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
❶ 美國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有哪些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❷ 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如何推進
推進信息copy技術應用改造傳統教學。推進省、市、校三級網路教與學平台建設,構建互聯共享的山東省職業教育數字化教與學平台體系。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推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泛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變革,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用好優質數字資源,提高「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2020年,基於信息技術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課程比例達到50%以上。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培訓,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向社區教育開放,支撐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
❸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有待提升,好多幫科技如何解決
我國的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進程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在實際的建設與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前幾年的「掃盲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廣大職業院校教師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術技能,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2.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不夠重視
絕大多數職業院校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意識不強,我們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項核心任務,目前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仍處於研究與實踐階段。
在信息化大潮不斷涌來之時,學校如果不抓住這個機遇,就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
二、好多幫科技的對策
1.完善硬體環境
目前,我國還有較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仍然不能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校,很多學校的部分年級沒有多媒體進教室;由於網路教室缺乏,其他學科教師很難有機會開展網路教學。另外,早期配置的設備故障頻頻,需要升級換代。總之,硬體設施的不斷完善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
2.提高設備利用率
雖然每所學校都配有至少一間多媒體網路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學生上信息技術課時使用,其他學科幾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也都是教師上課時使用,一直不允許學生使用;幾乎每所學校都配置有攝像機(或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列印機、掃描儀等設備,但調查顯示,這些設備只是在公開課、大型活動時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術教師在用,其他學科教師和學生基本沒有機會使用
了解更多
❹ 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相關工作經歷怎麼填
一方面寫經歷,比如做了什麼....還有一方面重點寫寫成果,比如信息化教學大賽成果。
❺ 當前中央加快發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主要政策有哪些
國務院於2014年月6日頒布的一項關乎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共28條,簡稱「職教發展28條」。
中文名稱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語 言
漢語
主管單位
國務院
主辦單位
國務院
編輯單位
國務院
創刊時間
2014年6月6日
目錄
1具體內容
▪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 指導思想
▪ 基本原則。
▪ 目標任務
2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 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 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 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
▪ 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
▪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
3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
▪ 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
▪ 健全企業參與制度
▪ 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
▪ 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
▪ 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 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
4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 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
▪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 提高信息化水平
▪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5提升發展保障水平
▪ 完善經費穩定投入機制
▪ 健全社會力量投入的激勵政策
▪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 完善資助政策體系
▪ 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
▪ 健全就業和用人的保障政策
6加強組織領導
▪ 落實政府職責
▪ 強化督導評估
▪ 營造良好環境
1具體內容編輯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作者: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發布時間:2014年06月06日
(國發〔2014〕1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辦學條件薄弱,體制機制不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就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出以下決定。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基本原則。
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發揮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著力營造制度環境、制定發展規劃、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加強規范管理和監督指導等。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激發學校發展活力,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
加強統籌、分類指導。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統籌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堅持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並舉。強化省級人民政府統籌和部門協調配合,加強行業部門對本部門、本行業職業教育的指導。推動公辦與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
服務需求、就業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重點提高青年就業能力。
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
系統培養、多樣成才。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為學生多樣化選
目標任務
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結構規模更加合理。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總體教育結構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350萬人,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80萬人,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生達到一定規模。從業人員繼續教育達到3.5億人次。
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更加適應經濟社會需求。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重點提升面向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
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普遍提高。各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大幅提升,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實訓設備配置水平與技術進步要求更加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展顯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幹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
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規更加健全,相關標准更加科學規范,監管機制更加完善。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會人才觀念顯著改善,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氛圍更加濃厚。
❻ 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問題及好多幫科技對策
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傳統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轉變過程。
一、我國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對教育信息化認識不夠深刻
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於多媒體輔助教學、網路資源的檢索等方面,而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戰略意義和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並不了解,也沒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義。
2.教學資源及軟體建設滯後
一方面學校教學軟體數量較多,另一方面教師使用的積極性不高,使得這部分資源被閑置起來。
3.信息技術培訓重技能輕應用
目前廣大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單一模式一一課件,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解也只是課堂中播放課件,使得信息技術真正的優勢與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好多幫科技教育信息化對策
1.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新課程的實踐
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以多媒體和網路為基礎,教與學活動要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課堂網路、校園網路和互聯網路等,教與學的活動包括在網上實施講授、演示、自主學習、討論學習、協商學習、虛擬實驗、創作實踐等環節,這也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條件
2.將教學內容變成信息化學習資源
通過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把學習內容轉化為信息化的學習資源,並提供給學生共享,而不僅僅是教師用來演示。即可以把課程內容編成電子文稿、多媒體課件、網路課程等,作為師生的學習資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視頻資料、圖像資料、文本資料等作為教師開發或學習創作的素材;最後,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資源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供學生評議、分析與討論。
3.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構建知識
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等數字化工具,對所學知識進行重組、創作,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創造。
了解更多
❼ 對自治區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什麼建議
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戰略部署,切實推進職業教育廣泛、深入和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職業教育電子政務能力、數字校園水平和人才信息素養,全面加強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以先進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識,把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基礎和戰略支撐
1.
21世紀,人類已經步入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路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力地推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層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挑戰,為教育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嶄新空間,以信息技術特別是寬頻網路和新媒體技術為強大支撐的新一輪學習革命已見端倪。近年來,各個國家和地區爭先實施教育技術國家戰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創新、整合和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巨大優勢,擴大國民受教育機會,提高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加快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是適應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教育技術水平,構建國家教育長遠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2.
