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txt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txt

發布時間: 2020-11-21 17:28:10

『壹』 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區別嗎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科學,它以人的思專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屬,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貳』 適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看的書

歷史方面的、政治學方面的、哲學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最好看經典的書,不要看那些你編者自己都不相信的書,也不要交給學生你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

『叄』 求《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重點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矛盾:主體和客體、思想和行為 ;主體意識形態和客體思想行為;主體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客體錯誤的思想政治意識;無產階級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意識;主體傳播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與客體思想行為;一定社會發展要求同人們實際的道德水準之間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
1、個人與社會;2、思想與行為;3、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4、內化與外化;5、教育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
1、 階級性;2、實踐性;3、綜合性。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堅持本質規定性 ;堅持基本原理;堅持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本質規定性的表現: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
4.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直接理論依據
一、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
二、關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辨證關系的原理
三、關於政治與經濟辨證關系的原理
四、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
五、關於人的本質的學說
六、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七、關於灌輸社會主義意識的理論
八、關於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
九、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
十 關於執政黨建設的理論

思政教育功能特點:客觀性 多方面性 層次性 發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類:
個體性功能:1.生存 2.發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對塑造人的品德促進人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表現:引導政治方向,約束規范行為,激發精神動力,塑造個體人格) 3.享用功能 定義:通過思政教育能是個體實現其某種需要和願望並從中體驗滿足快樂和幸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會性功能
1. 政治功能 2.經濟功能 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為思政活動提供動力
3.為衡量思政教育活動成效提供依據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務:用馬列,毛,鄧,三重要思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務的原因:
1. 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
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在要求
3. 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和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四有新人精神素質培養的幾個方面:
崇高的理想,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良好的道德品質,法制紀律觀念,重視教育和提高文化知識素養

思政教育環境:定義:對思政教育活動及思政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思政教育環境特點:廣泛性,動態性,特定性,可創性

微觀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特點:普遍性和長久性,滲透性,針對性,血緣倫理的親和性和權威性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
特點:全面性,階級性,滲透性,導向性
三、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的影響
四、社區環境的影響
五、同輩群體的影響
特點:自由性,滲透性,獨特性
思想品德的含義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一的思想體系指導下,按照社會規范行動時,表現在個體身上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
思想品德結構含義
指人的思想品德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政教育過程含義
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思想教育形成發展過程是外部制約和內在轉化的辯證統一的過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與主觀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和主體內在思想矛盾運動轉化中產生發展和變化的。
思政教育過程的特徵:
1. 明確的計劃性和鮮明的正面性
2. 突出的復雜性和廣泛的社會性
3. 積極的引導性和明顯的長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體 教育客體 教育介體 教育環體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會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
表現:1.教育者與思政教育的客觀要求之間的矛盾
2.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3. 思政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為之間的矛盾
4. 思政教育客觀要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
5. 受教育者內在精神世界發展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方式之間的矛盾

思政教育過程三個階段:制定方案;實施;評估

思政教育過程的規律:1.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規律
2.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協調與控制各種影響因素 使之同向發揮作用的規律

教育者的特徵:階級性 主導性 客體性
職能:教育職能:1.開展教育活動 2.傳授知識和品德 3.促使教育對象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4.引導教育對象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
管理職能:1.確定目標和計劃 2.進行制度管理 3.協調教育活動的各種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的特徵:廣泛性 層次性 主體性 可塑性

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聯系:1.相互規定,相互依存 2.變化不居 相互轉化
區別:1.角色不同 2.任務側重點和活動方式不同 3.在教育過程中作用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原則: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層次性,目的性,重點要素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人們依據思政教育的客觀規律,在總結思政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而制定的思政教育活動准則。
特點:辯證性 整體性 層次性 動態性
一、 方向原則:二、求實原則:三、民主原則:四、滲透原則:五、層次原則六、激勵原則七、主體原則八、示範原則

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論灌輸法 實踐鍛煉法 自我教育法 榜樣示範法 比較鑒別法 咨詢輔導法
研究思政教育方法的意義:
1. 實現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2.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紐結
3. 增強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條件

運用方法的要求:針對性 綜合性 創造性

思想政治藝術的含義:是指思政教育者為了有效的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創造性運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總和。
如何理解其藝術性
1. 思政教育需要對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靈活運用
2. 思政教育需要細致分析,巧妙的應對各種情況和問題
3. 思政教育需要不斷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含義:承載傳導思政教育因素,能為思政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政教育活動形式。
載體特徵:1.客觀性和主觀性 2.實踐性和發展性 3.承載性和傳導性
載體地位:
1.載體是思政教育過程的綜合組織形式或具體活動形式
2.思政教育過程各要素相互聯系的樞紐和各要素相互作用實現的形式
成為載體的條件:
1. 必須承載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務原則內容等信息並能為思政教育者所操作
2. 必須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一種形式,主客體藉助這種形式發生互動

