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的是
㈠ 「七藝」包括哪些內容
在歐洲的中世紀,基督教會壟斷著歐洲的教育。學校開辦在修道院里,只有教士才具有受教育的權利。所學的課程稱為「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從形式上看,「七藝」都是些文理學科,但實際上它是根據宗教的需要而制定的:如文法是為了明白聖經的語法,修辭是為了訓練傳道講經的辯才,邏輯是為了論證神學命題,算術是為了論證聖經中有關數據,幾何是為了說明地球不是圓的,天文是為了推算宗教節日,音樂是為了演唱贊美詩,如此等等。教師一概由神職人員擔任,講課用拉丁語,《聖經》是惟一教材。因此,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教育十分落後,除少數進過教會學校的教士能閱讀、書寫拉丁文外,普通老百姓幾乎全是文盲,就是世俗貴族能讀書識字的也寥寥無幾。人們只知道《聖經》,不知道還有其他書籍;只知道神學,不知道還有文學、藝術和科學。所以有人把中世紀稱為「黑暗的時代」。
城市的產生和發展,使社會經濟、政治日益復雜起來。傳統的為培養僧侶服務的教會學校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新興的市民階級要求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建立新型的、由城市當局管理的城市學校。城市學校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城市,不久,西歐其他城市也相繼效法:城市學校的教師的選聘,兒童入學資格的確定,學費的金額都由城市當局規定,教會無權加以干涉。多數城市學校都教授羅馬法,因為羅馬法重視主權和產權。符合當時政治經濟的需要,城市學校後來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基礎。
12世紀初,義大利成立了博洛尼亞大學。繼博洛尼亞大學之後,法國的巴黎大學和英國的牛津大學也於12世紀先後形成。進入13世紀後,大學多屬此種類型,此類以巴黎大學為代表,稱為「先生大學」,校務由教師管理,歐洲北部的大學多採取這類形式。
㈡ 古羅馬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
還有法學吧
㈢ 內蒙古教師資格證
你是已經報了名准備考呢?還是怎樣的情況.
我建議你到內蒙古成培學校,讓他們幫你操作一下.該校在呼市,包頭都有站點,很不錯的
㈣ 中世紀基督教的主要教育形式和機構有哪些
中世紀基督教的主要教育形式和機構主要有哪些
西中世紀初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
基督教教會為培養僧侶及為教會服務的人材,同時向群眾宣傳宗教,舉辦了一些教育機構。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僧院學校附設在僧院內,又分內學和外學。內學 培養未來的僧侶,外學對俗人的子弟進行教民教育。大主教學校設在主教的所在地,以培養神職人員為目的。
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教學建立在盲目服從所謂聖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之上,
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造,強調背誦,也採用問答法進行教學。
此外,為數較多的是教區學校,這是對一般教民進行教育的學校。它的水平低下,主要教授讀、寫、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識。所有的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慾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但從 9世紀起,基督教教會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變化。
由於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教會為了迎合人心,除進行宗教教育外,也開始注意知識的傳授。
㈤ 教育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的是( )。
【答案】A
【答案解析】
教會教育的教育機構主要是教會學校,分為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郊區學校三個層次,教育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㈥ 教育心理學快要考試了,還有20天,如何復習啊
中學教育學考試大綱整理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廣義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教育: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詞解,廣狹義都要說)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歸為前制度化教育,之後的非正式、非正規化教育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
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始於人類早期教育,終於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填選)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其它專業課程和機構。我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我國頒布的最早學制。中國形成系統學堂與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相對於制度化教育,其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現代教育制度的(二戰後)發展趨勢 簡答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相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180多國家中有2/3以上實行了9年或9年以上義務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一個以升學為目標,一個以就業為目標。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隨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社會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知識點)
▲古代中國: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1)《孟子》中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
2)西周以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並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
3)春秋戰國時,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成為顯學。
4)漢代武帝以後,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5)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
6)隋唐以後,盛行科舉制度,限制了知識分子思想和人格
7)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縮減為四書五經
8)明後,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廢科舉開學堂
▲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教條是指導思想,《吠陀》是主要教育內容,僧侶是唯一教師
▲古代埃及:「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是其教育的一大特徵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教育: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中世紀:神學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其次是騎士教育
5、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徵(填空)
(1)階級性:統治階級享有教育特權
(2)道統性: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
(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灌輸的過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受教育本身
6、近代教育(巨大變化)
(1)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與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選擇題)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戰以後世界教育的新特點(簡答)
(1)教育的終身化:對於將人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後階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別是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脫盲
(3)教育的民主化: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並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學的目的:是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並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進提供依據,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選擇與指導。
1、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論語》中。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為後天形成
於是主張,有教無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應接受教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重視啟發教育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強調因材施教
「學而知之」
▲墨翟:兼愛,非攻
▲道家:棄聖絕智,棄仁絕義,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禮記》中《學記》:成書於戰國後期,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專著,主張: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的重要性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之教,喻也——主張啟發式教學
學不躐等——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古希臘三傑)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而著名。
蘇格拉底問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
