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教育目的具有

教育目的具有

發布時間: 2020-11-20 00:47:21

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具有什麼功能

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這四種作用實現的,前三種你理解在這省略介紹專.
選擇作屬用: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可供學生學習的知識經驗繁多復雜,需要培養的技能技巧多種多樣,需要發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為教育內容(教育工作)的選擇確定了基本范圍,保證了教育能夠科學地對人類豐富的文化作出有價值的取捨.同時,教育目的也為選擇相應的教育途徑.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據.

②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有哪些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一)宗教本位論
1.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2.基本觀點: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
宗教人士。
3.基本評價:這種教育目的論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認為教育需要,也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教育對人們的良知具有喚醒功能。
(二)社會本位論
1.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塗爾乾等
2.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
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3.基本評價: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唯一化,這種極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造成對人本性的束縛和壓抑。

(三)個人本位論
1.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2.基本觀點: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
3.基本評價:個人本位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
需要和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探討過程中不免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有明顯的片面性。

(四)教育無目的論
1.代表人物:杜威
2.基本觀點: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
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並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
(五)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
教育目的中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權衡與選擇,要受具體的社會歷史文件的制約, 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與側重的。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兩方面出發。

③ 教師資格考試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有預期的目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同樣如此。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的教育機構、學生的家長和親友、學校的老師等,都對新一代寄予這樣那樣的期望,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具體培養什麼領域和什麼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努力使所有學生都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對所有學校都具有指導意義。不管學生有多大個別差異,如體質強弱不同、成績好壞有別、興趣愛好不一,學校都必須努力使他們的發展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義和作用
目的是一種引導和推動人們在實踐中改造世界和改造社會的精神性動力。目的為實踐指明方向,使實踐帶有自覺性;實踐將目的付諸實現,使目的具有客觀現實性。目的與實踐的關系表現為:一個具體的目的是人們實踐活動的起點,並體現於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中。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終點,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因此,教育目的無論是對教育者還是對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標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在一起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但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就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目標就是價值,假如目標有價值,並且人們願意實現它,那麼它便能使學習者付出為達到該目標所需要的努力。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准。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標准和依據進行。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它確定了教育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預定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以及效果的評價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約。
4.教育目的的指導作用
教育目的的指導作用體現在指導行政部門制定有關方針政策上。教育行政部門的方針政策必須根據教育目的的要求制定。我國歷年的教育法律法規,都提及教育目的或相關問題,說明培養什麼人才的問題是國家及有關管理部門制定方針政策時不可忽視的問題。
教育目的明確了教育對象的發展方向和預設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設定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約。

④ 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目的

1、封建時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思想不同而異。《學記》提出「建國軍民,教學為先」,即用教育來化民成俗,為統治者服務。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為誘餌,培養遵守倫理綱常的「聖賢君子」。《大學》提出「三綱領」「八條目」也體現了這種思想。

2、近代的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注重培養科技人才,它從富國強兵的願望出發,歷經洋務派的「培養技術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並舉」涵養健全人格,教育目的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3、建國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對所培養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設想和規定。它一方面規定所培養人的身心素質,即受教育者的個性結構,包括知識、品德、智力、體力等方面的發展。

另一方面,規定培養的人應符合什麼樣的社會需要。學術界對素質教育的涵義尚在探討,一般認為是如下: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識教育,發展個性與主動精神。

(4)教育目的具有擴展閱讀

特徵

1、概括性與抽象性

教育目的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體的、特殊的。例如,「發展人的理性」、「培養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可以稱作是「教育目的」,但像「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能正確回答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和程序」這樣的表述,就不能稱作為「教育目的」。

因為它比較具體、特殊,把它稱作是「課程或教學的目標」更為合適。一般來講,從表述的抽象與概括程度上講,「培養目標」較之「教育目的」更為具體、更為特殊;「課程與教學目標」較之「培養目標」更為具體、更為特殊。

可以說,抽象的、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逐層具體化的,其關系表現為一般與個別、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2、理想性與終結性

教育目的的表達總滲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反映著人們對理想人生、理想社會的看法與理解,它帶有很強的超越現實生活的性質。

