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有什麼好處
A. 中國的教育到底有什麼用
其實不能說是好處或壞處,用優點缺點可能要適合一些。 簡單說吧:優點是倡導中庸和諧,倡導大而全,倡導團結統一。缺點是缺乏個性與創造力想像力,缺乏個人英雄主義。
優點:
1 入學方式:校園傳統教育是統一組織考試;
2 學習方式:校園傳統教育是全日制上課,實行面授;
3 學習難度:校園傳統教育實行嚴進寬出;
4 學習內容;校園傳統教育所接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有人生的教育,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所享受的是一種文化熏陶;
5 教學系統性強;管理嚴格規范;學習環境相對良好,學習效率較高;師生、生生之間有充分交流。
缺點:
傳統教育觀的基本特點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潛能的發揮。
校內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首先,教師不能完全照顧到課堂中基礎和興趣不盡相同的每個學生,學生只是被動聽教師的講授,以教師為中心;學習內容封閉,資源較匱乏;學習比較被動;所學知識過於良構化,與實際生活脫離等傳統教育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寶貴的精華積淀和經驗積累。譬如,傳統教育的優點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於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有利於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使之不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通過師范院校的專門訓練,懂得一定的教育規律,在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方面有相應的經驗。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看作是促進人身心發展的過程。它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人與工具(機器)之間,傳統的學校教育是按照人的身心發展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這個環境成為其自覺影響,作用於學生的身心發展,確保學校教育影響的主導性。師生間可以面對面地相互交流,學生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得到全面發展。
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或發生矛盾時,教師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啟發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而避免了走彎路。再則教師在上課時語言、形體動作、手勢、板書、示範等等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就是說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學生可以「親其師重其道」,教師的治學態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觀等均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都有著重要作用,這些都是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都不能替代的。還有就是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基礎知識普遍比較扎實,學生的學習鑽研精神普遍得到較好培養,學生普遍有著良好的尊師重教以及崇高的道德觀念等等
B. 中國教育有什麼優點
缺點:中國的教育模式太「死板」,是傳統的「模式教育模式」 優點:教育質量是比較高的。基礎打得比較好,要求比較嚴格,學生們學習非常努力,整個教育質 量,包括基礎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質量是比較高的。追問: 初三的物理化學只是只是冰山一角 要想真正的學到知識並運用 是在大學里完成 以後可以研發 在現實生活 細想想 有的地方有用處追問: 那中國考試選拔人才可不可以改良下?現在對於學生紙上分數決定一切,實在是有太多不足!選拔出的「人才」實際能力並不咋好!回答: 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 人口眾多 實在難以保證所有人能有良好的發展 中國現在的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誰能改的了?追問: 中國現在的教育模式對國家的「人才強國」戰略有何大益處?回答: 可以選出一些全才生追問: 全人才?卻很少是突出的人才!「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你有啥看法回答: 還是好好學吧 一次失敗不可怕 可怕的是摔倒後再也起不來了。我認為你是一位出色的學生 好好加油吧!
C. 中國教育體制好處
利:能夠創造GDP。
中國把教育作為一種產業,也就是說要在教育上創造財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嘛,不能創造財富,要國家貼錢的賠本買賣是不會做的。
弊:大家都看到了,不多說了。
教育一直都是一種事業,而不是產業。事業,就是要國家拿錢出來才能搞的。聯合國明確提出建議,要求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至少要達到GDP的6%,中國是2%,名列世界倒數第一位,連非洲最貧窮的國家都不如,發達國家的這個比例都接近10%。
國家不肯投錢,於是一系列希奇古怪的現象都出現了,這是源頭。
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各地差距巨大,國家如果肯拿錢出來搞,會這樣嗎?
國家、商人都把目光瞄向教育這塊肥油,賺勞動者的錢。勞動者需要把生平積蓄的很大一部分用來投資下一代的教育(還有醫療和住房)。這與經濟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明顯相悖。國家如果肯拿錢出來會這樣嗎?
中國現在就是一個畸形社會,過分注重眼前的經濟指標,而沒有長遠眼光。這樣的國家政府有發展前途嗎?
