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兒美術教育
1. 中日動漫對比
眾所周知,中國動畫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黃金時期內,中國動畫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然而今年來,在眾多國外引進的動畫,尤其是日本動畫的沖擊下,中國國產動畫正在逐漸衰弱。
那麼為什麼今年來日本動畫會如此受青睞而國產動畫卻遭冷落呢?我就對以下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1.發展概況
中國動畫: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制,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
1957-1966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制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
80年代前,中國動畫還只是被稱為「美術電影」,80年代後才真正的被稱為「動畫」。
之後就是各種的探索階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既有《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的積累,又有《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這樣有所創新的動畫片,中國的動畫事業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後,中國動畫卻出現了大的倒退,「動畫片」顯然成了「兒童片」,無創新的體裁卻刻意模仿國外動畫,失去了大片的市場。
日本動畫:
戰前草創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
戰後探索期——1945~1974年。這個期間許多人常識不同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俗的,應有盡有。
題材確定期——1974~1982年。其開端是《宇宙戰艦》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動畫熱。
畫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開端是《超時空要塞》上演(此部動畫也在中國引進播放過),由於該時期人們追求視覺享受,畫技大有突破。
路線劃分期——1987~1993。日本動畫進入成熟期。
風格創新期——1993至今。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即使方面都日趨成熟時,日本大會試圖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構思,帶給觀眾新的感官沖擊。②
新中國動畫和日本戰後動畫起步時間相差無幾,中國動畫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術上進行變化,而日本動畫卻在構思等方面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見兩者發展至今出現的差距從何而來。
2.意識觀念和題材內容
中國動畫無法創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國人們對於動畫的觀念還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認為動畫只適合於10歲以下的小孩,把動畫片歸為「兒童節目」一類,而且中國動畫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於是今年來的動畫片出現了逐漸幼稚化的趨向,根本無法適應更大的觀眾群。
日本動畫將其市場定位於12~20歲的青少年群。
意識觀念的截然不同導致了題材內容的風格炯異。日本最為著名的動畫之一《EVA》可以說就是完全面對高年齡層次的觀眾的,因為其內容對於15歲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中國動畫似乎從來都沒有繞出過古老神話、傳說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兩部投資巨大的《寶蓮燈》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極其無聊、幼稚的內容,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從《寶蓮燈》中其實可以看出中國動畫的最大弊病:「好人」打敗「壞人」的固定模式。本來宣揚「邪不勝正」無可厚非,然而在《寶蓮燈》中,為什麼不放過沉香及其母親,他的內心世界是如何的,這么做對他有何益處,他究竟為何是「壞人」,整部動畫卻毫無交代。
日本動畫卻不斷在題材內容上進行創新,由於面對的是青少年群,其內容必須符合不斷改變著的年輕人的口味,於是新的內容層出不窮,而且意義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後都藏著動畫的主題,發人深省。而且還出現了很多適合學生心理的動畫,《灌籃高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灌》一片在中國各地所引起的轟動絕對是有目共睹的,可見並不是動畫片在中國無市場,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種市場。
3.教育性、商業性和藝術性
中國動畫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術製片廠」或「××電視台美術部」的製作,由於是國家資金資助,社會效應自然排在經濟效應之前,成了「幼兒公益廣告」,很難贏得青少年觀眾群。
相比中國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業性」,日本動畫基本上都是又各個動畫製作公司自行拍攝製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當然是經濟效應,於是便要求抓住觀眾群的心理,提高收視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動畫有所創新。於是,日本動畫就產生了其藝術性。
動畫也是一門藝術,而作為一個動畫人,首先應該具有的是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的自覺。教育不等於講大道理或是灌輸常識,通過藝術來讓孩子自己體會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嗎?
