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對精英教育的態度
『壹』 辯論:精英教育是否利於青少年成長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浩盪春風吹遍中國大地。30年來,教育也乘著這股春風一路前行,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教育普及到「農村小伢讀書不要錢」……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百萬人命運大轉折
曾經有一種制度,成為中國成千上萬人的命運拐點,這就是高考。回望風雨路,令人感慨萬千。
新中國成立時,除北大、清華等少數幾所高校實行非實質性的聯合招生外,全國絕大多數高校仍沿舊制,實行單獨招生考試。1952年,教育部明確規定,自當年起,除個別學校經教育部批准外,其餘高等學校一律參加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至此,統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一直延續到「文革」前夕。
1966年,高考制度中斷,全國高校停止招生。1972年,大多數學校雖然恢復招生,但文化考試仍未得到恢復,以家庭出身、政治表現等作為選拔學生的標准。1976年10月,歷時十年的「文革」結束,中國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
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8月4日,在他提議召開的全國科學教育工作會議上,包括周培源、童第周、蘇步青在內的40多位專家和官員在人民大會堂暢談教育。會上,有人講到清華大學的教育質量時說,現在很多人是小學畢業的程度,補習了8個月就學大學的課程,讀了3年就畢業了,根本沒有什麼真才實學。鄧小平聽罷,當即說道:那就應當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不能叫大學。會議氣氛火熱,討論激烈。
8月6日,全國科學教育工作會議進行到第三天,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再也坐不住了,舉手要求發言。他激動地說:「從今年起就改進招生辦法,再也不能忽視新生質量了。招生是保證大學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好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與會人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都情緒激昂地講出自己心裡憋了多年的話。他們一致建議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行招生制度進行改革。鄧小平當機立斷:「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
這一年的冬天,共有570多萬人參加了此前已中斷十年的高考。這其中就包括在工廠里當了4年裝卸工、後來成為我省著名作家的方方。
利弊同生中改革嬗變
在中國教育這根長長的「鏈條」上,高考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節點」。
上世紀80年代,教育部對高考做的主要改革是從試卷和教材入手,引進了美國的試卷模式,以取代原來相對粗糙的出題方式。這一時期,整個國家的主題是體制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也隨之啟動,兩百多所高校試行「校長負責制」,實行黨政分開。
80年代末期,大學生出現了「公費生」和「自費生」的區別,高考漸漸演變成了「雙軌制」,一條腿走在計劃的老路上,另一條腿開始邁向市場。這種狀況持續到1996年,「雙軌」並為「一軌」。並軌後,免費的午餐沒有了,所有的學生都成了「自費生」。
世紀之交,高考的變革開始加速。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從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變得相對輕松,但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失去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配保障,就業難的問題開始凸顯。
人們對高考的評價也在變——來自社會的質疑出現了,焦點普遍集中在「由高考制度衍生的應試教育制約了人才培養」、「讓學生不堪重負」,以及「高考公平」等問題上。在2007年的全國「兩會」上,甚至有人大代表直接提出了「廢除高考」的建議案,引發了新一輪的熱議。
湖北省教育廳一名官員稱:「恢復高考,使千百萬被『文革』剝奪了受教育機會的青年看到了希望,成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我省恢復高考30年來,共有601.4597萬人報名高考,共錄取280.7841萬人,平均錄取率為46%。從高考的整體作用看,其正面作用無疑遠大於應試的弊端。
事實上,高考改革也處於正在進行時,大「動作」有兩個:一是2003年開始在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實施5%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學推薦占很大比例,現此方案已推廣到53所高校;二是2006年開始的復旦、上海交大通過「考試+面試」進行小規模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
但高考制度如何破解「而立之惑」,目前仍任重道遠。
重新喚起的素質教育
與高考「血肉相連」的,是牽扯著成千上萬家庭的「中考」。
已時隔5年,武漢科技學院大四學生王盼,仍對2003年武漢市中考的一道物理試題記憶深刻。這道壓軸題是關於肺活量的問題,考生在體育課中對測定肺活量的原理較為熟悉,但要用到浮力、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大氣壓、液體壓強等綜合知識,無疑增加了難度,但也更有趣。「這種題目做起來有意思。」王盼說,每當自己在運動健身時,還時不時會想起這道題目,算一算壓力、壓強。
這一年的中考試卷中,可圈可點之處很多:政治試題中以漫畫為題;語文作文緊扣現實生活,話題與當年肆虐的非典相關;化學試卷讓學生計算武漢市政府取締正三輪車中的一個理論依據——正三輪車尾氣燃燒過程中的化學反應,並提出治理機動車尾氣的合理化建議……這組試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關注和反響。命題組織者稱,這組試題「素質教育導向明顯,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讓考生知道社會、生活是一個更大的課堂。」
這次考試,是自1998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理念後,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幕縮影。