思政教育的幾個載體:管理載體 文化載體 活動載體 大眾傳播載體
管理作為思政載體的原因:1.管理活動的普遍性為思政教育將其作為載體提供了外在條件
2.管理活動以人為本的實質為思政教育將其作為載體提供了內在根據
3. 我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以管理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提出了客觀要求

管理載體的特殊特徵:普遍性 制度化
作用:1.有利於更好的把思政教育與經濟,業務工作結合起來
2.有利於對人們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政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3.有利於人們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
文化載體的定義:思政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載體,並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寓於文化建設之中,藉此對人們進行教育,以達到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文化載體的特徵:形式的多樣性 對人影響的全面性 影響方式的滲透性
文化載體的功能:1.有利於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面
2.有利於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3.有利於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全民一致的價值觀
活動載體的特徵:明確的教育目的性 廣泛的群眾參與性 突出的社會實踐性

思政教育的管理含義:是指思政教育領導部門主管機構及其管理人員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對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實現思政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特徵:方向性 民主性 開放性
基本內容:目標管理 計劃管理 規范管理 信息管理 隊伍管理

『肆』 急求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懸賞100,好的再加50)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推進,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的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目標與內容、途徑與方法、模式與機制比較以及國別比較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梳理這些成果和進展,對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528(2008)12-0021-0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推進,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梳理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發現,30年來,學界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目標與內容、途徑與方法、模式與機制比較以及國別比較研究等方面。

一、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研究什麼」的問題,學界存有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應是以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比較為主要方法,研究與揭示當代世界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與特殊規律,判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趨勢的一門教育學科。這一觀點在蘇崇德主編的《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教材之中也有所反映。也有學者認為,比較德育是以系統思維和多維比較研究的方法,綜合研究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德育,揭示各個德育系統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德育過程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以及發展趨勢,探索德育系統化、社會化、科學化、現代化發展的一門教育學科;比較德育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關於比較德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關於不同類型德育特徵及德育過程的縱橫向比較分析研究、關於德育系統的綜合教育合力的機制研究、關於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德育比較分析研究、關於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體系的研究等。也有學者認為,所謂比較德育,簡單說來,就是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德育理論和實踐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與特點,從而揭示德育發展的共同規律,把握德育發展的趨勢。有學者認為,比較德育是以比較方法作為主要方法,研究當代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德育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試圖揭示影響它們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條件,找出他們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探索德育的發展趨勢和一般規律,從而為改進和加強本國德育提供借鑒。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概括起來就是: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包括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去和現狀、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方面。這是就世界范圍內,對一種特定的內容,即對不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比研究。

二、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關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如何研究」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都適應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法、調查法和文獻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體可分為兩類,即區域研究和問題研究。有學者則認為,德育比較研究的方法,依據其研究的對象和任務,主要有階級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有學者認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方法,要建立在科學的基點上,通過比較來獲取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對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包括通觀比較的方法、專題比較的方法和綜合比較的方法。有學者指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就當前的比較方法而言,主要有通觀比較、專題比較和綜合比較三種方法,這些比較總體上屬於異同性比較,要把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推向新的高度,還需要進行評價性比較。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內容的比較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個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學者對西方德育目標理論進行了探索,認為,西方德育目標理論基本上是沿襲於「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而展開的,「人本主義」強調以內在的、個人的發展,即個體需要為「標的」的德育目標「個體本位論」:「科學主義」則強調以適應外在的、社會的發展,即社會需要為宗旨的德育目標「社會本位論」。這兩種思潮貫穿於西方近現代乃至當代的德育目標理論的探討中。有學者指出,雖然由於各國的歷史傳統、意識形態、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以及社會要求不同,各國的德育培養目標也存在差別,但國外在德育目標的主要內容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如注重學生智力、潛能、技能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精神,重視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拓寬知識面,培養國際化人才;國外德育目標有著共同特徵:鮮明的時代性、普遍的國際性、獨特的民族性和全面的協調性。有學者分析了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目標在不同國家不盡相同之處,認為,即使同一國家不同類型的學校在德育目標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就建構方式而言,當代西方國家學校德育目標基本上是從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兩個層次上來確立的。還有學者對中外高校德育培養目標進行了梳理和比較,總結了其中的共性及差異性,從中得到了幾點啟示,以期借鑒與吸收國外德育的成功經驗,建立起符合新時期要求的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比較,有學者對西方各國和蘇聯東歐國家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了梳理、比較和分析,認為,這些國家普遍注重愛國主義、宗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廣泛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和調查訪問等方法。有學者通過對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與我國中小學德育課程的考察和比較發現,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青少年德育課程有四個共同特點:課程目標注重民族性與國際性、課程設計突出人文性、課程內容體現綜合性、課程編排與教學組織不乏靈活性,這對我國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學者對發達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了比較和分析,認為發達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內容緊密聯系現實社會和學生成長的實際,注重現實性和針對性;較好地解決了內容的層次性問題;教材不強求理論的系統性,即使是理論內容也盡可能表述得通俗易懂。

