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三焦的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

三焦的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20-11-20 18:20:32

A. 三焦有何作用

三焦的作用: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
三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整個體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歸於上焦,脾、胃、肝、膽、小腸歸於中焦,腎、大腸、膀胱歸於下焦。《難經?三十八難》雲:「三焦者,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靈樞》上說三焦經「主氣所生病者」,這種「氣」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講的內分泌的功能。
三焦經從手走頭,起於無名指指甲角的關沖穴,止於眉毛外端的絲竹空,左右各23個穴。三焦經屬火,焦字本身就是「火燒」的意思。看來此經「火氣」不小。三焦經與膽經是同名經,二者都是少陽經,上下相通,所以肝膽郁結的「火氣」也常常會由三焦經而出,於是三焦經便成了身體的「出氣筒」。三焦經直通頭面,所以此經的症狀多表現在頭部和面部,如頭痛、耳鳴、耳聾、咽腫、喉痛、眼睛紅赤、面部腫痛。三焦經的症狀多與情志有關,且多發於脾氣暴躁之人,打通此經,可以疏泄「火氣」,因此可以說三焦經是「暴脾氣」人群的保護神。及早打通此經,還可預防「更年期綜合症」的困擾。此經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對風濕性關節炎也有特效。
三焦經是十二經脈之一,簡稱三焦經,統屬於上、中、下三焦。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三焦經眼角痛,汗出,腮腫,耳後、肩、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本經主內分泌失調,主情志,主氣郁。由手走頭,起始於關沖穴,結束於絲竹空穴。可散發肝火。(多按摩右側較好)對婦女的更年期症狀緩解作用很大。簡單的可以用按摩錘經常敲打,或循經按摩重點穴位點按,或用刮痧板循經刮痧……
主治:五官病的耳鳴耳聾耳痛、偏頭痛、面神經炎。其他病的便秘、中風後遺症、感冒、肘關節屈伸不利,肩周炎,頸部淋巴結炎、甲狀腺腫、網球肘、腱鞘炎。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經絡一般不會全部不通,大多隻是某一段不通或是某一點瘀阻。順著三焦經按摩一遍,最痛的地方就是不通之處,重點按摩此處就可以了。

B. 中醫說的三焦指的是什麼

三焦為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總觀三焦,膈以上的胸部為上焦,包括心與肺、頭面部;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2)三焦的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指出,老者與壯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氣道是否通暢,血氣能否循氣道正常運行,此處的「氣道」便是三焦。

因此,調理三焦在中醫養生中大有可為,可選擇正規氣功進行練習。比如,八段錦口訣「雙手托天理三焦」,主張通過特定的姿勢拉伸三焦,使氣血正常運行,以達到延緩衰老,改善睡眠的作用。

還可以按摩膻中、中脘、氣海以調理上、中、下三焦,配以外關穴通調三焦,佐以足三里補益後天,血海穴調血和血,從而達到延緩腦老化和骨老化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七情內傷擾亂人體氣機,影響三焦正常的氣化功能。

C. 中醫三焦指什麼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為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專之間的空腔,包含胸屬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
三焦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
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即上焦有受納水谷的作用,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
從五行上來講,三焦的作用是將水分離,形成霧、漚、瀆三種形態,方式是熱氣化之,所以三焦屬火,但主水道,與水既濟而為用。

D. 人體三焦指的是什麼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 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 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 、腎並提)。 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布作用),「中焦如 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並包括腸道的排便 作用),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 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排泄廢料。三焦的「焦」字,有「熱」的 含義,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是通周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 至於三焦的實體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 附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囗,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 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難經》認為三焦是「有名而無形」、張介賓《類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 始創言三焦之形,雲」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 於腦,……「張氏本人則認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 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 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 非三焦而何?「虞搏《醫學正傳》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名三焦,……其體有脂 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王清任《醫林改錯》以為「網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證論》謂:「三焦,古作[月焦]( 按:這是一個字),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醫家的一些主要論點, 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釋三焦在人體的氣化綜合功能,錄出以備參考。

E. 做三焦有什麼好處

人的身體在中醫中可分為上中下三焦。你做三焦應該是用於養生吧。挺好的。三焦通快合器官也健康,人才會神清氣爽。有干勁

F. 三焦是什麼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稱,作為六腑之一,並敘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於《內經》對三焦的某些具體概念的論述不夠明確,而且《難經》的二十五難和三十八難又提出了三焦「有名無形」之說,遂導致後世醫家爭論紛紜。爭論的焦點是關於有無實質形態的問題。此外,近來有人根據三焦概念應用的廣泛性,而提出「臟腑三焦」、「部位三焦」、「經脈三焦」、「辨證三焦」之說。