2000年,張遠琴從教後帶出的第一個畢業班面臨中考。武漢市出台政策,對中考考試做出重大改革舉措:政治學科將實行開卷考試;語文實行半開卷的方式,考生可帶新華字典入場;數、理、化將在卷首列出試題中可能要用到的部分主要公式,以及可能使用的原子量、溶解度等。
這一年武漢市的中考政策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認為這是武漢市教育史上「50年來第一次」,是對「以往教育思想的超越」。張遠琴更是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她認為,這就是向應試教育的一種挑戰:「開卷考試徹底擯棄了幾十年來『講條條,背條條,考條條,忘條條』的弊端,讓中學的孩子們不再靠死記硬背拿高分了。」
20年實現免費義務教育
中國教育30年,無論如何不能繞過兩個話題: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和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
「免了學雜費,我的孩子不用擔心輟學了!」武漢市江夏區安山鎮李克榮的兩個孩子李曉明、李曉瑞,分別讀初中二年級和小學六年級,以往他每年都為孩子們的800多元的學雜費發愁。
李克榮說的是去年我省出台的一項惠及全省622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的政策:從2007年春季開始,農村伢免費讀書,不再交納學雜費。此後,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困難寄宿生生活費基本補助標准、取消寄宿制學生住宿費等政策陸續推出。到今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農村小伢讀書不要錢。」實現農村教育由「農民辦」到「政府辦」的歷史性轉變。
正如教育部部長周濟所說,1986年通過了《義務教育法》,當時整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是20%。從提出義務教育到把義務教育前面「收費」兩個字刪掉,我們國家用了20年時間,而從2007年秋季起,全省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這意味著,全省200餘萬城市學生受益,徹底的免費義務教育終於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來臨。
教育進步得到全球公認
教育事業30年,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變革之路?
在教育戰線工作了35年的李德銘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那就是教育機會擴大了、教育保障加強了。具體來說,1986年,我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到2007年,全國「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達99%,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到2007年達到了66%,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則由4%提高到23%。此外,公共教育體制開始建設,真正免費義務教育開始實施、完善了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資助體系。公平教育的逐步實施,提高了全體人民的素質和國家的整體實力。中國已成為當代全球公認的人力資源強國之一。
希望有用~
『貳』 辯論賽...精英教育不利於青少年成長
1.從影響健康復心理角度切
2.從競爭意制識萌芽抓起角度切
3.A選拔方式。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智力、強調基礎,有機會接受所謂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齡人的比例很小;
B培養目標。大眾教育,或者叫普及教育,強調的是通識,精英教育更強調研究能力。
4.香港一般好的中學都是教會學校,都是英文教學,大學培養人才非常務實,不像大陸.
5.大陸的精英教育似乎還停留在淺層的分數教育階段.
『叄』 少年衛隊精英特訓營
少年衛隊精英特訓營
以軍旅文化為基礎,借鑒西點軍校、童子軍等國際組織的特訓方法與理念,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各類教育主題和精心編制的近百項特訓計劃,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習慣,塑造完美性格,錘煉健康心智,全面提升綜合素養與能力。
培養習慣 塑造性格 錘煉心智 提升能力
當今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物質、資訊相對富足的年代,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多為獨生子女,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實踐技能不強、心理承受能力弱、怕苦怕累、缺乏責任感、自私、驕傲、自控能力差、好勝沖動……
特訓營以訓練青少年最基本的「五種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鑒別是非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為目標。以體驗教育、賞識教育、習慣教育的理念與方式,力圖在十天特訓時間里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習慣,改善性格方面的缺陷,錘煉健康心智,全面提升綜合素養與能力,讓每位營員收獲受益終生的財富。
十天特訓 受益終生
不同於一般的培優班、補習班,特訓營一方面著重能力的提升,性格缺陷的改善,另一方面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
特訓營對於當今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問題,如懶惰、自私、暴躁、散漫、怕苦怕累、缺乏責任感等問題,有針對性的系統安排特訓項目,除了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知名學者,還邀請專業的心理研究專家對其進行心理輔導。
青少年身上存在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智力或者學習環境,每一個孩子都具有成為社會精英的潛質,關鍵是怎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此基礎上提升能力。
特訓營讓孩子通過對軍旅生活的體驗,逐步完善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認知,樹立自信,糾正不良習慣,全面提升能力,做孩子走向成功的起點,而不是大批量復制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僅僅會讀好書的孩子。
***************************************
報名前准備
1.監護人(家長或直系親屬)身份證復印件;
