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學堂
① 在大山中的一所規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國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學堂
今日學堂!剛被我搜出來了!感同身受,中國現在的教育早就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② 近代以來中國的教育呈現怎樣的演變趨勢
中、初級教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問題是,素質教育需要學校從教師到管理人員付出更多的責任心,而身為事業單位鐵飯碗的中國教師和校長們毫無疑問做不到。
所以,人家歐洲國家的素質教育,是通過合作,將低水平的拉高以提高總體素質;
而中國的素質教育,是通過大鍋飯,將高水平的拉低以降低素質差距。
③ 傳說中我國最早的學校叫做什麼,他出現在原始社會後期
中國古代最早的學校 據《周禮》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的五帝時代,名為「成均」。 中國最早的近代學校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中一些掌握軍政實權,以鎮壓人民起家的大官僚、大軍閥如:奕訁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國的古老的弓箭、刀矛是敵不過西方的輪船大炮的。為了實行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對外禦侮圖強,積極主張向西方學習,推行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教育方面,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西學」,以培養科技人材。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各地開辦了造船、兵器等工廠;開辦了外語、船政、機器、軍事等學堂;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這稱之為「新教育」。它是中國設立近代式學校的開始。在「新教育」中,洋務派為了鎮壓起義和反抗斗爭,先後在天津、上海、廣州、武昌等地聘請外國軍官,廢棄傳統的騎射、「弓、刀、石、技勇」,改練洋槍、洋炮、洋操,訓練新式的陸海軍。這樣,做為體育運動的體操首先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出現了。但此時的體操主要是英國的兵操,包括列隊、刺殺、戰陣與戰術等。在「新教育」中,洋務派為了軍事的需要,還開辦了一些軍事學堂。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廣東陸師學堂、廣東水師學堂、福建船政學堂等等。這些軍事學堂聘有外國教官,依照外國軍事學校辦理。軍事學堂除開設一些近代軍事學科外,並設有體育課程,稱為體操課。如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生入學,授以英國語言,翻譯文法……推步、測量、駕駛諸學。慮其或失文弱,授之槍,俾習步伐;樹之桅,俾習升降」,「以升降嫻其技藝,即以練其筋力」。由此看來,洋務派的軍隊和學堂教育是近代西方體育輸入我國的開端,在一定意義上講,洋務運動對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④ 如何看待退學上私塾現象
又到一年開學季,可就在孩子們紛紛邁進校園之時,卻有一些家長反其道而行之,將孩子送進私塾讀經練武,接受所謂的「新教育」。教育部相關人士表示,此舉與義務教育法相抵觸,敦促這些家長保證輟學學生盡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近年來,國學熱了,市面上各種「讀經班」「私塾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一些家長讓孩子退學上私塾的新聞時而見諸報端。可縱觀這些「新教育」,很多都荒誕不經。
更要看到的是,學校教育對於人之成長的夯基壘台作用。這里的「基礎」內涵十分豐富,天文地理、數理化生、政史人文、常識常理,皆是一個「社會人」理應具備的學識。多年後,這「十八般武藝」或許漸漸杳然生疏,但分析方式、自製能力、處事心態等素養已經形成,為獲取更多知識鋪就了路徑。而這,也恰是素質教育的本意。私人學堂的走紅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此依然存在一定認知誤區。好像一說到學校的基礎教育,就是題海戰術、死記硬背,一說到素質教育就是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從而人為製造出「學校教育」與「體制外教育」的簡單二元對立,著實過於偏頗。
⑤ 山西新教育學堂高中合法嗎中考未達線能解決學籍問題嗎
山西新教育法只要國家承認就合法,中考沒達線是不能解決學籍問題所。
⑥ 北京文新教育集團怎麼樣教學環境,薪酬待遇,住宿條件,發展空間等方面
以前我有朋友在文新,怎麼說呢,文新老總在文新學堂上是在賠錢的,靠別的方面補貼。主要是想吸引投資,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投資人。不管住宿,待遇根據你招的學生多少以及交的錢多少決定!說的更簡單就是忽悠的功夫越厲害,拿的工資就越高!
