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的學科特點
⑴ 當代教育學有哪些特徵
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
2、教育專學發生了細屬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層次與類型的綜合;
3、教育學研究與教育裎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4、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也形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⑵ 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第一階段,1901至19年(或1915)。他翻譯並介紹了日本學者開始寫作教學法,人民自己開始編教育高潮結束。這是直接向日本「進口」,介紹教育理論發展的基礎赫爾巴特階段,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學在中國的早期階段,也是教育研究和教育學科中斷開始的中國傳統觀念。
從1919年的第二階段到1949年。這是中國教育學者從美國和歐洲到日本留學進入學習階段,也是中國學界開始形成一個專業化的團隊和教學研究的代表,同時與中國的教育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始獨立的研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對整個集結和建設階段。在學科從美國和歐洲學習轉向了日本學校,並由此帶來了各學科的內容體系,在形態學方面的變化可以看作是第一個引進全轉向方向。
第三階段,1949年至1957年(或1956年)。這是杜威學歷教育的批判,關鍵時期「資產階級教育」的全國解放,而且在蘇聯教科書引進了全面的教育學科。中國教育領域發生了第二次全面「引進」的方向學校朝西從蘇聯學習的同時,使之與解放的新中國教育發展突破的關系成立後構成教育學史上的第二次破發。
第四階段,1957年至1966年這一階段在1958年「教育革命」的一個重要事件,教育學成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解讀和獨特的思想現象獨立於本毛澤東的解讀教育語錄現階段,主要是因為這是在第一次出現,其中可稱為納入學校教育學科從外往裡樹第三次重大轉變的強烈的意識形態控制方面的努力,所謂「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學」。
第五階段,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使教育領域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中斷第3期。
第六階段,1977年至2000年。整體和文字,在此階段繼續加強學科,學術觀點趨向於多元化,學術視野逐漸擴大,不斷加強國際交流,以及教育學科的現代體系的形成,盡管不同學科的發展不平衡,但的批判性反思的增強,中國教育學科的普遍認識,因為學科「元研究」的出現,並開始進入了「自我的時間。」總體來說,這是中國教育從學科開始回歸繁榮時期和獨立。
⑶ 如何理解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這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國較早的一些教育學教科書和教育學辭典都認為教育學屬於社會科學,王漢瀾教授主編的《教育學》明確提出「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隨著對教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教育學研究要走向綜合化的觀點。即教育學研究既要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吸收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又要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吸收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表述中使用「教育學是一門科學」。教育學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需要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利於揭示教育的規律。
⑷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有什麼特色
教育學
四年制本科 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專業簡介: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知識、良好的教育研究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廣泛適應性的教育科學研究人才、教育行政與管理專業人才、教育教學專業人才以及教育事業傳播與推廣人才。
核心課程:構建了「教育哲學與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社會學與人類學」、「教育經濟學與管理學」、「課程、教學與教師」、「教育政策與法律」、「國際與比較教育」等12 個課程模塊,形成必修+ 選修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專業特色:以為國家和北京市培養教育領域專業人才為基本定位,主要優勢有:其一,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由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學科首席專家勞凱聲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首都師范大學校長孟繁華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特聘教授石鷗教授領銜的教師團隊實力雄厚,93.6% 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教授上課率100%;其二,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每位本科生均可選擇一位專業教師成為其學業導師,並參與導師的組會、科研項目等;其三,人才培養國際化。專業課程中每學年開設最少兩門雙語或全英文課程,外籍教授直接參與本科教學活動,形成了有梯度且符合專業特點的英文課程群;本科生開展國際小學期,由國際知名教授團隊全程授課,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其四,學生培養成效顯著。學生在學院的學習生活積極健康,獲得全方位成長。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高,畢業生考研與出國率名列學校前茅。2019 年,教育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
就業方向:報考國內外相關專業的學術或教育碩士(近三年平均44% 的學生保送或考入國內知名高校;20% 左右的學生留學國外名校);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在企事業單位、社區、媒體從事教育培訓、教育咨詢與教育管理等工作。近三年的就業率均為100%。
⑸ 教育學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各階段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學科萌芽階段.主要特徵是教育學還沒有從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內中分化為獨立的學科容
第二階段:學科初步形成階段.主要特徵是教育學成為一門原始狀態的獨立學科.