四、關於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比較

關於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比較,有學者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在學校、家庭、社會這三種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上的特點,總結了其共性和差異,指出了其經驗和缺憾, 認為,借鑒西方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上的經驗,我國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路,開拓現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學者認為,西方國家在長期的學校德育實踐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德育途徑,如無灌輸教育下的直接德育課程、德育在相關學科中的整合與滲透、蓬勃開展的心理咨詢與培育工作、寓教於樂的校園文化活動、嚴格的學生日常道德行為管理、大眾傳媒和公共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藉助宗教教育開展德育,我國學校德育要借鑒西方國家德育途徑的經驗,夯實和優化直接德育課程、加強德育途徑實施中的隱性思考和全面滲透、將加強心理工作隊伍建設和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相結合、在學校德育實踐中,著力培育德育的新途徑。有學者則指出,在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隱蔽性、滲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政府、學校、家庭、教會和大眾傳媒等廣泛參與其中並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通過制定教育機制和法律來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機構、家庭影響受教育者價值觀的形成、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眾傳媒被廣泛運用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實現教育目標、傳授教育內容,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採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學者認為,國外學校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課堂講授是傳授德育知識的基本方法、課外校外活動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勞動教育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徑、充分利用社會文化機構和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以及嚴明紀律,務實管理。有學者認為,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是內容豐富,地位提高:途徑廣闊,方法靈活,借鑒別國經驗,我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將學校德育重點轉移到發展道德思維和培養道德能力上來,加強社會大環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有學者指出,國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注重學生在參與中獲得道德發展,通過道德教育的立體網路對學生施加影響,主張「學校即社會」的開放德育觀,重視心理輔導培養健全人格,借鑒國外的德育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受動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整合德育力量,改變學校勢單力薄的局面:轉變封閉的德育觀,探索開放德育新思路;從育「心」做起,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五、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機制比較的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客觀地了解、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可以使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比較中清楚地看到我國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圍中的坐標點,有助於改進和完善我國現存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早在90年代初,就有學者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作了概要的比較。有學者認為,各國基於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論建立了適合本國需要、獨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美國的道德教育模式一面向生活,學會生存;英國的德育模式——聯系實際,體諒他人;日本的德育模式——豐富多彩,培養素質。國外德育發展的進程中所出現的主要趨勢概括起來有:綜合化傾向、適應性傾向、可操作性傾向、素質教育傾向、改革與發展傾向,這些方面很值得我們借鑒。有學者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和西方國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進行了梳理,認為,教育模式是隨思想道德的內容和時代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構的群眾性自教與權威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面臨新的形勢需要改革;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我國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發展新的教育模式;現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一個思想道德教育與工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是一個民主法制模式,是一個群眾參與模式。有學者認為,中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指導思想、工作機構、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隊伍、工作法制化傾向、各自利弊諸方面存在系列差異,進行系統比較,對我國高校構建「適應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從當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當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同質性是由復雜的時代文化因素決定的,而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又決定二者各具特色。
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建設的比較研究,有學者對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建設進行了梳理,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建設的關鍵在於參與主體的責任是否落實到位,只有建立在相互負責的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作用才能發揮到極致;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運行必然強調政府的責任,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的責任,企業的責任,大眾媒體的責任,中介組織的責任,其他主體責任乃至受教育者個人的義務。有學者認為,國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機制建設,在社會教育機制建設上注重寓德於教,在社會激勵評價機制建設上較有實踐成效,在社會傳播機制建設上注重熏陶和滲透教育,在社會咨詢輔導機制建設上突出德育的主體性,在社會實踐機制建設上重視道德實踐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社會制約機制建設中,則體現了各自國家的價值觀和道德包容度,國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機制建設中的實踐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可操作性,注重雙向互動,具有層次性,對於我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建設具有深刻的實踐啟示。

