總;負責全市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設備配備、各類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負責直屬單位財會隊伍建設、培訓、職稱考試、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的管理和指導;負責局機關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報表等工作;負責監督、管理各縣(市)區教師工資發放工作。
(五)發展規劃處
負責直屬大中專院校、市區內中小學校的基建計劃、統計工作;負責管理教育系統基本建設投資和預決算的審核;擬定中央、省和市下達的教育基建專款投資計劃;承辦國內外對教育基建方面捐款、贈款和項目實施的有關工作;負責組織市屬大中專院校及市區中小學校、縣(市)區重點中學、職業學校教育基建項目、方案和初步設計審核。
(六)普教處
擬定全市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管理全市基礎教育體制、結構、教育教學改革;指導推進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負責普通中小學教育管理、中招資格審查、普通中學學籍管理、市轄區普通中學招生工作;負責中小學勞技、勞動、科普、幼教、科教以及民族教育工作;組織實施素質教育;負責全市高中會考、中考政策指導。
(七)大中專處
負責研究擬定全市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政策、法規、計劃、方法等;負責全市中小學教師學歷教育工作的計劃、招生、學籍管理、考試及發證工作;負責全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計劃、教學、培訓、考試工作;負責教師進修學校的教學指導和標准化建設工作;負責市屬及駐邯大中專院校的穩定工作;負責市屬大中專院校的發展規劃、布局調整、學校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負責市屬普通中專學校的學籍管理及畢業證驗印、發放工作;負責全市教師資格認證工作。
(八)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
負責全市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職工教育、掃盲教育政策、規劃的擬定和管理;負責全市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布局調整、專業設置、學籍管理工作;負責協調有關部門根據本市人才和農業發展要求制定初、中、高級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具體培養計劃;負責職業技術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推薦工作;負責職業技術學校(班)的開辦、檢查評估;負責全市成人高中、中專學校學籍管理及發證工作。
(九)思想政治與體育衛生處
負責全市中小學德育、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和軍訓工作;負責全市體育衛生工作的管理、評估和指導;指導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體育競賽;負責全市學校安全和環保工作。
(十)勤工儉學處
研究擬定全市勤工儉學發展規劃和實施辦法;指導、監督校辦產業的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技術管理和安全管理;組織效益審計和廠長(經理)離職審計;研究解決校辦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提供市場信息,組織橫向經濟聯合,推動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工作的發展;負責市教育貸款的管理、使用、審批、收放和償還工作;負責創建和規劃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發展校園經濟,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Ⅱ 教育活動的結構」與「教育系統的結構」各是什麼
教育的結構分為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或者叫教育活動結構和教育系統結構專。而其中的教育系屬統結構是從宏觀層面上講的,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社會活動、政治、科學技術、文化和人口等其它方面共同構成社會結構。教育與其他的
社會系統
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共同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Ⅲ 教育活動的結構」與「教育系統的結構」各是什麼
教育的結構分為復內部結構和外部制結構,或者叫教育活動結構和教育系統結構。而其中的教育系統結構是從宏觀層面上講的,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社會活動、政治、科學技術、文化和人口等其它方面共同構成社會結構。教育與其他的社會系統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共同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Ⅳ 在類別域名中,商業域名、教育結構、政府機構,這三種的域名是什麼
.biz;.e;.gov
Ⅳ 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一般而言,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案例的基本結構包括案例標題、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過程、對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個部分。另外,有些案例還有附錄,主要是將一些有關案例主題的補充材料如對具體問題的訪談記錄、能夠反映案例主題的數據和表格甚至學生的作業等放在案例敘述之後作為附錄。
1、案例標題。任何教學案例都需要有標題,標題最好能夠突出案例中的典型情境或反映出案例中事件的主題。一般而言,案例的標題有兩種形式,一是可以用案例中的事件作為案例的標題,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式,如《採摘前後》、《打人之後》、《整齊便利小櫃格》等;另一種形式是將案例事件所反映的主題作為案例的標題,這就需要將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加以明確和歸納,如《磁鐵》這一案例也可以命名為《教師怎樣預設富有層次的引導問題》。
2、案例背景。所有的課堂事件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空框架與背景之中的。案例背景一般簡要介紹案例中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原因、條件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這些介紹對於讀者完整地理解案例的過程、評判案例中問題解決的策略是否合適等都非常重要。實際上案例背景就是案例事件和過程的「前因」,有此「前因」,才能有案例的發生過程這一「後果」。不同的背景前因,常常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解決後果。對案例背景的敘述要簡明、清楚。
3、案例事件與過程。教學案例的主體就是對案例事件以及案例發生過程的描述。在描述的時候要圍繞著案例的主題,說明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怎樣發展的,產生了哪些突出的問題,原因有哪些,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反復、挫折和困難,問題解決的效果等。總之,要對事件發生、發展以至結局有較為完整的描述。
在描述案例中事件發生的過程時,要注意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有目的地對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加以取捨。而且,對事件的描寫不是對事件過程的「場記式」的記錄,即不是將教學中所發生的一切都事無巨細的記錄下來,而是應對已經發生的這一段過程的「教育學加工」,將與案例的主題相關的場景、話語與行為等進行詳細、客觀的描述,當然,在描述時要注意避免出現個人情緒和個人觀點的過度干預,在行文中不要出現對事件經過的價值評價和判斷,以免影響讀者對整個教學事件的認識。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故事情節合情合理。
4、對案例的反思。對案例事件進行分析與反思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案例的必要組成部分。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其實是對自己解決問題過程的一種回顧與再分析的過程,也是對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過程。在反思部分,一般主要涉及到:案例事件的發生和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自己對案例事件發生過程的感想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此類問題有什麼樣的想法等等。當然,每一個教學案例的反思都會有所側重,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還是抓住案例撰寫者感觸最大的方面進行剖析。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說教學案例除標題外,一般包括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過程,案例反思三個基本的結構要素,並不是指每一個教學案例都必須分為這樣三個部分來寫,也就是說這不是教學案例的必須的寫作結構,而只要一個教學案例中包含有上述幾個方面的相關內容就可以了。
Ⅵ 簡述教育目的內容結構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需要
3.人們的教育理想
4.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Ⅶ 教育結構的介紹
教育結構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的教學組合和比例構成。
Ⅷ 目前中國的教育結構主要包括哪幾部分
應該就是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義務教育三個階段。
Ⅸ 教育功能就其結構看有教育的……