三焦與心包絡有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裡關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運行元氣、水谷和水液。

1.三焦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

自《難經·二十五難》提出:「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的論點之後,引起後世不少醫家之爭論,歸納起來,即為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之爭。

(1)關於三焦有名有形說《靈樞》最早認為三焦「有名有形」,如《靈樞·論勇》說:「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其焦理縱。」《靈樞·本臟》說:「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內經》論述三焦的基礎上,後世一些醫家認為三焦應與其他諸腑一樣,有表裡關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從而進行探討三焦的形質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網油等說法。如明·虞摶在《醫學正傳·醫學或問》中說:「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章璜在《圖書編·三焦有形考》中說:「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系哉?……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張介賓認為三焦是軀體之內,包羅諸臟的一腔之大腑。他在《類經·藏象類》中說:「然於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中說:「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觀點的學者,對三焦形質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認為三焦是淋巴系統、網油、胰腺、神經系統等。如陸淵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醫學的影響,根據「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認為三焦是人體胸腹腔的淋巴乾和淋巴導管,可以溝通全身津液,由此進而發展到全身淋巴系統。張錫純認為三焦是網油。趙隸華等依據古人解剖中無「胰腺」一詞,從《難經·四十二難》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陳無擇的「在臍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論說,根據胰腺的現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約如手掌大,結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認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據「三焦與命門相為表裡」之說,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經」、「交感神經」、「植物神經」,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質,尚不能完全解釋三焦運行元氣、運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難圓其說。

(2)關於三焦有名無形說三焦「有名無形」之論,始於《難經》。《難經·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三十八難》亦謂三焦「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自此以後,如《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其有名而無形者也。」唐·孫思邈亦謂三焦有名無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脈論》中說:「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元·滑壽的《難經本義》說:「蓋三焦則外有經而內無形。」明·李梴的《醫學入門·卷之一·臟腑條分》說:「三焦,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近代張山雷在《難經匯注箋正》中亦說三焦「有名無形」。以上諸家論說,皆承《難經》「有名無形」之說。

三焦有形、無形之說,皆有據有理,其對三焦實質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爭論,孰是孰非,尚無定論。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各有偏頗之處,難能全面。誠如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辯·辯三焦》中所說:「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唐·劉禹錫說:「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亦有人認為三焦是「非若五臟之形各自成體,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醫門法律·論三焦》中亦說:「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為形耳。」故近來有人提出:三焦無形,並非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沒有形質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氣、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發揮是以一定的形質為基礎的。但此形質並非是一個具體的確定的臟器組織,而是對一些臟器組織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謂「無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為形」、「道是無形實有形」之意。

2.三焦部位及臟腑劃分

所謂「部位三焦」說,認為三焦並非是一個獨立的臟腑器官,而是用以劃分人體部位及內臟的特殊概念。根據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別,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三個生理病理區域,將人體重要內臟器官分別轄於這三個區域之中。如何劃分人體三個區域及其所轄內臟器官,也存有不同觀點。

將胸腹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內經》對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原文大體指出了膈上為上焦,胃部為中焦,胃以下為下焦。《難經·三十一難》說:「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以膈作為上、中兩焦的分界處,以胃下口作為中、下兩焦的分界處。對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劃分已較明確:膈上胸中為上焦,膈下臍上腹部為中焦,臍下腹部為下焦。

將人體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東醫寶鑒·內景篇·三焦腑》提出:「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獻及中醫教材也沿用此觀點。但根據《靈樞·脹論》所說的「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的論述,以及臨床對三焦部位概念的具體運用而言,擬不將頭面、四肢歸屬於三焦部位為妥。

對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的認識,除肝的分屬不統一外,其餘均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臟;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自《內經》以來就有肝屬中焦與肝屬下焦兩種說法。肝屬中焦說的如:《靈樞·脹論》指出「肝大」、「肝偏傾」、「脅下痛」,肝居脅里,當位於中焦。《內經》的脈法和晉代王叔和的《脈經》中,均以肝應左關,而屬於中焦。《素問·金匱真言論》王冰註明確指出:「肝為陽臟,位於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也。」從部位劃分而言,肝歸屬於中焦。肝屬下焦說如:唐代孫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虛實》中說:「下焦……主肝腎病候也」,對其治療,「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王冰在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時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至於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將溫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肝的病症,歸於下焦的病變范圍後,則肝屬下焦又成為辨證概念,現在臨床辨證中,仍多從之。因此,肝屬下焦之說,主要是辨證上的概念,不是說肝位於臍下。