六、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國別比較的研究

1.關於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美國作為一個世界超級大國,歷史雖然較短,但創造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奇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派遣了大批留學生赴美留學,並組織了一些參觀考察團赴美訪問,學界也有很多學者關注美國思想政治教育。有學者在赴美考察後認為,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注重政治意識的灌輸和滲透,充分利用學校陣地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各種社會設施進行政治、思想、道德的熏陶,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與各種管理手段、與經濟利益、與法律紀律手段緊密結合。有學者發現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無名有實」,其總的特點是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極強的社會適應性、濃厚的科學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廣泛性;學校是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政治導向上的明確、堅定、一貫和方法形式上的靈活、多樣,是美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經驗。有學者對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理論和整體形態進行了研究,指出,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合格公民、傳輸意識形態、實現政治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取得很大的成效,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總體認同、促進了公民意識的不斷發展、培養了愛國主義的基本情感、形成了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直接統一的領導、導致政治冷漠的增強、引發利己主義的膨脹等。有學者對美國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考察,認為,美國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大體上有以下一些特點:愛國主義教育與行政權力的運作分別進行;理直氣壯 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愛國的問題上不允許有雜音;愛國主義教育無孔不入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傳統的歷史教育進行。美國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有許多可以借鑒吸取之處,但是,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存在著許多缺憾。一是教育的方法無論怎麼巧妙,最終難以彌補教育宣傳與現實中的民眾信任的裂痕。二是對第三世界各國的干涉,嚴重削弱了美國民眾對國家利益的認同。叫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國又稱為公民教育。有學者對美國公民教育的內涵進行了探析,認為,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會中關於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養知情的、有效的和負責任的公民,民主社會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組成包括三個方面: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國作為現代公民教育理論研究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不僅對美國本土,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公民教育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學者指出,培養民主社會的負責的公民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探索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一是名著討論模式,二是服務學習模式,三是將理論探討和服務學習相結合的模式,這些模式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

2.關於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日本作為迅速成長起來的亞洲國家,其經濟發展為世界矚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就有學者開始介紹日本企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日交流的增多,國內有不少學者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些學者到日本參觀訪問,直接了解和接觸了一些日本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有學者認為,日本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明朗、愛和、喜勞」的教育內容和具體、生動、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法。有學者分析了日本青少年德育的社會背景和青少年德育的運轉機制,認為日本德育內容豐富、方法靈活,重視第二課堂,重視個性培養,強調學生自我教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日本青少年德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綜合治理。有學者認為,現代日本學校的全部德育活動是通過三個途徑開展的,即專門的德育活動、各學科課程中的德育和特別活動中的德育,這三條途徑在方法上具有不同的特點。有學者分析了日本德育的歷史和現狀,發現日本德育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特色:以新思想傳統為基礎、具有不斷西方化的趨勢、東西合璧創造性地發展。有學者認為,面向21世紀的日本學校實施了以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勞動教育、個性教育以及國際化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諸多方面,給我國當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啟示。有學者通過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培養目標、主要內容、主要途徑,認識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體主義作為指導,以民主、自由、個性等思想作為補充,極力培養出東西合璧式的人才,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推動了日本社會的前進,尤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本土理論和外來理論進行「東西合璧」的方法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集團主義」教育的精神,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不無借鑒之處。
3.關於蘇聯及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蘇聯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又突然在一夜之間解體,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很大,也給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教訓。研究蘇聯及俄羅斯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開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學者對蘇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基本內容、基本方法和基本形式進行了總結,認為,蘇聯為了適應本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針對青少年的現狀、特點和他們中不斷出現的各種思想傾向與社會問題,千方百計地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對青少年施加思想政治影響。有學者認為,長期的思想建設實踐,形成了這一國家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特點,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教育的序列化和形式的多樣化。有學者認為,對全體蘇聯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是蘇聯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心環節,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是蘇聯學校的基本任務;蘇聯的共產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和道德教育為主體,以相互協調的教育內容、形式、手段和方法為配合,輔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共產主義教育體系:蘇聯學校的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校外活功,少先隊及共青團組織、社會文化機構等多種途徑進行。1991年,蘇聯解體,其社會主義制度傾覆,這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全世界的震驚。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興衰留給世人的思索是凝重的。蘇聯解體後,我國學者開始認真總結其興衰的經驗教訓。有學者認為,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誤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過度集權和僵化的黨政領導體制及因此形成的官僚特權階層,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權威性;意識形態領域的極「左」與極右,造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僵化與西方價值觀的泛濫,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應有作用;忽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對象;不注意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洞,方式方法簡單;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導致人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懷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現實說服力。伴隨著俄羅斯的發展,在社會轉型初期,俄羅斯社會的思想道德秩序一度陷入極端的混亂無序之中,傳統價值觀的合法性受到了公然的挑戰。有學者認為,為了帶領國家擺脫精神危機,俄羅斯的前兩任總統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求,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僅為思想道德教育建構了新的理論依託,重新恢復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而且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俄羅斯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及應對現實復雜挑戰能力的不足,還將制約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發展,欲使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步入良性發展的軌跡,依然任重而道遠。