第一節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基礎)
教育功能——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內部外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觀的期望,而是客觀的結果。
二、教育功能的類型(基礎)
(一)從作用對象看,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個體功能(本體功能或固有功能)
社會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二)從作用方向看,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三)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顯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符合的結果。
隱性教育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的功能。
(四)多緯度的復合分類
1、把性質和形式結合起來劃分
正向顯性功能;正向隱性功能;負向顯性功能;負向隱性功能
2、把對象和性質結合起來劃分(採用)
教育對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對社會的正向功能;教育對人的負向功能;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第二節教育的個體功能(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一、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個體社會化是什麼?——影響它的因素(主要是學校)——教育對其功能
1、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社會化——思想上
2、促進個體行為社會化——行為上
3、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角色上
(二)教育促進社會個體化的功能
1、促進人的主題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自主性
2、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獨特性
3、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創造性
二、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1、通過個體社會化,個體可以獲得未來社會生活或職業生活中相應的角色和意識,在進入社會生活時能盡快地適應新環境。
2、傳授「何以為生」的本領,教學生「學會生存」。個體把教育當作一種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
1、人的成長必須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為人」。
2、受教育過程是一個通過促進個體發展不斷追求自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知識的傳授,促進人的知情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從而造就了自由人。一個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體現自己的意志自由。
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負向功能)
1、標准化的教學束縛了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2、過重的學業負擔,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
3、學校管理模式,對學生管得過寬、過嚴,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發揮和創造性培養。
因此,應克服和矯正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其關鍵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節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對其他社會子系統的作用
一、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對人的作用
人口質量是現代生產發展和經濟起飛的關鍵因素;我國的民族素質還比較低。
1、教育是提高人口質量的根本途徑。因為人口質量主要體現在人的科學技術水平、文化修養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為促進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活動,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質量。
2、義務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
二、教育促進文化延續和發展——對文化的作用
(一)傳遞、保存文化
1、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
2、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
(二)活化文化
由存儲形態的文化轉變為現實活躍形態的文化
(三)選擇文化
標准:統治階級的需要選擇主流文化;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選擇系統的、科學的、基本的文化。
(四)批判文化
是選擇功能的深化,還具有改造功能。
(五)交流、融合文化——因為文化具有地域性
1、通過教育的交流活動
2、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對文化進行選擇、改造,促進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六)更新與創造文化
1、教育對文化選擇、批判、融合、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更新發展。
2、教育要創造一種新的文化:直接途徑(直接生產新的文化)和間接途徑(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對經濟的作用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
(一)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
1、普通教育的作用
2、職業和專業教育的作用
(二)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
1、在生產新的科學技術教育的高效傳播、加工改造
2、生產新的科學技術教育將一般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四、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對政治的作用
1、傳播科學,使公民具有民主觀念
2、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
五、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育在工業文明中促使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
在後工業文明中,促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
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一)社會發展處於負向時,教育對社會出現總體的負向功能
(二)社會發展處於正向時,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總體上是正向的,但也由於某中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與社會的外部關系失調,出現了局部的負向功能。
——這是人為的結果,是教育的內部和外部的異常條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礙。
第四節教育功能的實現★★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確立
由社會發展的期待和個體發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
有兩種情況: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和諧一致;
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相沖突、對立。從而出現了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這一部分與第三章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有聯系)
(二)教育功能行為的發生
指可能導致產生一定功能結果的所以教育行動。
要受到社會和教育系統自身的制約。
(三)教育功能直接結果的產生
有兩個過程:
1、社會各要素的直接影響與改變過程——形成了教育社會功能的結果
2、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過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養了符合社會要求的人。
我國以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相統一為功能取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功能的釋放
包括兩個環節:產品(人才產品和文化產品)的輸入;產品的利用。
受到外部社會因素和教育產品本身的影響,因此要提高釋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產品自身素質,二要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復習建議:本章第一節屬於基礎。二、三節是重點部分,應充分地理解記憶,最終能夠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口述出來。第四節著重理解,與實際結合。我建議大家在理解記憶時,先讀懂(這個比較容易,教育學較簡單),然後記大標題,再總結各個大標題下的要點(關鍵詞語),這樣的記法很靈活,在出現案例題時,就可以准確地定位,從你記憶的框架中提取出相應的內容、要點,然後也可以用書上的話解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