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教育名詞解釋幼兒教育學
❶ 幼兒教育學基礎的一些名詞解釋:1最近發展區2整個教學法3文化4直觀形象法5行動操練發6近期目標7幼兒常規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之前,人們在認識教學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繫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觀點是「無關論」,即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是兩個不同性質、基本各不相乾的過程。教學既不會推動兒童的發展,也不會改變兒童發展的方向,最多隻是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成果。這也就是說,教學最多盡量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努力使教學的難度、進度與兒童現有的智力水平相當就可以了。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皮亞傑。 這一觀點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觀事實根據。教學的確需要首先考慮兒童現在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把發展作為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中僅僅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抹殺教學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因為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其認知發展不可否認地存在明顯差異。維果斯基從其社會——歷史——文化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兒童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自發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教學,沒有兒童與社會環境(包括成人與同伴)的交互作用,兒童就無從獲得社會生存所需要的高級心智功能。可見,維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學(典型的外部社會環境形式)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肯定了「教學是兒童後天的、歷史的特徵之發展過程中內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種觀點是「同一論」,即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是同一個過程。有教學的地方就有兒童的發展,並且對兒童來說,所謂發展,即是「各種習慣的積累」,學會在外界刺激和正確反應之間建立起聯結。這種觀點的典型是以華生和桑代克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 這一觀點雖然重視了教學對兒童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和決定作用,但卻將這種積極作用簡單地歸結為外部灌輸與被動吸收,完全忽略了兒童發展的主動性與特殊性,忽略了兒童發展的內部心理過程,忽略了從外部作用轉化為兒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確的。對此,維果斯基贊成皮亞傑的觀點,即兒童的發展必然是兒童主動建構的過程與結果,絕不可以用外部教學來代替或掩蓋兒童的發展。這也正是「最近發展區」概念包含的第二層基本含義,它肯定了兒童在與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會互動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達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機會和自由,即「主動的兒童與積極的社會環境合作產生發展」。 第三種觀點是「折中論」,即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所謂相互獨立,指教學與發展畢竟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發展直接依賴的是神經系統的成熟,而不是教學」;所謂相互聯系,指教學可以讓兒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為方式,推動兒童的發展,同時兒童的發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學成為可能。考夫卡是這種觀點的代表。 這種「折中論」看起來十分的辯證統一,但由於它只是指出了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而「未能正確指出教學是怎樣給發展帶來原則上的新東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釋教學對兒童發展發揮積極促進作用的條件、途徑與機制,所以實際上還是未能真正解釋教學與發展之間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兩者由於缺乏聯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統一起來。這正是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想要包含的第三層基本含義,即在肯定教學對發展起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在肯定兒童是自身發展的主體的基礎上,用「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來揭示教學促進兒童發展的條件、途徑與機制。 就條件而言,維果斯基認為教學要想對兒童的發展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教師必須首先確立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一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他人幫助下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由於在他人幫助下。兒童表現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與其已經達到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一段差距,維果斯基將這一差距稱之為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它意味著兒童在最近的將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包含著兒童發展的潛能,可以用來標志兒童發展的趨勢。而潛能正是發展的可能性,代表著發展的蓓蕾,正是教學可以利用的、來自兒童發展內部的積極力量。如果教學能夠按照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和實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兒童獲得「原則上為新的東西」,從而使教學既不僅僅跟隨兒童已有的發展成果,也不是對兒童的簡單機械灌輸,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學與兒童發展之間的橋梁,所以維果斯基曾特別指出:「我們至少應該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如果不了解這兩種水平,我們將不可能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下,在兒童發展進程與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間找到正確的關系」。 從上述分析可見,「最近發展區概念」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是兩個不同的名詞。後者只是用來標志兒童發展的可能性與其現實水平之間的差距,而作為概念的「最近發展區」則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實質是一種建立在批判與反思基礎上的、旨在揭示教學與兒童發展關系的理論觀點。了解並確定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只是其包含的基本內容之一,因為它只是教學發揮對兒童發展促進作用的前提條件。如何把這種促進作用變為現實,還需要「最近發展區概念」闡釋作用的途徑和機制。
❷ 幼兒教育學的,(關鍵期)名次解釋
幼兒學前 即寶寶未上一年級前的教育,包括早教(0~3歲)學前班(3~6歲)。關鍵期,一般來說寶寶的關鍵期就是0~3歲,也稱敏感期,在此期間寶寶受教效果會特別好!可參見早教專家袁愛玲教授的經驗《0~3歲敏感期家庭教育方案》
❸ 幼兒教育學名詞解釋 保育
幼兒園以實施保教結合的原則,開展保育工作。
傳統的保育工作是幼兒體檢、生活作息、膳食營養、鍛煉與安全、環境衛生、疾病防治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保育的觀念從傳統的「保護身體發育」擴展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從「安全保護與衛生」擴展到「實施教育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保健」,在這種新的保育觀的基礎上,保育不僅要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更要反映下一世紀社會與人才發展的實際需求;不僅要搞好傳統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視「保」與「育」的相互作用過程,將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
❹ 幼兒教育學到底是什麼啊
