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少兒教育家
❶ 前蘇聯著名兒童教育家有哪些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
贊可夫
贊可夫(Л·В·Ванков,1901—1977)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年輕時代,贊可夫在鄉村擔任過小學教師、兒童教養員。莫斯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過缺陷兒童學習特點和心理學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他專門從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教學論研究上。他認為蘇聯傳統的凱洛夫教學理論,只是放在如何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及概念上,主要特點是學校至上,課堂教學至上,傳授知識至上,忽視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即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想像、邏輯、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進行徹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贊可夫通過實驗證明,傳統教學法使低年級(他的實驗在低年級進行)學生在發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要比傳統教學捍衛者們想像的要高得多,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他認為一般發展,「是指兒童個性的發展,它的所有方面的發展。一般發展也和全面發展一樣,是跟平均的、片面的發展相對立的。」一般發展既不等同於「全面發展」,也不取代「全面發展」。前者指問題的心理方面,後者指社會方面。贊可夫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總結出教學實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一)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二)以高速度進行教育的原則;(三)理論知識重要作用的原則;(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五)使班上所有的學生(包括最差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贊可夫重視教育實驗,認為教育實驗是揭示「教學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贊可夫的教學理論對蘇聯教育有過深遠的影響,他的《教學論與生活》和《和教師的談話》等書,被譽為「廣大蘇聯教師的必讀書」。贊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論小學教學》、《和教師的談話》、《教學與發展》、《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小學教學新體系的實驗》、《我們的意見分歧》、《小學教學的實驗體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廣泛地介紹到美國、日本、中國等國。
凱洛夫
伊·安 ·凱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蘇聯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蘇維埃教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曾對我國產生過很大影響。1983凱洛夫出生在俄羅期聯邦梁贊州一個教師家庭。 1917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理系自然專業。凱洛夫基本上是在蘇維埃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對待教育方面的許多問題,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並大量吸收了人類教育史上的豐富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出版的《教育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闡述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原蘇聯高等師范院校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凱洛夫的教育理論代表著原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後期這一歷史時期原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應當指是,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在當時基本是適應原蘇聯教育發展的需求的。但是,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觀點就顯得陳舊落後。如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夠,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重視不夠,提倡教育的「大面積豐收」,卻把因材施教,培養「尖子」斥之為資產階級的天才教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借鑒時需要嚴格區分的。總之,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與前人比較,較全面完整、系統是他的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優化教學理論的代表)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蘇聯當代很有影響的教育家、教學論專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誕生於羅斯托夫一個農民家庭。衛國戰爭期間他在一所國營農場工作。戰後進頓河羅斯托夫師范學院物理數學系。1949年畢業後在中學當物理教師,其間在職進修並獲得教育科學副博士學位。後來調往羅斯托夫師范學院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黨委書記。1971年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73年獲教育科學博士學位,1974年被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調任該科學院附屬的高級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並以院士秘書身份主持該科學院教育學理論和歷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擔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臟病突發猝然去世。他生前還兼任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中央理事會會長、全蘇「知識」協會附屬心理學和教育學傳播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育科學評議會主席。巴班斯基畢生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學校為基地,潛心進行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和積極現實意義的、頗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學理論,在蘇聯和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一生發表的著作約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基礎》以及他主編的《教育學》以上著作都有中譯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選》,以紀念這位為教育理論作出傑出貢獻的教育家。
