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教育
❶ 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
(一)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學生,這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制定計劃、動員發動、培養和使用骨幹、組織指揮、總結評比等;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啟發誘導,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善於機智地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既需要知識經驗,又需要滿腔熱情,更需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研究、總結、磨煉。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發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要簡練明確,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要合乎邏輯,語法正確,流暢通達;要富於感情,有感染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
(五)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使之不斷升華,達到理論的高度;要能夠自覺地運用、驗證教育理論,從大量的現象中研究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改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❷ 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一、良好的文化素質,包括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教學理論基礎。
1、教師應精通自己的學科,具有扎實而淵博的知識。馬可連柯說過:「學生可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蘇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多,他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精工巧匠。」對老師來說,不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務進修和廣泛的學習,跟蹤學科學術動態,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的前沿,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的轉化。
2、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方面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的博學多才是至關重要的。隨著教材的改革,相鄰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文理相互滲透,因此,教師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溝通,形成「大教學觀」,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的知識越淵博,越能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3、教師應具有教育科學理論修養。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懂心理學,這就如同一個心臟專業醫生不了解心臟的構造。」科學的教學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教師要較好的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基本知識。教師不僅知道教什麼,還要知道怎樣教和為什麼選擇這樣教,用科學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需要具備適應學科特點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頻率。」語言表達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主要能力。由於條件的限制,很多實事不能再現,需要教師依靠語言表達,把豐富的知識通過口頭傳授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准確清晰,具有學科性;簡明練達具有邏輯性;生動活潑,具有形象性;抑揚頓挫,具有和諧性。
2、較高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具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是知識時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要創新型的教師。創新型的教師就是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視野以及善於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創新知識的方法,具有勇於探索、敢於懷疑和批判的學科精神,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並有獨特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簡言之,教師的創新能力包括:獨到的見解、新穎的教法、創新的思維、凸現的個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識等。
3、較強的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一個教師取得教育和教學成功的保證。缺乏組織能力和指導能力的教師,無論其知識多麼廣博,都難以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
(1)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師能集中學生的注意,靈活調節進程,活躍課堂氣氛,控制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維護課堂教學秩序,處理偶發事件等。
(2)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渠道;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一個教師應有能力組織和指導興趣小組,參觀考察和社會實踐活動。有能力組織講座、講演、展覽、表演、製作、考察、競賽、撰寫報告和論文等活動。形成人人參入、自己動手、發揮特長、凸現個性的開放式學習氛圍。
4、研究能力
教師要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成為講演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的轉化,研究能力是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1)教學研究能力。把教學與教研結合起來,善於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改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理論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而探索和發現新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和模式。
(2)學術研究能力。目前教師的教研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試的研究,限於一些教學技巧和教學經驗的陳述。而對教學理論的研究相對薄弱,缺乏對教學的創造性思考。教師只有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成功。
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模範的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標准,熱愛學生,為人師表。認真學習馬、列、毛、鄧、「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教師應自覺加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民族團結、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教育;進行社會發展規律和觀點的教育;進行科學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
四、敏銳的時代意識
要更新教育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稱為現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關鍵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創造才能。
❸ 學歷教育與能力教育哪種模式更適合未來的個人發展
同樣重要,學歷側重的理論還有信念,多對面性的。更利於決策和創造。能力教育只是單方面的,相對絕限一些。
❹ 什麼是教育教學能力條件
教育教學能力條件包括選擇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教學方案,掌握和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教育管理學生的能力等,測試主要通過筆試、面試和試講等方式進行。考試時間上半年一般安排在4、5月份,下半年一般安排在9、10月份進行。
❺ 教學能力與教育能力的區別和聯系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三維目標的達成,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對知識與能力有明確的表述: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
形成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等科學的歷史觀,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現在有一種把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相混淆的現象。比如,有人把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定義為能力,又把學生的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能力稱為「技能」。為此,有必要澄清二者的區別。
為了澄清教學能力與教學技能的區別,必須弄清楚能力與技能的含義和區別。
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個性心理特徵。它以個人內在化思維為主要運作方式,其主要特徵是靠個人內部語言達到對事物的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比如對概念的理解和對教材的分析都屬於能力范疇。