3.三焦的功能

(1)三焦總的功能

①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於《難經》。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文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②運行水谷《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並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谷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谷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運行水液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2)三焦的各別功能三焦的各別功能,是說三焦除了運行元氣、水谷與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還有各自的功能特點。

①上焦如霧根據三焦部位劃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臟。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於全身。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將水谷精氣布散於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輸布水谷精微(氣血)。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所謂「如霧」,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

此外,《難經》認為上焦有受納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②中焦如漚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膽等內臟。胃主腐熟,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並分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並概括中焦的功能為「中焦如漚」。漚,是浸泡的意思。所謂「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的作用。《難經》亦持此說,如三十一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瀆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從大腸排出大便,一是從膀胱排出小便。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就是說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對下焦主「分別清濁」,有不同的認識:

一是就腎與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攝於體內,無用的水液(濁者),成為小便而排出體外。此清、濁,指有用水液與無用水液。故《靈樞·營衛生會》概括為「下焦如瀆」。所謂「如瀆」,是形容下焦腎與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猶如疏通溝渠,使水濁不斷外流的狀態。即是腎與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腸的功能而言,水谷通過小腸的化物、泌別與大腸的傳導、變化,將精微物質(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體外。此清、濁,是指精微與糟粕。

三是根據《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於大腸」,「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以及《難經·三十一難》所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認為清與濁相對而言,清指小便,濁指大便,皆為糟粕。

4.關於三焦形質的探討

對於三焦的有形與無形之說,已見前述。對三焦形質的探討,現代有人根據三焦運行元氣、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結合對三焦形體的認識,提出不同見解,主要有:

(1)三焦與淋巴系統密切相關

認為胸腹腔的淋巴乾和淋巴導管可以溝通全身津液,類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運行的通道。

(2)三焦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認為三焦與命門元氣的運行相關,「命門為並列於脊柱二側之交感神經節,三焦為交感神經互相連絡之脊神經。」更有人認為三焦為整個「植物神經」。

(3)三焦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根據《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和《難經·三十一難》三焦為「水谷之道路」的論述,將六腑合而為一,並以三焦代替之,認為三焦是指消化系統的生理作用。

(4)三焦為整個代謝系統認為三焦氣化是物質代謝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人體從外界攝取食物,在體內進行腐熟、消化並吸收;第二階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質,化為精、氣、血、津液,在體內運輸、被利用及相互轉化;第三階段是機體將利用後的濁氣、濁液等糟粕排出體外。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分別概括物質代謝三階段的不同特徵。也有人認為三焦是「機體體液平衡調節系統」。還有人認為三焦「包括循環、呼吸、消化、排泄諸器官的功能」。還把三焦的三個部分作了分工,「上焦為血循環,中焦為淋巴系,下焦為排泄系」。

此外,還有人從形體方面來探討三焦的實質,主要有:脂膜說、組織間隙說、胸腹腔說、胰腺說等。

從形態與功能方面來探討三焦實質,決不能脫離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論總的來說,主要是抽象概念。中醫學術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內容上雖然不斷地充實豐富,但由於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免會產生龐雜,或眾說紛紜。對於三焦,不能脫離五臟六腑的整體來談三焦之有形無形,也不能以西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來臆測三焦之實質。如果那樣的話,則是毫無意義的,也無助於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學上的實際意義。

就形而言,五臟六腑是有形還是無形?以心腎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學中的心臟,又不能籠統地說心就是腦;主生殖的腎,也不是解剖學中的腎臟。古人所說的「有名有形」的臟腑,如果以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的觀點來對號,那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到中醫臟腑的實質,也不可能找准每個內臟的形體。因此,臟腑都可以看成是無形的,況且三焦一腑,說它有形還不如說它無形比較確切一些。中醫學中的臟腑是在醫療實踐基礎上推斷出來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綜合概念,任何一個臟腑都不會恰好是西醫學中的某一個臟器,或者是某一個生理解剖系統。三焦也不例外,只是從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個現成的同名臟器,而顯得特殊,其實應當是中醫學整個臟腑學說中的一部分。為此有人認為:若三焦是無形的,那麼五臟六腑亦為無形,這是藏象理論特點所決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麼五臟六腑亦當有形,其有形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的實體,而不是西醫學某一個同名臟器。