❷ 提出兒童具有吸收的心智和關鍵期的教育家誰
義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教育法「創始人瑪利婭·蒙特梭利。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他有自我構建、自我發展的能力。蒙台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個是「敏感力」,另一個是「吸收性心智」。
一、「敏感力」
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產生特殊的喜好或感情,這種力量就叫做敏感力。
蒙特梭利研究發現:當幼兒處於某個敏感期時,會產生一種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幼兒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的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個階段被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輕松最容易最准確的習得某種能力的特殊時期。只要能夠抓住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寶寶的學習就會達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幫助孩子完美成長。
二、「吸收性心智」
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孩子是通過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中,形成的認知來構建自己的大腦的,而且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的環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蒙台梭利把孩子吸收和內化生活體驗從而得到成長的心智叫作「吸收性心智」。
這種心智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潛能。在《蒙台梭利兒童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吸收性心智是兒童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是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兒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精神的內在結構。這個期間,兒童的各種能力得到獨立的發展,如語言、手腿的運動等等,一些感覺能力也逐漸形成,心理的各種控制能力也各自獨立發展出來。
每個孩子出生下來都有自己的潛力,並在和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有意識地去引導,才能讓孩子發展得更完善,才能培養出一個「好娃娃」。
(2)世界著名少兒教育家擴展閱讀
關鍵期,又稱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後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
關鍵期中,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特別容易,發展特別迅速。但這時如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也可引起病態反應,甚至阻礙日後的正常發展。
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全世界公認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提出了兒童在發展中存在著以下九種敏感期:
1、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2、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
3、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里的事物。
因此,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4、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5、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
大肌肉的訓練、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6、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
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7、塗寫敏感期(3.5-4.5歲)
這時孩子對塗鴉開始感興趣。
8、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
9、文化敏感期(6-9歲)
蒙台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此時要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❸ 在西方近現代史上,被認為最先發現了"兒童"的教育家是誰
在西方近現代教育史上,被認為最先發現「兒童」的教育家是盧梭。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同時,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拓展資料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
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❹ 前蘇聯 最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誰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❺ 中國五大幼兒教育學家