日本著名漫畫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畫的《絕愛》所改編的動畫時被感動得哭了;高橋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劇場版的時候也是一樣。只要你做出的動畫首先感動了自己,它就能感動別人。
一部優秀的動畫,可以讓一個堅強的男孩落淚,也可以讓一個憂郁的女孩縱情歡笑,讓一個失意的人走出沉淪重拾信心。然而中國迄今為止有這樣的動畫嗎?至少我仍未有幸觀賞到。
4.製作技術和人物設計
在製作技術上中國已經有了極大的突破,可以說和日本相差無幾(當然比起DISNEY的《恐龍》的3D技術還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設計方面卻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動畫中的人物並沒有自己極為鮮明的個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許多時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劇情完全脫節,而同一畫面上的兩個人物根本毫無交流,似乎只是獨立存在著的,這個給觀眾的視覺效果絕對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動畫在人物表情的處理上卻是極其特別的,雖然並不能像《恐龍》中把每塊面部肌肉都表現出來,但卻能通過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細微變化將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日本動畫在人物設計上強調的是明暗對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當然,中國動畫必須有自己的人物風格,在借鑒國外動畫片的過程中,必須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5.前期配音和後期宣傳
中國動畫的配音實在不怎麼樣,有時聲音和人物年齡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夠很好體現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卻有專門的「聲優」(即動畫配音),雖然許多實際年齡要比人物大許多,但卻能在性格和聲音方面都做得與動畫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還有許多聲優以配某個人物而出名的。
聲音可以說是動畫片中人物的靈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質是一大問題。
後期宣傳在中國動畫中幾乎是看不見的,只有《寶蓮燈》在製作結束後進行了「投資××千萬元」的宣傳,最多就是出現了一些筆記本和故事畫冊,CD和VCD已經算是極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動畫的宣傳就是多種多樣的了,首先是電視中的新片預告,一般來說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樂和介紹,接下來街頭便會出現海報,而動畫要是稍有名氣,就會出現一大堆的周邊產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鏡框、電話卡、日歷、毛巾、手絹、鑰匙扣、音樂鍾、相冊、襯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紙、明信片、圓珠筆、瓷杯、紙巾、打火機……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就能為製作商帶來豐厚的回報,而製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資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何樂而不為呢?
就從以上的五個方面而言,中國動畫與日本動畫之間的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中國動畫片需要繁榮,中國動畫也一定會繁榮。
只要在吸取國外一些動畫的經驗後創出自己的風格,中國動畫總有一天會趕上並超出日本動畫,到時候更多的人會守侯在電視機前等待國產動畫的播出!
2. 美國及日本當代兒童美術教育有何傾向
1:繼續用筆畫出自己創造的形狀,比4-5歲階段更能抓住事物的特徵;
2:塗鴉開始關注事物間的關系,如不僅知道人,衣服,還知道人穿衣服,因此會畫出穿了衣服的人;
3:雖然如此,他們畫的還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自己知道的東西由於不感興趣,也不會畫出來.如知道人有耳朵,但對耳朵不感興趣,就不會畫出來;
4:只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依自己知道的(深刻印象及愉快想像),而不是看到的樣子(客觀地臨摩)畫出來,這是兒童(從4歲開始,一直持續到9歲)塗鴉的一個典型特徵;
5:孩子在5歲半開始,會畫出基底線來表示關系,如畫一條水平線表示地面;畫一條橫線把地面與海分開,表示二維世界;
6:基底線使孩子在5-6歲的時候從前一階段(4-5歲)的無序的羅列畫向有序列的畫轉變;
7:孩子5-6歲的塗鴉開始表現系列性的關系,由於是按照二維性有順序地排列畫面的,畫面的整體性更強,並出現了透視畫法.如畫老鷹追逐小鳥,會把小鳥,蝴蝶,蜻蜓等被追逐者序列地表現出來;畫樓房,各樓層人以及樓梯,傢具都會畫出來,好像牆是透明的一樣;
8:即使是像商品目錄似的看起來比較亂的畫,也有了一個統一的主題,不再是以前(4-5歲)的那種多主題的畫了;
9:孩子在5-6歲是想像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可以根據大人講述的故事進行想像並把它畫出來,也喜歡畫"我理想中的...","我喜歡的..."等充滿想像力的主題,這種充滿想像力的畫畫使他們覺得樂趣無窮;
10: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一生想像力最發達的時期,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憑空想像"畫出的畫,孩子就是通過畫這種畫來發展無限的想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