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教育原則
⑴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保教結合
⑵ 幼兒教育原則
幼兒教育原則是以「體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發展」理論為核心,培養孩子的九大成長目標: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
(2)幼兒園的教育原則擴展閱讀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自小開始,為終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更進一步來看,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不要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認清人生的意義,明白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讓教育培育出生活的強者,這個強者不是物質上的強者,而是道德上的強者。
採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採取孩子易於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贊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
⑶ 幼兒園教育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有哪些
有很多方面,比如在幼兒社會教育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 1、考慮幼兒現有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原則(立足現在) 2、兼顧幼兒現實生活和世界未來發展趨勢原則(著眼未來) 3、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與隨機教育互補原則 4、班內、園內教育與班外、園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5、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的發展相統一原則 6、面向全體幼兒與注重幼兒個別差異原則
⑷ 幼兒園教育原則
幼兒園教育的原則包括兩部分:教育的一般原則和幼兒園教育的特殊原則。
(一)教育的一般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2)保障兒童的合法權利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指的是教師在制定教育計劃、設計教育活動時,應當注意: (1)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發展 ;(2)兒童的發展應是協調的發展;(3)兒童的發展是有個性的發展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1)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 ;(2)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3)多種組織形式促進兒童的發展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二)幼兒園教育的原則
1.保教結合的原則
2.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3.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原則,(1)教育的活動性 ;(2)教育活動的多樣性
4.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
⑸ 幼兒園教育的原則是什麼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這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 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 方法。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並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 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匯集各種知識、印象,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這一活動過程是在成人指導下,靠幼兒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 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許多國家址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前階段,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因而,教師不應該反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 和審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來的原則 今天的幼兒教育不可能給予幼兒解決未來社會問題的答案。但是,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發展的原則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學前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許多國家提出「學前教育應為幼兒未來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發展。」幼兒的個性是在社會團體中,依靠集體的力量得到發展的。心理學家瓦倫說:「幼兒的『自我』只有處在與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狀態下,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並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⑹ 簡述幼兒園教育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原則分類 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貫穿於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它對制定教育教學計劃、選擇和使用教材、確定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等都具有指導作用。幼兒教師只有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這些原則,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主要有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保教結合原則等。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也在豐富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原則。其中環境教育原則、課程開發原則、科學評價原則應予重視。 一、思想性原則及運用 (一)思想性原則 思想性原則是指在幼兒園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向幼兒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貫徹完成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任務。也就是說要寓德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幼兒期的德育只是道德品質教育即品德教育。幼兒的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和家庭、幼兒園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在與周圍成人和同伴的日常生活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任何一個時代培養人才的目標,都不只限於單純的傳授知識,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德育是一切時代共有的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思想性原則,就是要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准則,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其宗旨主要是培養幼兒受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以及團結友愛、誠實、勇敢、不怕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習慣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從小就抓緊良好的品德教育,將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思想性原則的運用 (1)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人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因此,從幼兒期起就要逐步對他們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堅持高標准、嚴要求。 (2)從實際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和思想品德狀況、行為表現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分別對他們進行教育。 (3)利用集體的榮譽、輿論、行為規范和集體中幼兒的榜樣,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4)通過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幼兒的實際活動為基點,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和性格。 (5)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常識教育教學中,可結合自然常識和社會常識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再如,語言教育教學中,可結合看圖敘述、講故事向幼兒進行禮貌與紀律教育,以及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不怕困難等教育。 (6)通過樹立榜樣、啟迪誘導、鼓勵表揚等,激發幼兒上進心,辨別是非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標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7)幼兒教師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成為幼兒行為的表率,避免空洞的口頭說教。 (8)要調動幼兒園內部和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抵消,防止造成幼兒思想混亂、是非觀念模糊,甚至形成雙重人格。 二、科學性原則及運用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向幼兒傳授的知識、技能應該是正確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切實可行的。也就是說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科學性。 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一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判斷力差、模仿性強,容易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外部刺激,而這一時期形成的認識在大腦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其進一步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在教育教學中違背科學性原則,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組織教學,向幼兒灌輸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實際、非科學性的知識,不僅影響幼兒現在的進步,也會給以後的發展造成障礙。因此,對於開展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堅持科學性原則是極其重要的,它既能讓幼兒在發展的最佳時期獲得大量正確、可靠的知識和技能,迅速提高其智力水平,又可為將來進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性原則的運用 (1)教師應選擇正確的符合幼兒全面發展要求的教學內容,向幼兒傳授正確的知識、技能。 (2)教師對知識的介紹、說明、講解、分析、舉例等必須准確無誤,以有利於幼兒形成科學的概念。 (3)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年齡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根據幼兒實際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劃,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組織形式和教育教學方法。 (4)注意學科間的縱橫聯系和多種教育手段的綜合運用,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觀察力和動手振作的能力等。 (5)科學組織幼兒一日活動,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活動量。 三、發展性原則及運用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要能促進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即智力、體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發展,使幼兒從現有的發展水平向最近發展區發展。 幼兒園應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使其健康活潑地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無論偏重或忽視那一方面,都不利於幼兒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必須面向全體幼兒,把體、智、美全方面發展教育貫穿於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之中。 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即教學不應跟在發展的後面或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上進行,而應在沒有完全成熟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礎上進行。貫徹發展性原則,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知識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基礎上提出「略為超前」的適度教育要求,把幼兒發展的可能性與積極引導幼兒發展二者辯證地結合起來。即是,既不宜低估或遷就幼兒的年齡特點,錯過發展的機會;又不可揠苗助長,超過發展的可能性,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最近的發展區獲得盡可能的發展和提高。 (二)發展性原則的運用 (1)深入了解全體幼兒的一般情況、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並對其作出正確的估計。 (2)教材內容深淺難易要適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一般應有一定的難度,略高於現有發展水平,又不超過發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要求幼兒不斷努力,從而促進幼兒不斷發展。 (4)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並不斷加以改進,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幼兒認識能力在發展的最近區域進行教學,使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更多的新知識,同時發展智力。 (5)照顧個別幼兒的情況,提出不 的要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由現有發展區域向最近發展區域過渡。 (6)重視教材、專利法的科研和改革,促使幼兒積極地、主動地開展智力的、情感的獨立活動,以達到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和智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四、靈活性原則及運用 (一)靈活性原則 靈活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各種因素的差異和變化,機智、靈活、富有創造性地組織活動。也就是說,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方法靈活多變和過程隨機應變。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無論是教育環境的選擇和創設,還是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教師都會遇到許多復雜多變的情況,特別是受
⑺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原則
幼兒教學活動的原則
發布時間:2015-12-12
修改時間:2015-12-12
1898
教學活動是指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施教者(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達到對受教者進行傳授客觀性知識、鍛煉技能、啟迪智慧、引導正確的價值實現和激發積極情感體驗的教育活動。那麼,幼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考慮哪些原則呢?下面福建教師招考網的小編將和各位一起來了解下,具體內容如下:
(1)促進幼兒發展的原則
教學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領導的學習活動,幼兒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在於學習多少知識,而是在學習淺顯生活常識的過程中促進幼兒智力、情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2)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教育、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過程,教學任務不僅是授予知識,而且還要通過知識培養對生活、對現實、對待勞動和對待人的正確態度,幼兒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求知慾望,所以,幼兒的教學活動更要考慮教育性,要把智力、情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質放在重要地位。
(3)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十分重視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尊重兒童,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直觀性原則
這是由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的。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和形象的特點,幼兒認識事物、理解要求均是以感性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一方面幼兒依賴於直觀的、生動的、鮮明的形象認識事物;另一方面直觀的、生動的、鮮明的形象又有助於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能幫助幼兒理解和感知學習的內容。所以,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感官,充分運用直觀性原則,使幼兒通過視、聽、嗅、觸,獲得鮮明生動 的表象和直接經驗。
(5)活動性原則
幼兒是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的,要為幼兒創立各種各樣的活動環境。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學習的樂園,也是幼兒成長的的沃土,幼兒園里的學習生活很有可能影響到幼兒的一生。幼兒教學活動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成長。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施教者應該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相關課程:2015閩試教育教師資格證課程體系
推薦閱讀:教師資格證備考資料
上一篇: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考點:德育
下一篇:教學反思的分類
⑻ 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國外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 盡管世界各國關於幼兒教育的方法、形式繁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原則大體上是一致的。現概括如下。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這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 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 方法。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並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 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匯集各種知識、印象,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這一活動過程是在成人指導下,靠幼兒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 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許多國家址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前階段,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因而,教師不應該反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 和審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來的原則 今天的幼兒教育不可能給予幼兒解決未來社會問題的答案。但是,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發展的原則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學前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許多國家提出「學前教育應為幼兒未來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發展。」幼兒的個性是在社會團體中,依靠集體的力量得到發展的。心理學家瓦倫說:「幼兒的『自我』只有處在與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狀態下,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並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
⑼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1.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指的是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創設教育環境實施教育過程等環節中,都能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發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適合幼兒特點的課程開展教育活動。適宜性原則充分表明了幼兒自身特點和需要對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等的影響:適宜的目標幼兒跳一跳能夠得著,適宜的內容幼兒容易理解,適宜的方法幼兒能夠接受,只有適宜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時候,不要照搬書上的,可以借鑒,但一定要考慮自己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再好的活動不是適合自己也是徒勞。 2.滲透性原則 這里的滲透有以下兩方面含義:一是教學活動要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自然進行,保育為主,保教結合;二是指課程內容之間相互滲透,無論是五大領域課程還是主題課程,其內容、目標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進行。尤其是語言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與其他領域的身體更明顯一些。例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一般都要滲透大膽表達的目標等。 3.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策略和調動幼兒的主題參與性,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體驗與發展;二是指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同伴資源等多種教育資源的共同參與。 4.發展性原則 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幼兒提供發展的途徑,使幼兒既獲得當前的發展,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當然,發展不僅僅指知識的豐富,還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以上是對幼兒園教學活動概念、類型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的意義、理論依據及遵循的原則等理論方面的總體論述。這些理論的論述綜合了當前幼兒教育的前沿理念,從教師角度出發,結合實踐,將理論知識平民化,便於教師理解。這些理論知識為如何設計符合幼兒學習需要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綜合、整體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理論知識,能使教學活動設計更加科學、有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