雖然這其中也許存在著些許的偶然性,但是這卻的的確確是一件不能被忽略的大事,她認為這是人們應該去尋找答案,要努力解決才能安心的大問題。因為,她覺得,人類未來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數的正常兒童身上的,於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戰。 為了證明這種方法應用於正常兒童的可能性,她決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學」。 1901年,她從享譽歐洲的校長高位上離開,回到羅馬大學注冊,重新做回一個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的學生,研究生物科學、實驗心理學、正常教育學、教育人類學等相關學科,以便徹底探索人類成長的自然法則,找出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經過7年的潛心研究,她逐漸地找出了人類生命發展的規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論,這時,她所缺乏的就是驗證的機會了。 1906年,在羅馬優良建築公會的支持下,一個非常偶然的際遇為她帶來了研究和驗證提升世界正常兒童智力的機會: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兒童之家」在羅馬的貧民窟桑羅倫多區正式成立,3個月後第二所蒙台梭利「兒童之家」相繼成立。 「兒童之家」指的是能提供給孩子發展機會的「環境」,它是「公寓中的學校」,不僅具有家的內涵,如成員的彼此關愛、輔助,環境中的一切設備也都符合兒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兒受教育的場所。「家」里的大人們必須經常致力於「學校」環境的改造,使它們適合於兒童的各項發展。 在兒童之家,蒙台梭利研製出了能夠促進心智發展的種種教具,來提升人類的智慧,發掘無窮的潛能;也在這里的觀察中體會出教師應該扮演的角色,產生了舉世聞名的蒙台梭利教學法。 在「兒童之家」里,蒙台梭利應用在60位3~5歲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驚人的成果。加上歐洲各報章雜志、書籍對兒童之家生動的報道與描繪,使來自各國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樂口稱道,譽為奇跡。於是倫敦、瑞士、荷蘭等歐洲國家,紛紛仿效設立「兒童之家」,並邀請蒙台梭利前往開設師資訓練課程。 蒙台梭利於1912年和1915年兩次訪問美國,備受各界的歡迎。1913年美國蒙台梭利教育協會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採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學校一度達200多所。她的教育法在舊金山博覽會中的展示得到了大會惟一的兩面金牌獎。 人間正道是滄桑。好事多磨,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關閉義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學校,查禁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本人也被迫離開祖國,逃往西班牙,後又因西班牙內戰爆發前往英國,隨後輾轉反復,在世界各地游學演講,在荷蘭、印度等地到處留下了她的蹤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義大利政府才請她回國重建蒙台梭利學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已耄耋之年,蒙台梭利仍然不辭辛勞,到各國作巡迴演講,指導教育工作,呼籲通過教育改造世界,促進世界和平。1952年5月6日,享有盛譽的蒙台梭利逝世於荷蘭的努特維克,享年82歲。一生為了兒童,蒙台梭利不僅是著名的科學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了人類精神的復興及人性的發展,奉獻了她所有的智慧與生命。
❻ 瑞士當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家是誰
皮亞傑(1896一l980)
❼ 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 ( )提出了「兒童中心論」,
杜威提出了現代教育學三中心,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活動中心
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
立志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的小學、中學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學校度過的。這是一座七年制的學校,雖然學校設施條件極為普通,但這里卻有一批較好的師資力量。這對從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環境。他的善良天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知識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寬。他在家經常主動幫助父母鄰居做事,在學校里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當時校長伊萬·薩維奇和教務主任布師科夫斯基的重視和關懷。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要數啟蒙女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
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女教師象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攝下了這樣的一個事件:
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有一天下午,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這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他平時就到這里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現在老師說這個蟻穴有迴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原來是一個童話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師一起來。就不會發現世界上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當孩子們領略了這大自然美好的風光,急沖沖准備回家的時候,她還有一新招:「孩子們,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採集些鮮花吧。當孩子們關心長輩的時候,長輩會感到高興,而鮮花——這是關懷和敬愛的標志。……」蘇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
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嚮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嚮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范院校,後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誤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
