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誠教育
⑴ 西安高新區附近一對一哪家好,我兒子上初中了,數學英語老是跟不上。
灃惠南路這邊,新西藍一期樓下有家畢誠教育,英語老師是在美國留過學的,我兒子補課覺得不錯,要不你去試試。
⑵ 月考之後想去補習一下,不知道世紀城的精銳教育怎麼樣
應該是還蠻不錯的
⑶ 畢誠的人物簡介
畢誠,男,1957年出生於湖北浠水。1975年參軍,1979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88年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博士學位,而後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1993年開始在北京兼職創辦私立學校。1998—1999年借調教育部辦公廳。2000—2002年先後參加國務院西部大開發政策調研及國家財政部、人事部和教育部教師工資制度改革問題調研。2003—2008年擔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培訓中心主任、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後主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工作。現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常務副校長,兼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導)、湖北師范學院磁湖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就
1、是理論聯系實際。第二個是求真務實。
2、研究趨向上更體現出國家利益、國家標准。
3、立足於全局性、全國性的要求,針對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借鑒西方的經驗,產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影響教育政策、影響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這樣的成果。
4、在研究方式上更加強調聯合創新、協同創新、聯合攻堅。
5、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數據、證據、實驗、時政。我們成立了數據中心或者是數據平台,還有調研大隊,專門收集各地改革的經驗、基本的數據。 為適應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形勢的需要,整體推進區域性教育改革發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區域發展模式,本著「院區共建,整體推進,科研引領,創截止2012年,中國教科院共設立杭州下城、成都青羊、大連金州新區、深圳南山、寧波鄞州、重慶九龍坡等六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
在中國教科院和五區區委、區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在各區教育主管部門的精心培育下,在廣大校長和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中國教科院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實驗區整體水平不斷上升,優勢和特色不斷彰顯,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實踐證明,實驗區為我國區域推進教育改革提供了經驗和樣板,為區域之間聯動發展搭建了橋梁,為中國教科院科研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光明日報》2010年11月10日專題報道了中國教科院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經驗與做法。正如文章的編者按所說:「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以小區域帶動大區域,進而帶動全國教育的整體均衡、優質發展的區域推進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已初見端倪並逐步成為引領國內區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亮點和創新品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科學研究機構。2003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開始招收國內訪問學者,同年12月,經原國家人事部批准研究院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4年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批准研究院單獨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
研究院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堅持服務於院的中心工作,培養與使用相結合;堅持訪問學者導師和博士後專家團隊集體指導,集中力量做大事;堅持「公開招收,擇優錄取」的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地招收教育行政部門、國內高等院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和中小學等教育系統中富有教育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我院著重培養訪問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實際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他們服務國家決策、推進理論創新、指導教育實踐的水平。
自招收訪問學者和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來,研究院相繼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註重實證研究、服務國家教育決策的科研工作者隊伍。截止到2012年,共有151名訪問學者順利結業,50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圓滿出站。 袁振國,院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教育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教育學、教育政策、教師教育等。
徐長發,黨委書記,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職業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公共管理等。
曾天山,副院長,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學理論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高寶立,院長助理、《教育研究》雜志社總編,教育學博士,編審。主要研究領域: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
於發友,院辦、黨辦主任,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教師教育、教育政策與管理、基礎教育等。
劉占蘭,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兒童科學學習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幼兒園課程等。
劉貴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主任,教育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生態課堂、區域教育、教育管理等。
孫誠,管理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職成教育、人力資源開發、高等教育等。
畢誠,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中國教育史、文化與教育、教育與人力資源、科學教育、教育領導等。
吳霓,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區域及學校教育發展規劃、教育質量管理、農民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教育、民辦教育研究等。
楊潤勇,科研處處長,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等。
陳如平,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教育領導與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等。
孟萬金,心理與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心理學、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英語教學等。
郝志軍,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等。
龔亞夫,全國政協委員,編審。主要研究領域:基礎英語教育、英語教育測評、第二語言習得等。
⑸ 畢誠的學術交流
自從事科研工作以來,先後在美國、加拿大等大學考察和交流多次。
圍繞教師教育、教育家成長、科學教育、師德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教育科研等專題,在全國各地大、中、小學作專題報告數百餘場。
先後策劃並舉辦大型教育論壇數十場,並在論壇做主題報告。
⑹ 畢誠的介紹
畢誠,男,1957年出生於湖北浠水。現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常務副校長,兼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導)、湖北師范學院磁湖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⑺ 西安青龍寺附近哪有補初三英語的
小寨補習班很多呀!離青龍寺也不算遠。初三補習英語為了應試考試就應該總結知識點,找到考試方法。還有英語的知識點很雜,梳理學會運用。我個人覺得英語學習還是應該有語言環境。找個補習班英語老師的耐心和上課環境都很重要。小寨這邊的畢誠,教育還不錯。漢唐書城這,你過來給孩子買書的時候就能看到。
⑻ 畢誠的研究歷程
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期間,首先學習學校教育專業,而後師從著名教育家毛禮銳先生,主攻中國古代教育史方向,兼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教育社會學。同時參加了由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化書院系列學習。扎實的學習功底為教育科研打下扎實基礎。
在中央教科所主要從事研究工作,用16年時間完成了從中國古代教育史向當代教育史的系統性過渡。本世紀以來,主要研究中國教育與文化的現實問題,在重大教育政策和社會問題研究方面,多次參與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政策調研,撰寫了多分有力度的政策調研報告。
學術上喜歡特立獨行,堅持個性自由性格,敢於突破禁區,主張學以致用,著力研究方法創新,在陽明學派、中國教育社會學思想發展史、中國家庭教育、新中國教育、基礎教育、科學教育、教師教育和民辦教育等領域多有公認的開拓性研究成果。
主持和從事的研究項目:
中國文化與教育中國教育行政區劃改革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
⑼ 畢誠教育用虛假學生資料欺騙家長~ 盜用不是他們學校的學生 考上清華 北大 欺騙家長~ 騙取學生學費 不給退費
不會吧?我孩子就在畢誠教育,不過是高新校區,就是旺座對面那個。我覺得老師都挺好的啊!很負責。
⑽ 畢誠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中國傳統文化、人力資源與教育、教師教育。從「七五」期間開始,先後承擔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等40餘項。研究領域寬泛,學術成果豐富。
2003年以來擔任博士生導師、中央教科所博士後工作站指導教師、國內訪問學者指導教師。迄今為止,培養博士後6人、訪問學者15人。
多年來,淡泊名利,潛心學問,注重科研實效性,自覺加強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創新與變革結合,先後在創辦學校、政策調研、推進科學教育實驗區、教師培訓、名校長培養以及校本課程與教材開發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負責中國教科院、南京市教育局和蘭州教育局名校長聯合創辦的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培養出教育家型校長近千名,打造出基礎教育最有影響力校長培訓品牌。