2.學生本人一寸彩色照片4張;
3.學生個人近期體檢表。
報名點
報名時間:即日起(每天8:30-18:00)
報名地點:
(武昌)武昌區洪山廣場湖北科教大廈C座901室
(漢口)江岸區江漢二路口金寶大廈10樓N座
咨詢電話:(027)50807106 50807126 87715073
報名電話:(027)59706810 武昌 51274199 漢口
『肆』 有誰知道過來人的國際精英青年領袖峰會怎麼樣啊網上評論說斯雅教育的活動不好,感覺這兩個差不多。
國際精英青年領袖峰會 ——全球青年學子的精英盛會
國際精英青年領袖峰會每年一度於亞洲金融中心——香港舉辦,是全球性大型青年領導力培養與交流活動。峰會匯聚了500強知名企業、過來人教育平台和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方資源,以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業為主題,為傑出的青年學子提供了競爭、交流、學習的平台。
峰會將會在香港持續一周,我們倡導創新思維和公益創業相結合的全新理念,將未來新星公益創業大賽貫穿峰會始終,峰會期間的各項活動會為大賽提供知識、技能等全方位的支持,幫助參會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拓展國際視野,收獲精英人脈。
峰會整合了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優秀的師資、前沿的研究成果及管理思想,由香港中文大學著名教授講解商業計劃相關課程,以系統、理論的角度教給同學們如何製作商業計劃書。同時以互動方式,幫助參會學生運用專業工具,從不同的視角透析商業與社會現象,以培養先進的企業管理思維模式,為公益創業大賽打好基礎,更為同學們管理和領導才能的長期培養樹立良好開端。
峰會期間,參會學生將會進入世界財富500強名企,親身感受500強跨國企業的工作氛圍,接受企業高管的分析指導,並直接與員工進行深入對話與交流。企業參訪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全方位的企業視野,全面理解世界財富500強企業的組織架構、業務模式與社會價值,對青年學子實現自己的創業創意,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具有重要指導和借鑒意義。
根據往屆峰會的安排,參會學生一般會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全部或部分企業工作內容:
Positioning Statement and Matrices Competitive Feature Matrix
構建產品定位陳述和矩陣模型 構建競爭性的功能矩陣模型
Market & Strategy Roadmaps Competitive Comparison Sales Tool
規劃產品市場及戰略發展藍圖 構建產品競爭銷售工具
Costumer Presentation/Proct Briefing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Based on Service
客戶消費簡報 以服務為基礎的組織管理
SWOT Analysis SWOT Porter』s Competitive Forces Model
矩陣模型 波特競爭模型分析
在峰會執行期間,組委會將會安排過來人的資深職業規劃師,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的自我規劃意識,並結合峰會的主題活動,指導大家通過實踐行動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實現綜合素質全方位提升。
作為社會企業的「前輩」,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非政府組織是與會學生重點參訪的機構。香港的NGO發展比較成熟,涵蓋了環保、教育、醫療、社區、養老、臨終關懷、兒童、青少年教育等方方面面。NGO的發展植根於優越的社會環境土壤。與會學生進入NGO機構,能夠直觀而全面地了解NGO的運作模式和項目執行,開拓視野和思路,並進一步理解創業如何適應社會需要和社會環境,培養青年學子的公益之心。
香港是一個自由奔放、活力澎湃的社會,是一個勇於創新,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城市。也許你曾踏上這片土地,也許你是第一次來到這里,沒有關系,請打開你心靈的眼睛,讓峰會帶領我們一起去體會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
我們相信,融匯了亞太地區頂尖的學界與商界資源,峰會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領導人才的搖籃,用青年人的成長改變世界!
國際精英青年領袖峰會官方網址:http://summit.glr.cn
『伍』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每個時代亘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
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系,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
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
(5)青少年對精英教育的態度擴展閱讀:
1、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來規范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這會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於是教育的目標就變成了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備。這種荒謬錯誤觀念由來已久,而且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頂,彷彿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確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兒童教育理論。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尤其是兒童期。兒童階段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而實際上,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中,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就會以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借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如果只是適應現實,只要把孩子當成動物一樣訓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