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里放著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准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麼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這里,他准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里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准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採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裡是多麼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於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兒童,採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不要死背」
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之後,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號,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觸發他產生這一思想的契機,卻是在一次聽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講課的課堂上。
一天上午,蘇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樣,去聽一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的課。課堂上的最初幾分鍾,學生們正緊張地思索著老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這位青年教師開始叫學生回答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真地記錄下了學生的回答,可是學生們的回答,並不能讓他感到滿意。他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詞和片語在他們的意識里,並沒有很鮮明的表象,跟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不起來。學生們僅僅是重復別人的思想,讓人聽到的僅僅是一些被學生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片語。它們的意思是什麼,似乎學生並沒有搞清楚,蘇霍姆林斯基想:「為什麼學生的回答總是那樣貧乏、蒼白無力、毫無表情呢?為什麼在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兒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這時課正在進行中,只聽見教師提示學生;「課後要復習,詞意、句式一定要記住,下節課提問……」聽到這里,蘇霍姆林斯基皺起了眉頭,思維再也集中不到聽講上了。
他想到,難道教學擺在學生面前的唯一任務就是識記、保持和再現?看來自己工作還存在缺陷,自己在實踐中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還沒有及時推廣到廣大教師中間。這時一年級學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在他頭腦中再次清晰地映現出來:
「這是夏天的事兒,颳了一陣大風,大風把一粒長著毛茸茸翅膀的種子帶到了草原上,種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叢里,青草驚奇地問:『這是誰呀』,種子說:『這是帶翅膀的花兒。我准備在這兒,在草叢里生長。』青草高興地歡迎新來的鄰居。冬去春來,草兒發青了。在種子原來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壯的莖,在它的頂上,開出一朵朵黃色的花兒,它是那麼鮮艷,就象一個小小的『太陽』。『啊!這原來是蒲公英呀!』青草說。」
這是帶學生觀察了花的形狀,顏色,這種花與那種花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把閃爍的陽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悠閑的小蝴蝶等這些事物之間相互聯系起來看,然後讓學生充分想像,自編出各種有關花的故事。
學生能寫出這樣的作文,說明詞已進入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雖然表達還帶有給他們所講的童話故事的影響,但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會思考已成為這類孩子的顯著特點。對於學習效果差的學生,總聽到一些教師議論是「愚笨」、學習不努力,現在看來,不能不說教師慣用的傳統教學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從而導致學生不會學習——不會觀察、思考、推論,只好依靠死記硬背。現代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需要加以科學的改進,應當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兒童的創造。看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當!當!當!……」下課的鈴聲打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現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務會議上的一個議題,這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他將要向全校師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這個口號。
循循善誘
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學生的教育,方法上靈活多樣。他把運用民間童話故事作為自己在學校教育的方法之一,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僅從他運用這一方法的眾多教育實例中擷取其中的一個片斷。
這是暑假後的一天,蘇霍姆林斯基所帶的三年級甲班准備去野營訓練。考慮到所帶東西較多,其中一個學生建議,兩個人結成一對,有的東西可以合用,這樣可以減輕旅途負擔。建議受到班主任蘇霍姆林斯基的贊揚,孩子們開始自由組合,呈現一片歡樂的場面。大家都有了對子,唯獨平時自以為是而妄自尊大的學生安德烈卡沒有對子,他在一邊哭泣著。
蘇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邊,問明情況,知道是同學都不願和他組合成對。這孩子委屈地認為,是同伴們嫉妒他。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個學生的天性,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便直接了當地對安德烈卡說:「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難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覺。你迫使自己去感覺,那你就會以另一種目光看你的同學、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認為,你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麼到頭來你就會成一個最孤立的人……」