當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深入發展,步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級政府正在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精細化、規模化地推進各行各業信息化深入發展,信息技術逐步深度融入企業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品工藝流程、生產設備設施和業務管理過程等方面的信息技術含量大幅度提高,對在職職工和新生勞動者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大規模培養掌握信息技術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適應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要求,提高在職職工和在校學生信息素養、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和就業創業技能的緊迫任務。
3.
近年來,不少地方、行業和職業院校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開發、人員技術培訓和管理系統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對於有效擴大、優化配置和開放共享職業教育資源,大幅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二、堅持科學發展,明確「十二五」時期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思路與總體目標
4.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創新引領,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專家支持、學校創新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工作機制。以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為著力點,全面提高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和科研等領域的應用水平,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強化內涵和提高質量。加快構建數字化、開放性、共享型職業教育網路,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統籌管理和綜合利用,逐步建成服務決策、服務戰線和服務社會的全國職業教育數字化公共信息資源服務體系,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促進職業教育的現代化、集團化和規模化發展,促進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促進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動態適應社會多樣化學習需求,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5.
到2015年,職業院校配備夠用適用的計算機及其配套設備設施;90%的職業院校建成運行流暢、功能齊全的校園網,信息技術能夠支撐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等各項應用;85%的職業院校按標准建成數字校園;90%的成人學校及其他職業培訓機構實現網路寬頻接入;其他學校都能建成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建成數字化資源播放平台。建成國家職業教育數字化信息資源庫,不斷完善各級職業教育網路學習平台;建成國家職業能力培養虛擬模擬實踐教學公共環境,為在校學生、企業職工及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建成全國職業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政務管理和職業院校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標准化和規范化。形成學生信息技術職業能力認證機制。職業教育信息化能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三、推進改革創新,突破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環節
6.
努力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網,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相互協作的網路化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和資源共享機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以加強省級職業教育網站建設為重點,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建設泛在、先進、高效和實用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信息技術裝備水平。職業院校要以標准化校園網建設為基礎,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加快信息技術終端設施普及,重點建設模擬實訓基地、網路教室、遠程教育培訓中心、多媒體應用中心等數字化場所和設施。努力建成支持學生學習、學校辦公和政府決策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
7.
加快開發職業教育數字化優質信息資源。開發包括網路課程、虛擬模擬實訓平台、工作過程模擬軟體、通用主題素材庫(包括行業標准庫、實訓項目庫、教學案例庫、考核試題庫、技能競賽庫等)、名師名課音像以及專業群落網站等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數字化信息資源。建成教學資源平台、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等綜合資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資源開發機制、認證體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數字化信息資源庫。支持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開發基地。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依託示範性職業院校和大型企業,建設一批國家示範性職業能力培養虛擬模擬實訓中心。
8.
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電子政務應用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政務信息化作為提高職業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超前部署、積極推進、創新應用。教育部統籌規劃和指導建設職業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各地按規定確保全國職業教育政務管理信息的採集、報送和統計的完整性、准確性和時效性,按照國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標准加強本地職業教育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重點建設覆蓋實習實訓、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辦學和學生資助等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關鍵業務領域的管理信息系統。鼓勵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以及有條件的地區建立人才預測、就業預警和人才培養管理信息系統等創新性、關鍵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
9.
加快提高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教育部制定職業教育數字校園建設標准,加快推進標准化數字校園建設。各地和職業院校要建設寬頻、泛在、安全的網路基礎設施,推廣應用多媒體教室、數字化實驗室、遠程協作教室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促進常規裝備和信息化裝備協同融合;普及師生個人學習終端,創新數字化的專業學習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知識建構工具,引導廣大師生廣泛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信息技術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過程、內容、方法和質量評價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學校管理信息化應用,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學員、教師隊伍、辦學經費、基本建設、條件裝備、教務、校企合作等關鍵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http://www.moe.e.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5/201205/xxgk_136506.html
❽ 教育信息化下職業院校信息能力的是如何構成的
我國的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進程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在實際的建設與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前幾年的「掃盲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廣大職業院校教師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術技能,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2.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不夠重視
絕大多數職業院校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意識不強,我們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項核心任務,目前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仍處於研究與實踐階段。
在信息化大潮不斷涌來之時,學校如果不抓住這個機遇,就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
二、好多幫科技的對策
1.完善硬體環境
目前,我國還有較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仍然不能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校,很多學校的部分年級沒有多媒體進教室;由於網路教室缺乏,其他學科教師很難有機會開展網路教學。另外,早期配置的設備故障頻頻,需要升級換代。總之,硬體設施的不斷完善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
2.提高設備利用率
雖然每所學校都配有至少一間多媒體網路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學生上信息技術課時使用,其他學科幾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也都是教師上課時使用,一直不允許學生使用;幾乎每所學校都配置有攝像機(或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列印機、掃描儀等設備,但調查顯示,這些設備只是在公開課、大型活動時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術教師在用,其他學科教師和學生基本沒有機會使用
了解更多
❾ 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課題評職稱是否有用
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證書不是學歷證書,是職業培訓證書。不能憑此證書評職稱工程師。評職稱工程師還是以學歷證書為主的。 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項目(CEAC)為信息產業部核准、設立,由CEAC國家信息化培訓認證管理辦公室統一管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