幼兒教育學是一門研究3~6歲幼兒教育規律和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規律的科學,它是人們從教育幼兒的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教育理論。說到理論,許多人就會聯想到艱深、抽象、枯燥無味的條文。有時候,教育學的編寫確實遵循某種體系和行文方式,有令人費解和枯燥的特徵,但實際上幼兒教育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的理論寓於日常我們教養幼兒的活動中,有豐富而具體的表現形式。 例一: 兩個同樣大的孩子在學走路,一個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再走;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護著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乾脆用帶子綁住孩子的腰,拴著走。請你想一想,哪一個孩子將先學會走路? 從理論上來說,顯然第一種方式更符合孩子發展的需求,也可以更快地讓孩子學會獨立行走。而過分的保護只會延長孩子學走路的時間,使他難以盡快地從反復的練習中學會平衡身體、協調動作,而且會使他對摔倒過於恐懼,不利於今後的發展。因此正確的方法應當是:找一個不易摔傷的地方,開始時,成人多幫助孩子,但要逐步放手,鼓勵孩子自己行走,摔倒時不要太緊張,讓他自己爬起來。 例二: 一位教師在組織幼兒認識農作物,她讓幼兒背手坐在小椅子上,在黑板上掛幾張農作物的掛圖,然後告訴幼兒,這是麥子,那是棉花。另外一個教師也讓幼兒認識農作物,但她定期組織幼兒到農田參觀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還在幼兒園開辟小園地試種幾種農作物,如麥子、向日葵、玉米等。另外她將掛圖張貼在活動室,供幼兒自由參觀。你認為哪一種教育方式比較好? 從理論上說,對幼兒實行直觀教學是對的,但是單純通過掛圖的直觀教學對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認識事物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實物並與實物接觸,所以第二位教師的方法是正確有效的方法。 例三: 在一個教室里,教師組織幼兒學畫畫,她讓幼兒按她畫的樣子臨摹,有的幼兒畫得很像,教師大加贊揚,而對一個畫得不好的幼兒則要求他重畫。另外一個教師組織幼兒學畫畫,她讓幼兒自由選擇要畫的對象和畫畫的材料,在畫畫的過程中給幼兒提出建議和指導,並對每個幼兒的作品真心地贊賞,對幼兒的努力給予鼓勵和表揚,最後還將幼兒的作品張貼展示出來。你認為哪一種方式更好? 從理論上來說,我們認為畫畫是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一種方式,不應該在技能技巧上有過多的要求,應當讓幼兒自由地去探索各種繪畫材料,自由地在畫面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幼兒照教師的范畫及指定的方式來學畫,有可能壓抑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發揮和發展。另外,幼兒的能力是有差異的,也可說是各有所長的,教師應當承認幼兒的差異和不同長處,不要用單一的標准去評判幼兒。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應當獲得承認和肯定。如果只是從學習的成果來評判幼兒,會使那些在某方面能力稍弱的幼兒喪失自信和自尊,失去學習新事物的興趣和勇氣,這將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就是失敗的教育。作為教師,不僅要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促進幼兒的發展,還應當小心地保護幼兒的身心健康,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可因為教師一時言行不慎而造成對幼兒身心的傷害。 從以上的例子可看出,幼兒教育不是簡單的帶孩子,而是牽涉到有關幼兒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幼兒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教育問題,學習和研究教育理論。
❺ 名詞解釋教育學
教育學: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廣義的教育 :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他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業余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路教育。
人的發展或個體發展廣義是指個人從胚胎到死亡的變化過程,其發展持續於人的一生。
狹義是指個人從出生到成人的變化過程,主要是指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兒童的成人過程。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於人的頭腦之中的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狹義:是指由國家提出的教育總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課程與教學等方面對所培養的要求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的知識經驗和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一種動態的教育存在。
課程方案:也稱教學計劃,是指教育機構或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關課程設置的文件。
課程標准:是指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於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層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對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
德育過程:德育過程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下,學生主動地積極地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形成品德的過程。
班集體:個真正的班集體,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系統,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作風與傳統的學生團體。
學校管理: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採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帶領師生員工,充分發揮學校人、財、物、時、空和信息等資源的最佳整體功能,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組織活動。
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簡單地說就是育德,即能滿足學生的道德需要,啟發學生的道德覺醒,規范學生的道德實踐,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德育不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現負功能。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對一個班的學生工作全面負責,組織學生的活動,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對一個班集體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班集體的概念:一個真正的班集體,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系統,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作風與傳統的學生集體。
教學組織形式: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健康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概括起來主要指教師要有輕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揚振奮的精神、樂觀幽默的情緒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等。
❻ 幼兒教育學學前班的名詞解釋
就是介於大班與一年級之間的教育
❼ 急急。幼兒教育學/名詞解釋,教育的目的。十分鍾之內回答我給他二十分
幼兒教育學是指探討幼兒教育現象,揭示幼兒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要求,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❽ 幼兒教育學,,名詞解釋,求解,急!!!
幼兒教育學是一門研究3~6歲幼兒教育規律和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規律的科學,它是人們從教育幼兒的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教育理論。說到理論,許多人就會聯想到艱深、抽象、枯燥無味的條文。有時候,教育學的編寫確實遵循某種體系和行文方式,有令人費解和枯燥的特徵,但實際上幼兒教育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的理論寓於日常我們教養幼兒的活動中,有豐富而具體的表現形式。 幼兒教育學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材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能否對幼兒教育工作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能否掌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厚學網員工竭誠為您解答
❾ 教育學名詞解釋
1狹義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2.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3
4教學組織形式,是為實現一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圍繞一定的教育內容或學習經驗,在一定時空環境中,通過一定的媒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與程序.
5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辦學效益為學校總目標,圍繞總目標,按系統原理整體推進,遵循均衡性、公平性、激勵性原理,引進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將總目標逐級分解到各個部門和崗位,做到人人有目標、事事有目標、用目標達成度來評價每個部門和教職工的貢獻,並把目標管理評價結果作為教職工評優、晉級、獎懲的主要依據。從而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確保學校總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