D. 中國教育到底有什麼作用
我給你一個簡單的舉例 現在房地產很火爆,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很多,農民工,搬磚、砌牆;技工,起重機;大學生,搞設計 問題簡單了吧,不上大學 完全可以,但是基本沒人會讓農民工去搞設計。再極端點,難道一個國家交給12億農民工或者技工就能治理好? 我沒有對這兩類工作者有任何歧視,僅僅借用你的描述發展了一下。 第二個問題,大學生幾百萬。確實,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211大學大學生,看到的比你多,現在的就業壓力確實大,為什麼?因為這幾百萬大學生中差不多一半的學生在大學不是學習了,而是虛度了。你說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會要這樣的人么? 而絕大多數學習了的人,工作是不難找的。 第三個問題,你是一個高中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這就對了,也許上了大學你還是不知道,但是更多的人是知道了。大學給了你一個很廣闊的舞台,讓你去有機會充分認識自己,鍛煉自己。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去鍛煉你了,認識你了,而不是荒廢了。 第四個問題,選擇標准不一樣。標准不是給那些高考移民定的,而是給特殊地區的所有學子定的。你是江蘇人,江蘇的經濟水平在中國排在了前幾名,你根本不知道中國西部窮的地方有多麼窮。 就拿英語來說,你們可以在學校聽聽力,在家裡聽聽了,甚至在上下學路上用p3p4聽,但是窮地方的學生呢? 他們甚至連收音機都沒有,你讓他們怎麼練習? 這種不公平的環境使得高校只能區別對待。當然,英語只是一個方面,師資、硬體,中國各個地方的差距太大了。 在這里我就你們班主任的言論表示鄙視。作為一個老師,不去引到學生如何認識社會,只是說一些憤青們的話,在我看來,真的可以卸甲歸田了。 我作為一個大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並不是為了辯駁什麼,只是想告訴你,有些事情只有在你真的經歷了,你才能懂。也許我說的也有偏頗,歡迎你指出來。 補充一點,如果我沒上大學,可能寫不出以上的東西來。
E. 中國教育的好處
失敗者們的共同特徵
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使我們可以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們,那麼看到最多的,大概就是失敗者了。這也符合社會人群構成的分布,失意者往往是大多數,成功者往往是極少數。
怎樣擺脫失意,成就自己,不妨先看看失敗者有哪些共性,再看看自己佔了幾條。
失敗者共性之一, 怨天尤人
別人有個好老闆,我們老闆真摳門;別人有背景,我們是草根;等等,把自己的無能用「客觀環境」來掩蓋,乍一聽條條是理,其實呢,別人成功都是偶然,自己的失敗都是命不好。這樣的人能成功才是沒天理。今天無論是網路社區里,街邊聊天里,聽到最多的就是這種談資,「我們老闆不成,太黑,你看人家誰那單位」,每個行業,頂尖的人才都是極少數,而平庸的人總是過剩,你跨入那個門檻,你就會發現,其實你的老闆非常大方,一點都不黑,關鍵是,你在門檻外,然後看著門檻內的人,覺得他們似乎是命運的寵兒。卻從來無視這個門檻的存在,所以有人說某某網游公司核心工程師月薪2萬3萬,人家公司待遇多好,自己才拿兩三千,卻從來不肯面對自己的水平和人家的水平差多少。
失敗者共性之二,不肯面對現實
我們在每個社區都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物,他們就是不肯承認在他們身邊有些人做出了不起的事業,就是不肯承認那些看上去比他們年輕,比他們資歷要淺的人能夠有所成就,於是怎樣,把眼睛捂住,把耳朵捂住,死活不肯承認,比如要是有人發帖說網路的新畢業沒幾年的研發工程師年薪20萬(在網路真tmd不算什麼)就會有人跳出來說這是槍稿,根本不可能,或者說網路很快就完蛋雲雲,總之,幻覺,都是幻覺,他混了那麼多年互聯網,還在五位數的年薪苦苦掙扎呢,怎麼能容忍別人一下子跑到他前面,而且是遠遠的甩開他,至於之前只會叫囂說「網路要完蛋,騰訊要完蛋,馬雲要完蛋」等等的,都是這類人物,不肯面對現實,不肯承認別人的成就,以阿Q的心態蒙蔽自己,在yy中維持自己可憐的自尊和自信,就是這樣的。當然這里還有另一類,就是某個神奇的理想破滅後,不肯面對現實,找出種種光掛陸離的借口來麻醉自己,比如某著名IT評論家,google的狂熱支持者,在目睹了google進入中國後的昏招迭出和神話破滅後,發出了「谷歌不是google」的 論調,如此自我蒙蔽,在我眼裡,也不過是一個著名的失敗者而已。 你聽說過「華晨寶馬不是寶馬,北京賓士不是賓士」的話沒?