⑦ 新教育培養的是怎樣的孩子
在杭州餘杭塘河搬磚的11歲男孩小朱火了,孩子搬了一暑假的磚,說是為了鍛煉身體。杭州某媒體記者探訪,竟然劇情大反轉。搬磚男孩原來是星洲小學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本該開學上六年級,孩子父母卻讓他退學接受「新教育」。盡管遭到了校長和親友的極力反對勸阻,孩子父母仍是堅持自己的觀點,選擇讓孩子接受「非校園教育」。
「一模一樣,真的一模一樣!」昨天上午,讀者方先生打進熱線:「看了今天快報報道的搬磚男孩,跟我身邊兩個朋友的經歷太像了,也是張清一,也是新教育!」
方先生的一個朋友,也是讓孩子中途輟學去接受「新教育」了。「當時孩子才三四年級,成績很好,老師和學校都不同意輟學的。她媽媽也是一開始請假,後來就乾脆不要學籍了。學校根本勸不住,親人交惡也沒用。」
方先生說,這個孩子現在已經脫離「新教育」,原因是「學了四五年,老師沒什麼可教了」。按常理,這個孩子正是上高中的年紀,但因為沒有學籍,知識體系也跟正常課程不接軌。「只能去打工了,什麼文憑都沒有,你說能找到好工作嗎?最奇怪的是,孩子家長一點都不後悔!」
「我還有一個朋友,幼兒園就把孩子送過去了,一天正常學也沒上過,到現在已經七八年了,我們勸了也不聽。」平時朋友聚會,方先生也會見到這個在「新教育」學習的孩子。他留心觀察過,這個孩子和其他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幾乎沒有共同語言,學校課本上的內容基本沒學過。「聽說這個『新教育』的課堂沒有一本書,但從小要讀《論語》、《三字經》、《道德經》。」
「當然,也有好的地方,比如不近視,這在五年級的孩子里很少見。他的身體很結實,因為每周要走50公里,這跟搬磚是一個道理,還有就是自理能力很強,『新教育』要求他們從8歲開始自己洗衣服、做飯。」
方先生說,這么多年來,朋友從來沒有停止過說服他也把孩子送去接受「新教育」。「『新教育』的收費並不便宜,學費、餐費、住宿費一年加起來至少7萬5,一般在10萬左右。」
張清一創辦的今日學堂上課場景。長江商報2009年4月22日報道
去年夏天,張清一的「新教育」在浙江舉辦了一場為期兩天的家長分享會,幾百位家長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課。在朋友的游說下,方先生懷著好奇去聽了其中一場講座。「地點在一個學校,天氣很熱,整個報告廳坐滿了人,還有帶著孩子一起來的。主要內容就是批判現行教育體制,先是一個負責人介紹『新教育』的辦學理念,接著是幾位老師分享自己為什麼從名校辭職到『新教育』教書,家長們很容易被現場氣氛感染。」
「我沒有在現場見到張清一,甚至懷疑送孩子去讀『新教育』的朋友也根本沒見過他本人。我對那個負責人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沒有一本書。他說,有了書就是違規辦學。」方先生說。
朋友的另一個舉動也讓方先生有點慌。「張清一除了辦『新教育』,還帶家長入會炒股。他們有專門的微信炒股群,好像是每個月收費1000塊。我朋友說,孩子不去讀『新教育』也可以加群,張清一就在群里,會發布一些股票信息,指導家長炒股。但據我所知,我朋友炒股已經虧了200多萬。除了炒股群,還有類似的養生群,他們對張清一都有一種近乎膜拜的心理。」
張清一是誰?
為什麼要創辦「新教育」學堂?
張清一,雲南人,原名張健柏,家長們喜歡稱他為「清一山長」。1980年,張清一考入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後並入武漢大學),在電廠工作幾年後,又考入武漢大學哲學專業讀研,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在武漢大學政管學院擔任公共哲學課講師。其間,張清一下海經商,創辦「今日電器」,曾任武漢電器某行業協會會長。
張清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多次提及,「自己辦學是緣於兒子」。
「2003年,我兒子5歲,正在上幼兒園大班,但兒子的綜合表現在幼兒園老師眼裡非常糟糕,不聽老師的話,總被老師批評。在老師眼裡,這孩子不聰明,但我不這么想,我認為我的兒子並不笨。」張清一就把兒子接回家,用自己研究的「全媒體超速學習法」,對兒子開始私塾教育。
雖然當時很多親人和朋友表示反對,但一兩年後,他兒子在學習、做人方面都有明顯進步。一些朋友也開始嘗試讓張清一來教他們的孩子。隨後,張清一在2005年創立了「今日學堂」。
什麼叫「新教育」?