七、簡要評論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方面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呈現以下特點:(1)研究重點比較突出。比較注重研究一些熱點問題,如在專題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內容、途徑與方法等比較研究,在國別方面的中美、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研究。(2)與中國實際結合較為緊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注重對中國的借鑒和啟示研究,很多都是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對外國思想政治教育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梳理與總結,探討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借鑒與啟示。(3)研究方法有所創新和突破。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中,學者們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比較方法,有學者開始運用歷史的方法進行研究、運用案例的方法進行分析、運用統計的方法進行比較,體現了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創新與突破。
30年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雖然取得了重要進展和豐碩成果,但是,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跨越式」發展相比,與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較研究相比,客觀上看,研究還顯得不夠,有不少低層次重復研究的成果,還存在一些薄弱之處,需要加強和改進。(1)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展。當前,還有一些領域和問題研究還很不夠或缺乏深入的探討,如構建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理論體系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論研究、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較研究現狀、發展中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需要引起學者們的關注。(2)研究方法需要更加多樣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如社會學的方法、心理學的方法,借鑒西方比較研究的新方法,等等。(3)研究對實踐的影響亟待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發展必須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與實踐形成良性互動。目前,不可否認,由於一些研究成果還處於純粹的理論研究層面,缺乏對實踐的指導性和操作性,理論研究對實踐的影響還顯得不足,因此,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學者們需要在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

『伍』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學習什麼啊

主要學習內容如下: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科學社會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革命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法學概論、民法學、刑法學、倫理學、邏輯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知識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

6、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5)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txt擴展閱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2、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領導職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業務領域中去,以及促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問題。

4、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規律。人的思想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產生了人的需要,需要產生人的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

『陸』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區別

這個和「教育與教育學的關系」屬於同一種問題的不同層面的表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主要從思想層面影響人的一種社會活動,主要表現為一種實踐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則是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揭示期間規律的一門科學。 概而言之,前者主要是一種社會實踐,而後者主要是一種理論體系

『柒』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區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向實踐活動,它以人為作用對象,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幫助人們解決「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這項活動由來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則是一門科學,它以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實踐活動為客體,其目的在於科學的認識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各種現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主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

『捌』 哪位政治老師給學生我推薦幾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書看,感激不盡

1、《馬克思主義哲學》(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概論》又叫《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概論》(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
5、《思想政治教育學》(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
6、《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選擇比較有權威的);

7、《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
8、《中國共產黨歷史》(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
9、《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選擇比較有權威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邱偉光 張耀燦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鄭永廷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 張耀燦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 羅國傑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觀教育通論》 王玄武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道德觀通論》 宋希仁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生觀通論》 張孝宜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唯物史觀通論》 林泰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 劉德華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現代西方意識形態導論》 車銘洲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戴艷軍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 王瑞蓀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張耀燦 陳萬柏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 組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德育憂思》 華文出版社 陳會昌 著
《人生理論與實踐》 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繼英 祖嘉合 主編
《人生觀通論》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 組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問答》 中國言實出版社 本書編寫組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 中山大學出版社 鄭永延 葉啟績 郭文亮 等著
《政治觀教育通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 組編
《思想道德修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羅國傑 主編
《理想論》 中國青年出版社 彭定光 著
《當代社會問題》 華夏出版社 美國:文森特`帕里羅 等著
《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和運行特徵》 高峰 主編
《互聯網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 編
《中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 楊德廣 晏開利 主編
《轉型時代世界體系的發展軌跡 1945——2025》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亞洲四小龍學校德育研究》 顧明遠 主編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國問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金鑫 主編
《世界問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金鑫 主編
《中國問題》 中國工人出版社 李靜 主編
《中國人的徳行》 華齡出版社 秦弓 著
《倫理學引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海山 張建如 編著
《倫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凱麟 編著
《倫理學》 羅國傑 主編 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倫理學》 唐凱麟 編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主編 藍鴻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主編 黃瑚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新聞職業道德案例評析》 主編 陳桂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廣電職工道德修養讀本》 北京廣播學院社科學院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媒體倫理學案例與道德論據》 美國 克利福德等著 華夏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