失敗者共性之三,迎難而退,拒絕挑戰
失敗者是不會承認自己迎難而退的,他們有足夠的借口,比如說「我只拿這點錢,這個事情憑什麼讓我做」,或者說「那個誰誰誰工資更高,憑什麼他不做」,以及「這事情不該我管」雲雲,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方面他認為自己和「那些人」的本事沒有兩樣,另一方面他認為困難的事情是「那些人」份內的事情,他從來不想一下,自己要是老闆,是憑實干給人工資呢?還是一面之辭,反正他認為自己的待遇低,級別低,所以又借口不去碰困難的事情,然後天天等著老闆提薪長級。 迎難而退,永無機會。
失敗者共性之四,沒有目標
嚴格的說,失敗者並非真的沒有目標,他們也有諸如「中彩票得500萬」,「公司給我加加薪」,「換一個好領導」,「這個公司混不下去了,聽說那個公司不錯,看看能不能找關系辦過去」,以及甚至更高層次一點「學習一下面試技巧,爭取混入一個好公司」這樣的目標,但是他們的目標,你仔細看,往往都是要「遇貴人」才能辦得到,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虛竹子的,於是他們往往嗟嘆世無伯樂,他們只好混跡於平凡。
我在之前的公司,經常給一些新員工作培訓的時候,我的上司也在座的情況下,我會告訴新員工,你為誰打工?這是最重要的,而唯一正確的答案是,為自己。 你不是為老闆工作,不是為公司工作,也不是為你的上司工作,而是為你自己工作,那麼這里正好有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就是網路離職副總裁俞軍,俞軍是為李彥宏工作嗎?其實根本不是,李彥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平台,俞軍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願而工作,而這樣的工作態度,工作方式,也使他能夠真正有所成就。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很少有人能成為俞軍。 我經常講,打工要有創業心態,為什麼這么說,是不是打工者最後都要去創業,不是,但是你要想的是,公司提供了一個環境,一個可以讓你實現理想的環境,有人說了,你所在的公司不能提供這樣的環境,那就找一個那樣的環境!有人說了,找不到這樣的公司,其實不是沒有,而是你忽視了,因為你在找工作的時候,優先排列的是工資,福利待遇,級別,工作地點,公司品牌等等,而沒有任何自己夢想在裡面,看看俞軍當年的求職簡歷吧,一個成功者是怎麼找工作的。
我有個前同事,做事其實還是很認真的,也很有成就,打工賺下幾百萬的身家,但是工作一直不夠愉快,歇下來後要繼續找工作,想去一個海外上市的網路公司做個小總監,問我的意見,我就問她,你還缺錢嗎?你找這份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待遇?級別?你應該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興趣是什麼,連幾百萬身價的人,有時候還在這樣的思維套路里出不來,何況更多掙扎在底層的人。
今天,我帶一個很小的團隊,仍然對每一個新人,灌輸一個概念,你要想清楚自己的未來,要有目標的去工作。
失敗者共性之五,瞻前顧後
我說過一句話,悲觀的人永無機會,其實顧慮重重的人也一樣,失去高薪怎麼辦,政府政策改變怎麼辦,人才流失怎麼辦,細細籌劃當然是好事情,但是當斷不斷那就會不斷的錯失機會。
我這些年發現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越是一些背景很強名校畢業生,越不敢去挑戰自己,他們選擇太多,機會太多,太多大公司給他們offer,太多好機會等著他們,於是在不斷的選擇中,迷失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最後沉淪在一份看上去還不錯的工作上,僅此而已,天幸不要碰到大規模金融危機,也許還能拿一份不錯的養老金。 我的同學里,現在公認「混」的最好的,其實是當時同學里成績最差的,畢業時候工作最差,工資最低的,但是他不斷的改變角色,同時不斷的充電,充實自己,轉換位置,最後成為一家頗具規模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技術股東。他今天所獲得的一切都是他努力付出的回報,和大學成績無關,是在社會這所大學里,他得到了高分。
我永遠記得十年前一位當時頗有成就老闆跟我說過的話,他說,如果他當年在北京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超小房子,他就不會有所成就,有點諷刺的是,他的第二次創業相當慘淡,那時候他已經是豪宅名車都有了。很多時候,沒有選擇反而可以堅定人的信念。但是如果你有很多選擇,你還會堅定信念嗎?
失敗者共性之六,總有人比我差
就好比小孩子學校里考了倒數第二,回家父母訓他,他還會頂嘴說,誰誰誰還不如我呢,於是,總能在某些更慘的失敗者那裡找到自信,然後麻痹自己。
氣人有,笑人無,第二次推薦已故相聲大師侯耀文的相聲,小眼看世界,送給這樣的失敗者們。
想不做失敗者的人們
從現在開始
給自己定一個目標
迎難而上
正視現實
果斷把握機會。
把職場當作自己實現理想的平台。
任何時候,你都有機會。
F. 中國教育有什麼好處
你好 我是法學專業的學生 理論上講應該是沒有的 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有規定 在實際生活中有被退學的學生通過訴訟重新獲得入學資格的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 這種現象並不在少數 才疏學淺 可能不是很完善 希望您可以採納
G. 中國教育有什麼優點
這可怎麼說呢?說什麼的都要,去這兒看看吧,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呢?