第二步叫定義;(經過反復詰難與歸納,得出定義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過程中起助產作用。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理想國》中:通過教育,人 才能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體現在《政治學》中:他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是後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於誇美紐斯(捷克)的《大教學論》(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教育學形成規范學科的開始)(萌芽)(選擇)
▲誇美紐斯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年輕時強調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其次,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三是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盧梭《愛彌爾》: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存的環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造就健康的環境與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泛愛教育」
▲康德(盧梭對其影響很大)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的任務根本在於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身上得到集中體現。一方面,他提出「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輕視國民教育。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
▲從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為標志。 美國杜威及其《民本主義與教育》(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835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其貢獻在於,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填空)
▲赫爾巴特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針鋒相對,代表作《民本主義與教育》在體繫上也與《普通教育學》大不相同。(選填)
▲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教學的任務不僅在於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他強調的「三中心」是「學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動中心」)
3、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 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凱洛夫的《教育學》,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分為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人生觀;肯定了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該書1951年被譯成中文,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教師產生過重大影響。
▲凱洛夫教育學之不足:
(1)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關繫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
(2)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繫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
(3)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繫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4)過於強調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以後,我國開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生論,贊可夫等人的教學發展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
▲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學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並對這些因素產生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科學技術發展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近年來,黨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培養什麼樣的人)
(4)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不能忽視辦學規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教育)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接班人,這是教育作用於經濟的主要途徑)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
信 息 革 命 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結構的變化(不同類型教育組合比例構成)
(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設備)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科學知識的學習掌握與普及傳播)
補:人力資本理論
傳統西方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看作生產的三要素。1960年12月,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首)要因素。(舒爾茨推算,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3%)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記要點)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科學知識傳給更多的人)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職業科學家、科研機構的出現)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傳播知識的同時,直接進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科學成果在教育上運用的技術化要求)
3、信息技術與教育(簡答)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數量與質量)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師生交互模式,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台(信息技術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真正成為現實;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成為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術三次革命性突破:
第一次是電報、電話、無線電的誕生與推廣應用;
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人造衛星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時代。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路教育的不同?P35
(1)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路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2)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路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3)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的「年齡段教育」,網路教育是「跨(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路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判斷)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下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傳遞和深化文化、構成文化本體的雙重性)。
(2)教育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詞解)
2、學校文化的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學校文化的縮影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
▲ 校園文化的構成:
(1)學校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環境文化、設施文化)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
(3)學校精神文化
(4)學校各種亞文化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填空)
▲學校精神文化分為四種基本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風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4、學生文化的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5、學生文化的特徵:
(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介於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過渡性產物。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種族,民族,經濟背景,性別,年齡)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對學校文化的互補)
㈦ 中世紀西方教育制度
西歐中世紀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個階段,中世紀又分為早期和後期。在中世紀,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教會學校是當時教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教會學校按等級分為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教區學校,學校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宗教,神學是全部學科的「王冠」,「七藝」(文法、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教學也都是為神學服務的。教會學校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形式主義的繁瑣論證,這種經院主義的不良學風一直統治著西歐中世紀的教育,後來受到資產階級教育家們的不斷批判,「經院哲學」成了理論脫離實際的代名詞。當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除了宮廷學校之外,主要就是騎士教育。這種教育培養的是能夠騎馬打仗、忠於封主、懂得宮廷禮節、善於討好女主人的職業軍人,他們要學習「騎士七技」。騎士教育也有等級性,也受到宗教的影響。總之,由於西歐封建社會里教俗封建主都建立起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使西歐中世紀的教育具有明顯的等級性;由於當時的宗教教會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都占據統治地位,因而使當時的文化教育也滲透著宗教神學的影響。
