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則教育
A. 商而優則學,學而優則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商者有時間要學習,學習好的人去從商。其實這是引用《論語·子張》的一句話,原句是: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白話譯文:
工作之後還有餘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研究之餘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此句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張》
(1)優則教育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B. 優路教育怎麼樣,可靠嗎
市面上,培訓學校有很多,應該選擇知名品牌,性價比高、質量有保障。要選擇專業正規的品牌,學起來才能放心。關於哪個培訓機構好您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1,師資力量
衡量一個培訓機構的實力必去了解他們的師資力量,他們的講師在該領域有多深的造詣,有多少年的講課經驗,該講師過去的榮譽經歷有哪些?這些都是你要去了解的。
2,課程設置
科學的課程設置可以讓你的學習更加高效,要看該機構的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要警惕機構為了賺錢設置些不合理的課程。
3,從業經驗
該機構從事相關領域是否有經驗,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比如你去一個剛剛成立的培訓機構去選擇課程,則他們的從業經驗是否經得起考驗很難說。
目前,優路教育已成為以智慧學習平台為載體,以職業人才培養為核心,服務於融合了「高校+孵化器+研發平台+產業基地+就業創業」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建設,構建特色現代職業教育,探索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的科技教育公司。
C.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意思是工作之後還有餘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研究之餘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
出處:
《論語·子張》(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的事情做好了還有餘力,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3)優則教育擴展閱讀
評語:
這段話是孔子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的集中體現。做官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