H. 現在的中國教育模式有什麼好處,具體一點
在今日之中國,教育模式必須由單一向多元立體轉化,這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平民教育或精英教育,常規教育或特殊教育,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或綜合教育,傳統在校教育或網路遠程教育,都應該並行發展。 並行發展,並非說是一鍋沒有主輔之別的「大雜燴」。下面就將對以上幾組范疇分別進行闡述。 一、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昔日中國的教育史嚴格說來是一部精英教育史,不能否認這種精雕細琢的教育體制的確造就了一批文化精英,然而也因其巨大的內傾和封閉性剝奪甚至扼殺了更多民眾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在少數「精英」的背後是觸目驚心的無知和愚昧,從而導致了中國文化整體架構的嚴重失衡。怎樣矯正這傾斜之塔,平民教育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和社會需求之下開出的一劑葯方。 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精英教育如果說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殖民半殖民社會甚至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時期還有用武之地的話,那麼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則是斷然行不通的,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則更是同全民皆學,與時俱進的精神格格不入。 在更替動盪的歷史時期、在低層次的社會體制下可以側重於精英教育;而在和平發展的歷史時期,在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下,以平民教育為主,精英教育為輔,其它教育形式兼容並存的格局才是陽關正途。 二、常規教育和特殊教育 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機構提供的最主要的教育模式是常規教育,成為中國教育模式的絕對主角,居於從屬配角地位的其它教育模式則先天發育不良。教育模式的單一性使中國的現行教育裹足不前。 誠然,常規教育在大批量生產人才方面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所顯出的過分追求完美的傾向以及對個體個性的漠視也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常規教育以應試為考核手段,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評價標准,以培養「全才」為最高目標。「三好學生」遂成為這種價值評價體系下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產物。「三好」故然最好,然而果然是「三好」嗎?何者為「好」?這本是見仁見智,自然眾說紛紜,更難以量化。一定要將之量化,就只好將「德、智、體」三好集於一點即「智」上,百分制簡化並決定了一切,高分即等於「三好」,學校、學生、家長皆大歡喜。就在這一片和聲里,一大批「多才多藝」卻無一專精的庸才出爐了;就在這一片和聲里,韓寒發出了異議:把「全才」的「全」字下面的「王」去掉,我要做人才!異聲是微弱且逆耳的,卻往往也是清醒與理性的代言。它沖破了人雲亦雲的樊籬,必將別開洞天。常規教育的真正使命乃是培養學而能思、學而能行的人才。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特殊教育由於長時期被忽略不計,作為常規教育的必要補充形式是一塊亟待填補的巨大空白,也是「因材施教」的最佳注腳。從狹義來理解特殊教育,似乎是給在身心方面有缺陷和病態的孩子施行的教育。我所說的特殊教育是廣義的,即除狹義所包括的群體之外,更包括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或超常潛能的孩子,據其實際情況給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人本主義在這一教育領域內得到最大的體現。怎樣引導和發掘這群特殊孩子的最大的潛能,給他們營造最寬松的外部環境,提供最廣闊的空間和自由,從而使他們創造的社會價值最大化是教育家和為人師表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礎教育也就是必要教育階段,包括學前教育、九年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三個階段。所跨年限至少十五載,已遠遠超過古時讀書人的「十年寒窗」。長時性也間接引發了基礎教育入學低齡化的現象。目前的中國尤其是農村,大多數人的讀書生涯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劃上了句號,而終與高等教育無緣。這現狀的背後是深刻而復雜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因素的綜合,一言難盡,瞬時亦不可解,然而卻必須正視。以我的管窺之見,大致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城鄉經濟基礎的不平衡引致上層建築的失衡,波及教育,換言之就是國民收入相對較低使教育支出顯得相對高昂,簡言之也就是貧困(這一點在農村尤其貧困地區特別突出)。2、高考制的封閉性。3、能夠提供的硬體設施(包括高等院校,教學設施,師資力量)與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4、辦學模式的相對單一化(高等院校以國家辦學為主,社會辦學法制的尚未健全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不足使民辦私立辦學還有後顧之憂)。 高等教育階段才是充分教育階段,一個國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的人均素質和整體國民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而我們國家在這個領域顯然還大有文章可做,擴招應該就屬「文章」之一吧,但未免做得被動了些。 在此要說點題外話,今年政府擴招研究生至九十四點五萬人。人數增加是好事,但激增就有反常之象了。這里不是要指責政府不該擴招,就象我不能指責發明立交橋的人解決車流量大的問題一樣。但人才畢竟不是汽車,擴招也不能根本解決考生增加的問題。所以,教育界的權威們是不是應該轉變一下思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或能應一時之急,但總不及釜底抽薪來得完全徹底。升本考研的人數為什麼會激增?這背後的原因我想才是要抽的「薪」,當治的本吧。 