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城市形成,同時出現了新興市民階層,教育上也發生了變化,反映新興市民需要的中世紀大學和城市學校應運而生。第一所中世紀大學是11世紀末產生於義大利的工商業城市波倫亞的波倫亞大學。西歐中世紀大學基本上經由兩條途徑形成:一條是主教學校由於擁有著名的學者做教師,各地青年慕名而來,逐步發展成為大學。另一條途徑是以學生團體為中心,吸引學者名家前來講學,因而也發展成為大學。雖然後來有些中世紀大學為教會所控制,但總的說來,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從組織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局面,由於中世紀大學重視研究學問和傳授文化知識,所以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有利於科學發展和學術繁榮,促進了教育水平的提高。至於城市學校的出現,同樣是當時教育上的進步現象。
一、西歐中世紀早期(5世紀末—11世紀)的教育
日爾曼人在西羅馬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經過了四五個世紀才完成了封建化過程。封建社會是以封建所有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佔有大量土地,建立庄園,有一定人身自由的農奴租種庄園主的土地,向主人服各種勞役,依附於封建主,整個庄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㈧ 中世紀基督教的主要教育形式和機構主要有哪些
由於歷史原因,西歐中世紀初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
基督教教會為培養僧侶及為教會服務的人材,同時向群眾宣傳宗教,舉辦了一些教育機構。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僧院學校附設在僧院內,又分內學和外學。內學 培養未來的僧侶,外學對俗人的子弟進行教民教育。大主教學校設在主教的所在地,以培養神職人員為目的。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教學建立在盲目服從所謂聖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之上,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造,強調背誦,也採用問答法進行教學。
此外,為數較多的是教區學校,這是對一般教民進行教育的學校。它的水平低下,主要教授讀、寫、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識。所有的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慾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但從 9世紀起,基督教教會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教會為了迎合人心,除進行宗教教育外,也開始注意知識的傳授。
㈨ 什麼是七藝
七藝的來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智者派建立了三科,即文法、修辭、辯證法。柏拉圖為高級科目確定了四科即算術、幾何、音樂理論、天文學。希臘以後的教育家們都論述過這七門課程。公元6世紀時,義大利威維爾修道院院長卡西奧都若斯(Cassiodorus)正式使用七藝,這個名稱在他的著作中重新強調學科的七重編組,並把它與聖經中的:「智慧建造房屋,用七根柱子支撐」的經句聯系起來,使七藝有了神學基礎。從此,七藝構成了教育中的規范內容。中世紀七藝在名稱上與古代的相同,但內容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成為修道院的主要教學內容後,裡面更是充滿著神學的內容。七藝的學習主要是為學習神學服務的。例如:學習文法是為了閱讀《聖經》;學習修辭學目的在於掌握聖經中的文體,培養宣傳教義的表達能力;學習辯證法是用來進行論戰,打敗異教徒;學習算術是為了計算宗教節日和祭典的日期,甚至對數學符號也強加上神學的解釋。例如「1」代表惟一的上帝;「2」代表耶穌的神性和人性的雙重性格;「3」代表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4」代表四個福音書傳道者等等。學習幾何可以用來設計和繪制教堂建築的圖樣;學習音樂是為了舉行宗教儀式時的奏樂和唱聖詩等。教會學校的皇冠課程則是神學。
㈩ 教育心理學:小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具有哪些教育意義
中學教育學考試大綱整理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廣義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教育: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詞解,廣狹義都要說)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歸為前制度化教育,之後的非正式、非正規化教育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
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始於人類早期教育,終於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填選)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其它專業課程和機構。我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我國頒布的最早學制。中國形成系統學堂與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相對於制度化教育,其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現代教育制度的(二戰後)發展趨勢 簡答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相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180多國家中有2/3以上實行了9年或9年以上義務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一個以升學為目標,一個以就業為目標。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隨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社會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知識點)
▲古代中國: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1)《孟子》中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
2)西周以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並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
3)春秋戰國時,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成為顯學。
4)漢代武帝以後,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5)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
6)隋唐以後,盛行科舉制度,限制了知識分子思想和人格
7)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縮減為四書五經
8)明後,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廢科舉開學堂
▲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教條是指導思想,《吠陀》是主要教育內容,僧侶是唯一教師
▲古代埃及:「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是其教育的一大特徵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教育: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中世紀:神學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其次是騎士教育
5、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徵(填空)
(1)階級性:統治階級享有教育特權
(2)道統性: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
(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灌輸的過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受教育本身
6、近代教育(巨大變化)
(1)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與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選擇題)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戰以後世界教育的新特點(簡答)
(1)教育的終身化:對於將人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後階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別是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脫盲
(3)教育的民主化: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並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學的目的:是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並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進提供依據,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選擇與指導。
1、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論語》中。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為後天形成
於是主張,有教無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應接受教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重視啟發教育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強調因材施教
「學而知之」
▲墨翟:兼愛,非攻
▲道家:棄聖絕智,棄仁絕義,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禮記》中《學記》:成書於戰國後期,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專著,主張: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的重要性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之教,喻也——主張啟發式教學