技能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行為方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由個人近乎自動化的外在動作表現出來,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可以看出,能力和技能的區別在於前者是非動作性行為方式,後者是動作性的行為方式;前者是內心思維活動的過程,後者是外在肌肉運動的過程。比如,就寫字而言,領會筆劃、筆順是屬於能力范疇,流暢順利的書寫則屬於技能范疇。就上課記筆記來說,聽教師講課並理解講課內容是一個人的理解能力,而用幾乎是自動化的動作記筆記則是一個人的記錄技能,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課程目標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在學生學習這些基本知識時,除了記憶最必要地知識外,主要是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激發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其提出不同見解的能力與勇氣,使學生在質疑的活躍狀態中記憶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客服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同時,要求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基本的歷史技能,如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
但在教學實踐中,二者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並不是歷史學習的最終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歷史想像力,激活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之能在學習的知識和沒有學習的知識之間發生遷移,即用已學過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這一過程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環節。
教師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夠給學生充分表達個人見解的機會,或組織不同觀點的學生如何進行復核規則的辯論,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❻ 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
1、確定教學目標的能力。
教科書基本上是按單元或章節編排的,各單元或章節都是對整個學段教學目標的細化。教師在依據課程標准確定單元或章節教學目標時,要吃透「三維目標」的要求,了解課程資源的內在聯系,全面、整體地把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在聯系。教師還要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要適當合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2、開發利用教育資源的能力。
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知識載體。確定合適的教學材料,並加以仔細分析,合理組織,是教學設計的基礎,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具有選擇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和使用課程資源的權利和義務。教師不能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照本宣科」。
3、分析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主要體現在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的把握上。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和主要的內容,構成教學的重點;一些學生難懂、費解和不易掌握的內容,構成教學的難點;疑點是指學生容易混淆不清,容易誤解和產生疑惑的知識。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處理好重點、難點、疑點之間的關系。
4、編寫教案的能力。
教案也叫「課時計劃」,是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設計的教學方案。編寫教案是教師把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圖紙化」,教學目標、教學要點、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流程、板書設計、習題及其解答等是編寫教案的要點。
5、處理人際關系能力。
教師的人際關系主要是與學生、同事、家長的關系。師生關系是教育大廈得以建立的基石。理想的師生關系是美好教育的內在要素,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要從尊重學生開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嚴,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從根本上說是精神上的溝通、情感的交流和個人人格的影響。
在教師與學生這對關系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的精神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交往能力是教師必備的。教師是教師群體中的一員,學會跟同事交往、合作,不僅有利於工作的開展,也更有利於自己的成長。教師和家長都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使雙方的教育形成合力,雙方應該互相支持,經常溝通。
6、組織管理能力。
教師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是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師必須具有教育教學活動的規劃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要具有使管理本身成為一種教育力量的能力,把學生管理工作,變成鍛煉學生、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手段,讓學生在為集體做貢獻過程中發展特長、發揮優勢,發揮他們每個人的聰明才智,使每一項工作都成為學生的智力活動。
7、更新知識能力。
科技的迅速發展,要求每個勞動者(包括生產者、設計者、管理者)在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面都要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學校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豐富的科學知識,建立網狀、立體的知識結構,具有敏感性、靈活性、機智性的心理素質;具有自我學習、知識更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概括、總結、分類等能力,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擴充新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
8、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是專業化教師的必備的素質。教師要決戰課堂,必須從教研抓起。首先表現為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善於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現象的意義,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研究成了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的一種專業生活的方式,他自己創造著自己的專業生活質量,這是教師在專業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現形式。
9、設定評價目標和標準的能力。
對學生學業的檢查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10、反饋和矯正的能力。
這是指教師對於課堂的狀況,學生反應的敏感性與批判性,或者說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性」的敏感程度,以及對所發現問題的解釋與分析。調節與矯正是教學評價的目的,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每一次反饋和矯正都對以後的過程產生影響。
(6)能力教育擴展閱讀
現代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❼ 學習能力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能力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每個孩子都擁有學習能力,不同的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強弱不一樣。金色雨林機構介紹,學習能力是指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簡單來說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能力,是在聽說讀寫算等方面所具備的的能力的統稱。換個角度來講,學習能力也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聽覺能力、視覺能力、視覺動作統合能力、思維理解能力、計算分析等能力。
金色雨林機構介紹,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些孩子或成人在學習東西時往往很快就能掌握知識的要領,有的孩子或成人在學習上卻表現出困難重重。金色雨林發現,這是由於學習能力不足造成的。學習能力不足也被稱為學習困難,這些兒童通常智力很正常,有的還是智力超常,但是他們的感覺動作統合能力不足,運動協調能力差等原因,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在日常的學習中常常出現問題,從而影響學習成績,這類孩子也被稱之為腦神經功能缺失,久而久之,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出現異常。
上述就是金色雨林機構對學習能力的介紹。學習能力既和先天有關,也和後天有關。溫馨提示:學習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在金色雨林的指導下進行。
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學習能力方面的內容,請登錄金色雨林官網或者到金色雨林學習能力研究中心進行面對面咨詢。
❽ 什麼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cation,簡稱CBE)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cation,簡稱CBE),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 產生於二次大戰後。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 需要 出發, 確定能力目標。 通過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 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 明確培養目標。然後,再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 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 最後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❾ 當有能力時教育會怎樣
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我就會給孩子或者是需要的人最好的教育,這樣他們就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