第三階段:學科發展階段.教育學在整體和局部上都向著科學化方向發展.
第四階段:學科現代化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促使教育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⑹ 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是什麼
教育學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需要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利於揭示教育的規律。
⑺ 護理教育學的特點是什麼
護理教育學的對象特點:學生主要以青春期及成年人為主。
護理教育學是在普通教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高度專業化的理論學科,尤其自身特點:普通教育學時以普通教育為研究對象,護理教育學是在普通教育學基礎上分支出的新興學科,它在教育學理論指導下,以護理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為研究對象,從而揭示培養各類護理專門人才的教育規律,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專門的護理人才。
⑻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
階級性:思想政治教育學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黨性;
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學說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它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並受到實踐的檢驗校正,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完善;
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學不僅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在其指導下形成的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進行研究,同時還要借鑒融合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於研究工作之中。
⑼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特點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學方法、個別化教學方法和設計與改進的實驗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有關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學習理論等}的影響,形成了以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評價技術和教學媒體開發與利用技術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是在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並逐步從教學方法范疇中分離出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分支學科。它區別於其他教育分支學科的特點不是表現在這個學科的目的任務上——為了改善和獲得有效的學習結果,而是在於它分析、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想、手段、方法和方法論。正如伊利(D.Ely)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說:「教育技術領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由於這個目標提出的任務是由教育學科的各個分支所共同負擔的,那麼它就不能作為某個特殊領域的理論依據而提出了。教育技術學的特點,從而可謂它賴以存在的理由是在於它達到這個目標的哲學方法和實踐方法。作為教育技術的特徵,其方法已被3個先後發展起來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間,它使這一個領域得到發展。這3個
模式是:應用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學習;運用系統方法。正是這3個模式被綜合成一個促進學習的智慧方法和操作方法時,就形成了教育技術的特點,從而也確立了這個領域的理論依據。」從這段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到教育技術學在分析、解決教育與教學問題中的基本思想、操作方法與方法論,以及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所以我們認為教育技術學是基於系統科學理論、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探討學習模型的建立與實施的技術過程以及媒體利用的理論和實踐。
正如加涅(R.Cape)所說:「教育技術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促進和輔助在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中應用那些眾所周知並得到證實的方法。因此,從理論上講,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核心可以認為是有效的學習條件的研究,技術學可以用於改善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但是,由於教育技術的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和學科。不同背景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技術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和界定,並且都在實踐中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它們作出判斷,應相互借鑒,允許各自發展。
⑽ 教育學的特點是什麼
當代教育學的特徵:(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2)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實用性:理論聯系實際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是該書的另一特點。全書分為背景篇、素質修養篇、工作務實篇。在工作務實篇中,具體、詳細地探討和研究學生幹部常規性工作、班級工作、團支部工作、學生會工作、學生社團工作,富有操作性。
教育學還具有以下特性:
時代性:該書立足於21世紀宏觀時代背景,直面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著眼於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著眼於學生學習、生活、思想的新變化,認真研究學生工作的新課題。作者緊扣教育改革與發展主題和時代的脈搏,較全面地概括了與大學生緊密相關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管理模式所發生的新變化、呈現的新特點,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性。
實用性:理論聯系實際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是該書的另一特點。全書分為背景篇、素質修養篇、工作務實篇。在工作務實篇中,具體、詳細地探討和研究學生幹部常規性工作、班級工作、團支部工作、學生會工作、學生社團工作,富有操作性。
創新性:書中強調學生幹部要思想敏銳,勤於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善於思考;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理論概括能力,宣傳說服能力;要注意方法創新,手段創新和載體創新,吸收和借鑒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改進方法,提高學生工作的科學含量。尤其是本書在系統性和科學性方面所做的積極探索,有自己獨到見解。
人文性:書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作者強調學生工作要重視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作者認為,學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決定著思考的方向,理性決定著思考的結果。無論現代傳媒多麼發達,無論多麼先進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對面的教育工作,都不能忽視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