「但是,實際上我就是在解題上比誰都強,並比誰都快地背會詩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說:『'好樣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學習了,現在就懂了……』我比誰都懂得多,這難道是我的錯?」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蘇霍姆林斯基還能用什麼語言再去解釋呢?說教顯然對這個孩子沒有多大效果。他思索著如何對這位男孩子進行解釋,才能讓他懂得、認識並相信……
「安德烈卡,咱們找個蔭涼的地方坐下,我給你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與我們這件事十分相似,願意聽嗎?」安德烈卡點點頭。他們來到大橡樹的樹蔭下,坐在一條長凳上,蘇霍姆林斯基講了一個「菊花和蔥頭」的故事:
「在一個農村老大娘的住處旁,長著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們瞧,我多美啊!在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邊長著一棵蔥頭,一顆普普通通的蔥頭。夏末,蔥頭熟了。綠色的莖葉蔫了,蔥頭散發出辛辣的氣味。
菊花扇動鼻子。『呸,你發出一股多難聞的味道呀!』它對鄰居說到。『我真感到奇怪,人們干嗎要種這種植物呢?想必是為了薰跳蚤……』蔥頭沒有作聲,它把自己視為灰姑娘。
這時,大娘從屋子裡走出來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馬上就會說,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於心滿意足,已經感到有點飄飄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卻彎腰拔起了蔥頭。大娘端詳著蔥頭,驚呼了一聲:『多好看的蔥頭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難道蔥頭會被認為是好看的嗎?」
聽完了這個故事,安德烈卡眼淚已經幹了,從這個故事中他好象悟出了一條道理: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聰明,看不起同學。他羞愧地低下了頭,一言不發。
蘇霍姆林斯基採用這種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使小學生易於接受,並從類比中受到了應有的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挽救「困難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里,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里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在教育實踐中,對這類學生一般不單純由某個教師去進行教育,對他們進行教育往往是整個集體的義務。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一個艱難的教育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們道德的最初環境,他跟家長們、家長的鄰居們,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談。
這一天,他來到了小學生高里亞的「家庭。」這個「家」給他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高里亞是個非常不幸的孩子,他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在他剛滿周歲時,又犯了嚴重的罪行,被判處十年徒刑。高里亞從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額外的負擔。高里亞成了一個典型的「難教育學生,」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來,高里亞從上學一個月後,大家就對他產生了一個鮮明的形象:這是一個懶惰成性、常會騙人的學生。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他就表現出了「難教育」的特點。秋天,當高年級學生植樹時,他有意破壞了幾株樹苗的根部,並向全班同學誇耀自己的「英雄行為」。有一次課間,他把手伸進別人的書包,拿出課本,用墨水把它弄臟,再放回原處,並以天真無辜、泰然自若的態度來欺騙教師審視的眼光。還有一天,他們班去森林遠足考察,他一路上撞這打那。當班主任一位女教師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學生講解山谷、丘陵、山和沖溝的有關知識時,他走到全體學生面前,做出滑稽動作,還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師旁敲側擊地提醒:「同學們,不能走近沖溝邊緣,跌下去很危險!」他突然高聲喊到:「我不怕!這個沖溝我滾下去過!」說著就捲起身子滾了下去……
蘇霍姆林斯基根據家訪的情況,找來班主任等有關教師共同分析高里亞上述行為產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亞對自己的行為所抱的態度,是故意裝出來的、不自然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使高里亞對人們失去了信心。對他來說,生活中沒有任何神聖的、親切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對教師們思想觸動很大。大家一致認為,高里亞所以不好,是因為過去只看到他惡劣,放盪的一面,而沒有主動關心、挖掘他身上閃光的地方。這個學生表現出來的缺點,是在向周圍的人對他漠不關心、冷淡無情的態度表示抗議。這樣的分析增強了教師們的同情心、關注之情、教育的敏銳性和觀察力。
一次,蘇霍姆林斯基發現這個孩子單獨玩耍,好象很隨便的樣子,他把高里亞請進了生物實驗室,要高里亞幫忙挑選蘋果樹和梨樹的優良種子。雖然高里亞裝出不屑栽培樹苗的樣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佔了上風,他們兩人一起做了兩個多種頭,直到很累為止。這件事引起了高里亞的極大興趣,當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亞家時,已發現他正在施肥栽樹。此後班主任老師因勢利導,在班級栽樹活動中,讓高里亞指導別的孩子們。及時的發現和鼓勵溫暖著這個孩子的心靈。雖然後來高里亞曾多次反復出現不良傾向,老師們卻著眼於長善救失,循循善誘。「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個教師集體的共同教育下,這個孩子在三年級時,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以後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其他同伴,為集體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亞好像重新變成了另一個人了。
從這里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
「特殊獎勵」
蘇霍姆林斯基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善於因勢利導,進行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心靈的火花。人們把這贊為「特殊獎勵。」
一次,蘇霍姆林斯基把12歲的兒子謝廖扎叫到眼前,給了兒子一把新鐵杴,並對他說:「兒子,你到地里去,量出一塊長寬各一百個腳掌的地塊,把它刨好。」兒子很高興地拿了鐵杴,來到地里就刨了起來。