古代醫家詳於臟腑功能的論述,而略於臟腑形態的研究。所以,單純追求西醫的形態學與中醫理論的匯通,這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對中醫臟腑理論的研究,應當以臨床實踐為基礎,遵循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並結合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以冀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中醫特色的臟象體系。

你也可以去網路]
http://ke..com/view/61215.htm

G. 所謂人體三焦是什麼

三焦為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7)三焦的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擴展閱讀:

病理上,若三焦出現異常,氣機運行的通路被堵塞,無以推動津液運行,津液便可停留於身體各部位,進而表現為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張景岳所雲「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即是此意。此外,三焦是「原氣之別使」,若三焦不通,會影響氣血的化生,從而損傷正氣,招致外邪。三焦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著人體的正氣充盈與否,邪氣能否致病。

《黃帝內經》指出,老者與壯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氣道是否通暢,血氣能否循氣道正常運行,此處的「氣道」便是三焦。因此,調理三焦在中醫養生中大有可為,可選擇正規氣功進行練習。

H. 三焦是指什麼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

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

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8)三焦的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擴展閱讀

三焦為整個代謝系統認為三焦氣化是物質代謝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人體從外界攝取食物,在體內進行腐熟、消化並吸收;第二階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質,化為精、氣、血、津液,在體內運輸、被利用及相互轉化;第三階段是機體將利用後的濁氣、濁液等糟粕排出體外。

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分別概括物質代謝三階段的不同特徵。也有人認為三焦是「機體體液平衡調節系統」。還有人認為三焦「包括循環、呼吸、消化、排泄諸器官的功能」。還把三焦的三個部分作了分工,「上焦為血循環,中焦為淋巴系,下焦為排泄系」。

I. 三焦在人體的作用是什麼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劃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點。 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

J. 三焦在生理上的功能是什麼它的特性又是什麼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運行元氣、水谷和水液。

1.三焦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

自《難經·二十五難》提出:「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的論點之後,引起後世不少醫家之爭論,歸納起來,即為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之爭。

(1)關於三焦有名有形說《靈樞》最早認為三焦「有名有形」,如《靈樞·論勇》說:「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其焦理縱。」《靈樞·本臟》說:「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內經》論述三焦的基礎上,後世一些醫家認為三焦應與其他諸腑一樣,有表裡關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從而進行探討三焦的形質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網油等說法。如明·虞摶在《醫學正傳·醫學或問》中說:「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章璜在《圖書編·三焦有形考》中說:「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系哉?……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張介賓認為三焦是軀體之內,包羅諸臟的一腔之大腑。他在《類經·藏象類》中說:「然於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中說:「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觀點的學者,對三焦形質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認為三焦是淋巴系統、網油、胰腺、神經系統等。如陸淵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醫學的影響,根據「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認為三焦是人體胸腹腔的淋巴乾和淋巴導管,可以溝通全身津液,由此進而發展到全身淋巴系統。張錫純認為三焦是網油。趙隸華等依據古人解剖中無「胰腺」一詞,從《難經·四十二難》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陳無擇的「在臍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論說,根據胰腺的現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約如手掌大,結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認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據「三焦與命門相為表裡」之說,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經」、「交感神經」、「植物神經」,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質,尚不能完全解釋三焦運行元氣、運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難圓其說。

(2)關於三焦有名無形說三焦「有名無形」之論,始於《難經》。《難經·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三十八難》亦謂三焦「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自此以後,如《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其有名而無形者也。」唐·孫思邈亦謂三焦有名無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脈論》中說:「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元·滑壽的《難經本義》說:「蓋三焦則外有經而內無形。」明·李梴的《醫學入門·卷之一·臟腑條分》說:「三焦,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近代張山雷在《難經匯注箋正》中亦說三焦「有名無形」。以上諸家論說,皆承《難經》「有名無形」之說。

三焦有形、無形之說,皆有據有理,其對三焦實質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爭論,孰是孰非,尚無定論。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各有偏頗之處,難能全面。誠如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辯·辯三焦》中所說:「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唐·劉禹錫說:「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亦有人認為三焦是「非若五臟之形各自成體,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醫門法律·論三焦》中亦說:「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為形耳。」故近來有人提出:三焦無形,並非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沒有形質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氣、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發揮是以一定的形質為基礎的。但此形質並非是一個具體的確定的臟器組織,而是對一些臟器組織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謂「無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為形」、「道是無形實有形」之意。

2.三焦部位及臟腑劃分

所謂「部位三焦」說,認為三焦並非是一個獨立的臟腑器官,而是用以劃分人體部位及內臟的特殊概念。根據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別,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三個生理病理區域,將人體重要內臟器官分別轄於這三個區域之中。如何劃分人體三個區域及其所轄內臟器官,也存有不同觀點。