浙江目前有7家學堂
什麼是「新教育」?張清一認為,傳統的義務教育培養的學生大多是「考試的產品」,而他的學校的教育模式,強調「人」的教育,沒有作業,不用考試,是以提高小孩思維能力、培養做人准則、鍛煉身體素質等為主的教育,這是根本。
張清一曾介紹過,他推崇的教育核心是:第一,身心健康,價值觀的樹立,這是人生幸福和成就的基礎;第二,學會適應人生和社會,學會做事,學會自我管理;第三,激發興趣與熱情,積極主動地學習;第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會獨立思考;第五,最後是如何學習知識和如何考試。只有按這樣的程序,才是把孩子一生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即使後面的目標沒有達到,也有幸福的人生。簡單點說,「大學可以不考,身心必須健康;文憑可以不要,德才必須兼備」。
奉行「新教育」理念的學堂,遍布全國各地。在「新教育」網站上,有一張學堂的不完全名錄,全國共55家,以江浙、廣東、河南、山東地區最多。其中,浙江省內有7家學堂,分別在杭州、寧波、紹興和金華。
這55家沒有統一的名稱,有的叫學堂,有的叫書院,還有的叫家塾,不過奉行的教育理念一致,都是張清一開創的「新教育」。
學堂還有等級之分,一些開辦時間較長、教師數量較多的學堂,等級會高一些。
比如網站最近曬出的一份名單,甲級學堂有4家,其中2013年在深圳開辦的行知學堂,評分最高,有8位教師。7家乙級學堂,分散在青島、石家莊、天津等地,有一家開明學堂就在杭州(就是快報記者昨天去探訪的這家),2015年6月辦學,有2位教師。
「新教育」的學堂是怎麼開起來的?
從一些記錄,可以略知一二。張清一在博客里,曾曬出幾位家長和他的書信往來。一位媽媽想來今日學堂當老師,張清一勸她自己開學堂,幾輪交流下來,這位媽媽真的籌備起一家學堂。一位家長說,各地學堂類似於加盟「新教育」,先了解、學習「新教育」理念,相當於做基礎培訓,然後再開辦。
當年報道過張清一的記者說:
已經很多年沒有聯系
武漢是張清一求學多年的地方,他的辦學之路也是從那裡開始的。
對於這位昔日的武大教師、現在的「新教育」引領者,武漢當地媒體一直都在關注。2006年3月,武漢晚報記者曾探訪過他的「今日學堂」;2008年,武漢晨報采訪張清一,發表《酷爸跟傳統教育唱反調》,介紹他的育兒經;2009年,長江商報多次探訪今日學堂,專訪張清一,寫出《今日學堂:顛覆傳統教育的「私人學館」》。
2006年3月5日,武漢晚報在《一年學費一萬五孩子讀經又練武記者探秘「今日學堂」》報道中寫道:
劉女士女兒佳佳今年9歲,已在學堂讀了一個學期;此前,佳佳就讀於一所公立小學。佳佳進私塾,家人多有反對,但劉女士很堅持。
30歲的劉女士開了家酒店,收入頗豐。「我的學歷不高,但現實告訴我,學歷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首先,我希望我的孩子學得快樂,其次才是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她把孩子從公立學校接出來,主要是因為孩子剛入學不久,數學老師找她談話,說孩子智力有些問題。同時,女兒每天出了校門就進培訓班,讓她倍感心疼。
一個偶然機會,劉女士聽了張清一的課,就把孩子送了過來。現在,劉女士最高興的是,孩子在校園被壓制的天性又釋放出來了,每天都很快樂。
另一個孩子陽陽,是即將面臨小升初考試的六年級學生。他母親是漢陽一所重點小學的語文老師,父親是位大學老師。父母都認同學堂的辦學理念。
目前,陽陽仍在學校保留自己的學籍。小升初考試時,他還會回到學校參加考試,以取得中學學籍。雖然,學校教學和學堂授課內容完全不同,但陽陽的母親對孩子順利通過入學考試充滿信心。陽陽母親告訴記者,陽陽在學堂學了一學期,上學期期末回校參加了考試,成績很不錯。
昨天,快報記者聯系了最早采訪張清一的武漢晚報記者,他與張清一相識多年,表示:「已經很多年沒有聯系張健柏,他也離開武漢很多年了。他確實曾經在武大當講師,但出來辦私塾以後,跟各方面的關系都鬧得不太好。你有什麼問題,直接問他吧。」
我們根據他提供的手機號試圖聯系張清一本人,但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