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遠程教育職博士
1. 中國有多少所大學
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有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含獨立學院有266所),成人高等學校有268所,其中江蘇、廣東、山東位居大學數量榜前3名,江蘇省高達167所,而西藏自治區僅有7所。
全國大學分布情況
1、全國普通高校分布圖
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集中在東部發達區域比較多,而西部省份卻很少,由於我國區域發展不均勻,導致東西部發展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在東部地區的發達省份是高校最密集的地方。
2. 請問你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士嗎我想讀個在職博士,咨詢下,哪個導師比較好,在職好畢業點的導師,
125駕馭博士咨詢師為你解答:
其實這個就要看你自己了,不過優秀的博士生導師應該是這樣的,你可以借鑒一下:
自2008年起,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但在體現博士生創新能力的頂級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率上,國內博士生的情況卻令人擔憂,這反映出我國優秀博士培養不足的問題,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深思。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國培養的優秀博士數量不足?優秀博士的培養究竟難在哪裡?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上,來自高校和企業學者、專家的經驗和觀點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眾所周知,在一個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表現如何,對學生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的博士生教育中出現一些情況,比如人們詬病許久的導師做「老闆」,學生成為「員工」的現象。那麼,作為一位擁有多年博士生培養經驗,多位學生獲得中國計算機協會(CCF)優秀博士論文獎的優秀導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建中眼中,一個優秀導師應該是什麼樣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強調導師的責任。」在發言中李建中表示,一名導師要時刻記住,自己是以學生培養為最主要任務。「我們是老師,不是工程師或研究人員,我們的任務就是育人,不能花過多的時間做活動,做產品。」他說,導師即使在作研究、拿項目的同時也要清楚,自己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還在於培養學生。
在具體培養過程中,李建中認為導師有責任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培養環境。所謂的「培養環境」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良好的實驗環境,要為學生創造一片可以安心作研究的天地;另一層含義則是學術環境和氛圍。」他說,如果在一個團體中能形成一種向上的風氣,所有人的追求都是創造出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對培養研究生是大大有利的。「中國的學生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聰明的,只要給他們創造足夠好的環境,再加上足夠的耐心,肯定能出來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申請項目對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但在獲得科研項目的同時,導師也要考慮該成果是否適合培養研究生。「我們拿項目的目的如果單純為了經費的話就很麻煩。有些工程項目可能對培養研究生並沒有用,而且還要大量研究生將精力投入其中,真正的培養工作就很難做好。」在李建中看來,以基礎應用型為主的研究比較適合培養博士生;以工程應用型為主的項目則比較適合碩士生培養,高校應堅持不承擔或少承擔產品型的項目。而在申報時間上,他表示一般項目最好5年申請一次。「項目不要太多,錢不要太多。否則運作這些項目就很麻煩,導致師生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建中表示,要培養高質量的博士生,導師必須要立足於學科前沿。「導師要看書,不能整天在外面跑。否則沒有時間讀文章,如何知道科學領域的前沿是什麼樣的?又如何給學生很好的研究問題,怎麼能給學生指出正確的科研路線?」當然,導師在熟悉本領域前沿,做好「教練員」的同時,也要學會做好「運動員」,即要與學生一起研究。「特別是年輕導師,不能過早離開科研第一線,那樣的話無論是對博士生培養還是自身的學術成長,都相當不利。」
在講話中,李建中特別強調在處理導師與學生的關系時,應避免兩種誤區,即僱傭關系和「放羊式」關系。前者是指導師申請大量課題和科研經費,「僱用」學生作相關研究。甚至採取打卡,按時上下班等形式進行管理。在這種誤區下,教師很難對研究項目是否適合學生作出明確判斷。「有些任務適合研究生,但有些並不適合。最終研究生成為實際上的『工作者』,這很不好。」而後者則是一名導師招收幾十個研究生,甚至上百名研究生,這顯然無法做到根據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培養。李建中表示,如果招收博士生,一名導師每年的招收名額最好控制在2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