例如,在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都把「人的全面發展」或「個體一切才能的充分發展」視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像這樣的教育目的表述就具有很強的理想化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完全超越了現實,甚至是不可企及的,無法完全達到的。

不過,正是由於這種理想性與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記住,教育目的的實現是長期的,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的,絕對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課程或教育目標。

⑤ 我國教育目的具有什麼基本特徵

我國教育目的具有概括性與抽象性、理想性與終結性和社會性與歷史性的特徵。

1、概括性與抽象性:教育目的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體的、特殊的。因為它比較具體、特殊,把它稱作是「課程或教學的目標」更為合適。抽象的、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逐層具體化的。

2、理想性與終結性:教育目的的表達總滲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反映著人們對理想人生、理想社會的看法與理解,它帶有很強的超越現實生活的性質。

3、社會性與歷史性: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中國的教育傳統注重個人與社會的協調,強調集體的價值和學以致用,西方的教育傳統則注重個性的自由與獨立,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以及為知識而知識。

(5)教育目的具有擴展閱讀

教育目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教育還沒有成為一項專門的、獨立的社會活動,教育目的寓於生產勞動和生活活動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現為原始社會的氏族為求其群體的鞏固和延續,使兒童學會成人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經驗和社會習俗。

在奴隸社會中,教育開始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出來。那時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服務的。中國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學校。

⑥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哪些

    !,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功能
    A,導向功能 B,調控功能 C,評價功能精銳五角場,周老師。

⑦ 教育目的有沒有狹義廣義之分,有的話概念分別是什麼

有。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專發生什麼樣的屬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才的總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學校遵循的總方針,但各級各類學校應有各自的具體工作方針和培養目標,這就決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層次性。

(7)教育目的具有擴展閱讀:

教育目的注意事項:

用戶需要注意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人的成長發展奠定德智體各方面的基礎;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⑧ 教育目的的理論是什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屬於高頻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是通過句子的描述來考察屬於教育目的的哪個理論,或者問持有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偶爾也會出定義性的選擇題,尤其是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的概念,需要大家重點備考
(一)宗教本位論(非重要考點,了解即可)
1.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2.觀點: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將教育為神學服務、以神壓抑人道推到了極端的地步。
(二)社會本位論(重要考點,需識記)
1.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塗爾干、斯賓塞、凱興斯泰納、洛克。
2.基本觀點:強調教育應該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應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的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3.基本評價: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唯一化,這種極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造成對人本性的束縛和壓抑。
(三)個人本位論(重要考點,需識記)
1.代表人物:盧梭、帕克、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
2基本觀點: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
3.基本評價:個人本位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需要和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探討過程中不免帶有唯心主義色彩,沒有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有明顯的片面性。
(四)教育無目的論(重要考點,需識記)
1.代表人物:杜威
2.基本觀點: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並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可以簡單理解為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一般的,提前預設到的。而應該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過程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基於這樣的教育目的觀,杜威倡導兒童「在做中學」,不僅使兒童有興趣,而且能調動兒童的學習自主性。

⑨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哪些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要及規律,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

教育目的功能

1 對教育工作具有導向作用

2 對貫徹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3 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標准

4 具有調控作用

拓展資料:

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關繫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麼樣素質的根本性質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根據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確定。

在歷史上,因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思想不同而異。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古希臘雅典教育要求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斯巴達教育要求培養驍勇善戰的人。中國封建社會要求培養明人倫的士大夫。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不同於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規格。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是某一層次、類別教育或某一專業的具體要求。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的制訂不應違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於教育目的。

同時,教育目的也影響、制約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總之,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與個別、總與分的關系,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般來講,教育目的是指國家或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質量規格所作的總體規定與要求。具體來講,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動所要達到預期結果,是人們對受教育者達成狀態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

教育目的不同於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 它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其內容包括教育指導思想、培養人才的總體規格,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等。由此看來,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的:

前者著重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後者除了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還要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教育目的」是理論術語,是學術性概念,屬於教育基本理論范疇;「教育方針」是工作術語,是政治性概念,屬於教育政策學范疇;教育目的可由社會團體或個體提出,對教育實踐不具約束力,教育方針通常是由政府或政黨提出,對教育實踐具有強制性。

毫無疑問,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據。概括起來講,教育目的具有導向功能、指導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