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一句話概括教育行業

一句話概括教育行業

發布時間: 2020-11-21 00:24:32

① 當下教育行業最流行的一句話

以生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

② 為什麼會有像是途鴿求職這樣的職前教育機構存在

任何一種存在都是合理的,有需求就會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

③ 中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為深入了解產教融合發展的症結,近兩年筆者和行業專家一同通過座談、網聊、講課、考察等方式與上百職業所院校的領導、教師交流,介紹產業背景,推介行業課程,討論課程體系改革,結果很不理想。行業專家戲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院校教師的交流,即「雞同鴨講」,雙方背景不同,語境不合,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相悖。對於行業提出的課程設計,教師們首先考慮的是,「這樣的課程設計學校同意嗎?專家那裡通的過嗎?」「如果這樣改,教師的工作量怎麼計算?」不少教師表示對此「不了解」「聽不懂。」有位師資科長直截了當地表示了擔憂:「按這個做法,會有一半老師沒有課上,一半課程沒有老師上。」有位系主任的回復是:「行業課程設計顛覆了我對專業的認識,但教師們不支持,我也沒辦法。」

現代職業教育就是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具體的職場,對接職場需求的課程體系才有社會價值。全國職業院校每年花費巨資產生出數以千計的各類「精品課程」,可是捫心自問,有多少門「精品課程」是堅持能力本位對接職業標準的?有多少門「精品課程」是得到行業、企業、學生(服務對象)認可的?又有多少門「精品課程」能得到經常性的維護、及時更新的?這些「精品課程」的受惠面有多大、點擊率有多少?這些「精品課程」對於「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職業教育又有何益?

一位行業專家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四問:

既然是職業教育,職業院校教學中為什麼不見產業研究課程?企業永遠身處於復合性(跨界)的產業之中,比如體育用品的跨境電商、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製造企業、快速消費品的廣告營銷服務機構等等。每個學期,如果都有一個產業研究課程,三年就會有六個產業的配對深入,三年後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是不是會更好?

既然是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的專業考核為什麼不請企業HR或部門主管參加考評?一個學期的課程教完了,學完了,能不能請企業人員來考評?能否給剛入門的學生一個持續學習的書單,並增加自學成效的考評?企業都有讀書會、內部分享研討會,為什麼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中卻鮮有見到?

既然是職業教育,為什麼不能主動地提供動態的行業發展指導?畢竟,「現代職業教育,就是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三年在校學習不就是專注地做就業准備么?為什麼要到臨門一腳的時候,才開始關心產業分布變化、產業企業狀態、崗位薪資待遇變化、勞動福利政策變化等關鍵信息呢?這些信息其實網上都有啊!這些信息為什麼不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呢?為什麼不能成為自主性學習的課業呢?

既然是職業教育,為什麼我們要這么強調生源質量?能通過招考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其學業基礎會比傳統企業中的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員工更差嗎?招收這些同學入校不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么?既然選擇了服務對象,

④ 唐朝教育內容的改革

記得2018年高考,雖然依然是考外語聽力,但聽力的30分不計入高考總分,英語筆試的120分會摺合成150分,聽力只作為准備報考英語相關專業,以及小語種的學生准備。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中國如火如荼發展了十多年的英語教育行業,貌似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回顧這十多年,英語教育已經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產業,不僅成長出了多個知名上市公司,更是帶動了無數家庭發家致富,相關的」經驗分享「,甚至「秘籍」層出不窮,大有百花爭艷的趨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高考導向的力量是多麼巨大。但你知道么,盛唐的詩歌其實也是在當時「高考」導向的指引下,飛速發展起來的。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通史》中有這樣的描寫:

武則天令群臣賦詩,東方虯詩先成,武則天特賜錦袍。及讀宋之問詩,大加稱賞,奪東方虯錦袍轉賜宋之問。這樣的予奪,對詩風有很大影響,由宮廷予奪變為科舉得失,全國士人誰不從風而靡。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興焉」。武則天因自己對詩賦的偏愛,竟然在殿試時沒有考策論,而是加試了詩賦,僅以這一項來定名次。這就相當於為全國的莘莘學子樹立了標桿,「詩作的好就可以得到賞賜,甚至是當官!」於是,唐朝全國各地的士人紛紛去學作詩。這也就難怪,後來的詩仙太白會僅憑自己前無古人的詩賦才華,而滿懷自信的開始了自己的遠游,原來是有這樣的歷史背景的。

如今來看武則天的這一隨性的行為,或許有許多不妥之處,但實際上卻是有一定時代背景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們都很熟悉出自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之手,他的這篇《滕王閣序》氣勢恢宏,辭藻華麗,可謂傳唱千古。但卻很少有人注意,當初王勃寫就完序文後,還在文末寫了首《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七言詩不僅概括了《滕王閣序》的內容,同樣也堪稱佳作,但由於這篇序的曠古爍今,而被人們所忽視。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時已經出現了,將文章和詩賦作為一個整體的創作模式:,但這個時候詩賦還未得到官方的認可,直到《新唐書·選舉志》記載: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考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而後試策。
意思是說,現在進士考試題目都被人摸得差不多了,各種考試心得在民間都開始泛濫了,學生於是都不好好學習,而是改走捷徑去背帖括(注釋1),這樣下去,學生只懂抄錄解經的條文,而對經典原文不求甚解,無法真正領悟經典要義,從考試變為了應試。這樣一來既不利於國家選拔人才,也不利於文學發展,一句話:要搞教育改革啊!

當然提出問題不是好乾部,劉思立緊接著提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在進士殿試需要先考雜文二篇,然後再試策(注釋2)。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那麼這里的雜文貌似跟詩賦沒太大關系啊,那麼請看唐代《登科記考》(注釋3)對此的解釋:

按雜文兩首,謂箴銘論表之類。開元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
這段話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從最開始詩賦只佔一部分,到後來幾乎全是考詩賦,從初唐開始流傳於民間的詩賦,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被作為進士考試的重要一環。所以如此來看,開頭提到的武則天在進士考試時按詩賦排名,正是順應了這樣的大趨勢,並不是什麼太出格的舉動。

除此之外,根據《封氏聞見記》(注釋3)記載:

……李岩相次知貢舉,進士文名高而帖落者,時或試詩放過,謂之『贖帖』……
這樣看就有些像如今的高考特長生了,明明要落榜了,還可以通過詩賦補考。這一下子相當於更增強了詩賦在進士考試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這種重視詩賦的科舉文化背景下,推動了詩賦的普及,形成了全民學詩的社會風尚。沈既濟(注釋4)這樣描述當時的學詩盛況: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
在當時的唐朝人看來,一個人的前程取決於他寫作詩賦的才能。只有學好詩賦,才能平步青雲,頗有點上世紀「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覺。

所以說,正是唐朝「高考」對詩賦的重視,促進了盛唐的詩賦繁榮,造就了詩仙太白,詩聖杜甫,以及無數文人騷客的燦爛文學盛宴。

注釋1:唐朝時期明經科以帖經試士。把經文貼去若干字,令應試者對答。後考生因帖經難記,乃總括經文編成歌訣,便於記誦應時,稱「帖括」。有點相當於現在的紅寶書、藍寶書。

注釋2:試策,古代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

注釋3:《登科記考》是唐代開始出現的專門載錄科舉考試中科目、試題、試卷、及第者姓名以及有關詔令奏疏等內容的書籍。

注釋3:《封氏聞見記》,古代中國筆記小說集。全書十卷。唐代封演撰。

注釋4:沈既濟是唐小說家、史學家,著有著名的小說《枕中記》。

參考資料:

《科舉文學論》李子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