學不躐等——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古希臘三傑)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而著名。
蘇格拉底問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
第二步叫定義;(經過反復詰難與歸納,得出定義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過程中起助產作用。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理想國》中:通過教育,人 才能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體現在《政治學》中:他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是後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於誇美紐斯(捷克)的《大教學論》(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教育學形成規范學科的開始)(萌芽)(選擇)
▲誇美紐斯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年輕時強調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其次,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三是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盧梭《愛彌爾》: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存的環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造就健康的環境與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泛愛教育」
▲康德(盧梭對其影響很大)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的任務根本在於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身上得到集中體現。一方面,他提出「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輕視國民教育。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
▲從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為標志。 美國杜威及其《民本主義與教育》(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835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其貢獻在於,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填空)
▲赫爾巴特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針鋒相對,代表作《民本主義與教育》在體繫上也與《普通教育學》大不相同。(選填)
▲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教學的任務不僅在於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他強調的「三中心」是「學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動中心」)
3、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 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凱洛夫的《教育學》,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分為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人生觀;肯定了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該書1951年被譯成中文,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教師產生過重大影響。
▲凱洛夫教育學之不足:
(1)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關繫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
(2)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繫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
(3)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繫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4)過於強調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以後,我國開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生論,贊可夫等人的教學發展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
▲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學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並對這些因素產生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科學技術發展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近年來,黨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培養什麼樣的人)
(4)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不能忽視辦學規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教育)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接班人,這是教育作用於經濟的主要途徑)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
信 息 革 命 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結構的變化(不同類型教育組合比例構成)
(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設備)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科學知識的學習掌握與普及傳播)
補:人力資本理論
傳統西方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看作生產的三要素。1960年12月,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首)要因素。(舒爾茨推算,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3%)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記要點)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科學知識傳給更多的人)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職業科學家、科研機構的出現)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傳播知識的同時,直接進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科學成果在教育上運用的技術化要求)
3、信息技術與教育(簡答)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數量與質量)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師生交互模式,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台(信息技術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真正成為現實;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成為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術三次革命性突破:
第一次是電報、電話、無線電的誕生與推廣應用;
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人造衛星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時代。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路教育的不同?P35
(1)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路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2)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路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3)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的「年齡段教育」,網路教育是「跨(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路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判斷)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下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傳遞和深化文化、構成文化本體的雙重性)。
(2)教育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詞解)
2、學校文化的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學校文化的縮影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
▲ 校園文化的構成:
(1)學校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環境文化、設施文化)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
(3)學校精神文化
(4)學校各種亞文化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填空)
▲學校精神文化分為四種基本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風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4、學生文化的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5、學生文化的特徵:
(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介於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過渡性產物。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種族,民族,經濟背景,性別,年齡)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對學校文化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