將胸腹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內經》對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原文大體指出了膈上為上焦,胃部為中焦,胃以下為下焦。《難經·三十一難》說:「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以膈作為上、中兩焦的分界處,以胃下口作為中、下兩焦的分界處。對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劃分已較明確:膈上胸中為上焦,膈下臍上腹部為中焦,臍下腹部為下焦。

將人體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東醫寶鑒·內景篇·三焦腑》提出:「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獻及中醫教材也沿用此觀點。但根據《靈樞·脹論》所說的「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的論述,以及臨床對三焦部位概念的具體運用而言,擬不將頭面、四肢歸屬於三焦部位為妥。

對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的認識,除肝的分屬不統一外,其餘均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臟;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自《內經》以來就有肝屬中焦與肝屬下焦兩種說法。肝屬中焦說的如:《靈樞·脹論》指出「肝大」、「肝偏傾」、「脅下痛」,肝居脅里,當位於中焦。《內經》的脈法和晉代王叔和的《脈經》中,均以肝應左關,而屬於中焦。《素問·金匱真言論》王冰註明確指出:「肝為陽臟,位於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也。」從部位劃分而言,肝歸屬於中焦。肝屬下焦說如:唐代孫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虛實》中說:「下焦……主肝腎病候也」,對其治療,「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王冰在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時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至於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將溫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肝的病症,歸於下焦的病變范圍後,則肝屬下焦又成為辨證概念,現在臨床辨證中,仍多從之。因此,肝屬下焦之說,主要是辨證上的概念,不是說肝位於臍下。

3.三焦的功能

(1)三焦總的功能

①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於《難經》。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文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②運行水谷《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並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谷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谷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運行水液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2)三焦的各別功能三焦的各別功能,是說三焦除了運行元氣、水谷與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還有各自的功能特點。

①上焦如霧根據三焦部位劃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臟。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於全身。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將水谷精氣布散於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輸布水谷精微(氣血)。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所謂「如霧」,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

此外,《難經》認為上焦有受納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②中焦如漚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膽等內臟。胃主腐熟,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並分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並概括中焦的功能為「中焦如漚」。漚,是浸泡的意思。所謂「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的作用。《難經》亦持此說,如三十一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瀆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從大腸排出大便,一是從膀胱排出小便。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就是說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對下焦主「分別清濁」,有不同的認識:

一是就腎與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攝於體內,無用的水液(濁者),成為小便而排出體外。此清、濁,指有用水液與無用水液。故《靈樞·營衛生會》概括為「下焦如瀆」。所謂「如瀆」,是形容下焦腎與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猶如疏通溝渠,使水濁不斷外流的狀態。即是腎與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腸的功能而言,水谷通過小腸的化物、泌別與大腸的傳導、變化,將精微物質(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體外。此清、濁,是指精微與糟粕。

三是根據《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於大腸」,「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以及《難經·三十一難》所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認為清與濁相對而言,清指小便,濁指大便,皆為糟粕。

4.關於三焦形質的探討

對於三焦的有形與無形之說,已見前述。對三焦形質的探討,現
(2)三焦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認為三焦與命門元氣的運行相關,「命門為並列於脊柱二側之交感神經節,三焦為交感神經互相連絡之脊神經。」更有人認為三焦為整個「植物神經」。

(3)三焦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根據《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和《難經·三十一難》三焦為「水谷之道路」的論述,將六腑合而為一,並以三焦代替之,認為三焦是指消化系統的生理作用。

(4)三焦為整個代謝系統認為三焦氣化是物質代謝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人體從外界攝取食物,在體內進行腐熟、消化並吸收;第二階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質,化為精、氣、血、津液,在體內運輸、被利用及相互轉化;第三階段是機體將利用後的濁氣、濁液等糟粕排出體外。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分別概括物質代謝三階段的不同特徵。也有人認為三焦是「機體體液平衡調節系統」。還有人認為三焦「包括循環、呼吸、消化、排泄諸器官的功能」。還把三焦的三個部分作了分工,「上焦為血循環,中焦為淋巴系,下焦為排泄系」。

此外,還有人從形體方面來探討三焦的實質,主要有:脂膜說、組織間隙說、胸腹腔說、胰腺說等。

從形態與功能方面來探討三焦實質,決不能脫離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實是抽象概念。中醫學術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內容上雖然不斷地充三焦之有形無形,也不能以西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來臆測三焦之實質。如果那樣的話,則是

六腑之一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