四、職業教育和綜合教育 職業教育又分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近現代才興起的一種新興教育模式。早在1917年,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人在上海發起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由此成為開創和探索中國職業教育之路的起點。我以為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大應用成果就是職業教育。 隨著中國由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進程,職業教育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繼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之後最迫切需要發展的教育模式之一。它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有望成為與非職業高等教育並駕齊驅的一匹黑馬,前景可觀。 近年我國的一些職業學校已經開始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經驗,開始注重職業教育和工業化相結合,職業學校同企業相結合的路子。把人才的培養和市場的需求結合起來,從而在培養人才方面有的放矢,在人才就業方面,人才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實現方面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和自我認同感大大提高,《職業教育法》的出台,國家政策的推動都促使職業教育步入良性循環。但人文精神的缺失卻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硬傷。和非職業高等教育學生「有素質,缺能力」相反,職業教育學生多為「有能力,缺素質」。這一點,是應該引起廣大教育者特別注意的。 綜合教育在知識體系和架構的系統和完善方面無疑功不可沒。這一教育模式通常在小學至高中(不包括非職業高中)階段採用。而大學階段的專業局限性以及過分細化的專業劃分則在強調「專業性」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綜合性」,從而把專業性與綜合性完全對立起來。而綜合教育則因為不能深入更高的教育層次,而顯得「青澀」。怎樣把專業性和綜合性統一起來,怎樣把綜合教育引向更高層次,是擺在教育家面前的一大課題。 五、傳統在校教育和網路遠程教育 這二者實在是歷史感與現代性的遙相呼應,形成舊與新的鮮明對比。從孔子創辦私學迄今已是數千年滄桑,叫人如何不感喟逝水流年,匆匆不歇。學校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傳播文明與文化的中轉站。從此一站至彼一站的連續動作,文明的地鐵也就得以穿越時空由起點駛向無終的終點,文明的炬火也就得以長明不熄、星火燎原。 學校因其所肩負的特殊的文化使命而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象徵符號和人文景觀。傳統的在校教育作為一種歷時悠久,普遍推行的教育模式已深入民心。尤其從「學校即社會」的觀點來看,學校的群體生活對於學生的集體意識、人際交流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知識爆炸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全民求知慾的提高,在校教育因其在硬體設施上的供不應求,空間上的局限性以及師資水平的良莠不齊等弊端也日益凸顯。隨著網路電子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網路多媒體遠程教育成為現代社會又一支異軍突起的教育模式。網路多媒體教育具有許多傳統在校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諸如大幅度節約教育成本,最大化的打破時空局限,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特別是師資力量),更為直觀、及時,互動性增強等等。這對於傳統在校教育無疑具有顛覆性的革新意義,並將成為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它將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帶來知識全球化的壯觀景象,從而極大推動全人類的文明進程。全民皆學不再是夢想;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學校,一間巨大的教室將不再是夢想。 由此可以預見,這二者在未來將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六、結語 以上分別從五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大致梳理了一下中國現行教育模式的脈絡,最後還想提到的一點是素質教育、終身教育以及自學成材。如果說前面所說是籠統的方式,那麼這三點就是具體的宗旨和途徑了。素質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終其一生是教育的時限,自主自願學習則是超越各種客觀模式的最具主觀能動性的自我教育模式。 願中國的教育早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之路!
I. 中國的教育的好處是什麼
教出了一群只會點頭和鼓掌的,但是沒有主見的人!
J. 中國教育的優點是什麼
主觀公平公正的原則。
整齊化一的行動培養,這些優點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內容
教育模式正規化、課堂紀律嚴肅化。
培養了學生認真踏實,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的精神品質。
培養超強的理解能力、數字能力、文字能力。
排除了人性的弱點:不勞而獲 ,努力才有回報。
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才能,增廣了見識。
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思維受到了嚴格的訓練,使天下常規工作顯得非常簡單和容易。
提高自身的價值觀,讓未成年人有事情可做,避免了未成年人無事生非,變成危害社會的混混階級。
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更快的掌握知識和機能,與西方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的方法,更加節省時間,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