在沒有用慣鐵杴之前,謝廖扎感到很費力。隨後幹得越來越輕鬆了。可是待到他用鐵杴准備翻出最後一杴泥土時,鐵杴把折斷了。
謝廖扎回到家裡,心裡感到忐忑不安:父親一旦知道鐵杴壞了,會怎麼說我呢?「爸爸,您可別怪罪我」,兒子說:「我讓家裡失掉了東西。」「什麼東西?」父親問。「鐵杴壞了。」這時,蘇霍姆林斯基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問:「你學會刨地了沒有?刨到最後,是覺得越來越費勁,還是感到越來越輕鬆了呢?」
孩子回答:「刨到最後,越來越輕鬆了。」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說:「看來你不是失,而是得」。孩子疑惑不解。他繼續說:「願意勞動了,這就是最寶貴的收獲。」這時孩子一顆忐忑不安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這不僅是精神上得到了一種愉悅,而且孩子從中看到了勞動的價值,樹立起了良好的勞動觀點。
還有一次,一年級女學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給祖母采一朵鮮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歡樂。但是,時值嚴冬,到哪裡去找鮮花呢?這時她想到學校的暖房裡有許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師生都極為喜愛的那朵藍色的「快樂之花。」季娜一心想著重病的祖母,忘記了學校的規定,她一清早就走進暖房,採下了那朵「快樂之花。」
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了暖房,當他看到季娜手裡的菊花時,大為吃驚。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裡那種無邪的、懇求的目光。他向季娜問明了情況後,非常感動地說;「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給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
「嬌花」問題
深夜,靜悄悄,蘇霍姆林斯基正伏案寫作。現在他又在進行著一個新的課題的研究,這就是關於那些由於記憶過於孱弱而能力較差兒童的教學問題。
這樣的孩子,人們通常稱之為「智能低下者」;而蘇霍姆林斯基則把他們比作人類「嬌嫩的花朵」,雖為數不多,但每年總會有兩三名。據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些孩子學習結果的觀察分析,他們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虛貧乏,常常被列入留級生的行列,往往還要多次重讀。因此在教員休息室里常有人談論這種學生。
現在他就是針對這些兒童的特點來研究對他們的教育與教學問題。他全神貫注地想著、寫著,突然,皺起了眉頭,停下筆來。他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應如何對待這類兒童?這時他又想到了白天發生的一幕:
那是在教員休息室,當一位女教師知道有一個重讀一遍的低智能兒童還要留級、被校長同意的消息後,她眼裡含著淚水追問蘇霍姆林斯基:「怎麼還能在學校里留這樣的學生?要知道,他簡直是個糊塗蛋,性格又那麼壞!是個不可造就的人。」
對這位老師的焦躁心情,作為校長、同事的蘇霍姆林斯基是能夠理解的。一般學校是不會接收這樣的孩子的,因為這類孩子看起來思維正常,可是他們的記憶「輪子」卻轉得很慢,還可能「空轉」;他們智能較低,往往使教他們的老師陷入苦惱。但他不能默認這位教師的觀點,依然有信心地進行了反駁:
「我認為,他不是沒有希望……」
「請您看看他怎麼回答三六得幾……或者聽聽他怎麼朗讀……」「依我看,應當把這種孩子說成是人類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蘇霍姆林斯基溫和地說,「他們來上學,象人們所說的,腦子差勁,這不能怪他們……」
「應該送他們去上特殊學校。」
「可我認為,我們的人道使命在於挽救他們,讓他們回到正常的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裡來……」。
「您只是出於憐惜才這樣講」。
「正是這樣,是出於憐惜和同情」。
看來要教育好這些孩子,首先應端正教師們所持的態度。這時他從回憶中又回到了思考這個問題上來子。「這些孩子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特點?」「應該告訴教師們注意些什麼呢?」他又提筆寫道:「思維、兒童的記憶,的確應是從這里開始的——從赤子之愛和憐憫之心,從驚奇和贊嘆,從兒童生活中發出的種種事件的情感色彩開始的。」教師應牢牢記住「學校教育中的智育目標不僅在於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教師絕不應持片面觀點,放棄對這些孩子的全面教育。」
❾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有哪些
冰心
❿ 當代比較有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有哪些,謝了!
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是葉聖陶創作 、發表於20年代初的童話《稻草人》和稍晚幾年問世的冰心的書信體兒童散文《寄小讀者》。30年代兒童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張天翼,他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傑作。40年代創作成就突出的有陳伯吹、賀宜、嚴文井、金近等,他們的創作活動多始於20、30年代 ,代表作分別為《阿麗思小姐》(陳伯吹)、《野小鬼》(賀宜)、《四季的風》(嚴文井)、《紅鬼臉殼》(金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兒童文學稱中國當代兒童文學。1949~1966年為第一個黃金時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張天翼的小說《羅文應的故事》和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冰心的小說《小橘燈》,杲向真的小說《小胖和小松》,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嚴文井的童話《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 ,賀宜的童話《小公雞歷險記》 ,陳伯吹的童話《一隻想飛的貓》,金近的童話《狐狸打獵人的故事》,洪汛濤的童話《神筆馬良》,孫幼軍的童話《小布頭奇遇記》,葛翠琳的童話《野葡萄》,阮章競的童話《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兒童詩《小兵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兒童文學園地備受摧殘,呈現一片凋零景象。1976年10月之後,中國兒童文學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稱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至1992年的16年中,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7年,各個年齡階段讀者的各種體裁兒童文學佳作大量涌現,比較突出的有鄭淵潔、孫幼軍、周銳等的童話,曹文軒、張之路、沈石溪等的兒童小說,金波、聖野等的兒童詩,郭風、吳然等的兒童散文,鄭文光、葉永烈等的兒童科學文藝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